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 第232节

  刘小成有文化,抬起嘴角跟大家解释道:“这你们就不懂了吧,这叫秸秆还田,就是把地给犁开,把秸秆给埋进去,再盖上,就能种庄稼了。”

  “哦...”大家不明所以的哦了一声。

  “但是,这犁的有多深,埋的有多厚,要埋多少斤,这都有讲究的,跟你们说你们也不懂。”

  刘小成揉了揉眼睛,自己也不是很懂。

  “老天爷,阳子真去墨钰县当大地主了,土地爷爷也管不了这么多的地啊!”

  二婶子嘴巴张的老大,比跟二叔用嘴的时候都大三分。

  “赶紧干活吧,咱们忙活好咱们的事情就行了,现在订单突然多了这么老些,干不完,根本干不完!”

  二虎子搬来一筐玉雕放在案板上,拍了拍手,看向刘小成:“小成哥,咱们要招的人咋样了?”

  提起这事。

  刘小成就头疼。

  本来想把工人名额留给本村的人的,但是现在村里人合格的并不多,只能放开让其他村也报名了。

  在招人前先进行一个简单的考核,随后再进行一个培训,最后才能上岗,刘小成还制定了一个实习期。

  如果一个星期内累计出错五次的就要换人了。

  第二天早上,北大窑就来了十几个新面孔,都是邻村的老玉农了,经验丰富,对玛丽艳河床的玉石如数家珍。

  几个大学生负责简单的考核,拿了几块玛丽艳的石头,大家也没有掉链子,达到百分百的通过率。

  既然这样,只需要培训一下简单的工作流程就行了,大家第二天就能直接上岗,但是对于那些非河床的料子,包括玉制品,就需要培训上岗了。

  “二虎,这十来个人,你挑几个去做玉制这类吧,戈壁的那个窑室也给通开,让大伙在那边干活。”

  “行,我去收拾一下那边。”

  刘小成回到办公室,开始看着本子上的订单,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

  压力不自觉的也来了。

  这工作越来越难,但北大窑的发展也越来越好,粗算下来,这个月的收入能达到上万块!

  这跟去年月收一千二相比,整整翻了十倍。

  这种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今的自己也算是坐进了办公室,管着下面二三十号人,媳妇现在也有了娃。

  日子挺美!

  思索间,电话突然响了。

  刘小成举着手机来到了外面,里面信号太差。

  “阳子啊?”

  “你说...行,我知道了...”

  “这事我心里有数,今天刚招了十来个有经验的,墨玉估计也行,我这就去问问!”

  挂了电话,刘小成激动起来。

  电话里说,过两天会过来一大批的料子,先放到北大窑存放一下,这些料子倒是不必做鉴定,苏阳准备大批量送到内地,交给顺子他们,由红旗玉器厂去加工。

  这边的店铺,加上古丽的也就两个,靠着王春生的玉器作坊,足够供应了。

第236章 清场收瓜

  旺什村,下午时分。

  苏阳跟王桂芹他们来到了戈壁的村子,来到地方的时候,村里的人已经在等待了。

  农业局的同志临时就在村里的石碾盘上登记起来,盘腿往地上一坐,就是工作位了。

  村里的人陆续排起了队伍,苏阳则来到瓜田里看了看,这些村子的地,都是连着的,上次这个村里也收了不少的玉石料子。

  当初在收的时候就有注意到,一般数量多的村子,毋庸置疑,那地里的东西也多。

  要是少的,那地里的也不会多,但是苏阳也不至于赔钱赚吆喝。就光是收棉花也能收回成本。

  苏阳来到了地里,顺手牵了一个瓜,用指甲盖一掐,就“崩”的一声裂开了一条缝,西瓜汁顺着缝隙往外流。

  苏阳吃着瓜,默默开启了扫描系统,将方圆一公里覆盖在脑海中,大致出现了一个分布热力图。

  这个村子相对往什村的瓜田,目测的出货率会低一些,但是也星罗密布的分布了很多。尤其是北面低洼处,是跟阿卜家的地连在一块的,有部份或许曾是古玉矿场的遗址,出现乌金玉的几率很大。

  而其他地方稀松平常。

  这玩意不就是博概率嘛!

  也不可能几千亩的土地全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那我自己不就成老财主了嘛。

  苏阳吃完瓜。

  心中盘算着下一步的打算。

  最先做的就是地里的西瓜,一望无际的瓜田,最愁的就是销路了,也不知道农业局那边怎么样了。

  等明天一早就去城里看看。

  眼瞅着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再晚,就赶不上播种了。

  苏阳回到村里。登记工作还在进行。

  村里的书记在一旁给大家倒着茶,有一搭没一搭的咨询着改良的事宜。

  很多人看着苏阳年纪轻轻的模样,有些不信任。农村人常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若不是之前收料子的时候,出价实在,不坑人。

  不然,大伙是很难信任的。

  等到了晚上,村里的登记工作才完成,一共两百多户人家,基本上都做了登记,多多少少都报了几亩尝试一下。

  随后便留在村里吃了个晚饭,村里的人都很热情,还给他们特意蒸了白面馒头,还有羊肉浇头的拉条子,以及面肺子。

  吃过饭,大家才回到了夜校。

  男同志们忙活了一天,出了一身汗,背心都贴后背了,大家在院里接了水,往身上一泼,就当是洗澡了。

  女同志们则关上门,趁这会功夫,计算着今天的总数。

  等大家洗好澡,换了身干净衣服后,哈孜克特意抹了一把苏阳的摩丝,把前面的几根毛给斜到了一边儿。

  “阳哥,你看我咋样?”哈孜克瞪着眼珠子,伸手捋了捋刘海。

  “头发还行,就是这头型跟金刚葫芦娃一样。”苏阳看了一眼,这大头娃娃的造型,的确很像。

  “阳哥,那你说王桂芹喜欢俺这样的不?”

  苏阳忽然一愣。没想到这家伙还挺上道。现在都知道为自己争取了。

  既然如此,苏阳自然是想往前推一把的,哈孜克这人虽然有些憨头憨脑的。但绝对是靠得住的好男人。

  没有坏心眼,你对他好,他就把命豁出去给你。

  这样有情有义的人不多。

  再说了,哈孜克以后跟着自己干,在城里买小楼房那是迟早的事。以后翻身就是城里人,就这一点就超过了一大半的男人。

  苏阳帮忙给哈孜克饬了一遍,看着人模人样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孜,井台的水桶里有瓶汽水,你拿过去给王桂芹送过去。”

  “好嘞阳哥,那我到了说啥?”

  “说请人家喝汽水啊,就说你特意买的,明白了不?”

  “明白!”

  哈孜克信心十足的长呼了一口气,随后来到井台边儿,从水桶里捞出一瓶汽水在怀里擦了擦。

  这时王桂芹和林晓倩算好了账,从屋里出来。

  哈孜克提了提裤子,径直走了过去,来到王桂芹面前,抬起胳膊把汽水递到了王桂芹面前。

  “这是...给我的?”王桂芹问道。

  哈孜克咧着嘴,重重的点了点头:“昂。”

  王桂芹“噗嗤”一声笑了,林晓倩似乎看出一点意思,故意打趣道:“哎呦,咋没人送我喝汽水啊?”

  哈孜克一愣,脑壳宕机了。

  回头撇向苏阳。

  “那个...阳哥说的就一瓶,让我给王桂芹喝。”

  苏阳一拍脑门:“娘的,真是扶不上墙!”

  大家伙在一旁哄笑起来,哈孜克看着憨厚,但脸皮子还挺薄的,捂着脸跑回屋里去了。

  王桂芹也不在意,就当是闹个笑话。

  “苏阳,我们统计好了,博格达尔村,一共有一千三百亩地,两百零三户人家登记了。”

  苏阳点点头,“这也不少了,贪多嚼不烂。”

  这才两个村子就已经三千多亩地了,这个扎瓦镇有十几个村子,由于地广人稀,村落之间相隔的比较远。只能一边改良,一边登记,双头并进才好。

  “晓倩,明天你们大家继续去下一个村子吧,我去城里一趟,这些地里的西瓜总得处理掉,不然也没法开工。”

  “嗯,放心吧,这边有我们呢。”

  忙了一天,林晓倩脸上抹的白粉也花了,苏阳从井台边拎过一个水桶,“你们女同志就在屋里洗吧,把门关上。”

  随后从水桶里又捞出一瓶汽水递给林晓倩:“还还有一瓶,解解渴。”

  “谢谢你,苏阳。”

  第二天一早。

  大家伙吃过早饭,农业局的同志就开车前往下一个地方了,苏良正准备去城里时,远远看到村口掀起了一阵狼烟。

  老杨从村口快步走了过来。

  “巴郎子,外面运秸秆的车到了,说是找你的,你快去看看嘛。”

  “来了杨叔。”

  苏阳又停好摩托车,朝着村口走去:“八成是六子来了。”

  由于六子那边先打了六吨的碎料,就优先给送了过来,连同拖拉机和推土机也一并开了过来。

  二冬子站在车头上,看着绿油油的西瓜地,一阵感叹。

  “这他妈的,好多地啊!”

  苏阳来到村口,看着二冬子正准备掏烟,冲他喊道:“后面都是柴火,你他娘的不想活了。”

  “嘿嘿,忘了。”二冬子尴尬的笑了笑:“阳子,这六吨料子你先将就着用,六子在村里又收了好多,保证能供足。”

  苏阳抓了一把碎料在手心里搓了搓,“地理大师”出现相关信息提示。

  【种类:秸秆类(纤维结构紧密,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玉米秸秆(木质素含量高,碳氮比高)豆科类(含氮量较高,能部分补充土壤氮素,缓解碳氮失衡问题)】

首节上一节232/30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