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楚和大甜甜联合出演一定能带来很高的讨论度。
也一定会有无数观众痛心疾首的指责李问的审美是不是有问题?
大甜甜她不香吗?为什么非要整成张景楚的样子呢?
要是把他们换成李问,他们有了大甜甜估计早就把张景楚忘了。
当然啦,认真的人仔细研究会发现李问把更漂亮的大甜甜整成张景楚的样子是合理的。
因为张景楚的饰演的阮文是白月光。
在男人的心中不管多漂亮的女人都赶不上心中的白月光。
白月光之所以是白月光,是因为白月光是不可取代的,是独一无二的。
“好吧,我信你的。”大甜甜没有疑问了。
“后续庄闻强会跟你联系的,未来几个月我可能都不会在国内,我要到米国拍我的第二部好莱坞大片了。”李俞又说。
“就是那部《芭比》吧?你怎么选了这么一个题材,这玩意儿能有市场吗?”大甜甜挺困惑的,她个人觉得李俞这一回有点糊涂了。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都得拿实绩说话。我现在说的天花乱坠,说多有潜力,你也不会信。
等我把电影拍出来不就知道了吗?我只能这么说,我在选这个题材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国内的市场。”
和李俞提到这一点的不止大甜甜一个人。
曹清、国师、陈楷鸽都表达过他们的疑惑。
其实他们会有疑惑很正常,因为他们是华国人。
《芭比》的受众群体是五十岁以下的白人女性,他们一帮华国老男人懂个什么?大甜甜这个华国的人间富贵花懂什么?
上一世,《芭比》这部电影在华国上映总票房才2.5亿,单位是人民币。
在国外市场,这部电影拿下了十几亿米元。
当时华国有不少观众是听说了这部电影在海外的票房非常好,才对电影产生了兴趣。
当他们真的进入影院时,他们会产生疑惑,这部电影的票房为什么能有十几亿米元?
他们明明get不到这部电影精彩的点啊。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带来的不同观影体验。
李俞在国内的朋友都觉得他选错题材了。
华娜则不同,他们觉得的李俞选《芭比》总比自己搞一个剧本强。
《芭比》在西方国家可是一个非常大的ip。
不然的话,华娜也不会把这个难产多年的ip制作权接过来。
接过来了,就说明华娜内部觉得这个ip是有潜力的。
李俞到了米国,《芭比》项目的拍摄计划正式启动。
有了上次《海王》的成功,华娜很给李俞面子,给李俞的权限比上一次大了很多。
演员的选择权自然交到李俞的手上了。
女主角芭比李俞选了玛格特罗碧。
华娜对此非常满意,他们不得不给李俞点赞。
上次的《海王》,核心人物海王的人选李俞从华娜内部挑。
这次的《芭比》,核心人物芭比的人选还是从华娜内部挑。
没错,玛格特罗碧早一两年前跟华娜签约了。
华娜方面立马给她安排了《自杀小队》和《终端》。
根据好莱坞媒体的推测,未来的DC漫画超级英雄,如毒藤女、猫女、蝙蝠女都有可能让她演。
当然,这些都是好莱坞媒体的推测。
媒体这东西,特别是娱乐圈的娱乐媒体,信一成可能都多了,当个乐子听听就好。
不过华娜方面对罗碧挺重视,这个倒是真的,媒体没有说错。
在《自杀小队》里饰演完小丑女,罗碧在真正意义上爆火了。
爆火只是一个开始,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华娜,都希望她有更加长远的发展。
当李俞选中罗碧后,华娜的高层想都没想,直接同意了。
他们还特地把罗碧找来做思想工作。
“拍出《海王》的李先生选中了,打算让你出演《芭比》里的女一号芭比,你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李先生的《海王》创下的成绩你看见了,那是华娜有史以来的票房巅峰。
李先生+芭比这个全球著名的大ip,潜力是巨大的。”
华娜的高层叮嘱罗碧说。
李俞帮他们赚了这么多票子,按理说,他们早该给李俞一些金钱以外的回馈了。
上次《海王》没办法,女一号的扮演者可是正儿八经的关系户。
人家拿海后的角色就是通过男友的关系直接跟华娜高层要来的。
总不能给海王杰森摩玛做心理工作吧?虽然好莱坞不少人好这一口,但李俞明显不好这一口啊。
罗碧作为好莱坞女星,还是从外国来好莱坞闯荡的,打拼前期,她需要比本土新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她太清楚华娜高层的暗示了。
“我会把握住这次机会的。”罗碧回答说。
小丑女让她爆红了,但光是爆红明显不够,她不会满足于此。
《自杀小队》对华娜来说是一部成绩很不错的电影,让华娜赚了上亿米元的利润,口碑跟《海王》比差了不少。
罗碧想要参演比《自杀小队》更好的影片,恰好李俞有能力拍更好的影片。
她真的太想进步了。
第648章 李导吃西餐
正在某酒店休息的李俞当然不会想到华娜的高层和罗碧正在算计他。
如果李俞知道的话,他一定会勃然大怒。
你们就用这样的方式考验干部?
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我是那种会被糖衣炮弹腐蚀的人吗?
嘿嘿,看人真准!
除了罗碧外,《芭比》这部电影的其他演员,李俞基本参考了上一世。
有人给他总结出正确的答案了,他照抄就行了。
当然由于时间节点不一样,不可能所有答案都能照抄。
他的《芭比》比上一世早了几年,有些演员的档期可能对不上。
不过问题不大,只要主演档期对得上就行了。
配角的替代性高,能演好配角的演员一抓一大把。
不管是在国内娱乐圈还是好莱坞都是一样的,从来不缺有实力、不红、便宜好用的演员。
在华娜的安排下,罗碧第二天就跟李俞见面吃上饭了。
这是一顿西餐。
罗碧对李俞这个来自华国的传奇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华娜高层昨天找她谈完话后,他在英文网站查阅了关于李俞的资料信息。
由于《海王》的大火,李俞在好莱坞这边也成了风云人物。
李俞的履历都被这边的媒体报导烂了,所以罗碧要查阅李俞的资料还是很容易的。
罗碧在好莱坞待了很多年,她和这边的绝大部分人一样,对华国的了解的知之甚少,别说华国的一个导演了。
特别是李俞这种以前连海外市场都不怎么在乎的华国导演。
在查阅李俞的资料前,罗碧甚至认为李俞是一个近两年才异军突起的新导演。
因为李俞太年轻了,年龄比她大不了几岁,才三十出头。
在好莱坞这边,很多导演在李俞这个年纪都没有拍过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导演这个职业真的非常卷,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卷的一批。
导演混出头的概率比艺人小多了。
在娱乐圈有这么一句话,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只要有金主或者贵人愿意捧,长得漂亮小红绝对没有问题。
导演就很难了,导演属于幕后工作者,观众不会在意一个导演帅不帅,也没有一个导演是因为颜值红的。
而且导演光靠金主和贵人是捧不出来的,得看真实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毕导,捧他的人够多吧,电影圈里那么多大咖都给他站台了,结果捧出一个笑话。
罗碧除了演员这个身份外,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制片人。
几年前她自己创立了一家公司,担任过不少影片的制片人。
站在制片人的角度看李俞的履历,她觉得李俞强的离谱。
制片人的工作是除了艺术创作不管别的全都管,包括钱、组建团队、发行等。
除了这些工作外,制片人需要对投资人负责。
因为制片人相当于一部电影的法定代表人。
制片人和导演经常掐起来,就是因为导演只需要考虑电影本身,制片人需要考虑的就多了,他们得为投资人考虑,优先保障投资人的利益。
罗碧发现李俞这个牛逼的导演牛逼的地方在于,李俞可以直接对投资人负责。
因为李俞这个导演头脑太清醒,太理智。
李俞分得清什么电影是用来赚钱的,什么电影是用来玩艺术的。
在拍目标是为了赚钱的商业片时,都不需要制片人压著,李俞自己就会往盈利的方向努力。
她查过李俞拍的那些商业片,基本没有亏本的。
如果每个导演的自我约束力都有李俞这么强,那么制片人这个职业取消掉都可以。
作为一个制片人,罗碧很喜欢跟李俞这种类型的导演合作。
她全程挂机李俞都能把她带飞。
当然,她这种级别的制片人没有资格跟李俞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