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781节

  相隔了一万公里的中美两地,这对年轻的情侣通过电话讯号,交换着看起来缥缈又危险的理想。

  这一夜,他们的浪漫不在于甜性涩爱,不在于风月同天

  只在于共赴硝烟。

感谢【伊一伊可】上盟主!

  感谢大佬支持!

  目前欠更13个,不是作者不努力,各路大佬太给力!

  加更的跟不上还更的。

  继续努力,回馈书友,谢谢支持!

第397章 如愿泪崩

  各方面准备停当,《历史的天空》剧组在北美的点映和宣传工作拉开了序幕。

  5号当天,洛杉矶艺术影院进行了首场点映。

  在这场点映之前,哈维团队已经面向风向标“奥斯卡黄金三角”、金球奖、学院的评委启动了“供片季”,即通过各种方法请这些评委看到影片。

  因为《历史的天空》情况特殊。

  一般的奥斯卡参赛影片会在前一年就大规模上院线,带着成绩和影迷的热捧、声势来角逐奖项。

  如果上映时间过早,在最后投票之前还会突击上映两周,唤醒评委和影评人们的记忆。

  2014年的《地心引力》就采取了这种策略。

  它在2013年10月首轮放映中已取得不俗票房,获得奥斯卡10项提名后,又在1月底重回院线。

  从票房来看,提名后的票房对其总票房贡献很小,但是对烘托得奖的声势大有助益。

  但《历史的天空》要参加2008年2月7号的柏林影展,为了符合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报选要求,即不能再电影节前进行公映,只有通过点映的方式来满足奥斯卡的参奖要求。

  但同时,没有大规模上院线的情况下,怎么让这些傲慢的西方评委关注到这样一部电影呢?

  这就是哈维发挥的第一个作用,利用他在好莱坞深耕十几年的人脉圈,先让评委们看到这部电影。

  否则何谈投票?

  因此《历史的天空》在北美的预热也是分两块:蓝光碟DVD的寄送和突击放映结合。

  蓝光碟DVD不必多提,哈维设计了一个包含DVD、四本大开本画册、导演路宽亲笔信、金陵云锦手帕在内的小礼包,对着意见领袖们一顿“群发”。

  不要小看这个金陵云锦手帕的小工艺品。

  后世《无敌破坏王》的塑料拳头、《勇敢传说》的模型弓箭等随着包裹邮寄的物品,基本上都游走在“礼品”与“赠品”的边缘,无疑会增添评委的好感。

  而突击放映是路老板提出的,策略仿照了2012年的《猎杀本拉登》的上映时间安排。

  该片在2011年12月下旬上映时只选择了十多家影院,但在翻过年的奥斯卡提名当天荣获五项提名,于是迅速在全美3500块屏幕上画,声势大躁。

  作为参考,《历史的天空》剧组会在2月17号柏林电影节闭幕的第二天飞赴美国,先进行北美首映。

  如果斩获大奖,那皆大欢喜,带着势如破竹之势在北美掀起观影热潮,为一周后的奥斯卡预热;

  如果没有太大收获,电影该上也要上,然后按照先北美,再欧洲、亚洲的顺序进行全球公映。

  因为国内的首映礼需要全剧组一同参加,那就只有等路老板等人从奥斯卡回来才能举办,而日韩、欧洲,一定程度上都收到美国大爹的舆论影响。

  对于《天空》而言,亚洲是基本盘,但北美是风向标,就是花钱砸,也要砸出个好名声,来带动全球票房的增长。

  美国西海岸时间晚上7点,希斯特伍德区的洛杉矶艺术影院外,悬挂一条横幅,上书:

  “《The Unsilenced》FYC”

  《The Unsilenced》是《历史的天空》英语片名。

  意为“未被沉默者”,代指电影中以张纯如为主、包括拉贝、魏特琳、牧师马吉等所有为历史真相付出努力的人。

  FYC是每年奥斯卡前的供片季的缩写。

  媒体区前,《综艺》的记者蒂姆格雷正进行现场直播,Mytube等网络媒体频道参与播出。

  国内的问界视频、搜狐、心浪都参与直播。

  这样的点映他们至多看一看红毯和现场声势,不必刻意独家。

  现在是电影宣传期,求着其他门户和互联网网站帮着宣传还来不及。

  镜头中很快出现了各位意见领袖的身影,《时代》周刊的理查德科利斯、《滚石》的彼得特拉弗斯等专业影评人相继到场,和门前的汉克斯、摩尔、刘伊妃等人招呼、寒暄。

  私密的点映采用了杜比全景声的放映,字幕也是为评委特供的“双语对照版”,座位上还有中文历史名词的翻译和注释。

  《历史的天空》全片时长150分钟,这是题材的叙事要求、奖项偏好及目标受众决定的。

  对于导演和演员的粉丝,长片当然是量大管饱的福利。

  但对于每年在奥斯卡评奖前要疯狂看片的评委们来讲就很煎熬了,影片的质量会决定他们的耐心。

  如果是蓝光碟,毫无疑问会出现跳着看的评委。

  但今天现场点映,无论是真投入还是假喜欢,收了小礼物和接受了人情的评委们都得安心看完。

  影片开场,刘伊妃像之前的路宽一样站在影厅侧门的阴影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羊毛披肩的流苏。

  她把自己藏在这里,也是想学他一样方便去观察观影者的表情、神态,评估整体的接受度和投入程度。

  龙标划过,影片开场。

  现场所有影评人、好莱坞导演、演员、电影媒体记者迅速沉浸在了历史长河中。

  刘伊妃紧张地攥着手机,刚刚才给路老板发去一条影片开场的信息。

  银幕上的光斑在她脸上明灭,映出一双紧盯着观众动态的眼睛。

  十几分钟的铺垫和开场后,观影者们肉眼可见地进入了状态,表情、动作、心理开始随着剧情起伏。。。

  当汤姆汉克斯用德语念出“Nanking ist nicht Auschwitz(金陵不是奥斯维辛)”时,老人猛地攥住座椅扶手,指节发白;

  还有后排传来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刘伊妃转头,看见三个亚裔留学生紧紧交握着手,穿卫衣的男生咬住下唇憋红了脸。

  当银幕上扮演金陵卫戍区司令的刘得华说出“我们救不了所有人”时,女孩突然把脸埋进同伴肩膀,马尾辫随着抽泣轻轻摇晃;

  一直到影片的最后,小刘神级发挥的一镜到底中,中排的《好莱坞报道者》记者原本翘着腿在速写本上记录,却在张纯如拆开恐吓包裹的镜头前僵住了。

  手机滑落到地毯上砸出一声闷响,他浑然未觉。

  大银幕上的刘伊妃模仿张纯如吞咽恐惧时的生理反应时,药瓶从颤抖的指间滚落。

  记者突然抬手捂住嘴,仿佛要堵住一声即将冲出口的哽咽。

  最让刘伊妃揪心紧张的是前排中间的AMPAS评委,一位以苛刻著称的前奥斯卡主席。

  AMPAS即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该评委体系是奥斯卡金像奖评选的核心机制。

  开场时他抱臂而坐,嘴角下撇成挑剔的弧度。但当耶鲁神学院图书馆的镜头出现时,他的金丝眼镜突然反了一下光。

  刘伊妃数着他调整坐姿的次数:

  第一次是汉克斯的独白戏,第二次是她用中文嘶吼“这不是数字,是生命”时;

  第三次。。。是在拉贝与张纯如隔空对望的长镜头里,老人突然摘下眼镜,掏出手帕重重抹了把脸。

  银幕暗下的刹那,整个影厅像被按了暂停键。

  刘伊妃的指甲陷进掌心,直到第一声掌声从评委席炸响,随后是海啸般的声浪。

  有人站起来高喊“Bravo!”,后排传来带着哭腔的“Thank you for telling this story”。

  那个入场时高傲地表示这部电影不可能比得上《辛德勒的名单》的《综艺》记者,正疯狂鼓掌。

  相机挂带缠住了他的钢笔也顾不上解开。

  刘伊妃也有些眼眶发热,给路老板发去一条信息后上台谢场。

  第一场点映圆满结束。

  包括全剧组、哈维在内的所有公关团队成员,都兴奋地看到通过这部电影:

  犹太老教授看到了历史共鸣,记者给出了专业认可,亚裔观众的泪如雨下则是身份认同

  在一定程度上,路宽通过国际演员阵容的安排、合理的编剧和剪辑工作,成功地把西方人陌生和漠视的历史,转变成不同族裔、年龄的观影者能够共情的文化产品。

  这是一个拥有国际视野和艺术天才的导演才具有的能力。

  1月5号洛杉矶艺术剧院,是面向好莱坞著名影评人、评委、媒体记者的私人放映;

  1月8号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由张纯如出面主持,是面向历史系师生及二战研究学者的学术点映。

  点映由迈克尔贝伦鲍姆教授主持,他是《辛德勒的名单》的历史学顾问,也是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的核心缔造者,是犹太人资助的顶级学者,毕生致力于对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历史、犹太人受迫害历史的研究。

  犹太人从来都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在这种事情上花钱他们是从来不会心疼的。

  利用迈克尔贝伦鲍姆的影响力做同主题电影的宣传,是哈维利用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一出奇招。

  1月10号,剧组来到了刘伊妃此前就读的芝加哥,在芝加哥交响乐中心进行社区点映,主要对象是当地的亚裔社区和留学生群体。

  。。。

  收到来自北美舆论前线的利好和顺利消息,整日沉浸在奥运事业中的路老板也是心情振奋。

  北美取得的风向标前哨奖会给柏林影展预热,对2月17号颁奖的金熊产生推动作用,等到剧组在柏林有所斩获,那2月24号的奥斯卡又能获得加成。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

  北美的点映和宣传如火如荼之际,国内配合宣预热的流程也迅速跟上。

  首先是来自官方的力量。

  文华部和电影局联合背书,将影片以“国家记忆工程”名义将影片列入“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推荐名录,联合中萱部、教育部发文支持。

  接着是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牵头举办专家研讨会,邀请张纯如家属、拉贝/魏特琳后人视频连线,发布《主创团队历史考据白皮书》,为电影造势。

  这其中也有金陵当地正府的支持。

  还有CCTV-6电影频道播出《历史的天空》幕后纪录片,譬如刘伊妃体验生活、汉克斯减肥纪实、摩尔学习中文等等。

  与此同时,与北美点映造势同步,内地的宣传也如火如荼。

  只不过问界这次采取的是另一种先发宣传模式主题曲宣传。

  张靓影演唱的《如愿》将在北平国家大剧院举行电影主题曲发布会。

  客观上看,剧组里影帝影后和顶流女朋友都在北美点映宣传,就剩他一个光杆司令在北平,只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开场预热。

  只不过说是简易,还是有梅燕芳和刘得华两位客串角色的香江巨星捧场。

  后者因为《投名状》宣传行程没有随队北美,但会和剧组一起到柏林赶场。

  眼见着北美的影评人和媒体们已经给电影唱起了赞歌,内地的专业电影、娱乐媒体哪里还坐得住,在1月18号晚齐聚国家大剧院,迎接这部历史巨制在内地的宣传第一弹。

  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正式通过主题曲发布会进行宣传,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霸王别姬》。

  由李宗盛作曲,张国荣、张丰义、巩莉合唱的《当爱已成往事》在香江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主题曲演唱与电影主创首次同框结合。

首节上一节781/10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