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青葱岁月 第323节

  中医馆也好,按摩店也罢,在横店存在不少。

  华总的女人腰部受伤了?要找专业的人上门看看?

  对于横店集团的人来说,这不过只是一个顺水人情而已,小事一桩。

  “安总来横店拍戏怎么不早说,我们也好提前做安排,给安总的剧组更好的服务。”

  “曾总客气了,拍个戏而已,不值得麻烦贵方。”

  双方简单客套了一句,就在此别过。

  而对于华逸尘的安排,安茜自不会拒绝,舒舒服服趴床上,享受了一个晚上的针灸和按摩。

  待人走后,安茜这才给华逸尘打电话:“你什么意思,遥控我?”

  “我哪能遥控你?我这是为女王服务。”华逸尘这般说道。

  安茜尽展容颜,自己的话确实有女王范,却也没想到华逸尘怼她怼得这么柔和。

  “谢谢亲爱的,虽然你不在,但你这份心意深深打动了我。”

  “那就好,好好休息吧,养好身体。”

  “好哒。”

第344章 安导的小课堂(一)

  事实证明,剧组一旦缺失了主心骨般的导演,诸多问题便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

  这些问题并非出在各部门的日常运转上,毕竟剧组在长期磨合下,运作流程早已驾轻就熟。

  真正棘手的,是镜头效果以及画面呈现细节上的差别。

  周晓文与安茜在项目统筹阶段,虽说针对剧集理念进行了多番深入交流。

  然而,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思想体系,无论沟通多么充分,也难以达成百分百的契合。

  安茜对于作品的构想如何,旁人难以精准把握。

  即便是与安茜有着长久沟通的周晓文,在理解安茜具体想要的效果时,也只是尝试性的去剖析。

  周晓文尚且如此,更遑论几位演员了。

  乔振宇和佟丽雅还算好,在各自的出场戏份中,得到过安茜的悉心指点,对角色有了较为清晰的表达方向。

  而同样躺在酒店房间里休整的杨蜜,身旁的人物剧本已被她翻阅了好多遍,纸张都微微卷起了边角,却也对人物的内核难以挖掘透澈。

  她心里清楚,若想真正理解角色,去请教安导是最佳途径,但想起安导同样需要充足的休息,就打消了去请教的念头。

  另一边,在剧组拍戏的霍建华是焦头烂额的。

  每当周晓文喊停,抛出那句“再调整一下状态”时,他都感觉仿佛置身于迷惘之中,完全摸不着头脑。

  究竟是表情不到位,动作太生硬,还是台词的情感拿捏有误,周晓文并未给出明确说明。

  这使得霍建华在表演时战战兢兢,许多戏份都不知该如何推进。

  明明有剧本,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在未知中摸索。

  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欠缺,导致表演风格与角色方向有所偏离创作弧光。

  与此同时,以周晓文为首的导演组,由于未能完美领会安茜的创作理念,拍摄出来的镜头风格与安茜之前所拍的画面相比,一看就有明显差别。

  前半段画面犹如细腻的工笔画,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

  而后半段却像是粗糙的简笔画,失了神韵与质感。

  如此这般,影视画面风格的断层与偏差,让整个作品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下,众人无奈,只得打扰正在休养的安导以取经。

  这天下午,剧组结束了一天的拍摄工作。

  随后,导演组的成员们,几位饰演重要角色的演员们,一同齐聚安茜的房间。

  空间里弥漫些许药味,是安茜腰部贴的膏药散发出来的。

  她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得知众人的来意后,稍作思虑一会就知道了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和情绪表达方面,和我们的运镜、场景结合起来的构图氛围,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周晓文作为副导演听从安茜调度那么些天,加上筹备阶段跟安茜的长期交流与沟通,以为对这部剧很了解了。

  然而当他在安茜休息期间,执掌镜头多天,能够感受到安茜指出的这个问题,但是竟却不知具体不对的地方在哪里。

  这无不说明,安茜在这部剧上注入的艺术思想或许很深,即便天天跟在她旁边看镜头也难以理解到位。

  “就拿霍建华你的刘景来说,你觉得你这个角色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安茜看向霍建华,发出一问。

  众人也齐齐看向他,想看他这个演员是如何理解自己角色的。

  霍建华估计是自己还不红,以往演的角色也都是配角,没经历过这样仿佛是主创团队开办剧本研讨会的场面。

  忽然面对安导的发问,让他隐隐有点尴尬。

  但这样的局面也难得,跟一群专业者探讨艺术,总会有所进步,也不失为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刘景……”

  霍建华沉吟,目露思索。

  人物剧本上没有这个角色的背景故事介绍,开头就是走剧情。

  但从台词之中,又能得到一二线索。

  刘景一出场,就是进京赶考的故事线,而且在给李逍遥自我介绍的时候,表明是第四次进京赶考。

  这说明,刘景之前失败过三次。

  那面对安导的问题:这个角色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霍建华努了努嘴,说道:“考试中榜。”

  在他眼里,这个角色初期配置就跟死读书的人一样,连续几年都在进京赶考,那显然就是为了考中。

  “进京赶考。”安茜顿了顿,问道:“结果呢?”

  霍建华看安导那不置可否的表情,意识到自己估计理解错了,但错在哪里一时不自知,只能按安导的问题顺势答下去。

  “结果就是落榜了,有当官的人对其晋升造成了阻碍。”

  霍建华忆起剧本所述,刘景及不少没背景的人的中榜名额,先被一批富家公子花钱取代。

  但由于刘景成绩太好,当官的把一个比他更差的人剔除了。

  然而,又来一个权贵之子插队,当官的人还是看他成绩太好,就问刘景愿不愿意付出点金钱上的代价。

  刘景不愿,最终还是落榜了。

  “好,有当官的对他造成了阻碍。”安茜说道,“刘景落榜,属于他的开场剧情结束,结束后他和李逍遥有段对话,是什么还记得吗?”

  霍建华想了想,念叨:“阴暗里听着来报,被说的云山雾绕,他笑我过于年少,我只想要个公道;

  别人拿好处换了方式,用金银塞进了他的名刺,可用金子写的故事,也不差我这四次;

  都给了就我没给,都要了但我没要,同僚已是春光照,车马豪宅已换了两套;

  他们站在门内嘲,我在门外只能绕,知道这是非很可笑,但规则如此,不可为外人道。”

  这段台词很押韵,听起来就很舒服,也能让人发自内心的耐心去听。

  有些词意虽不直言表达,但只要有点点阅历的人,这段词听起来就很通俗易懂。

  细细听完,振聋发聩。

  乔振宇、杨蜜、佟丽雅等演员们不知霍建华角色详情,当前的心里头有所震撼。

  周晓文等导演组的人,即便知晓剧本和这段台词,再次听来亦是被其中意境所感,只觉跟赵灵儿那首歌谣相当,发人深省又为此角色扼腕叹息。

  他们不禁又一次暗自称赞,安导的才华属实不一般。

  “台词里面,有一句‘不差我这四次’,这说明什么?”安茜道。

  众人一怔,霍建华也在恍惚中惊醒,“说明刘景前三次都经历了同样的事。”

  “还有。”安茜点了下头,说道:“进京赶考前还有县考,对于唐朝的普通人来说,只有县考过了才能进京考,这说明刘景连续四次都把县考拿下了,可谓是大才。”

  霍建华连连点头,听到安导的解读,让他一下就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深层次的明悟与考量。

  安茜看着霍建华,说道:“那么!刘景连续四次过了县考并进京考,前面三次都被邪恶的规则打退了,那他肯定很清楚这些规则。

  而他又不愿意顺从这些规则,那他第四次还去进京赶考干什么?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周晓文和鲍德熹等导演组的人相视一眼,在这个角色身上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得到了进一步的解读。

  一个人明明知道潜规则,但又不愿意顺从潜规则,偏偏三番五次还要去撞南墙,这就不合常理。

  如此一看,霍建华刚才的解读,说刘景进京赶考是为了中榜,就是错误的理解。

  如果是为了中榜,那塞钱就行了。

  但刘景连续四次都不塞钱,可就是要去考,这是为了什么?

  “所以说,刘景这个角色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以身试毒。

  什么毒?潜规则之毒。

  他就是想看看,这个世道在前进的路上是否会变好。

  他就是要看看,这个世界上的规则是否会越发完善。

  他真正需求的是,真正渴望的是,这个社会能一片美好。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去撞南墙,只是希冀于恶性的规则有没有消失,眼前的黑暗是否能光明,而不是中榜。”

  正如安茜上辈子,从和华艺兄弟合作《功夫之王》就开始撞电影圈的南墙。

  从大陆撞到宝岛,从宝岛撞到香江。

  她们母女俩明明知道圈子潜规则众多,但也跟刘景似的不信邪,抱着渴望光明和有路可走的一丝希冀,一撞下去就是好多年,然而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电影圈告诉她们母女俩,此路不通。

  但也像刘景一样,路不通就不通,并不气馁什么,潇洒地跟着李逍遥和赵灵儿闯荡天下,寻觅属于自己的路。

  这也是在映射安茜上辈子的自己,不演电影就不演,不再去刻意追求,潇洒又快乐的过好自己的一生即可。

  而刘景时刻带着一本《论语》,书封面的侧边画着狴犴,龙生的九子之一。

  狴犴象征着正义与公正,常被描绘为维护法律和规则秩序的神兽。

  和赵灵儿的故事同样的,狴犴在故事中也是一种讽刺,但也寓意着美好。

第345章 安导的小课堂(二)

  乔振宇和佟丽雅默默品读着安导的解读,更为深层次的了解了刘景这个人物,也更为深入的了解了这部剧。

  有关赵灵儿的开场故事,他们之前就问过安导是表达什么,安导说是“舆论之毒”。

首节上一节323/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