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113节

  甚至还对博客等新兴网络媒体也十分熟稔,能在文章中充分拿捏读者的心理,激起他们的共情。这已经不能用“早熟”或者“早慧”来形容了,只有“生而知之”才配得上张潮的表现。】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张潮的成名之路:早期他频繁地以“午夜潮汐”的网络ID在“博客中华”上发表文章,时间确实都在午夜左右;彼时张潮还是一个高三学生,平时都住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试问他是如何能在工作日的深夜完成这项壮举的呢?

  既然张潮都已经“生而知之”了,我们不妨假设张潮还有孙悟空的分身术,每天深夜拔下一根毫毛变作自己的样子在学校宿舍睡觉,真身则去了电脑前写文章、发博客。既“生而知之”,有“分身有术”,张潮何止是“天才”,简直是“天仙”。】

  【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投注于张潮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与韩涵、小四等青春文学作家截然不同,其他年轻作家的风格往往具有延续性,但是张潮的作品则表现出了强烈的“跳跃性”。试问,一个只有20岁的年轻人,为何会在作品中展现这么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也是值得深思的。】

  【但张潮无疑是一个天才,一个表演天才他既可以在报纸上挥斥方遒,也能在镜头面前侃侃而谈,完美扮演了媒体赋予他的一切角色。同样再看韩涵和小四,他们面对媒体,明显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韩涵当年面对记者采访问自己第一部小说书名《三丛门》是什么含义,他直接回答“忘了”其实这才展现了一个年少成名的作家该有的桀骜不驯的一面。他是不知道吗?他是不想回答无聊的问题而已。

  而张潮在媒体面前就表现得太过于圆滑了,每句话,甚至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充满了设计的痕迹。】

  【最后,媒体沉了下去,真相浮了上来】

  ……

  (为什么这种揭批斗争类的文章永远写得比小说情节顺手呢……)

  张潮是在毕业作品评议会结束两天以后才看到这篇文章的,而且还不是在网上,而是在《南国都市报》上。《南国都市报》不仅全文转载了“莲岳”的文章,而且加上了一篇很长的编者按

  【张潮作为近年来最耀眼的文学新星,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同时收割了海量的财富。在他那些耀眼的光环下,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无论是他的书迷还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恐怕都想一探究竟。本文的作者,以一种近乎放肆的质疑姿态和严密的事实逻辑,似乎能为我们重构一个没有光环加身的张潮。】

  【也许有人会认为,莲岳提出的假设有点“耸人听闻”,甚至“哗众取宠”。但这绝不是一种构陷,而是基于大量公开报道和客观事实的合理推测。即使你不同意这种推测,也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的某种可能性。】

  【“人造”对张潮来说固然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指控。但是身为青少年偶像的张潮,应有责任向社会大众袒露真相、证明自己的清白。我们希望张潮不要再像过去那样,利用舆论暴力或媒体手段,把质疑他的人的嘴再给堵上。】

  【摘下光环,重回人间,对张潮、对文学,都是一件幸事。】

  张潮看完这一系列文章以后,人都麻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韩涵遭遇的“代笔风波”,竟然提前了好几年降临在自己身上。

  更滑稽的是,韩涵那些被人认为是“作弊铁证”或“代笔铁证”的事情《新芽》杂志破格为其举行单独复赛、面对记者提问答不出书名来历等现在反都成了韩涵“真实才华”的证据,用来证明张潮是“人造”的。

  一时间,张潮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如何让一个作家“自证清白”,证明书或文章是自己写的,本来就是一个世纪难题。过去作家还有“手稿”可聊以为证但也不是全管用。

  张潮清楚记得,上一世被质疑“代笔”的韩涵把《三丛门》的手写稿拿出来出版,最后这部手稿集中的一些痕迹反而被质疑者当成了他“代笔”的证据了。

  而张潮一开始就是在电脑上写,连手稿都没有。

  关键这次莲岳对张潮的“代笔”质疑是一步到位的上一世麦田等人质疑韩涵有“代笔者”,还经历了“2000万悬赏无果”到“韩涵父亲韩仁军就是代笔者所以无人领赏”的过程这次完全省略,张潮直接变成他爹的提线木偶了。

  “父子相隐”的质疑逻辑,对任何艺术创作者来说,都是近乎于绝杀。

  当初韩涵在课堂上写《三丛门》并被同学传阅,后来他被质疑代笔时,虽然也有同学出面说了当初他的小说是如何写一页传一页的,但是质疑者是怎么圆上“漏洞”的这是韩涵他爹让他每周背好了小说,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如何写作。

  当然韩涵也不是唯一一个《霸王别姬》的导演陈铠歌,在拍了一部叫《无极》的烂片后,也被网友怀疑《霸王别姬》是由他爹陈怀皑导演执导的,他本人在现场只是傀儡。

  这种质疑完全忽视了电影作为集体创作项目海量的参与者都可以见证陈铠歌是否是“真导演”,也忽视了陈怀皑作为一个50年代的导演,从理念、审美到技术都不具备拍出《霸王别姬》的可能性,更忽视了陈铠歌在80年到90年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展露的出众才华。

  但是质疑者只要搬出“父子相隐”的理由,那简直可以让一切都合理化比如陈怀皑导演可以每天晚上提前画好分镜、交代好机位、安排好调度、调教好演员、调整好剧本……

  所以,这次拍打向张潮的质疑声浪,虽然没有之前“张白之争”时浩荡,但远比那时候更加毒辣。之前的斗争,都还在文学范畴内,而这一次,是准备从人格层面彻底否定张潮,甚至毁灭张潮。

  而“父子相隐”的质疑逻辑,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一旦这种论调取得了一定的认同面,那张潮自己做任何努力,都很难扳回局面。最后很可能只能像韩涵当年那样,灰头土脸好几年,甚至在拍出多部电影后,还时不时被撕咬。

  张潮一边思考着破解之道,一边给家里打了电话,把这件事和父亲原原本本地说了,最后交代,无论任何人通过任何途径问起他,都不要做任何回应,不然说多错多,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以后当成小辫子。

  挂了电话,张潮开始在网络上搜索这件事目前的影响范围,很快就看到一个熟悉但是以为和自己没有什么交集的名字“打假斗士”方老师。

  方老师倒没有写什么文章,只是在他的博客里全文转载了莲岳的文章,然后加了仅有五个字的转发按语:

  这是真的吗?

  看到这五个字,张潮知道自己麻烦大了。

  (晚上还有一章)

第213章 墙倒众人推VS墙倒众人扶

  “这是真的吗?”是方老师一贯的“起手式”。

  每当遇到各种事关“真假”的新闻事件,方老师一般都不急着出手。而是等有符合他倾向的文章出现以后,他转载时加上这么一句话,既表达了态度,又留有余地。

  一旦事情发生“反转”,能证明他的揣测是错,那他也可以说自己只是“怀疑”,并且迅速删博当事情没发生过。主打一个灵活。

  但如果他决定亲自下场,那往往和对手在舆论缠斗上将会“不死不休”。和白晔等文坛老官僚相比,被“真理代言人”方老师缠上,要么堕入深渊,要么涅重生。

  很快,事态的发展就超过了张潮的预计。

  在他看到方老师转发莲岳博客的

  《从“青年作家”到“造假青年”,张潮深陷代笔泥潭》

  《“人造张潮”背后折射的是“全民无知”时代的到来》

  《从风光大秀到风光大葬,张潮到底走错了哪一步?》

  《“午夜潮汐”的真相原来是“无耻抄袭”?》

  《审判张潮,刻不容缓!》

  ……

  一个叫做“云飞”的专栏作者对记者表示,自己可以用20万作为赌注,只要张潮肯在他的监督下,在他布置的“独立环境”中,完成一篇由他命题的文章,他就相信张潮不是代笔,并输给张潮20万。

  若是张潮不应战,那就是证明自己是代笔。

  这则新闻,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转载。记者们这两天自然要把张潮的电话打爆了,但是始终没有寻到张潮的踪迹,更不要说得到他的只言片语。

  这下质疑的声音更大了。不少报纸都开始跟进报道此事,有些之前还和张潮关系不错,但也都表示一种审慎的怀疑。因为此刻如果不跟进,就有替张潮站台背书的意味。

  比媒体更喧嚣的是各种网络论坛,关于张潮是否是其父亲代笔的帖子几乎开始刷屏了。天崖、榕树上、东祠胡同、狗扑……这些帖子的讨论串动辄就是几百楼。

  【你说张潮写不出来那些小说,那他爹就能写出来吗?】

  【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张潮可以在读高三的时候半夜发文章?】

  【他就不能去网吧吗?等同学都睡着以后,他一个人溜去网吧包夜不可以吗?】

  【笑话,听说过去网吧聊QQ的、打劲舞团的、打沙巴克城的、刷墨菲斯托的、看小电影的……没听说过去网吧通宵写文章的。】

  【我们家张潮就这么热爱文学,怎么了,你不服?你证明一下他去网吧不是写文章啊!】

  【就算他去网吧是写文章的,那怎么解释其他的疑问?】

  【当你不相信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的解释在你眼里都是狡辩;当你相信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的质疑在你眼里都是钻牛角尖。】

  【张潮小说里的少年气是装不出来的,你能相信他爹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能写出《你的名字》这样的作品吗?】

  【诶,这恰恰就是破绽。你们不觉得《你的名字》和张潮其他作品的风格差异极大吗?而且从文学性来说,也远远不如《少年的巴比伦》《少年如你》《蜗居》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你这么说就通了!这些作品里,大概只有《你的名字》是张潮自己写的,所以水平最差,风格相差最远,其他都是他爸爸代笔的。】

  【谁说《你的名字》水平差的?这本小说明明就是张潮最优秀的作品好不好!】

  ……

  虽然大部分人还是不太相信“父亲代笔”这个离谱的猜测,但是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了,如果张潮不能很好地回应质疑,那么这颗种子就会长成苍天大树。

  张潮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只更新了一句话:距离《青春派大观》第一期试发行还有7天,敬请期待!

  实际上他这段时间确实顾不上回应这些质疑,因为新杂志的发行比他个人的毁誉更重要。张潮虽然没有为这本杂志撰写新小说或者新散文,但是这其中凝聚的是半年来几十个作者的心血。

  双学涛、马伯慵等人是经常看着张潮在公司里随便找个人不在的空桌子就开始见缝插针地码字的,所以对代笔质疑不屑一顾,同时也好奇一向“好斗”的张潮,为什么会保持沉默。

  张潮只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别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但张潮不着急,有的是人替他着急。

  首先着急的是邢思媛。美国暑假放的早,她这时候已经在燕京了,每天都在埋头苦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奈何创作经验有限,所以进度比较慢,大概要到9月份才能完成初稿。

  当张潮陷入这场危机时,邢思媛用“柒公子”的账号发了一条博客《200万悬赏,有本事来拿!》

  博客中表达了对张潮的支持,并且晒出了满满一桌子的现金,告诉所有人,如果有“代笔”的切实证据,那就上门拿走。

  然后是张潮在鲁院、燕大、燕师大的那些老师们。如果张潮被“打假”,那这三所院校成什么了?

  第一个坐不住的当然是于华。张潮之前的作品和他没关系,毕业作品《刑警荣耀》那是实打实从构思阶段就和他反复沟通过,要于华相信张潮是他父亲的“代笔”,还不如让他相信默言比他早得诺贝尔文学奖。

  过去没有博客的于华,很快注册了一个,当天就上传了一篇文章《张潮与他的文学世界》,详细讲了张潮在作家班两年以来的学习经历,以及毕业作品创作时两人的几次讨论。

  并且犀利地指出,张潮不愿意呆在舒适区里做个“单纯”的畅销书作家,而是一直挑战新领域,这才是一个年轻作家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三个坐不住的是燕师大的刘涌教授,他刚刚给张潮做了毕业作品评议,对张潮的表现很满意。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权威之一,他也不相信代笔这种无稽之谈。

  他专门接受了《青年报》记者采访,表示每个个性独特的作家的作品都有明显的“创作指纹”,无论题材如何变化,这种“创作指纹”都显示着他的年龄、阅读积累和写作习惯。

  张潮的作品虽然在题材上具有“跳跃性”,但是“创作指纹”却是一贯统一的,也符合年轻人写作的特点。说是他父亲的代笔,纯属无中生有。

  ……

  “你自己还不出手?”曹文宣把张潮叫来了办公室,指着最近支持他的各种文章、报道问道。

  张潮笑着说:“最大的那条鱼还没有钓出来,我现在出手,不是便宜了某些人吗?”

  曹文宣疑惑道:“这背后还有人?这质疑的还不够多吗?”

  张潮摇摇头道:“多乎哉?不多也……”

第214章 可以收网了

  “可以收网了,方老师。”电话那头,是一个阴沉的男声。

  方老师的声带依旧像被砂纸打磨过一样粗糙,他问道:“会不会太早、太草率了?”

  “能有更多人跳出来当然更好,但是现在这些已经足够了。他们和张潮一起,组成了笼罩在中国文化界头上的一朵黑云。只有让他们的信誉破产,我们才能让更多人看到真相。”

  方老师沉默了一会儿,但还是忍不住问道:“张潮父子'代笔'这件事,我认为目前还只是猜测,虽然在逻辑有可以说通的地方,但是并不能称为证据。

  将‘代笔’作为切入点,我认为并不一定能扳倒张潮和他的那些老师。但是他在燕大、燕师大的那些学习经历……”

  没等方老师把话说完,阴沉的男声明显不高兴了,用略带训斥的声调道:“方老师,这次的方案是NED委托我们‘燕京春天’特别制定的,希望你能充分配合……”

  但很快,又换了温柔一些的语气道:“方老师,你放心,这次计划成功以后,我们会向NED汇报,到时候我们会牵头为你建立一个‘打假基金’。这个‘打假基金’,将会完全由你,或者你信任的人来掌控。

  到时候,你打假事业的各项支出,都会由这个基金支持。我相信,你的生活也会得到巨大的改善……”

  方老师这次沉默得更久了,最后还是道:“我最近的精力还是放在打假伪科学上。张潮代笔这件事,我觉得证据还不够……我再观察观察。”

  电话那头的阴沉男声叹了一口气,道:“方老师,你,有的时候就是不够坚定。你再考虑考虑吧。”说罢就挂了电话。

  方老师将手机放到桌面上。此时书房已经完全暗下来了,只有电脑屏幕的光照亮了他那张和姓氏一样方正的脸庞,神情冷漠,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这时,门忽然被打开了,他的妻子走了进来,按了下墙壁上的开关,整间书房才亮堂起来。妻子问道:“他是怎么说的?”

  方老师揉揉太阳穴,有些烦躁地道:“他们这些人,仍旧是想控制我。”旋即又冷笑道:“我又怎么会受人控制。”

  妻子帮他按了按头,才道:“你早期的那些作品,我已经整理好了,发到邮箱了,你有空看看。”

  方老师点点头。虽然妻子不是什么绝色美女,但却是他事业上的绝佳帮手。当初就是她的一篇名为《网络奇才方老师》的报道,才让自己的名声开始从狭小的留学生互联网圈子,传扬到主流媒体当中。

  虽然不知道当时已经是最权威新闻机构记者的妻子为什么会关注到自己,但他相信,妻子眼中散发出的对自己崇拜的眼神,是无法伪装的。

  妻子又和方老师聊了一会儿天,才起身离开。

  方老师打开邮箱,下载了妻子给自己整理的文稿,其中第一篇就是他在科大荒原诗社时的作品:

  【有一位骄傲的少年

首节上一节113/2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