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卡车司机开始 第72节

  有什么问题,当父亲的才会开口商谈。

  在后世,一般谈这事都是去女方家谈的。在昌城那边叫谈盘子,谈盘子的意思就是商谈价钱和条件。

  但现在都是在男方这边来谈,原因很简单,男方去女方那边谈,女方得招待男方家的人吃饭呀。本来嫁女儿就亏,还要招待就更亏了。

  “既然要把婚事定下来,那我也就直说了,彩礼八块钱,再给我家秀云做一套新衣服,这没有问题吧。”谢秀云的母亲说道。

  “这没有问题。”周东明点头回应道。

  八块钱是小事,在南京这边都这个数,只是一个彩头。而一套新衣服,也是应该的,最多让老大周凡益那边把攒的布票拿过来。

  这两年因为周凡益结婚加生小孩,家里的布票都援助那边了。周灵莹下乡的时候,也给她置办了一件衣服。

  可以说周灵莹的父母还有周兴才已经两年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了,但当父母的就这样,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是周兴才结婚后,谢秀云怀孕的快,明年他们的布票就得给老二家了。

  “那我们再去兴才的房间看看吧。”谢秀云的母亲再次说道。

  听到这个,周东明眉头皱了一下,知道真正困难的地方要来了。而刘晓芳也明白什么,但只能起身邀请他们去看看儿子周兴才的房间。

  现在周兴才还是跟父母住,这一点属于很正常。以后结婚了,单位也会根据情况,有房子分的话会优先分给结婚的人。

  刘晓芳打开周兴才的房间门后,谢秀云的父母看了看,然后谢秀云的母亲开口说道:“这床太小了,得弄个大床。衣柜都没有,这结婚之前得弄一个衣柜吧。还有就是客厅虽然有桌凳,但这房间里也总得有两个凳子吧。”

  这下是周灵莹的父母都一脸难色,不是钱的问题,是这年头木料不好弄。五六十年代只是说有三十六条腿的家庭,一般条件都不错。

  那时候结婚也没强求这个,最多是要求有热水瓶和脸盆之类的,彩礼和新衣服是一直有的。

  但现在大城市里很多人结婚,已经把三十六条腿当成比较硬性的标准了。而谢秀云的父母也没强硬要求周兴才娶他们家女儿得有一套家具,可换个床,添加一个衣柜和两个凳子,这不算过分。

  问题是周灵莹的父母也知道这要求不算过分,可大儿子结婚没两年,也是置办了很多家具的。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都在攒木料,以物换物,或者收集一些单位里的包装木箱之类的。也去一些二手市场,看看有没有便宜的木材制品。

  但木料是真的不好攒,但谢秀云的父母提了这要求,周东明和刘晓芳商讨了一下。

  现在为了儿子结婚,哪怕他们当父母的把自己房间里的衣柜拿出来翻新一下,也要给二儿子周兴才结婚。

  床的话得去想办法弄点木料加大一下,凳子的话去问问大哥那边有没有凳子票了。反正想办法也要让儿子把这婚结了。

  现在在南京结婚基本都如此,而且这些东西都是给儿子儿媳的,也不是谢秀云的父母要去。

  谢秀云父母唯一能拿到的也不过就是八块钱彩礼钱,而这年头嫁女儿也是讲究陪嫁的。

  这年代娶媳妇不流行三金五金什么的,比如要给女方弄个金首饰什么的。但陪嫁的话,要是女方父母有金银首饰,反而会给出去。

  但就算父母给女儿陪嫁首饰,反而这东西还上不了台面,都是私下给的。也是有就给,没有就算了。

  而谢秀云的娘家陪嫁的东西,谢秀云的父母说出一床被子。这一床被子的陪嫁不算少了,一家人好几口的人,一年也就攒出一床被子的布料。人少的家庭还攒不出来。

  反正这谈盘子算是谈成了,人家谢秀云的父母要求也不算高。如果是前些年还好,能找到很多不讲究的,比如那些没工作的适婚女子。

  但这年头没工作的女人,要么没什么文化,要么被安排下乡去了。

  谢秀云有工作,人家父母提点要求不过分。要知道现在谢秀云没结婚,她的工资都是大部分上交父母的。

  这盘子算是谈成,也就要定日子了。简单的查日历看有没有什么黄道吉日,周家是打算越快越好,如果不是要筹备东西,巴不得三天后。

  但考虑到各种因素,周东明是说九月十号的,可是被谢秀云的父亲改成十六号了。

  大部分单位都是十二三号发工资,人家嫁女儿赔嫁妆就算了。这要是十号嫁过来,谢秀云这八月份的工资都要成周家的。

  而十六号再嫁,起码谢秀云的工资还要上交一大半,她父母给女儿办婚事,起码不用真正的倒贴,

  反正谈了半天,中午周兴才和谢秀云也下班了,周兴才带着谢秀云回的家。然后双方的父母告诉了他们结婚的事情谈成了,日子也定好了。可以去跟自己一些要好的朋友提前说结婚的事情了。

  而结婚的时候,刘晓芳还要给媒人介绍费,并且邀请媒人来吃饭。

  反正周家今天算是比较开心又烦恼的,哪怕还有半个月的时间。这筹办酒席,添置结婚的家具,对于这年代的人来说真不容易。

  而在后世的人还经常调侃,说七八十年代的人结婚真容易。彩礼不到半个月的工资,娶媳妇就准备一些脸盆,热水瓶。然后一件新衣服就把媳妇娶进门了。

  但任何一个年代结婚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只不过对应的代价,跟后世很多地方完全成为交易而言。的确是七十年代还算容易的,起码双方父母在一起谈盘子,互相争取再多,那也真的是给子女的。

  就算后来要求三转一响的,也都是给子女用。男方父母哪怕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可后来彩礼是给女方父母的,真的就成了买卖了。

  (月底最后一天了,感谢大家支持,不管每天更新多少,我也算坚持没有断更一天。再过一天就是新的一天了,你们的月票是每月清零的,还是能留到下个月的,能留的话留到一号呗)

第163章 金山嘴渔村换海产品

  江成从绍兴离开,因为买黄酒的事情耽误了不少时间。加上路过杭州钱塘区,又停下来购买了很多藕粉,等进入沪成已经到了下午四点多了。

  杭州这边的三家村藕粉的确是不错的产品,主要是不要票,就算江成想要黑芝麻糊,但弄不到呀。

  这藕粉拿去做人情送人什么的,是真不错。像垦殖场的侯主任,他对江成就挺大方的,哪怕是拿垦殖场里的东西做人情,他不用付出什么。但人家起码是用的自己权限,其他人想拿自己单位里的东西大方还大方不了呢。

  到达沪城后,因为这次是一直沿着沿海路线形式,此时的江成在沪城JS区这边一个村庄停了下来。

  一个叫金山嘴渔村的地方,来到这边,江成觉得这完全是一个适合他捕捞海鲜的圣地呀。

  这边叫金山嘴,完全是地势的原因,因为海潮常年冲击海岸,形成了一个沙嘴。

  也就是说在沙嘴中心区域是一个很大的沙滩,可以赶海。但也会因为深度的问题,赶海一般都是一些螃蟹和小鱼。

  但金山嘴渔村的‘嘴边’,江成发现一处不错的深水区域。当然了,所谓的深水区域只是相对于沙滩边来说的。真正的深水区域,不坐船是无法到达的。

  可就算如此,哪怕连鱿鱼和墨鱼都捞不到,江成也满足了。

  海边没路,江成是又把汽车停在了离海岸五百米朝外的地方。

  在沙嘴‘嘴边’处的一个地方,江成嗨皮了起来。

  靠近江成身边的海域,一下消失了五米直径范围的海水,然后海水再发出‘哗啦’的声音填补着空挡。

  盲捞了不少次数,但五米的距离对于大海来说真是太小了。就海边上折腾,让江成都没了兴致。

  刚捞过的地方,来回捞也捞不到什么东西。这让江成有下海的冲动,可他游泳水平有限,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岸边游一游还可以。

  其实来的路上,江成看见岸边有搁置的小船,但对于他来说用处不大。那些小船也最多就是打捞岸边的鱼虾,水深一点,也没有那么大的网可以用。

  江成面对的也是一样的情况,水深七八米他的空间功能还有用,十多米深的水域,他的空间就弄不到底了。

  弄不到底,他永远是捕捞不到更多的品种海鲜。那样的话其实还不如在岸边一些水比较深的地方捞一捞,运气好碰到了礁石区域,还能捞到龙虾。

  所以江成没打人家小船的注意,如果真的只是要到海面远一点的地方,他不用船也能过去。车里有备用汽车内胎,找一个能给汽车内胎打气的地方,一个汽车内胎就够他在海面上游荡了。

  江成想弄到一些好点的海货,还是得潜水到海里,起码那时候龙虾,鱿鱼,八爪鱼什么的可以大量的捞到。

  捞了半小时,然后找了个地方才释放出来一次捕捞的,清理了许久,江成就不想弄了。

  螃蟹,鲳鱼,小黄鱼,鲈鱼,皮皮虾什么的各种各样一堆,分拣起来太慢了。特别是有很多小白虾,小小的,很美味也很有营养的东西。

  可江成直接释放到地面上后,面对小白虾,不要真的太可惜了。要的话,这就算用空间拣取也累。

  江成想好了,空间里还有几十次捕捞的呢。他得弄一个绝户网来才行,渔网在这个年代是管控物品,个人是买不到的。

  但江成不需要用渔网捕鱼,他是可以用其他东西来代替的。比如蚊帐,连蚊帐都钻不进去,还怕这小白虾能漏掉不成。

  到时候想办法多弄两个蚊帐拆解开来,以后不管是捞海里的,还是河里湖里的。那些本身就长不大的小虾米,都能弄到网里再一下弄到空间里了。

  之前在湖里还有河里捞的很多小虾小鱼,江成弄的不耐烦就直接不要了,让它们被晒死在岸上。可能会被鸟类看见饱餐一顿,要不就是被岸上的蚂蚁,虫子,老鼠看见给吃了。

  江成离开了海岸边,然后直接开车到了金山嘴渔村,他要开始收货了。

  但要想大张旗鼓的收货,不能直接说买,得换。以物换物,举报了都不怕。

  江成跟垦殖场的侯主任达成了口头上的长期合作,这年头很多人说话都是一口唾沫一口钉,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协议,其实更注重诚信。

  这猪肉囤积没什么关系,鸡蛋和家禽什么的就没必要什么都囤积了。而且鸡蛋也好交易,可以按照个数来算钱。所以解放车开进村里的时候,后车厢已经出现了二百多斤鸡蛋。

  这次江成主要打算的就是换干海带,他是真没想到海带在内陆城市真是硬通货呀。这年代很多人都缺碘,有大脖子病。海带含有碘,可以治疗和预防大脖子病。

  加上可以切丝炒,可以炖汤,可以凉拌什么的。在内陆海带能换的东西多的很,这也是上次为什么江成让张阳帮忙换粮食,被他领导霸占去了很多。而朱岚也插手弄了一些走的原因。

  一辆汽车带着五筐子鸡蛋进村,加上又是大家休息在家的时间,很多人来看热闹了。

  “师傅,你这车上的鸡蛋是送去哪的呀,来我们渔村这边做什么。”

  “大叔,我是外地供销社的,昌城知道嘛,那边没有海。特意弄这些鸡蛋过来,想看看你们这边有没有海产品能换的,海带,鱼干都可以。”

  江成这话一出,来看热闹的人震惊了,还有这样的好事。在沪城,海带和海鲜不紧缺,鸡蛋可是紧缺的很呀。其他城市鸡蛋可能卖六毛,但在沪城这边,一斤鸡蛋要七毛多。

  就算是七毛多一斤的鸡蛋,也是很难买到。沪城是大城市,工作岗位多,就算没有正式工作的,只要是沪城的人,找点散活也容易。

  所以哪怕大家的工资跟其他城市差不多,但这边的生活水平也比其他城市要好很多。

  因此有些东西物价还就真高一些,而且物价这方面是允许地方进行微调的。并不是全国统一,但基本是在一定范围内。

  江成是不清楚这边的物价和什么物资比较紧缺,因为在他看来这年代什么东西都是紧缺的。

  所以又有围观的人询问江成这鸡蛋什么价格,江成说六分钱一个的时候。很多人跑了,有些没跑的,是因为跑掉的人里面有他们一家子的人。

  六分钱一个,家里有海带和干海鱼的不赶紧跑回家去拿来换,还等什么。

  要知道现在城里要是在黑市出售,得一毛多一个。这六分钱一个,比供销社卖的还便宜了。可惜的是人家外地供销社的司机师傅不要钱,只要海产品。

  很多人还没问江成收海产品价格的时候就去拿东西了,这行为让他很满意。也有留下的人在跟江成谈海带和海鱼的价格。

  就在江成谈价格的时候,一村民带着几人朝他这边走过来了。而走在中间的一人看上去挺有气势的。

  几人一过来,刚才跟江成商量价格的人不吭声站到一边去了。

  走在中间带头的人是先看了看江成身边的车,这是一个识字的。不像刚才还有人问他哪里的,识字的话,看车上喷的字就知道了。

  “师傅你好呀,我是这渔村的村长李德顺,你这真是供销社的呀。”

  “昌城供销总社的,不是供销社的能开汽车来呀。”

  江成没有想到来这边领头的还是一个村长,过来看了一下车子,但还是想确认的询问了一下他。

  李德顺是听到消息急忙带人过来的,如果是外地人,来买一点点海产品自己吃,跟村民私下交易一点也没什么。

  但直接一辆汽车过来,装了几筐鸡蛋。这可不是小事,数量一多要是对方是倒卖的,一下从这边弄出去太多海货,他这村长肯定有责任的。

  现在看见是供销总社的汽车,哪怕是外地的,也让李德顺安心了。

  “师傅,如果你是要换海产品,我们换一个地方说话行嘛。你一下弄这样多鸡蛋过来,一个弄的不好是要出乱子的。”李德顺客气的说道。

  “这个~~,行,听村长你的。”江成回复道。

  此时已经有人带东西往这边过来了,但江成听了李村长的话,想着可能自己有什么地方没考虑周全。看李村长的意思,他要换海产品,跟他谈就可以了。也不是让他不换,所以就答应了。

第164章 海螺姑娘不能吹

  在李村长的带领下,江成上了车,开着车子到了一个类似于祠堂的地方。然后在李村长的招待下,跟他说了一下情况。

  不是不让江成换东西,主要是他换好了东西开车走人了,但村里怎么办。

  江成要是只找一个人换一点东西,大家最多觉得他运气好。但很多人换到了,有一部分人换到怎么办。

  有道是民不患寡而且患不均,海带和海鱼干对生活中在海边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鸡蛋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先到江成这里换的人,要是换的多,后面的人没有了。人家不会举报江成,举报了可能那时候江成早就离开了。

  到时候可能那些换了东西的人会被其他村民举报,所以李德顺知道情况后才赶紧喊人一起阻止的。

  “江师傅,我看天色也不早了,你要是不急着走,就在这边将就一顿,不嫌弃的话就在这边住一晚。你带来的鸡蛋,要换什么跟我谈就可以了。”李德顺说道。

  听到这邀请,江成想了想。沪成这边他以后可能会常来,而抚州垦殖场那边,每个月要处理的货物不少。

  江成要是一直去弄鱼卖,资金倒是跟的上。但那样太累了,要是能跟这渔村的村长来一个长期合作,他的物资种类就丰富了。

  主要是海带和海鱼他可以捞,但在内陆拿出新鲜的海鱼都无法解释。

首节上一节72/1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