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师 第382节

  当老黄和小崔他们走进超市,开始和钢渣对话的时候,整个电影的气氛达到了顶点。这是电影开始以来最为紧张的时刻,观众的情绪通过层层铺垫,达到了顶点。全国上千个放映厅里都是鸦雀无声,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不只是普通观众,就是张艺谋、贾樟柯这些导演也都屏住呼吸,双手紧紧握成拳头,不过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动作,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银幕上,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老黄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和钢渣说话,在说话的同时,通过观察发现炸弹有两股引线,一股缠在钢渣左手拇指上,一股缠在左手中指上;他还注意到钢渣外强中干,心虚得很。趁钢渣冲保安咆哮的时机,老黄悄悄向前走了两步,向钢渣靠近。

  不过钢渣觉察到了,厉声叫道:“你往后退!”他的声音很大,就像一只狮子在咆哮:“别以为我没看见,你他妈往前跨了两步!”

  老黄摊开双手,一脸的莫名其妙:“见鬼了,我根本就没动!”

  钢渣并没有看到老黄往前走,听到老黄这么说,不由怀疑自己看错了,在心里问道,这老王八原先是站得这么近吗?就是这时,他抬眼看向李雪建,清晰地看见李雪建又往前跨了一脚。他刚要喝止,却只见老黄突然发力,像一只猎豹,猛然扑了过来。

  老黄死死的抓住了钢渣的左手,握住左手的拇指,拼命阻止手上的两股导线碰在一起。

  钢渣被老黄抓住左手,第一反应就是让两股线头相碰,与对方同归于尽。他早就感觉不到希望了,没打算活了。但老黄力气大得吓人,手简直像生铁铸的,根本就挣不开。

  在挣扎中两人摔在地,像滚地葫芦,在地上不住翻滚,一个拼命想要引爆炸弹,一个拼命想要阻止,两个人都在玩命。

  银幕前,观众的情绪紧绷到了极致,他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有个女观众甚至尖叫起来,结果她这一叫引起了连锁反应,放映厅内响起一片尖叫声。

  银幕中,小崔他们都没想到老黄会直接冲了上去,全都懵了。

  钢渣见怎么也挣不开,挥拳在老黄的身上猛砸;老黄知道不能松手,一松炸弹就会爆炸,就奋起平生力气去掰对方的手指。两个人都拼命了,都在奋力压制对手,生死就在一线之间。

  小崔他们终于回过神来,扑了过去,将钢渣死死压住。

  银幕前,所有观众都长长吐出一口气,不少人在用力拍着自己的胸口,像要把快跳出来的心脏拍回胸腔,这一幕真的太惊险了,简直能把人的心脏病都吓出来!

  把钢渣带到公安局,扔进审讯室,老黄正咂着嘴皮要说话,钢渣却率先开口了:“我会死吗?”老黄不想骗他:“你心里清楚,你手上有人命。”钢渣沉默了几分钟,然后十分痛快的承认了杀于心亮的事。老黄有些意外,这可是杀人案,竟然这么痛快就承认了。

  在问完杀人过程后,老黄转身要出去,钢渣把他叫住。这个粗糙的家伙突然声调柔和地问:“老哥,现在离过年还有多久?”

  老黄掐指算算,道:“两个多月。想到过年了?你放心,搭帮审判程序有一大堆,你能挨过这个年。”

  钢渣认真地道:“老哥,能不能帮我一个忙?”

  老黄有些诧异,犹豫了一会儿,道:“你先说什么事。”

  钢渣微微叹了口气,道:“我答应哑巴,年三十那天晚上和她一起过。但你晓得,我去不了了。他妈的,我答应过她。到时候你能不能买点讨女人喜欢的东西,替我去看她一眼?就在她店子里。这个女人有点缺心眼,那一晚要是不见我去,急得疯掉了也不一定。”

  老黄看着钢渣,好久之后才道:“到时再看吧。”

第775章 欢乐颂

  在破掉于心亮的命案后,老黄也闲了下来,但他再也没到小于的理发店去。他另外找了家店,理发、刮胡子都去这家店。老黄有点怕见小于,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她。

  在过年前几天,老黄的女儿打个电话说,有公务在身,今年又不能回来陪他了。老黄心里有些难过,不过他也明白就算女儿回来住几天,又能怎么样呢?离开后反而徒增挂念。

  大年三十早上,老黄起来后,看了眼日历,上面早就用红笔写上:“晚上去看小于。”他站在窗口,望着天空发了好一阵呆,来到街上。他不知道买什么东西能讨小于喜欢,就买了很多烟花,不是带响的,而是能够喷出火焰的那种。

  晚上九点,天色漆黑,老黄踱着步向理发店走去。因为是大年三十,路上几乎看不到人,非常冷清。一路上老黄有些踌躇,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勇气走进小于的店里,跟她共同度过年夜。老黄有几分恨钢渣,为什么把这样的事情交到自己手里。

  走得离理发店十多米的地方,老黄看到简陋的店外挂起一长溜灯笼,红艳艳的,迎风晃荡。漆黑的夜空下,一间挂满红灯笼的小屋,显得格外刺眼。

  看到这一幕,许多观众都想起了高仓健的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女主角光枝在家门口的旗杆上挂满了黄手帕,等着丈夫勇作归来,最终光枝等到了勇作;可是小于却永远也等不到她要等的人了!

  镜头横摇过来,摇向山坡下的城市,山下灯火通明,不时有烟花冲天而起;紧接着,摄影机又摇回来,对准了小于的理发店,山上山下仿佛成了两个世界,理发店彷佛被隔离在尘世之外的孤岛,格外孤寂。

  音乐缓缓响起,是贝多芬的《欢乐颂》,随着音乐响起,摄影机慢慢拉了起来,拉到高空,而且越拉越高,小于的理发店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最后彻底消失;摄影机慢慢拉出云层,拉出到了太空中,呈现给观众一个孤零零的地球;镜头还在前进,慢慢拉出太阳系,在漫天星海中穿梭。

  现场观众知道电影马上要结束了,但全场鸦雀无声,甚至连气也不敢透,专心致志地聆听着《欢乐颂》那美妙音符纷至沓来,仿佛千万道虹彩一道接一道地不断涌现。

  摄影机拉到空中后,贾樟柯就愣住了,他意识到张然通过这个镜头完成了升华,从个人孤独上升到了人类的孤独;当最后镜头在宇宙中前行的时候,甚至上升到了生命的孤独,在茫茫的宇宙,所有的生命都是孤独的。

  这本来是一个让人感到绝望的镜头,但观众非但没有感到绝望,反而心里暖暖的,只觉一股暖流流进心里,再一道道流遍全身,让整个人都温暖起来。

  贾樟柯非常清楚,这就是张然用《欢乐颂》的目的!

  《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要部分,贝多芬是个穷困潦倒、残废而孤独、生而痛苦、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但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却创作出了《第九交响曲》,将欢乐献给了全世界,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人世的欢乐。

  现在张然将这种伟大的情怀移植到了《一个人张灯结彩》中,试图用欢乐来抚慰电影中人物,用欢乐来抚慰所有电影观众。张然在电影的最后呈现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抚慰人世苦难的雄心。

  贾樟柯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张然,微微叹了口气,心有不甘地想着,作为导演,张然真的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了!

  《在欢乐颂》激昂的旋律中,字幕缓缓划过,导演:张然,编剧:张然,主演:李雪健、张然、张婧初……

  看着划过的字幕,张艺谋站了起来,用力鼓掌,这是他最近看过最好的华语电影,不,是最好的电影,演员们的表演,张然的改编,镜头的调度,空间的处理,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简直是堪称完美的作品!

  贾樟柯也在鼓掌,电影以黑暗开头,以黑暗结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这个圆可以是城市,是地球,也可以是宇宙,这个圈中的人都是孤独的,而张然通过电影告诉大家,孤独不可怕,我们是有希望的,真的是了不起的电影!

  其他导演也都在鼓掌,像这样的电影,是高山般的存在,自己终其一生,也只能仰望。

  灯光亮了起来,屏幕彻底消失,现场观众都站了起来,用力鼓掌,开始喊张然他们这些主创的名字。媒体记者们都注意到今天的掌声虽然很热烈,但跟张然以前的电影相比要稀疏很多,都若有所思的点头,开始思考明天的新闻怎么写。

  在掌声和尖叫声中,张然带着剧组成员走上舞台,发表自己对电影的感悟,讲电影拍摄时的趣事。

  台下记者们疯狂按动快门,闪光灯闪个不停。

  张艺谋他们没有急着离开,被请到了剧院的会议室里,张然今天请他们过来,是想跟他们聊聊,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半个小时后,张然走了进来,微笑问道:“各位大导演,感觉怎么样?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我特别期待大家的看法。”

  张艺谋转头看向了张然,认真地点了点头,道:“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可以说堪称完美。如果非要挑毛病的话,我觉得有个情节不应该删,就是钢渣被抓后,小于拿钱到假证贩子那里要买所谓的A级国务院特赦令,老黄和警察前来抓捕假证贩子,就把小于带回局里,然后把她放了。我觉得这个情节特别有意思,应该保留的!”

  小于买假证那场戏张然拍了的,他也挺喜欢那场戏,但剪辑的时候,还把拿掉了:“我觉得加上那场戏会显得太实,我希望能够给观众留一点空间,让他们去想,哥哥死了,恋人被抓了,小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等到最后,老黄来到理发店外,看到挂满的灯笼时,观众内心的触动会更深。”

  张艺谋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继续道:“电影前半部分比较沉闷,尤其是小于那条线,一般人可能会受不了。当然,这些沉闷是在积蓄力量,为后面的爆发作准备,所以,电影最后的爆发力特别强。不过对观众来说,前面的戏确实太难受了,电影上映后,肯定会有很多观众骂人;至于评论界,早就看你不顺眼了,我估计会比《黄金甲》骂得还凶!”

  张然对此早有准备,不以为意地道:“试验性作品嘛,挨骂是正常的,在拍的时候我就作好挨骂的准备了!”张然冲张艺谋笑了笑,看向贾樟柯,问道:“老贾,你觉得呢?”

  贾樟柯沉吟道:“我觉得你拍得有点着急,急着把多声部蒙太奇展现出来,有点太用劲了。电影前面人物的状态和细节都拍得挺好玩的,特别生动。后面部分有点太戏剧化,钢渣他们造好炸弹,老黄他们也刚好查到这一片,太戏剧化了,失去了生活的质感。”

  张然笑道:“好嘛,你可是一点不给我留面子!”

  贾樟柯也笑道:“知道你找我们来是炫耀的,我偏偏不让你如愿!”

  张然哈哈大笑起来:“完了完了!被识破了!”笑过后,他又问道:“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贾樟柯无奈地道:“我想了半天,就挑出了这么点毛病!其他地方都特别好,我特别喜欢电影的结尾,没想到你会用《欢乐颂》来结尾,真是神来之笔!”

  郑洞天表示同意:“电影开场的时候,我在想开场这么出色,结尾要怎么才能收,才不会显得虎头蛇尾啊!在电影的最后,《欢乐颂》响起来的时候,我马上就想起了杜甫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境界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这个结尾真的绝了!”

  张艺谋也深有同感:“电影最开始讲的是个人的孤独,当音乐响起,一下就升华了,上升到了人类,甚至所有生命的高度,整个境界就一下不同了!”

  就在张然和导演们进行交流的同时,互联网上凡是和电影有关的地方都在讨论《一个人张灯结彩》。

  “这部电影实在太棒了!特别耐人寻味,情节也扣人心弦,从一个案件出发。最后看似案件都破了,但是又不那么直白地描述,在让人理清案件的逻辑的同时,也诠释情感的纠葛!推荐!”

  “电影太精彩了,婧初的表演特别出彩,张弛有度,不着痕迹,简直把小于演活了,简直就像真正的哑巴。这是最近几年国产电影中的真正佳作,强烈推荐!”

  不过与粉丝力挺不同,普通观众对《一个人张灯结彩》的评价差异特别大,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喜欢的十分喜欢,厌恶的十分厌恶,中间观点几乎没有。

  “《一个人张灯结彩》是我期待最高的电影,但看完特别失望。我知道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生命啊,人生啊,孤独啊,但你至少要拍得好看啊!我真不想说这是年度烂片,但真的很烂啊!”

  “烂片!不可救药的烂片!我期待一年多,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有,结果被呛了一头一脸的灰出来。我真的不明白张然在做什么,拍电影一定要装逼吗?看看人家李安的电影,有这么装逼吗?都是在美国上的学,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张然和李安之间差了十个张艺谋!”

  “怎么讲呢,电影从构思上来说,比张然以前的电影都要深刻,就是前半段的节奏让人特别难受,尤其是张婧初那段戏太折磨人了,不过熬过这段就好了,电影越往后越精彩,有惊人的丰富性,真的太精彩了!”

  “真的是超乎想象,整个故事扣人心弦,从头到尾我几乎都没有办法呼吸!人物!人性!大赞!演员演技很高!导演拍摄手法给力!期待下一部作品!”

  作为一部试验性的电影,《一个人张灯结彩》有争议是正常的,没争议才不正常。不过任何一部商业上有企图的电影,观众争议太大,那就意味着电影票房很难取得特别好的成绩,即使是张然的电影也不例外。

第776章 两极分化

  尽管观众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但《一个人张灯结彩》毕竟是一部万众期待的电影,从晚上6点正式上映到第二天凌晨1点的7个小时内,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就轰下了1651万的票房,这个成绩创造了张然电影首映日的新高。

  如此迅猛的票房数据,亮瞎了无数人的眼睛,即使是王中垒也不得不感叹张然在国内的号召力是无敌的存在,除了周星池,简直没有哪个导演能跟他掰手腕。

  不过在感叹张然号召力无敌的同时,媒体也都给出了自己对电影的评论,跟观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媒体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喜欢的把电影吹上了天,不喜欢的把电影踩下了地。

  “‘一个人张灯结彩’七个字带有强烈的隐喻,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一种永在,与生俱来,如蛆附骨。‘一个人’不仅仅是小于,而是在场的每个人。‘张灯结彩’则是超越孤独的渴望。像麦田守望者看护着青年人寻求靠近的冲动的老黄、三个青年人——小于、于心亮和钢渣都试图摆脱孤独寻求彼此慰藉,这种努力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张然在电影最后点起了一盏灯,想要欢乐抚平所有人内心的孤独,这是张然由一个偏商业的导演向电影大师迈出的一大步。至于观众能否体会到,那要看他们对于故事的投入有多深了。”——《北平日报》

  “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有观众对电影忍无可忍而离场,《一个人张灯结彩》前面部分实在太沉闷,尤其是张婧初的部分,没有声音,没有音乐,连字幕都没有,对任何一个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张然太过自信,也太高估观众的承受能力。几个月前,张然说王小帅的电影自嗨严重,结果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自嗨比谁都严重,彻底丢掉了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东西——老老实实讲故事!”——《新晶报》

  “《一个人张灯结彩》太不视觉盛宴、太不娱乐了,张然低估了抱着看警匪片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容忍度。这是一部几乎彻头彻尾、跟中国电影现状死磕的严肃艺术电影。在此之前,张艺谋、陈凯歌都曾或多或少地挑战过观众的观影习惯,比如《英雄》,比如《无极》,但他们都没像张然这样极端和野心勃勃,完全置普通观众于不顾,张艺谋他们都失败了,而张然必将遭遇一场比《英雄》和《无极》更加惨烈的失败!”——《南方都市报》

  “张然在《一个人张灯结彩》表达的最直接的情感主题,是孤独!光影流转间,它无处不在:在小于落寞的眼神里、老黄倦怠的表情里、钢渣阴冷的杀气里……也在萧瑟的风里、飘渺的云雾里、摇曳的灯笼里,甚至在整个宇宙中,都充盈着它的气息……我想张然也是孤独的,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他也作了妥协,他怕观众看不懂!”——《文汇报》

  张然很少看影评,国内缺乏真正专业的影评人,也缺乏真正高质量的影评,不管是媒体的影评,还是所谓影评人的影评水准都不怎么样,所谓影评大多只能称为观后感。

  这些所谓影评的基本都上都一种模式,把故事简单复述一遍,拉拉故事线索,分析下人物,然后对电影夸一番,或者批一番。不管对观众,还是对导演,这样的影评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张然看来,真正好的影评是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观众在观影中的种种疑惑,可以在影评人的优秀影评中找到答案,除了聊人性,聊主题,还应该聊电影语言,聊灯光和色彩,聊剪辑,聊摄影……

  只是这样有价值的影评,在国内几乎没有!

  上午,张然带着《一个人张灯结彩》剧组成员接受网易的专访。现在张然是网易二股东,肯定要照顾一下。网易记者水准一般,问的基本上都是关于电影的各种八卦。不过张然他们都是老油条了,面对这些毫无价格的提问依然是侃侃而谈。

  采访间隙,张婧初拿出手机翻媒体对电影的评论,看到张然骂得狠得,笑嘻嘻地念给张然听,美其名曰,让张然听听群众的心声。张然笑着反击道:“等你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拍出来,到时候我拿个高音喇叭在你耳朵边念个够。”

  网易的记者对此非常惊讶,这画风跟想象中的张然和张婧初完全不符啊,小声问胡君:“他们平常也这样吗?”

  胡君呵呵笑道:“他们一直这样,没事的时候,经常拿对方开涮!”

  吃过中午饭,剧组成员坐着闲聊。张婧初伸手捅了捅张然的胳膊,将手机递到他面前,笑嘻嘻地道:“你看下这篇文章!”

  张然翻了翻白眼:“又怎么骂我了?”

  张然接受手机一看,文章是一个叫青城无忌的网友写的,标题叫“《一个人张灯结彩》,张然自嗨的精神病作品”,心想,骂得够狠的啊,他慢慢翻看起来,只见文章写道:“《一个人张灯结彩》首映观影归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累,这真的不是一部好电影,充斥无聊的情节、逻辑混乱的剧情、华而不实的画面,总之,电影除了画面外几乎一无是处。

  电影开始20多分钟,张然正和张婧初在银幕上缠绵,身边一位男观众竟呼呼睡去,并打起了如雷的鼾声,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男观众看激情戏看睡着的。这位男观众被女友无情地推醒,并低声责备道,你可以睡,但别出声啊!

  在观看电影期间我有种强烈的感觉,这不是一部正常的作品,是张然被捧上天后自信心高度膨胀,完全不把观众放在眼里,拍出的一部极其自恋的精神病作品,整部电影是张然被捧上神坛后意淫自己成为电影大师做的一场白日梦。张然的自嗨完全贯穿了整部影片,模仿《2001漫游太空》的黑屏,模仿《教父》的拉镜头。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说,你看,我跟那些低端国产片不一样,这是艺术,这么拍才有逼格。但实际上这些镜头毫无意义,反而让电影做作至极。这样人为设置观影障碍的桥段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张婧初那条线,没有声音,没有配乐,连字幕都没有,拖沓冗长,完全是对观众的一种折磨。

  我知道张然这么做是想让电影看起来更艺术,更前卫,但真的太刻意、太做作了。张然忘了观众看来电影的终极目的是希望看一个故事,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才是电影好坏的关键。看完《一个人张灯结彩》,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张然的电影,《飞行家》、《爆裂鼓手》这些是多好的电影啊!为什么《一个人张灯结彩》会拍成这样?我在想张然真的是被捧得太高了,最为可能成为大师的年轻导演,伯格曼的接班人,中国电影的新旗手,这所有的荣誉加在他身上,以至于让他忘记自己,忘了观众,在神坛上下不来。

  张然真的是在神坛上呆得久了,把自己当成电影大师了,拍电影也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要脱离低级趣味,要和观众划清界限,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之所以被捧上神坛是因为当年的接地气和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观众的无比尊重。

  作为张然曾经的影迷,真心希望他能够回归自我,用心讲一个好故事,而不是去追求所谓的大师气质。真正大师的作品都是平心静气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朴实的故事,而不是搞得花里胡哨的,告诉全世界,嘿,你看我是大师吧!”

  看完文章,张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一直非常重视观众,从来没有想过要和观众划清界限,他始终坚信任何艺术脱离了观众就失去了生命力。

  张然没有把自己当成大师,也真的没有完全不顾观众的感受。如果他真的是不顾观众自嗨的导演,电影后半部分不会是现在的模样,贾樟柯就说电影后半部分太戏剧化了。

  明明很重视观众,却被指责漠视观众,这让他有些难过!

  张婧初见张然眉头微蹙,脸色有点黑,知道他有点不高兴了,握住他的手道:“没事的,我们都知道电影很好,昨天晚上张艺谋导演不是说嘛,《活着》刚出来的时候,圈内一片骂声,简直没一个说好的,现在不也成经典了嘛!”

  张然冲张婧初笑了笑,是啊,还是有很多人能够理解自己的,他伸手把张婧初揽到怀里,吻了吻她的头,微笑道:“我没那么脆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张然在拍《一个人张灯结彩》前就知道肯定会有很多骂声,但他还是坚持拍了。这真不是任性,而是他非常清楚,做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做导演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观众能够接触到的电影太多,口味变化很快,作为导演就必须不停地学习,不停拿出新东西,才能满足观众变幻莫测的需求。

  诺兰作为商业片导演,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在于他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拿出新东西来。其处女作《追随》是犯罪片;《记忆碎片》是惊悚片;《致命魔术》则玩了一把古典;《蝙蝠侠前传》三部曲是纯商业的超级英雄电影;《盗梦空间》集悬疑科幻于一身,情节百转千回,令人迷惑而又津津乐道;《星际穿越》则是以太空旅行和黑洞理论为主题,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新东西在里面。

  一个导演如果只有三板斧,当观众看腻了你的三板斧,就会弃你而去。

  张然不希望重复自己,更不希望被观众淘汰,他想要实验更多的手法,让自己的电影拥有更多的可能;同时,作为导演,张然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甚至是影史留名,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这次实验都是必须的。

  面对漠视观众的指责,张然有些想解释,但想想还是算了,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等到《未来启示录》出来之后,事实会说明一切。

  不管别人怎么说,在张然看来作为实验电影,《一个人张灯结彩》完美的重现了多声部蒙太奇,这就足够了!

首节上一节382/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