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财人生 第1175节

  清平追着说了一句:“路上开车慢点……”

  清宁觉得徐强那一瞬间笑的能晃花人的眼。

  这个话题打住别提,各自放在心里许是最美的。

  晚饭吃饭热闹的不得了,帮忙的都留下吃饭嘛。大热天的吃那么油腻的东西,清宁一点胃口都没有。

  清平叫清宁:“去你家那边等着。”

  然后不大工夫,端了一碗过了凉水的菠菜面连同腌的蒜薹。

  蒜薹这玩意用醋泡着,大夏天吃最爽口,也最下饭。干干净净的一点油星都不见,闻着味儿口水都出来了。

  她一边吃一边就说:“我说你考京城呗。周末的时候我还能跟着混的改善一下伙食……”

  清平就笑,据说青华的食堂是最好的。

  一夜无话,第二天五点清宁迷迷糊糊的睁眼,就听见巷子外面已经有了人走动的声音。

  农村是这样的,不是看几点,而是看天色起床。

  暑天里,天蒙蒙亮,五点左右,就都起来了。趁着太阳没出来,最凉快的时候下地干活。等到了十一点,热的就不行了。肯定是没法下地了。这一歇晌就得歇到下午四点多。然后干到天黑下来彻底看不见。

  今儿是金家有事,好些人都不下地,过来帮忙来了。

  清宁也就起了。

  起来的时候,院子里院子门口都打扫干净了。不用问,自家这边是留着招待贵客的。县城那边肯定会有人来的。

  收拾利索,早上六点,一家子去陵地,给金大婶烧纸。

  老三买了几十卷子鞭炮,在陵地里放炮,告诉先人,家里出状元了。孩子出息了。

  清宁跪在她奶坟前,把冥币都给烧了。心里却难免感慨,奶奶就是那种人强命不强的人。要了一辈子的强,可到死过的都不如人家强。真要活到现在……就跟人家说的,啥福享不到。

  回去的路上,赵爱华就这么感慨,“……跟着孙女在京城瞧瞧去,可惜没那福气……”

  英子就说:“她奶那脾气……没那意外,也难活到现在……”老大家的事,老三家的事,老五家的事,这个离婚了,那个离婚跟人家跑了。就那要强的性子,那不顺心搁在心里能把自己给憋屈死了。这些事,搁在农村不是没有,但像是金家这样一出接着一出的,真不多见。她是一辈子都想着比人家强,可结果了,这些事都不经讲究的。当然了,现在是瞧着好了。不管咋样,日子倒是差不多过下来了。老三老五过的还挺红火。就老大两口子……日子过的艰难些。不用问,真要孩子奶活着,还得有的闹。老大过的不如人意,老四你不管老太太肯定得闹。清丰这事你老四没给安排,还得跟你闹。反正当爹妈的嘛,哪个过的不好就偏着哪个。更何况本来就爱偏着老大。

  有些话不能说,但放在心里想想,其实早走了也好。叫她闹着,大家说不得都不得好呢。

  当然了,这话真是谁都不能说的。

  中午摆席,本来就准备的多。英子面上说准备上五六十席就行了。可跟老二商量了半天,两人还是偷摸着按照八十席到一百席准备的。

  农村这过事儿,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这主家,准备了四十席,结果连三十个席口都没坐满。人家是要笑话的。有时候这人多人少,代表着这人在乡里的乡性。你看那没坐满,人家就说了,还是这家的人不行。平时不维持人,到了事上请人家吃人家都不来。但要是准备了四十席,结果不够做,好处嚷嚷着临时采买,人家就说,你看人家这事过的多热闹。

  所以,这面上说的都会往少了报。五六十个席面,在农村已经算是多的。比六十多的那真不多见。但暗地里,老二就叫英子多备着些,省的事到临头麻爪了。

  真要说起来,准备的东西,每席量少一点,一百席是匀出来的。

  可真到了事上,好家伙,一百席?一百二十席都坐不下,还有陆陆续续的从县里和市里来的人。

  镇上的,附近镇上的领导,还有县城,那更是各个单位都有人来。明光没过来,但是明光家的老婆儿子儿媳妇都来了,严厉没来,但是史可来了,还说林雨桐,“怎么不提前说一声……”顺手塞给清宁一个手机,“严格每回给我打电话都问你,你别怪他。他最近是不敢放松,军校开学还得复考,怕给退回来……”

  原来他考军校了。

  史可替自家儿子辩白:“你老是护着他,他这不也憋着劲想护着你吗?等哪天再出去打架了,他好歹不拖后腿……”

  清宁跟着呵呵笑,腼腆的跟着爸妈,脑子里懵懵的,都不知道该说啥。

  别人的东西不能收,但史可递过来的东西,林雨桐却点头叫孩子收了。

  关系还是不一样的。

  就连在市里畜牧局上班的乔站长也来了,客气的不得了,给了清宁一个随身听。

  林雨桐也叫收了,还跟孩子说:“叫乔伯伯,是妈妈的老领导了。”

  一句老领导叫乔站长特别有面子,他现在还是一个正科,混日子等退休而已。

  清宁会来事的,“我知道乔伯伯,我爸我妈常提起您,说您对他们是有知遇之恩的……”

  当初啥情况,彼此心知肚明,没有四爷的威逼利用,临时工是当不上的。

  但是吧,时过境迁了,咋说咋对。

  乔站长都觉得给人家孩子一随身听这礼是不是对的小了。

  看清宁跟客人有来有往的,四爷捏了捏桐桐的手,可以放心了。孩子精明的很,知道什么人的东西能收,什么人给的坚决是不能收的。还知道怎么给把东西委婉的推拒回去。

  像是明光家给的东西,这孩子就知道要接下。

  当年明光怎么说也确实是有恩的,如今不能因为地位上来了,就想把过去的事一笔勾销了?这不行!越是这种关系,得越是不能把对方当外人。

  但像是卫生局招商局那些人,清宁就不收,“……我爸妈不叫我收。这么着伯伯,您先帮我收着,等我考上研究生的时候您再送我……您要真想送去,回头我回县城去您家,我就爱吃麻麻做的腌鱼,给我带点那个行吗?”

  被拒绝了人还挺高兴,“这有啥不行的,家里还有,上学去带上。想吃了给伯伯打电话,给你寄去。”

  清宁应着,说那话,听着就叫人觉得跟对方特别亲。

  像是周文江山这样关系特别亲近的,都没给东西。都知道不在这一时一刻上。

  江山低声给清宁说:“回头我给你几个电话号码,以后遇到麻烦事了,打这些电话,只要不是杀人放火了,都有人给你兜着……”

  我干嘛去杀人放火啊?

  “江山哥你这人真是。”清宁嘟嘴。

  江山面色严肃,“叫叔叔,别没大没小……”

  “关键是你又年轻又帅……”清宁这么说。

  江山嘿嘿笑,“算你这丫头机灵……会说话……讲究!”

  对这些父母的同事这有些钱能收有些钱不能收,但对于村里的人。这个十块那个二十的给,这个钱却不能不要。这不要就是看不起人。

  村里也不光是给她钱,谁家的孩子出门上学,不管是中专还是大学,村里都会给。就算是不摆流水席,人家也会把钱送到家里来。古代这叫送盘缠,到了现代,那些年又艰苦。一个村里出一个上学出去的,当兵出去的,都觉得不容易。东家凑点,西家凑点,这习俗就延续了下来。好些孩子的头一年学费,就是大家伙这么三五块十块八块的凑起来的。

  再一个,村里谁家有事的话,二伯也会打电话给爸妈。关系亲近的话,不管多忙,晚上都会抽空回去一趟。哪个老人病了,死了,办丧事了,不管妈妈回来不回来,爸爸都会回来一趟的。哪怕是露个面的。有些不亲近的,就算不回来,但礼金肯定是到的。

  随礼这东西,跟放债似的。给了人家,等自家有事的时候,人家就会还回来。

  这是正常的人情往来,清宁都收下了。

  更何况是亲戚,也都给了。

  还都给的挺多。毕竟不设礼簿,不收礼金,再不给人家孩子钱,就说不过去了。

  亲戚多是二十的,只林家作为娘家给的特别多一些。

  都是两三百的给,林玉健给了一千,蓉蓉也带着孩子去了,给了五百。

  当然了,林雨桐每年也不少给林玉珑家那闺女。

  客人特别多,老二觉得有面子,吆喝着去这里采买那里采买,又找执事的商量,但却特别有劲。

  酒水不够,徐强机灵的很,到老二跟前,“二伯,我开车小卡车来的。车车兜子里半兜子呢,叫人去搬,先得在井水里泡泡,估计晒的有点热……”

  老二就瞅着徐强顺眼,小子嘛,就得会来事。

  流水席吃到晚上天擦黑了,才把客人都送走。

  帮忙的帮着收拾,这怎么着也得收拾到凌晨。老二干脆在镇上的其他食堂定了饭叫送来。反正家里是一点都没剩下。

  清宁舒了一口气,刚想回房间,结果何小婉来了,给塞了钱过去,“拿着,给你添点东西。”

  没办法推辞,清宁收下了。是二百。

  三伯其实提前已经给了,给了两千块,还有两包的衣服。一包是牛仔,一包是厂里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样品,啥样的都有。说是瞧着自己穿肯定合适。

  一米七三的身高,身条顺溜的很,天生的衣服架子,每一件都合适,而且都是独一无二的。

  她收的特别利索。

  然后二伯给了两千,五叔给了五百,但吴达给了两百、吴双又给了两百,这事就做的很体面了。

  这前三婶给了两百,其实不算少了。

  倒是大伯给了两百之后又说:“你看你那时候要是上中专,现在都挣钱了。这两年大学都不行了,上学得自己掏学费呢。一年好几千块。你看你大伯娘她那妹子,人家中专毕业了,都已经挣钱了……”

  嘚吧嘚吧的!

  反正那意思就是你考上大学能怎么的?还不是要花家里的钱。上了中专的人家都挣钱了,没上大学的清丰也赚钱了。你学的好有屁用啊,现在还不是一个只能手心朝上的。

  清宁都愣住了,等人家走了才反应过来。看着手里的两百,想着刚才要不是太吃惊,一定给还回去了。你管我花钱没花钱呢,我花你家的钱了?

  再说了,没听说过青华大学不如读一所中专学校的。

  这逻辑太诡异,以至于她真的有点反应不过来。

  然后等反应过来了,人走了。

  可这两百块钱,收的是真恶心。

  生气吧,觉得确实是该生气。

  可真说去了,跟这样的人生气,生气的着吗?跟脑子有问题的人计较个啥。

  你要说日子过的艰难,给不给的,给多少都是个心意。谁跟你计较这个?但是你说的那是啥话?

  考个状元没啥了不起,考个青华有啥好得意?

  堵得一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起来就跟爸妈还有二伯姨妈说了。自家回来不开火的,吃饭去隔壁。

  二伯就说了:“别跟他那人计较,他这半辈子过去了,都没长进。跟他说啥呢?”

  吃了早饭,就得回省城了。

  何小婉过来,搭顺风车。

  只能带着去,还把人送到她住的小区门口,这才开车回来。

  “小区很老,是原来的钟表仪器厂吧。”清宁朝后看,“我听谁说,这厂子倒闭了,都下岗了。”

  林雨桐嗯了一声,不是东城区的,她对此不是很了解。

  何小婉过成啥样,都跟咱没关系。

  林雨桐忙着写论文去了,四爷那边科技城开始动工了,都忙活起来了。

  清宁的暑假才正式开始了。

  跟同学一起到处疯玩,跟毛丽一块,采办上学用的东西。

  毛丽是买衣服,最起码得买秋装,到了京城人生地不熟的,先买几身换洗的。等熟悉了之后,冬天的衣服可以自己去买。

  清宁不觉得她自己有什么需要买的。

  衣服挺多的,“我去买几张CD碟片。”

  有人送了随身CD机,以前买的那些磁带就不能用了。得换成碟片才行。

  两人买了碟片,她又陪着毛丽买了两条牛仔裤,两件T恤,两件夹克外套,两双运动鞋,就结束了。

  毛丽羡慕清宁的不得了,“我想要随身听,不过她妈没答应。”

  清宁就道:“我这也是缠着我爸给买的。我的随身听给我姐了,她也是想买,我姨妈说耽搁她学习,不给买。我给的这个她还得偷着用。”

  “我妈是舍不得钱。”毛丽这么说。

  从去年开始,上大学需要交钱了。前些年上大学是不要钱的,每月还给生活补贴,后来成了象征性的收三五百,最多不过六百。可如今呢,学费得两三千。

  普遍工资一个月四五百五六百的情况下,一年光是学费得好几千,这可不算是少的了。

首节上一节1175/1932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