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并未停下,而是转而参悟九阳神功。
韩云一身丹法本就根基无比牢固,先天一和内力相比,更像是一种根源,就像是太初和太始的区别。
太初者,无形无质,仅有先天一,比混沌更原始的宇宙状态,先天一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要素。
内力则是有形无质,肉眼可见。
故而,修习这些武道法门后产生的内力属性,韩云可以凭借先天一模拟出来,而且比内力更加高等,因为其本质还是先天一。
韩云按照九阳心法,引导先天一游走四肢百骸。
初时并无异样,但随着九阳之渐厚,他忽觉体内生出一股燥热,如炭火暗燃,虽不猛烈,却隐隐有蔓延之势。
“这便是阴火之象?”
韩云不慌不忙,以紫霞之为引,如清泉般浸润经脉,中和那股燥热。
紫霞温润,九阳炽烈,二者相济,互相砥砺,竟使得先天一愈发精纯。
随着九阳之愈发壮大,燥热之感也逐渐加剧。韩云额头沁出细汗,体内如蒸笼般热气翻腾。
就在韩云想要调动更多的紫霞之进行压制时,忽然,韩云丹田中的金色丹火微微跳动,竟然自己燃烧得愈发炽烈。
这丹火,本质上还是心火,也可称上昧之火。
牵一发而动全身,心火受九阳之影响而变得旺盛,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事情。
韩云没有多想,便欲要压制心火,但是还没等他有所动作,只见自己两肾之中隐隐约约出现了几点虚蓝色的火星。
在接触到九阳之后,更是如同火上浇油,变得旺盛起来。
“这是……中昧精火?”
韩云有些呆滞,他竟然误打误撞的点燃了中昧火。
只见内丹不断旋转,形成流漩涡,那中昧火在内丹的牵引下也一同汇入丹田之中,此时金色心火离开内丹,化作最开始心火的赤色本相。
两朵火焰一蓝一红,围绕内丹不断旋转。
就在这旋转之中,先天一交织,再一次诞生出第三朵细微的火苗,乳白色的下昧气火。
自此,精气神三昧真火齐聚!
随后三朵火焰自动融合,化作一道无色虚无之炎,依旧灼烧韩云丹田中的内丹,不过那火焰却愈发壮大。
最后竟直接将韩云的整个身躯全都包裹进去,这一烧,烧去韩云一身芜杂血腥,杀伐煞气,烧去神魂中的渣滓,烧去韩云身上原本的“污垢累赘”之物。
使得韩云归于本真!
心得清净,身且无垢,性命得安,练成个清净无垢之身!
精气神三者炼成三昧,养就离精,此乃锻体炼真之火。
和诸葛家的三昧真火不同,诸葛家的三昧真火乃是以上丹之神、中丹之、下丹之精为能量,依法点燃的性命之火,此火以神为主,精为辅,需得见本心,持自身,专烧世间万物的神魂。
例如一件真正动人心魄的艺术品,被其烧过之后会一般人看不出变化,但会觉得这件东西变得索然无味。
而韩云的三昧真火乃是分别从心、肾、膀胱气海之中诞生出来的三昧真火,聚焉而为火,散焉而为,升降循环而有周天之道,内丹而生,可以烧毁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此时此刻,韩云在三昧真火的笼罩下,只感觉内外明净,无比通透,原本的燥热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清凉之意。
韩云微微睁开眼眸,只见双眼温润,神莹自敛,再也没有性命溢出之感。
与此同时,韩云念动之间,大量的性命精华灌入韩云体内,在这三昧真火的煅烧下,化作韩云的资粮。
他闭目凝神,运转周天。
先天一在经脉中流转,被三昧真火淬炼得更加精纯,渐渐地,韩云感到自己的肉身与神魂似乎融为一体。
而这一过程,和孙悟空进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何其相似?
西游记中,老君曾言:“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
这是说孙悟空运用体内的先天精气将仙丹内化,煅成一块,从而形成了金钢之躯。
而三昧真火本就是来源于道教的内丹修炼,两者之间息息相关。
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
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
称此为上乘延生之道,可证仙果。
那内丹所用之外丹饵物,本是青虚山丹炉中蕴养千百年,佐以五行三丹之局,恰如人身五脏三宫,得天地精华,练出来的。
说到底,也勉强算是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而后葛祖助韩云点燃心火,转为内丹,正合丹法之道。
只不过,在此丹法之上,还有一法,为上品天仙之道,修习成就,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需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
室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
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
韩云在得丹后,做了个“行者”,经过大明世界倭寇一事,放任性情,妄动忿怒,后又在王阳明的开解下明心见性,见得本真自我,勘破迷障。
然后误打误撞之下,练就三昧真火,灼烧抟炼,使得自身清净无垢,降伏诸多内外之魔,再取性命精华为外药,添铅加汞,性命铸就一体之身!
如此一来。
可谓:混元一太乙之流矣!
第65章 上山 下山
不知过了多久,韩云身上的三昧真火渐渐变小,重新归复于丹田之中。
三昧真火在丹田中静静燃烧,内丹在火焰的淬炼下愈发晶莹剔透,散发出淡淡的金光。
旋即,韩云又将乾坤大挪移修成。
紫霞之与九阳之也在这真火的调和下完美融合,再无冲突之意,最后宛若日月状的云,将内丹环抱。
最后,他缓缓睁开眼眸,长舒了一口气,遂感叹道:“当真是机缘巧妙!”
韩云将手掌稍稍一翻,举在眼前,只见自掌心中出现一道无形无质的虚无之炎,正是那三昧真火,其不断灼烧,火焰周围给人一种扭曲之感。
都说天下文学一大抄,在佛家中,三昧又名三摩提,乃定、正受之意。
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得三昧者,持诸功德也,离诸邪乱也。
得道门三昧,有清净身;得佛法三昧,有菩提心。
但不管是哪一个,都可以归结于对自身性功的持正、改善。
佛本是道。
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道门还是佛门,万法归根,都可以归结于“道”之中,这个道,是老子所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的那个道。
是天地间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
得道者,自然可以顺从改逆这些道,而显露种种不可思议之玄机事,或使枯木逢春,或夏日飞雪,或驱雷掣电,或点化成灵……
世上万般道则,韩云现如今也只不过是初窥门径,掌握了“力”这条道罢了。
而丹法,亦可谓是诸代先贤神圣对于“道”不断总结归真,所探索出来的一条通天大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后辈习丹法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非真丹、真道也!
见道时,方知“道”之浩渺,心愈向往之,思之,求之,贪之,沉迷不可自拔,故而有了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说法。
道在蝼蚁,道在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
在万般法门、百家技艺之中。
韩云会心一笑,喃喃道:“我只是个以术窥道,对术感兴趣的求道者,或者说得道者而已。”
攀上一座高峰,见崇山峻岭,万仞峰云。
求道,不过是一场上山、下山、再上山的路途罢了。
聚他人智慧法门,换我一人成道身,如此而已。
一人之下世界。
自直隶往东南而行,过河间,便是狮城。
既来狮城,那这铁狮子自然要看。
通高五点三米,通长六点一米,身躯宽三点一七米,传言最初铸造时更是重达四十吨,只不过因为多年的风化和铁锈剥落,现在只剩下三十来吨了。
铁狮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阔步前进。
气势威武雄壮,姿态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生机之感。
狮子的背上背负着一个莲花盆,鬃毛呈波浪状,仿佛是一只神兽从天而降,赋予铁狮子一种神圣的气息。
换句话说,这狮子“有魂”!
在韩云这个异人的眼中,这铁狮深处更是有一种特有的奇异能量在支持着这副残躯败骸。
“有意思,香火信仰吗?”
韩云神色莫名,看着这只被几经“蹂躏”的铁狮子,又看了看四周的风水地气,比对铁狮子原来的位置,心中忽然出现两个字。
“镇物!”
传说古时狮城,常患海溢出,有善于冶炼的人提倡铸造铁狮。
一日,海龙作怪,浪高涛急。铁狮大吼一声,腾空与恶龙相斗,终以龙败不复出,海患遂除。从此,铁狮即被称为镇海吼。
更有前朝诗人提笔: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
换句话说,铁狮子其实是作为风水镇物,镇压海啸水患而存在的。
其腹腔内满铸有《金刚经》文,想来也是某位佛家异人运用法门,为其加持,确保其金刚坚固,然后又借助众生愿力护持,成就神异,千百年来调理此地风水,功莫大焉。
韩云其实并不讨厌佛门,对于一人之下世界的佛门他其实还是有敬仰之意的,毕竟当年神州陆沉之时,亦有不少佛门异人连破杀戒,投入其中,降妖伏魔。
就比如说灵隐寺的佛门高僧巨赞法师。
真正的佛,不在宣讲,而在行与做,是为人行益,身体力行积攒功德的,而不是在寺庙中持经颂德。
一如道济和尚。
可惜,这样的高僧太少了。
韩云看着这座铁狮子,心中不免升起一丝波澜,在历史的大潮中,它完成了自己的“镇物”之责,不过却几次三番坏于蠢人之手,甚至被搬离了原位。
现在,也只能当个“景点”供人拍照、打卡、留念了。
唏嘘吗?
或许吧!
韩云为其投入一些内景能量,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番心意,也希望它能存在的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