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听到掺杂着单壁碳纳米管的金属铜/碳纳米超级导线,竟然可以做到大规模降低电网能量损失。
有望将电网能量损失率从8%~12%降低到5%以下之时,人们再次发出了惊叹的呼声。
因为这电网能量损失率大规模降低,那就代表着可以凭空拥有更多的电,最终反映到市场的就是电费降低啊。
可以说单单林峰提到的两个单壁碳纳米管应用场景,直接让人们觉得这单壁碳纳米管似乎就是个万能材料啊。
第218章 工业互联网,柔性生产时代!
2024-06-28
当然,林峰的介绍可没有停止。
林峰接下来又谈到了碳纳米管芯片、碳纳米管超级电容、碳纳米管超级锂电池……
一个个明确可行的技术开发线路提下来,再配合着让人心动的理论性能,单壁碳纳米管那万能材料的认知也是越来越深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星途产业园里的那台全自动单壁碳纳米管生产设备的经验值也是一路飙升。
按照这样的情况,估计明天结束之前就能攒够经验值去升级了。
不过林峰的介绍依然没有停止,接下来林峰又配合视频大致介绍了一下单壁碳纳米管的生产设备。
在介绍的时候,甚至还特意耍了一点小花招,把原本那一次只能生产一条单壁碳纳米管线的生产设备产能进行了夸大化宣传。
将这个单壁碳纳米管生产设备的产能从一次生产一条单壁碳纳米管,吹牛变成了一次能生产100万条单壁碳纳米管。
此外林峰还吹牛地自称已经有了下一代开发思路,号称下一代生产设备预计能一次生产数亿条乃至数百亿条单壁碳纳米管线。
最后进一步号称下一代生产设备预计可以进行全自动编织,取出的时候可以直接达到头发丝大小,方便进行后续生产工作。
总的来说,林峰玩了个小技巧,想通过认知引导着那单壁碳纳米管生产设备向着林峰需要的方向升级进化。
至于能不能成功?
这自然是可以的,因为人们只能看到机器的外形,内部工作的画面根本就不能看。
如果有人质疑造假,那光靠一句商业机密就可以堵回去了。
甚至接下来这个厂房开放给记者总裁们进去实地拍照了解的时候,他们也进不了隔壁的单壁碳纳米管生产厂房。
所以单壁碳纳米管生产设备的实际产能是多少,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也因此,在拿出了碳纳米管实物的现在,林峰自然是可以随意填报产能数据。
当然,这些数据也是不能填报太多的,否则就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所以林峰只是号称一次可以生产一百万条单壁碳纳米管线,没有弄得太夸张。
反正一条单壁碳纳米管线的直径只有2纳米,3万条单壁碳纳米管线才只有一个头发丝的宽度。
现在一次号称能生产一百万条,实际也不过一次能生产33条头发丝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线,还不算夸张。
于是就这样,单壁碳纳米管生产设备的事情就这样告了一个段落,接下来就来到了最后一个产品介绍环节。
“好了,单壁碳纳米管生产设备就介绍到这里了,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东西是工业互联网!”
伴随着林峰的话语,身后的屏幕与直播间的画面变成了工业互联网的标题与结构演示图片。
“工业互联网最早起源于德意志提出的工业4.0,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生产概念。
不过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两者的不同在于工业4.0是偏向于一个工厂内部或者一个生产集团内部的智能信息化生产,达成智能制造。
而工业互联网则强调于柔性生产,强调各个不同公司与工厂相互分工合作,形成一个超大规模的生产平台。
它主张的是将每一个公司与每一个工厂都纳入到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里。
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里,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生产工厂或公司,他们高效地相互合作,达成集多家公司之力一起生产制造某一个产品的目的。
就比如某个公司研发设计出了自己的一个产品,这时这家公司就可以将产品设计图纸交给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的人工智能。
随后人工智能就会根据产品图纸进行拆解,将一个产品拆分成数十个或数百乃至数千个生产部份。
最终再由研发公司决定每个部分的零件交由谁去制造,交由谁去组装成实物产品……
在这个过程里,因为少了寻找加工生产厂商的过程,也少了和加工生产厂商协商的过程,实际生产效率自然是相当之高。
至于这样是否会有泄露信息风险?
首先会有合同的因素与工业互联网平台拉黑因素制约着他们,让他们不敢这样做,最后加上因为产品被拆分成了许多份给不同的厂商生产。
最终就是各个零件加工生产厂商其实也不知道自己生产的零件是什么东西,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他们只是根据要求生产加工出该零件。
这样就增加了产品的保密性,甚至可以说论保密性,比以前那种找几家生产加工厂商更高。
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就是所谓的柔性生产。
有了这个平台后,全球制造业就能联合起来一起高效工作。
从此开始,那种一家厂商就直接包揽一个产品全部生产制造过程的模式要被淘汰了。
他们那种一家公司就包圆一个产品全部生产过程的模式看上去有成本优势与质量优势,但实际并不尽然。
因为在那种自产自销的模式下,产品生产线不可能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成本自然不占优势。
甚至因为公司太大,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过多的中间管理层,而中间管理层越多,那工作效率越低不说,产品质量也很难保证。
也因此,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很多公司都不再建立自己的直属生产工厂了,转而采用代工的形式将订单交给代工厂去代工生产。
而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则是代工生产模式的扩大版本,甚至可以说是超级升级版本。
因为通过工业互联网,你只要给出零件的图纸与要求。
那人工智能贾维斯就会自动给你寻找合适的生产厂商,达成保密又高效高质量生产的目标。
所以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大型与超大型代工厂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但中型与小型代工厂也有自己的优势。
只要你在某些细分方面做得好,甚至做得比那些大型与超大型代工厂好。
那未必不可能成为该细分方面的翘楚,从而一飞冲天。”
第219章 工业大变革,心动的总裁们!
2024-06-28
听到林峰的话语,现场的人们瞬间眼前一亮,发觉这工业互联网似乎真能引发一轮工业变革啊!
林峰提到的工业互联网里拥有人工智能贾维斯。
可以自动根据产品划分成数十个乃至数百个不同部份,交给相应的厂商生产不说。
甚至因为产品被拆分成很多不同的生产加工部分,那些厂商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提供了更高的保密需求。
可以说如果这是真的,那这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真的能打败那种一家公司包圆所有产品生产的大型企业模式与代工厂模式。
毕竟那种大型代工厂与超大型代工厂他们的报价肯定是诸多代工厂里最高的。
最后加上它们身为大型与超大型代工厂,自身肯定是会犯同样的大企业病。
也因此,论代工成本优势与加工质量优势,那种专精于某一方面生产的代工企业肯定能获得更多优势。
不过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这问题就是产品的质量该如何保证的问题。
大型与超大型代工厂的最大优势就是产品质量大体稳定。
因为都是一个代工厂的,为了代工厂的生存,大家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也会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反之本来一个大型工厂的工作被划分成了数家乃至数十家工厂生产,相互之间沟通就会存在问题。
这时又该如何监管产品质量的问题呢?
对此,林峰自然是比他们想得多,他们能想象到的问题,林峰既然敢推出工业互联网平台,自然是早就考虑好了。
只见林峰笑着说道:
“刚刚介绍的工业互联网只是大致介绍而已,实际上工业互联网就是一个人、机、物、系统等全面连接的平台。
涵盖的行业很多,可以说所有产业的生产制造都可以囊括进来,就是连最基础的矿物采集与农业种植都可以囊括。
不过目前还做不到那样的程度,目前工业互联网业务主要还是焦距于加工制造领域,距离覆盖人类全部工业生产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想必许多聪明人也是猜测到了工业互联网的缺陷,这缺陷就是零件的质量问题该如何处理?”
说到这里,林峰身后的投影屏幕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名词与图片,‘激光/超声波零件检测机’。
“如大家所见,这就是星途科技内部研发的激光/超声波零件检测机,
它可以直接使用激光/与超声波的形式扫描零件的外形与精度,探测零件是否合格。
其中该激光/超声波零件检测机的背后是人工智能贾维斯的一个子体分身,专门负责检测零件是否合格,最高检测精度可达0.001mm。
其中整个检测过程通常只需要一秒时间左右,自动测量的效率十分之高,有了它就可以确保零件的精度是合格的。
当然在这之后还有其他的零件检测环节,这些检测环节需要将样品送往星途科技专门成立的检测中心。
这些检测项目有很多,主要都是确保质量可靠真实。
其中如果金属加工厂以次充好或者有造假现象,那相关数据将会永久记录下来,并且下调在工厂或公司的评级与降低推荐流量。
如果还发生类似的现象,那将会直接拒绝该加工厂商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这严厉的手段下,能活下来的金属加工厂商,都是严格遵循质量管理条例的厂商,产品研发公司也会更信赖他们。”
听到林峰的话语,现场的人们对于质量方面的担忧就放了下来。
既然管理如此严格,两次直接淘汰出局,零件检查方面还有一个人工智能贾维斯的子体分身负责,那零件是否质量达标就不用他们担心。
想到这里,现场的总裁们纷纷鼓起了掌。
于是无论是比亚帝汽车的总裁王全福,还是风力发电机行业的金凤科技总裁王海博。
他们全都盘算着自己的公司该如何在这一场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中生存下来。
此时通过林峰这一套组合拳,接下来的金属加工行业肯定会迎来一场巨大变革。
先是星途五轴与七轴联动加工中心,随后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最后是激光/超声波零件检测机。
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这也代表未来许多中小型机械加工厂商会入局抢肉吃。
而这样的现象一旦达成一定规模,那么肯定会成为市场主流,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这时他们如果还保持着原先那样自己加工全部金属零件的形式不是不行。
但这样的生产成本,肯定会大于其他直接委托别人代工生产金属零件的成本,最终在成本上并不占优势。
而成本不占优势那就代表降价空间比别人小,一旦别人卖的产品比你便宜性能又还可以,那他们就相当被动了。
想到这里,两位总裁全都决定接下来要主动加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里了。
毕竟总不可能等别人用更低的价格打败你,这时再幡然醒悟要加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吧。
那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所以不如直接一来就进入进去,成为新竞争领域的代工龙头。
于是接下来他们全都准备回到公司后,就说服股东与高管们将旗下金属加工厂商独立出去。
这样能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说,还能交好星途科技这个未来潜力无限的公司。
毕竟别的先不说,光是星途科技凭借能大规模量产单壁碳纳米管这一点,他们就得死命地巴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