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导连忙约一些媒体录一期导演专访,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电影真没那么烂,电影是值得一看的。
很可惜,没有人买他的帐,评分还从开画的三点几降到二点九。
距离毕导的《逐梦演艺圈》只有零点七分的差距。
该说不说,在拍烂片这方面,还是毕导技高一筹。
一出道就拍出一部华语影坛十年内都无人能超越的烂片,这也算是一种本事。
因为只有把所有能踩的坑都踩了才能达到这种空前绝后的效果。
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这一点。
八天后,藤导的《魔都堡垒》宣布抢救无效身亡,排片量从三十几降至不到1,最后下映了。
《魔都堡垒》寿终正寝的这天恰好是《宇宙探索编辑部》正式上映的这天。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电影和很多小成本大卖的电影一样,因为太穷了,早期的宣传跟不上,导致前期的票房不太好,口碑却很好。
通过观众们口口相传,最后院线给更高的排片量,更多路人观众慕名而来,票房才迎来快速上涨的一段时间。
有李俞的背书,有李俞帮忙宣传,还有《魔都堡垒》这个重量级的对手帮忙衬托,《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热度太高了。
上映第一天,《宇宙探索编辑部》就收获了一千四百万的票房成绩。
要知道,上一世这部电影拿到这个成绩得一周时间。
虽说这个成绩跟很多大片比起来不值一提,国内首日两亿三亿的电影都有。
但是考虑到《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投资成本很低,院线给的排片量也很低,一天能拿到一千四百万已经很成功了。
更成功的是这部电影的口碑,开画八点几分,给《魔都堡垒》好好上了一课。
“节奏非常稳,伪纪录片风格,荒诞但有逻辑。观看这部电影对哲学和宇宙的期待深深吸引住我,让我看到结尾。”
“同样都是导演,有人能用一千万拍出一部优质的小成本科幻片,有人能用几个亿拍个笑话。那个拍笑话的导演赶紧站出来挨打。”
“有缺点,整体来说瑕不掩瑜,如果那几个亿的投资给孔达善,我相信他能拍出更棒的《宇宙探索编辑部》”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给出较为不错的评价。
一周时间,电影票房突破六千万,电影不仅回本了,还赚钱了。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成功让藤导的《魔都堡垒》变得更加可笑,同时也告诉人们,不是华国科幻片不行,只是藤导个人拍的科幻片不行。
从这点看《宇宙探索编辑部》出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很有意义的。
第637章 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最有意思的是,毕导那家伙又跳出来发表影评了。
他说看了《宇宙探索编辑部》,觉得碾压《魔都堡垒》几十倍。
还是那句话,毕导老老实实写影评,不要想著当导演拍电影,那么他的水平是值得信赖的。
毕导对《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评价总体来说客观。
在华流这边,李俞、大甜甜、孔达善已经开香槟庆祝了。
在华艺那边,上到两位王总下到藤导一个都高兴不起来。
两位王总也搞不懂,为什么他们老能撞见藤导和毕导这种奇葩呢?
评分三以下,真的,让他们去拍,他们都拍不出这么差的电影。
他们都怀疑这两个人是不是竞争对手安插到他们公司的卧底。
两人太相似了,毕导在加入华艺前,是北影、京大两座名校公认的天才。
藤导在加入华艺前,拍过不少不错的电视剧,还拍过小成本大卖的《失恋三十三天》,是电视导演转型电影导演的成功典范。
结果一加入华艺就拉了,两位王总真的很想问他们一句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笔投资对李俞来说已经赚了。
虽说跟他投资的其它项目相比《宇宙探索编辑部》赚的不多,但很有意义。
又一个新导演在获得李俞的投资后取得成功。
李俞已经从女星点金手变成导演点金手了。
坊间出现这样的传闻了,他看好哪个导演,哪个导演就能起飞。
有了《寻龙诀》《宇宙探索编辑部》等作品的成功,华流公司之前撒出去的投资赢回不少收益。
现在有充裕的资金启动更多项目了。
首先启动的是搁置了一段时间的鬼吹灯网剧。
趁著原班人马还在把后面的四卷全部拍出来,之后再拍新的鬼吹灯大电影。
拖的时间长了,团队难免会出现矛盾。
比如这个演员因为某些原因退出,那个谁又因为一些因素退出。
最后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拍出来的续作不是从前的味道了。
凡是时间跨度很长的系列作品九成以上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能把高质量贯彻始终不拍烂的很少。
特别是现在的铁三角三人组,有一点危险的苗头了。
《寻龙诀》是商业大片,已经获得成功了。
演员们身价和地位都在快速上涨,时间拖久了,再让他们拍鬼吹灯网剧,他们不一定答应。
他们可能会跟柳一非一样,觉得自己都拍电影了,还成功了,属于电影咖了,再拍网剧会掉价。
所以最保险的方式是用鬼吹灯电影吊住他们,让他们先拍完四部网剧再拍第二部电影。
曹清能够理解李俞的用意。
身为华流公司的人,他和李俞考虑的一样,想的是公司利益最大化,他不是站在演员那一头的。
对公司来说,当然是先拍四部网剧再拍第二部电影利益更大。
“其实他们私底下已经跟我说过了,让我劝你趁热打铁继续拍电影。”曹清如实跟李俞说。
“他们是演员,有野心的演员哪个不想拍电影?他们想没有用,决定权在我们这。你要记住,网剧没了他们会遇到困难,电影没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主动权在我们这里。他们想继续拍电影版,就得把网剧版拍完。”
李俞很现实的说。
网剧走的是还原小说的路线,观众对铁三角的印象已经固定下来了,突然换人影响不小。
电影不同,电影走的是悬疑冒险的路子,故事从小说里取材,改动的地方多。
而且潘越明张雨琪他们在电影圈的抗票房能力也就那样。
把电影版的铁三角换成影响力更大的电影演员,说不定能让电影的成绩更好。
比如陈昆的胡八一,是公认演得比较好的,黄波的王胖子也不错。
他们两个都是北影出去的,一个表演本科班,一个高职班。
只要他们有档期的话,李俞叫他们,他们大概率不会拒绝。
特别是黄波,这又是一个圈内人缘出了名好,很会做人的演员。
李俞要是叫他,只要有空,他肯定给面子。
“李导,你太现实了。”曹清说。
“他们一样现实,他们让你劝我继续拍第二部电影,就是只想拍电影了。有了电影忘了网剧,让我们砸几个亿抬高他们在电影圈的地位,这还不现实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为了利益罢了。”李俞回道。
他们三个都签了七到八部鬼吹灯网剧。
他们要付违约金不拍后面四部,李俞拦不住他们。
只是他们违约的话,电影不可能再找他们,这很合理。
那些签约了经纪公司的新艺人都得签十年八年,甚至十五年的黑心合同。
在合约期内,他们赚的大头都归公司,他们只能拿很少的一部分。
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经纪公司为什么要砸钱捧他们呢?
道理是一样的,他们不帮李俞把网剧拍完,李俞为什么要把投资几个亿的主角给他们呢?大把比他们更有实力更有名气的人抢著演。
最终的情况和李俞预料的一样。
铁三角三人组妥协了,他们同意先拍完四部网剧。
不过他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和华流公司再签一份协议,保证鬼吹灯第二部电影的主演还是他们。
李俞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这本来也是他的想法。
就算他们不提,只要他们拍了剩下四部网剧,第二部电影李俞一样会选择他们。
当然啦,有个相声演员说了,任何口头的承诺都比不上白纸黑字的发票靠谱。
李俞认可这一点,他能理解演员们的忧虑,签一份白纸黑字的协议的确更有保障。
在签了新的协议后,华流公司、曹清及铁三角三人组正式官宣鬼吹灯的第五部网剧已经立项了,要不了多少天就会正式开拍。
对于鬼吹灯的粉丝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还是原汁原味的原班人马,必须得给制作团队点一个赞。”
“太好了,第五部网剧的官宣消可算来了,《寻龙诀》成功后,我还真有点担心你们瞧不上网剧了,然后继续拍电影。”
“加油,只要能保持前四部的质量,我一定开会员支持。”
第638章 烂片也是有意义的
这天,有一个港岛的客人来找李俞了。
这人正是李俞的老熟人王景。
距离上次见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李俞有些佩服的说:“王导,你的发挥一如既往的稳定,在《追龙》之后,你一口气出了《宝贝当家》《王牌逗王牌》《我的极品女神》《黑白迷宫》等数部佳作,佩服佩服。”
这几部在豆苗网站里分数在3~4分之间徘徊的佳作不一定都是王景亲自执导的,但他一定参与了制作。
“你还挺关注我的,真是让我感动,我的影迷们都不一定关注我这些电影。”王景一脸惊讶。
他的影迷都摸清楚他的路数了,一部好片子的后面必定有几部烂片。
所以看他的电影,不用每一部都看。
“那是,我能不关注你吗?你的那些烂片我一直在关注。一条用脏的抹布都很有用,只要用对了地方。你的烂片我一直都当成反面教材看,可以让我很好的避开各种雷点槽点。”李俞戏谑道。
这是真的,李俞有些时候真的会刻意找一些烂片看。
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有很多观众不喜欢的雷点。
比如,在写小说的时候突然给主角整个绿帽,读者能不骂娘吗?
电影也是一样的,同样的类型,只要尽可能的避开那些让观众不爽的雷区,那么这部片子距离好片子又近了一步。
“听著像夸奖,再一琢磨,又有点怪怪的味道。李导,你真是我见过的阴阳怪气第一人。”王景笑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