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第520节

  “咔哒”一声,房门被打开,拉贝领着一个梳着两条麻花辫的漂亮中国女孩走进客厅。在场记者看到女孩后吃了一惊,尤其是中国记者,咦,这不是刘亦菲嘛,没想到她也参演这部电影了,她演的是什么角色呢?

  拉贝将女孩带进客厅后,高兴地向家人介绍,女孩叫何泽慧,是中国留学生,因欧战暴发,欧洲通向亚洲的船只全部停运,她不得已在德国滞留下来,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研究。何泽慧是拉贝回到西门子总部后见到的第一位中国人,所以,他就将何泽慧请到家里做客。

  拉贝家人对何泽慧特别热情,尤其是拉贝孙女厄休拉·莱因哈特,小姑娘是在中国长大的,看到何泽慧觉得特别亲切,拉着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镜头切到拉贝书房,拉贝告诉何泽慧,他打算把自己从1937年到1938年的日记整理出来,取名为《轰炸南京》。拉贝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本给何泽慧看,向她讲述南京大屠杀惨状,诅咒东瀛军队灭绝人性。

  何泽慧手捧着那些黑白照片的复印本,看着照片上同胞的惨状,不禁痛哭失声。

  现场观众都非常感动,盖世太保威胁过拉贝,不准他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东西,但拉贝还是在偷偷整理日记。如果被盖世太保知道了,那么拉贝会有大麻烦的。

  李安低声问旁边的贾樟柯:“何泽慧是谁?”

  贾樟柯轻声解释道:“中科院院士,也是钱三强的夫人。在科技界,人们都称呼她何先生。老太太平常十分低调,极少接受外界媒体采访,但在1996年得知《拉贝日记》现世之后,老太太挺身而出,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她在德国留学时读过《拉贝日记》。”

  镜头切换,一个漆黑的房间。从窗户透过来的光线,可以看出这是一间卧室,在床上躺着一个人。突然间,床上的人坐了起来,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特写镜头,张纯如满头大汗,脸上写满了恐惧,嘴唇微微颤抖着,不停地喘着气。

  张纯如坐了好一阵,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梳子梳头。只是这一梳之下,她惊恐地发现梳子竟然梳下了一大把头发。她愣愣地盯着梳子上的头发看了好几秒钟,神情震惊而又痛苦,她将头发从梳子上扯下来,卷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

  张纯如洗漱完毕,满脸憔悴的来到了书桌前,继续看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电话铃声响起,满脸憔悴的张纯如接通电话。在电话里母亲张盈盈道:“纯如,你的状态听起来不是很好,你应该多休息。你真的确定这种状态还要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吗?”

  张纯如听到母亲这么说,强行打起精神,安慰道:“我没事的妈妈,就是晚上没有睡好。我必须写这本书,即使真的很糟糕也必须写。你看看那些幸存者,他们遭遇到了那么多的不幸,而现在还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中,我必须把那些暴行公诸于世,为他们讨回公道。跟他们的遭遇相比,我的这点辛苦不值一提。”

  镜头切到哈珀·柯林斯出版社,苏珊·拉宾娜的办公室。苏珊·拉宾娜满脸笑容地道:“纯如,这一稿棒极了,读完之后,我深深为你的激情所打动,这是初稿中所没有的。尤其是‘第二次屠杀’这一章,能够让人清楚地看到东瀛右翼组织是如何刻意向东瀛和全世界隐瞒大屠杀真相的。”说到这里苏珊·拉宾娜担心地道:“听说你收到过东瀛右翼寄来的子弹,这本书出版后,你将成为东瀛右翼组织的眼中钉、肉中刺,你要务必小心。”

  张纯如耸耸肩膀,轻松道:“我不怕他们,给我寄子弹其实就是恐吓我,想阻止这本书面世。真正等到这本书上市,我反而安全了。他们要是真杀了我,只会让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让更多人知道真相。他们不敢的。”

  山景城市政厅讲堂,张纯如站在台上滔滔不绝地作演讲。台下座无虚席,一些人甚至站在门口或墙边。演讲结束后,张纯如被人群包围了。一大群记者、活动分子、二战老兵和感兴趣的读者蜂拥而来,既有亚洲人,也有白人,他们纷纷向张然表示祝贺。

  苏珊·拉宾娜从人群中挤了过来,微笑着向张纯如表示祝贺:“纯如,你的演讲棒极了!”

  张纯如惊奇地道:“苏珊,你怎么会在这里?”

  苏珊·拉宾娜发出爽朗的笑声:“我过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将《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媒体首度转载权卖给了《新闻周刊》,11月那期杂志上将登出部分内容节选。”

  张纯如听到这话顿时大声欢呼起来:“真的?那太好了!”

  现场观众也都笑了,《新闻周刊》是全球销售星很大的杂志,在上面刊登《南京大屠杀》的书摘必将对张纯如这本书的销售产生重要影响。

第1124章 登上畅销书榜

  1997年11月3号,张纯如收到两本印刷好的《南京大屠杀》样书。当她拆开棕色包装箱的时候,激动得浑身发抖。她就像个小姑娘似的,抱着两本样书在房间里“啦啦啦”地跳起了舞。

  张纯如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张盈盈,还告诉母亲,她将在11月14号到12月19号之间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图书签售活动,根据与《新闻周刊》签订的合同,在书摘刊登前,她不能透露书中的任何内容。不过一旦书摘被发表,她可以对书中内容畅所欲言了。

  11月6号,《新闻周刊》编辑汤姆·马斯林将书摘的第一稿发给纯如,征求她对节选段落的建议,还请求张纯如同意在杂志上登出一些照片。第二天上午,汤姆·马斯林将排好的版式和图注、标题和正文等用电子邮件发给张纯如。文章的标题是“揭露南京大屠杀”,副标题是“书摘:一位美籍华裔作家对二战历史中最恐怖一章进行的永不妥协的反思与回顾”。

  张纯如问汤姆·马斯林:“你确定书摘会在17号的《新闻周刊》刊登,不会撤版吧?”

  汤姆·马斯林十分肯定地道:“版面计划已经确定,除非发生重大变故才可能撤版,杂志在11月10号就会上摊销售,到时候就能看到你的书摘了。”

  为了庆祝书摘即将面世,晚上张纯如和丈夫道格拉斯去看音乐会作为庆祝。不过晚上十点,他们回到家的时候,接到了汤姆·马斯林的电话留言:“纯如,我是《新闻周刊》的汤姆·马斯林。很抱歉地通知你,我们不得不撤掉书摘的稿子,因为据上面通知,杂志的页码缩减了4页。我们下周会与你联系,如果你希望和我进一步讨论此事的话,请给我来电话。”

  张纯如当即给汤姆·马斯林打电话问:“到底怎么回事?”

  汤姆·马斯林告诉张纯如:“周五晚上临日寸撤掉了4个大广告,《新闻周刊》必须保证广告版面和编辑内容版面保持一定比例,有时候因为广告撤版的缘故,一些报道也要被撤掉。”

  张纯如感觉事情有些奇怪,问道:“为什么要撤我的稿子,而不是其他人的?”

  汤姆·马斯林道:“这样的事情并不常见,但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工作了一晚上,重新设计杂志版面,但能够做的很有限。”

  张纯如感觉汤姆·马斯林说话支支吾吾的,又给《新闻周刊》编辑部其他人打电话。一位编辑偷偷告诉张纯如:“撤掉的大广告中有一个是丰田汽车的广告。”不过没过多久那编辑又给张纯如打电话表示:“是我搞错了,书摘推迟刊出的事与广告撤版无关!”

  尽管对方否认是因为东瀛企业以撤销广告威胁,才导致书摘不能正常刊登,但不管是张纯如,还是银幕前的观众都相信就是这么回事,东瀛企业在知道张纯如的文章将会刊登在《新闻周刊》后,便以撤销广告为威胁,要求撤销张纯如的书摘。

  张纯如非常生气,对丈夫道格拉斯道:“这事真是难以想象。奔驰公司敢威胁《新闻周刊》,只要刊登犹太人关于纳粹大屠杀的文章就撤销广告吗?”

  道格拉斯道:“不可能。奔驰公司敢这么做一定会变成世界级的丑闻!”

  张纯如道:“是的,但东瀛公司却这么做了,而《新闻周刊》竟然答应了!”

  在场的美国媒体并没有觉得惊讶,毕竟在90年代东瀛经济全球排名第二,东瀛企业是《新闻周刊》这些杂志的大金主,而中国还很弱,很少有企业会在美国的杂志上打广;《新闻周刊》偏向东瀛企业并不奇怪。

  现场的华裔和中国记者想起了程瑞芳的话“人弱了别人会欺负你,国家弱了别人更会欺负你”,事实就是如此,以前中国弱,没人把中国人当一回事,好莱坞影视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但现在好莱坞作品里中国人的形象越来越正面了,因为中国越来越强,成了好莱坞的大金主,没有谁愿意和自己的钱包过意不去!

  道格拉斯道:“你打算怎么办?”

  张纯如作了个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和《新闻周刊》签了合同的,如果《新闻周刊》不刊出书摘的话,他们需要给出更好的解释。如果确定《新闻周刊》是迫于日方压力决定不再刊登书摘,那我马上召开新闻发布会。我相信美国的华人社团和许多人权组织都会百分之百支持我!”

  11月10号晚上,张纯如收到了订阅的《新闻周刊》,她发现当期杂志特别厚,里面刊登的东瀛公司的广告正好是平常的两倍之多。张纯如告诉道格拉斯,这是个好征兆,《新闻周刊》很可能与广告商达成了某种妥协方案,确保下一期杂志上的东瀛公司广告转到这一期上刊出,从而避免这些广告商面临资助登有《南京大屠杀》一书节选的杂志出版的“窘境”。

  第二天上午,张纯如收到《新闻周刊》国际部负责人的电子邮件,他们告诉张纯如,书摘也不会在11月24日出版的那一期上刊出。

  张纯如立刻给汤姆·马斯林打电话,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书摘什么时候刊登,还会不会刊登?”

  汤姆·马斯林回答道:“这不是我能决定的,现在书摘不在刊出计划表上,上面没告诉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也没告诉我什么时候刊登。”

  挂掉汤姆·马斯林的电话后,张纯如真的愤怒了,马上打电话给哈珀柯林斯出版社,问如果《新闻周刊》不刊登书摘,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张纯如告诉出版社,他们应该给《新闻周刊》去电话,问他们如果书摘没有在17日或24日出版的杂志上刊出的话,她应该对记者们怎么说,要不要说《新闻周刊》受到了某些压力?张纯如还要求依照合同对她予以补偿,同意她在17日那天接受记者采访,因为她已经安排好了演讲和采访计划,书摘未能按计划刊出并不是她的错。

  11月12号,啥珀柯林斯的法务部门用电子邮件通知张纯如,他们刚刚收到《新闻周刊》的确认信,《南京大屠杀》书摘将刊登在12月1号的杂志上,将于11月24日上市,张纯如之前为图书销售所作的宣传并不会影响到书摘的最终刊发。

  张纯如和银幕前的观众看到邮件后,都微微松了口气。不过大家心头的疑虑并没有打消,大家都相信东瀛右翼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除非亲眼见到书摘上市,否则谁也不能保证书摘一定会出现在12月1号的《新闻周刊》上。

  11月24号这天,张纯如什么也没有做,就坐在房间里等最新一期的《新闻周刊》。整个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银幕前的观众心弦也都绷紧了,不知道书摘是否会顺利发表。

  下午1点,张纯如给报刊亭打电话,问12月1号的《新闻周刊》是否送到了。他们告诉张纯如杂志还没来。张纯如问什么时候会来,他们回答说,很难说,有时候周一就送到,有时候会等到周二,就算今天到也要晚上去了。

  没过多久张纯如又忍不住给报刊亭打电话,问《新闻周刊》是否到货。在此之后,张纯如又给报刊亭打了好多次电话。直到下午5点,报刊亭的告诉张纯如,《新闻周刊》到了!张纯如马上跑出去,在报刊亭发疯似的翻动杂志。

  《新闻周刊》封面上没有任何关于书摘的信息,翻开杂志,杂志内页的“本期推荐”中也没有,不过当银幕前的观众顺着张纯如的目光顺着杂志的目录往下时,他们看到标题“揭露南京大屠杀”。张纯如长长舒了一口气,观众心头的石头也落了地。

  张纯如站在报刊亭前,将书摘从头到尾读了两遍,然后买了五本,像一只快乐的鸟儿似的飞回了家。张纯如打电话给丈夫,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和好友,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

  这天晚上,张纯如把《新闻周刊》翻开给道格拉斯看,整本杂志上没有一个东瀛公司的广告。他们又翻了翻以前的《新闻周刊》,每期基本上会刊登4到5个东瀛公司的广告,包括索尼、丰田、佳能、东芝等等。此外,本期《新闻周刊》封面没有出现关于书摘的特殊标题,杂志内页的“本期推荐”中也没有书摘的介绍。显然,《新闻周刊》不想过分突出这篇书摘。

  尽管《新闻周刊》上的书摘并没有出现在当期的封面标题上,而且推迟了两周才刊出,错过了最佳书评时间,但它仍极大程度地帮这本书提高了知名度。

  一组快速剪辑镜头,美国最重要的报纸都开始刊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书评,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其中《华盛顿邮报》的文章配发了一张纯如手捧《南京大屠杀》接受采访的照片;其他很多报纸刊登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东瀛士兵正在用中国人练习刺杀;另一张照片上,一个东瀛士兵提着人头面对镜头微笑……

  中文媒体方面,北美华文报纸报道了张纯如的新书。太平洋的另一端,在中国大陆、香江和台湾,所有的报纸也都大篇幅报道张纯如的书,包括最有影响力的《人民日报》。

  媒体大规模报道,让张纯如的书在美国引起了极大关注。在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签售仪式的现场,人们排起了长队,有华人,有白人,也有黑人。在张纯如签售的所有书店都出现了缺货现象,一时间洛阳纸贵。短短两周内,《南京大屠杀》加印了五次。

  1月15号,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排在第15位!

  银幕前,张纯如父母回想张纯如为这本书出版作出的努力和牺牲泣不成声;其他观众也不禁泪流满面。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东瀛人就企图掩盖真相,几十年来他们几乎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南京大屠杀在西方几乎被遗忘!但张纯如顶着重重压力撕开黑幕,告诉了世界真相!

第1125章 舆论攻击

  哈珀柯林斯出版社意识到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市场潜力,开始安排张纯如到美国各大书店、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作签售活动和专访。在接下来的日子,张纯如足迹踏遍了洛杉矶、奥克兰、西雅图、休斯敦等众多城市。

  与此同时,美国很多重要机构也开始邀请张纯如作南京大屠杀的演讲,其中包括旧金山联邦俱乐部、华盛顿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1月28号,张纯如接到了哈珀柯林斯出版社CEO杰克·麦基翁打来的电话。麦基翁兴奋地告诉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已经攀升到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11位,作为一本历史著作,而且上榜时间才两周,能够冲到11名,堪称奇迹!在麦基翁电话打过来时,现场观众能够清楚的听见电话那头的欢呼声、口哨声及鼓掌声!

  镜头切到演讲会的现场,在演讲组织者简短的开场白后,张纯如走上讲台。整个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张纯如面带微笑,用清朗的语音为听众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在演讲结束后,现场所有人都站起来,用掌声向张纯如致敬。其中一位中年犹太妇女一边鼓掌,一边大喊道:“张纯如是个英雄,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气!”

  聚会现场,张纯如正在跟几个美国人讲南京大屠杀的事。一名东瀛教授走到张纯如面前挑衅道:“没有证据证明南京城里的死亡人数。”张纯如愣了愣,马上回击道:“我会让你看到证据的!”张纯如当即离开聚会现场,回到房间找出一份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词的复印件,拍到了那个东瀛教授的面前:“你要证据来了!”东瀛教授顿时傻眼了,灰溜溜地离开了。

  4月22号,张纯如到盐湖城举行图书签售。在一家书店接受采访时候,一名韩国记者问张纯如:“请问你如何看待东瀛大使关于你的《南京大屠杀》‘不实’以及‘充满偏见’的评论?”

  张纯如听到这话吃了一惊,她知道自己的书肯定会被东瀛右翼质疑和攻击,但做梦都没想到东瀛大使会跳出来,不过她还是用尽量平静的语气道:“我还没看到相关的新闻,现在还无法作出相应的评论,我必须在看到大使究竟是怎么说的,才能进行回应!”

  镜头切换,张纯如坐在电脑前,看雅虎新闻。镜头切到电脑屏幕上,新闻上写着:4月21号,东瀛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在华盛顿特区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批评张纯如的书包是“非常错误的描写”,包含多极其不准确的描述和一面之辞。张纯如的特写镜头,她的双眼愤怒得快喷出火来了:“真是难以想象,竟然连东瀛大使都站出来了!这是惯用伎俩,就像当初攻击明妮·魏特琳女士他们那样!”

  镜头切到南京鼓楼医院,时间是1940年4月初。医生告诉神情憔悴的魏特琳,她长年累月精神承受巨大压力,身体过度疲劳,又正值更年期,加上营养不足,导致身体状况不佳,建议注射女性荷尔蒙。魏特琳不愿意注射。程瑞芳赶紧劝道:“你身体出问题了,现在的状态根本没法工作。注射女性荷尔蒙能够让你身体恢复健康,让你重新正常工作,为什么要拒绝呢?”听到程瑞芳这么说,魏特琳同意接受荷尔蒙疗法。

  镜头切到金女大,注射完荷尔蒙的魏特琳和程瑞芳刚刚走进学校,便看见一群人对着中央楼上大喊:“美如快下来!快下来!”在中央楼的三楼窗户上,美如神情木然地看着天空。魏特琳和程瑞芳也吓了一跳,赶紧跑到大楼前,冲美如喊道:“美如,你干什么呀?太危险了!快下来!”

  没想到美如听到这话,猛然低头,冲魏特琳大喊“骗子!骗子”,然后从楼上跳了下来。美如重重落在地上,殷红的鲜血像水一样涌出来。

  镜头切到魏特琳办公室,魏特琳问陈斐然到底是怎么回事,美如本来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自杀了。陈斐然支支吾吾不肯说。魏特琳意识到陈斐然有事瞒着自己,便追问到底是怎么回事。陈斐然推脱不过,只好拿出了一张《紫金山晚报》。

  报纸上刊登着标题为《真正的罪犯》的文章,矛头对准在南京的西方人。文章谴责以前安全区内建立的那些难民营,说那些难民营把妇女集中到一起,为东瀛人玷污她们大开方便之门。结果,连拉皮条的中国人都领着东瀛兵到那里去找姑娘。作者这么声称“这是一种卑鄙的美国方式,诱使中国妇女为东瀛人提供性服务。”

  文章作者还特别点出魏特琳,说她是主谋:“金陵学院代理校长明妮·魏特林,同意向东瀛人提供一百名漂亮女人,在那黑暗的一天里,他们带走了二十一人。她像一个妓院老鸨,后来还不断地向东瀛军人道歉,答应让他们再选走七十九人。不仅如此,她还向他们保证,学校的大门永远都会对他们敞开……”

  魏特琳像失魂了似的,瘫坐在地上,眼泪不住地流,身子不住颤抖。

  程瑞芳将报纸撤成碎片,抓住魏特琳的肩膀,大声道:“这是一派胡言!是东瀛人的诡计!我们都知道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你已经最大程度的保护那些妇女和姑娘们了!明妮,这根本不是你的错!”

  魏特琳嘴唇不住抖动,似乎是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她缓缓站起身来,失魂落魄地走出了办公室。

  魏特琳垮了,不吃也不喝,整个人像老了十几岁。她坐在床上对程瑞芳说,她对金陵学院面临的所有问题,对难民妇女和姑娘们所遭受的全部苦难都负有责任,尤其是对不起被东瀛兵带走的那些妇女和姑娘们。她还表示:“我早就有预感了。现在我走到头了,再也没有力气往前走了。我失败了,可悲地失败了。”

  程瑞芳劝魏特琳,金女大教职员工劝,南京城的传教士们也过来劝。大家都说,魏特琳干得比谁都好,是南京城的英雄,是所有人热爱的好校长。但魏特琳整个人像失了魂似的,什么也听不进去,不住喃喃自语,说自己对不起被抓住的姑娘们,自己是个可悲的失败者。代理学校事务的苏尔斯顿太太认为,魏特琳现在这种状况不适合继续呆在南京,应该送她回美国接受治疗。

  5月14号,魏特琳在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的舒兹小姐和梅奇牧师陪同下,准备返回美国。金女大教职员工来向魏特琳告别,为她送上祝福。程瑞芳流着泪,哽咽着道:“明妮,你一定要回来。我们说好了的,要一起在南京安享晚年。”

  当舒兹小姐和梅奇牧师带着魏特琳走出金女大校园时,他们都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校门外站着好几千人,那是魏特琳从东瀛人枪口下拯救的妇女和儿童。这些幸存者知道魏特琳要回美国,纷纷前来送行。他们一边流泪,一边向魏特琳道别:“华小姐,你要保重啊!华小姐,你一定要回来啊!”

  魏特琳茫然地微笑着,好像什么也听不见,好像灵魂已经飞走,只剩下空空的躯壳。

  1941年5月14号,美国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女秘书卡萨琳的家。魏特琳和卡萨琳正在房间里交谈,魏特琳的状况看起来比离开南京时要好很多,至少整个人是清醒的。卡萨琳告诉魏特琳,自己需要去买一些东西,很快就回来。魏特琳让卡萨琳放心的去,自己没事。

  不过在卡萨琳离开后,魏特琳马上打开了厨房的煤气开关,并在一张纸条上写道:“我相信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恢复正常,我宁愿死掉,也不愿意精神失常,我是一个可悲的失败者。”

  魏特琳坐在床沿,颤巍巍地掏出一张照片,那是一张在金女大中央楼前的合照,上面有程瑞芳、陈斐然等金女大的工作人员,还有众多的难民。看着照片上熟悉的面孔,魏特琳眼泪滚滚而出,她轻声道:“如果能够再生一次,我还要和你们在一起,中国是我的家。”说完,魏特琳把照片放在了枕头下,然后躺在床上,缓缓闭上了眼睛。

  在魏特琳掏出照片的同时,画外音响起,那是魏特琳留下的三份遗嘱中的一份,她表示,她在魔都一家银行里存有七百一十元,这笔钱捐给金女大,同时把去年买的七亩土地也捐给金女大。在遗嘱的最后魏特琳写道:“金陵永生!”

  银幕前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没人能控制自己的眼泪。魏特琳在南京城拯救了上万妇女和儿童,可她却没能拯救自己的生命。

  密歇根州雪柏得镇公墓,魏特琳葬礼正在进行。参加葬礼的人很少,只有魏特琳的亲人和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的工作人员。牧师读了《诗篇》第二十三章。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执行秘书约克模感伤地表示:“明妮·魏特林也是战争暴行的受害者。她勇敢地战斗,像战士一样倒下。”

  时间切到1998年4月,张纯如正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张纯如愤怒地表示:“这是东瀛右翼的惯用伎俩,我绝对不会被他们打败。”她问记者:“你能想象一个德国驻美大使对一本关于犹太人大屠杀的书作出如此评价吗?”

  记者没有回答张纯如的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他笑着问道:“你有什么打算?”

  张纯如盯着记者缓缓地道:“既然齐藤邦彦大使认为我的书是非常错误的描写,存在大量失实之处,那么我愿意和他就所谓的‘失实之处’在全国性的电视台进行公开辩论!我向齐藤邦彦先生发出挑战,我希望与齐藤邦彦先生进行公开辩论!”

  一连串的报纸出现在大银幕上,其中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权威媒体,标题几乎都是“《南京大屠杀》的作者要求与东瀛大使公开辩论”。

  银幕前几乎所有人都坐直了身体,大家都知道电影最后的高潮要来了。大家都希望张纯如在公开辩论中将齐藤邦彦驳得哑口无言,他们也相信张纯如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1126章 辩论

  加州大学伯克利,张纯如指着舞台上的海报道:“在我进行正式的演讲前,我首先需要指出这个的名称有问题。上面写的是南京事件,不是南京大屠杀。在越南美菜村发生的几百名越南人被杀的事件都可以被称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如何便能简化为一起‘事件’呢?”

  现场的观众先是一怔,随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过后,张纯如开始演讲。而在演讲结束后,现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一个男人起立发言:“你真有勇气!但我担心你的生命安全。”

  另外一个人也道:“你的演讲很棒,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接下来,银幕上出现了一串报纸,都是东瀛右翼否认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侨报》的报道:“在普林斯顿大学为南京大屠杀所召开的会议上,东瀛历史学家奏郁彦发言说,中方公布的南京死亡人数不可信时,张纯如进行反驳。”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东瀛电影《骄傲》美化二战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和东瀛侵华历史,否定南京大屠杀,引发中韩等亚洲国家抗议。”

首节上一节520/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