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268节

  “我这就回去把这事跟大伙说一声!”

第263章 玉雕展览会

  乔木村。

  傍晚时分。

  苏阳在北大窑跟刘小成把这事说了一通,大家伙激动的都快跳起来,这么说来的话,以后就可以自己印发这些证件了。

  虽然成本提升了一些,但能换来巨大的方便。

  两个人说着一起下了工,顺便回了刘小成家里,热巴嫂子回厨屋做了些吃的,简单吃了顿晚饭。

  苏阳及早的就回去了,回到家里兴奋的也睡不着,只好翻起武侠话本看了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看书还是最好的催眠剂。

  第二天,吃过早饭。

  苏阳穿着黑色布鞋,洗了个头,抹上了摩丝,露出半拉的额头,整个人眉清目秀的。

  苏阳照旧先是来到地里查看棉花生长情况,地里陆续有人在打农药。上次苏阳打了一遍药之后,地里的情况好多了,棉叶子背面的蓟马虫已经没有了,青杆子也没有被蚜虫咬断的情况。

  上次买药回来就跟墨钰县的老杨通了个电话,墨钰县应该也已经打上药了。等明后天找时间去看看。

  刚回到村里,广场上就停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苏阳立刻摆弄了一下发型迎了上去。

  “李记者,怎么来这么早,饭吃了嘛,要不跟我回家吃点?”

  “苏阳同志不用客气,我们已经吃过了,就想早点过来采访。”

  听说有人采访,周围的人立刻凑了过来,都知道这是能上电视的,都对着摄像机比画手。

  “这都没开机呢,王赖子你瞎比划什么呢,别给碰坏了,这玩意把你卖了也赔不起。”

  苏阳示意大家散去,不然影响拍摄。

  “李记者,咱们先拍什么?你看我这身行头怎么样!”

  李记者三十岁左右,大龄女青年,一心扑在事业上,看着苏阳这身行头也是心里“咯噔”一下,差点掉进蜜窝里。

  “苏阳同志,你打扮起来还挺好看的吗,跟电影上的男明星一样。”

  “谢谢李记者。”苏阳被说的有些不好意思了,上回采访比较敷衍,而这次不一样,主要目的是给自己打广告,所以形象上得格外注重一下。

  “我是苏阳,我为自己代言!”

  这句话苏阳在心里已经练习好多遍了,到时候就找机会插进去,也算是广告史上浓重的一笔。

  “苏阳同志,要不我们先从北大窑鉴定所开始吧!”

  “行,正好。”苏阳激动的指着前面:“咱们边走边说,北大窑离这还得走一段路。”

  李记者点点头,转身看向摄像机,负责拍摄的男同志打开机盖,摁亮了摄像机。

  “寻找亚克西青年,紧跟时代步伐,大家好这里是亚克西青年栏目,今天我们来到了五四青年苏阳同志的家乡,为大家揭秘苏阳同志如何带领大家致富的秘密,下面我们的故事将从北大窑鉴定所开始....”

  在说完一连串的开场白之后,李记者拿着话筒对着苏阳的嘴巴。

  “大家好,我是苏阳,说到鉴定所啊,那就不得不提起玛丽艳河床,去年为了响应政策号召,主动承包了玛丽艳河床,后来呢.....”

  苏阳一边走一边说,时不时的插几个幽默梗,逗得李记者哈哈大笑。

  来到北大窑后,工人们也是好奇的看着他们,刘小成伸手示意他们别看,埋头干活,拿出北大窑最好的一面。

  大家立刻加快了手里的动作,一阵操作猛如虎,摄像机精准捕捉到了他们的动作。

  随后将镜头对准了二婶子。

  “请问这位大婶儿,你在这里工作累不累?对目前的情况满意吗?”

  二婶子抬头,理了理自己的麻花辫,一时紧张不知道说什么了。

  “娘嘞,我说啥呀?”

  “问你啥说啥!”

  二婶子猛一回神:“满意满意,可满意了,娘嘞,这能上电视啊?”

  李记者在一旁点点头,提示道:“大婶儿多说点!”

  一屋子人回头看向二婶子,憋着笑,二婶子聊天三句不离老爷们,这会倒成哑巴了。

  “娘嘞,我说啥呀,我说....俺们鉴定所就是好,吃的好干的好,要是多来俩老爷们就更好,哈哈哈....”

  大家伙一阵哄笑。

  李记者立刻接过话头说道:“瞧!这是多么朴实的话语,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下面我们请苏阳同志再给我们介绍一下鉴定所未来的规划吧!”

  苏阳知道,这是打广告的时间了。便将准备好的台词说了出来。

  “北大窑鉴定所现在正在引领玉石行业发展,维护玉石行业的稳定,可以说鉴定所就是消费者的最后一道关!”

  “未来嘛,前两天已经在城里新开了一家鉴定所,如果大家有什么鉴定需求,我们来者不拒,有需要的可以联系这个手机号195xxxxxxxx,同时欢迎广大群众的监督,争取做大做好做强!”

  一番话说完,大家鼓起了掌。

  刘小成从城里回来后,跟大家把新厂的情况说了一遍,大家也是羡慕的流口水,很想去城里看看。

  不过家里这一摊子,也去不了,只能在北大窑做工了。

  李记者他们紧锣密鼓的拍摄了一上午。

  苏阳带他们来到树荫下乘凉,单手劈开几个瓜,大家伙也一起出来吃瓜。

  “李记者,我们今天中午特意做了羊肉汤,你尝尝我们老家的风味,好喝的嘛!”

  “行,闻到这味儿就已经饿了。”

  没多久,王寡妇冲他们喊了一声说开饭了。大家伙排着队开始打饭,随后三三两两的坐在外头吃了起来。

  苏阳刘小成和李记者他们来到了屋里吃,坐在凳子上。

  苏阳使了个眼色,刘小成拿出一个信封,往李记者和摄影师兜里塞了过去。

  李记者连忙推辞,可苏阳还是按住了话头:“李记者,你们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路上给车加个油买瓶水喝。”

  “对对对,赶紧吃饭,都快凉了....”刘小成也连忙转移话题,生怕他们推辞。

  吃过午饭,李记者又去村里拍摄了羊圈,并且采访了陈二和哈孜克。

  两个人面对镜头连个屁都放不出来,只能支支吾吾的说好,反正啥都好。

  最后又采访了张军,听他讲了讲村子里的规划,在张军的权威介绍下,苏阳出钱帮大家修路,又带领村民成立农村巴扎,开展玉石拍卖会的事情再度实锤。

  苏阳的形象再度伟岸起来。

  李记者深有感触,这才大半年的时间,苏阳凭借一己之力改造了整个村子的面貌,带动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她这些年拍了不少的年轻人,但是像他这种白手起家,从一贫如洗到身家百万的人真不多见。

  这个亚克西青年真是当之无愧。

  直到晚上,李记者他们才拍完。

  回去剪剪能出好几期。

  李记者他们走后,苏阳拍拍手长舒了一口气,就等过两天的新闻了,到时候希望能带来一些生意。

  不过,在跟刘小成商量过后,决定将一部分的单子挪到城里的厂子,先让厂子运作起来,熟悉下工作模式。

  这边也能轻松很多。

  等这些忙完之后,天色已经黑了,每天晚上就会难得的清闲,要么擦擦枪,要么看看书,也没什么娱乐活动。

  第二天一早。

  吃过饭后,苏阳洗漱好在门口伸了伸懒觉,就听到大喇叭的声音在树梢上飘荡。

  张军正在号召大家前往广场上报名,听这激动的语气,估计是乡里的批复款下来了,可以动工了。

  苏阳骑着摩托车路过广场,便停下来闲聊了一会,大家互相让着烟,踢着石子,指点江山。

  没多久,村口就有十几辆的自行车从外面骑了进来,二八大杠往广场上一停,一帮人手持瓦刀走了过来。

  老郑嘴巴里叼着烟,露出一口大黄牙,跟张军打了个招呼。

  “老张,等会砸亢机就来了,咱们先量量尺寸,砸几个橛子,你说在哪干?”

  “这边这边....”张军领着他们来到广场后面的一片干草地,那地方原来是公社时期的打麦场。土地分给农民以后,大家都在自家地头上打麦,这地方也就没人用了。

  “我都量好了,长宽都在这了,反正大门朝东,剩下的你看着办嘛。”

  这件事,张军也跟他打过响声,盖一个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大会场。

  这也不难。

  隔壁村的养鸡场都是他长尺的。

  这跟养鸡场一个道理。

  “行!”

  老郑朝后面一挥手,几个大工就拿着尺子和水平尺过来,东西南北的量了起来,三下五除二,砸上木橛子,就把整体的地基框架给定了下来。

  苏阳瞅了几遍没啥问题,这会盖房子没那么多花样,就是砖墙垒起来,上面盖横梁,条件好的用楼板,再铺大瓦。

  苏阳呆了一会,觉得没啥问题,便跟张军打招呼走了。

  这两天古丽一直准备着新店开业的事情,试营业这么久以来,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开业仪式,总觉得少点什么。

  今天把店里给稍微布置一下,明天等老爷子过来,就能直接开业剪彩了,再请一个摇滚乐队搞搞气氛,还能吸引一些年轻人光顾。

  .....

  “东家,你看这条幅挂的怎么样,歪不歪?”

  阿旺踩着梯子在门口的牌匾上挂上了红花布绸,正左右调整着位置。

  苏阳站在店门口,仰头打量了一番,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正正好。“

  为了筹备明日开业,今日午后便歇了生意。

  店内处处张灯结彩,红绸高悬。

  此刻店内店外都已焕然一新:门口立着醒目的广告牌,上面用朱砂写着“开业大酬宾“的字样,推出“满两百减二十,满两千减两百“的优惠活动。

  在这建设路商铺还盛行打折促销的时节,这般新奇的满减方式着实引人注目。

  屋里面挂了一些常用的红布绸,最特别的是,每件玉器都明码标价,价格牌整齐地挂在玻璃橱窗里。

  在这行当里,向来是“看人下菜碟“,同样一件玉器,生客熟客问价能差出三成去。

  苏阳这番革新,让那些不懂行的客人也能放心询价,不必担心被狠宰一刀。

  哪怕是小白,心里也有底气,不然连问价的勇气都没有。

  虽说挂了“抱石轩分号“的招牌,但昌华路的货品还是单独辟出一区陈列。只是要等明日马学五亲自押送的那批抱石轩精品到店,这分号才算名副其实。

  而且苏阳将后院也特意收拾的干干净净,打造了十几个玻璃柜子。

  整齐的陈放在院子中间。

首节上一节268/3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