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白或许是被生活和现实打击到了,并没有在意这件事,反而觉得许家是大家族,自己的后代姓许,就不在是商人后代。
以后的路也会好走很多。
不过高适对此很是反对,李白心中也是有所迟疑,所以决定去襄阳寻找一位朋友解惑。
这个朋友就是孟浩然,如果他也反对,那么入赘之事李白就会作罢。
这一趟高适同行,两人一同前往襄阳,去拜见孟浩然。
而孟浩然也正好出发去扬州寻找李白,两人差点错过,不过李白还是追上了孟浩然的船,在白布上写字传播信息,询问了孟浩然的意见。
孟浩然给了一个可的答案。
:突生变故,这变故可大了。
:突生变故,家道中落,然后奋而崛起,倒是一个不错的剧本。
:还真的从来没见过李白这个样子。
:那说明还是你知道的少。
:李白遭到这样的变故,还来寻找高适,显然两人关系不错。
:李白朋友挺多的,而且都挺仗义的,只要他开口,会有不少人愿意接济他。
:李白也要结婚了,浪荡生涯结束了。
:听起来不像是结婚啊。
:果然是入赘,曾经拜相,也是大家族了。
:高适的反应,是对入赘有看法啊!
:也不怪高适这态度,那个时代,对入赘的看法就是如此。
:竟然要询问孟浩然的意见,李白果然还是更看重孟浩然啊。
:要不然怎么说风流天下知?
:没完了是吧!】
李白下意识的反驳弹幕之上那些对自己曲解的内容,不过很快反应过来,自己的父亲似乎会出事。
来不及多想,李白直接夺门而出,向着家中赶去。
【李白和高适再次分别,去了许家当赘婿,一开始还不错,但是没过多久,他的岳父许老爷子去世,继承家产的人对李白很是看不惯,处处为难。
刚好丹丘生到来,李白便随着他一同求仙问道,遍访名山。
期间和高适又相遇了一次,之后再次寻仙。
寻仙的结果自然是毫无收货,但是李白的名声却越来越大,甚至还传到了皇上的耳朵中。
于是李白得到了皇上的召见,入住翰林院。
而举荐李白的,却是玉真公主。
李白在朝堂之上有了名声,也邀请高适进入长安,为他谋功名。
接到李白的信,高适来到长安寻找李白,只是以现在李白的名气,寻找他的人太多了。
高适只能聚集在李白门外,却是遇到一个意外的熟人,青年杜甫,在杜甫的带领下,他来到胡姬舞坊,找到了李白。
舞坊之中,李白和一群诗人正在饮酒连诗,寻欢作乐。
高适和这些人显得格格不入,没待多久就走了。
李白虽然现在开心,但也已经可以看出,他离开了权利的中心,已经到了边缘化的地步。
果然没过多久,李白就辞去了官职,离开了长安,成为了一名道士。
在高适和杜甫的陪同下,经过道家仪式,成为了一名新进道士。
就在成为道士的当晚,李白诗兴大发,做出了《将近酒》来。
虽然成为了一名道士,但是李白的性子,并不是完全出家之人,依旧想要功名,在晚年卷入了朝廷纷争之中,最终虽然特赦,但也吃了一些苦头,最终苍老的李白在江舟之上,肆意的大笑。
:小杜甫也出现了。
:杜甫可是李白的迷弟啊,肯定是来看白哥的。
:我记得杜甫和李白没这么好的关系吧?
:杜甫和李白好像没见过几次面。
:李白名气正盛的时候,杜甫还是一个毛头小子呢。
:哈哈哈,这是第几次了?李白叫人来,却忘记了这件事,好像故意耍人一样。
:其实李白根本没有得到重用吧,不过是一个用诗哄得皇上开心的人物而已,根本算不上什么治国人才。
:李白的性格也就如此了,真让他当官,未必就当的好。
:这李白和杜甫同框,却总感觉年龄反了。
老的该是杜甫,年轻的该是李白。
:印象之中李白从来没老过,杜甫从来没年轻过。
:但是杜甫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杜甫也曾经年少轻狂啊。
:然后就变成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连跟的人是什么根底都不知道,更加确定李白不是当官的料了。
:这李白也是运气好,遇到了大赦天下,否则那么大的年纪,就要死在监狱里了。
:建议李隆基和李白换一下李隆基进去,李白出来。
:李隆基啊,人生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简直像是两个人。
:前期是秦始皇,后期是胡亥。
:要是李隆基早死个几十年,或者早点退位,说不定还能竞争一下千古一帝的称号。
:完全就是老糊涂了,越老越糊涂,导致性格大变。
:李白这也太高兴了吧?划船不用桨,全靠浪?
:李白死因成谜,该不会是在这个时候落入江中淹死了吧?
:这和酒后湖中捞月也没什么区别吧?】
天幕暗淡下去,最后的弹幕飘过,却是引起了一阵风波。
第124章 才高八斗,可惜只是普通世界的李白
“李隆基?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咀嚼着这个名字,目光扫过下方群臣。
“这……”
群臣低着头,没有一个人回应,那毕竟是一位皇帝,没有人敢随意议论一位皇帝。
更何况那还是李家的皇帝,就更没有人敢议论了。
“魏征,你以为如何?”
本书首发台湾小说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李世民一看没人说话,直接开口点名了,第一个点的就是魏征,你不是出了名的喷子吗?
那就好好来说道说道。
“臣没有见过那位圣上,不敢妄加评断……”
魏征躬身推迟,并不想搅入这趟浑水之中。
不过李世民显然不会放过他,目光幽幽的紧盯着他。
“根据弹幕上的信息来看,这位圣上应该是前期圣明,后期昏庸之君,这种情况历代之君中并不少见,比如汉武帝。”
魏征知道躲不过去了,干脆直说。
李世民不语,目光看向其他人。
“不是,魏老匹夫,你怎么这么怂了?你不是敢说真话的吗?
那位圣上前期似秦始皇,后期似胡亥,前后都是暴君,怎么还能有明君之相呢?”
程咬金大嗓门喊道,就差指着魏征的脑袋说他怂的说瞎话了。
“如果都是暴君的话,又何必要分开说明?
而且那弹……弹幕上可是说了千古一帝的,那是形容暴君的?”
对于程咬金的冒犯,魏征并不在意,他知道程咬金是个粗人,说话就这样。
对于程咬金的话,他并不认同,根据弹幕分析,李隆基并不完全是暴君,毕竟千古一帝,怎么也不像是形容暴君的。
“但是对于秦始皇的问题,魏大人如何解释?”
长孙无忌也加入了讨论,李世民心中赞同,关于秦始皇这点确实无法解释。
毕竟秦始皇可是出名的暴君啊。
“那只能说明,他们对于秦始皇的看法,和我们不一样,另一个次元的人并不认为秦始皇是暴君,甚至评价颇高。”
魏征说出自己的分析,因为所处环境和评价标准的不同,那些弹幕世界的人可能并不认为秦始皇是暴君,甚至可能评价颇高。
其他人都沉默了,魏征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却和他们的认知不同,在他们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秦始皇都和明君扯不上关系啊。
“无论如何,隆基在晚年所做所为极为昏聩,这是无可争议的,朕必须要做点什么。”
李世民打断了大臣的讨论,现在需要决定的是李隆基晚年昏聩的问题,或许自己应该未雨绸缪,留下一些手段。
魏征连忙开口阻止,李隆基还不知道是多少年之后的皇帝呢,李世民想要干涉后世,就只能提前下圣旨,然后一代代传下去。
但是人心难测,谁来保管这份圣旨呢?
即便现在忠心耿耿的大臣,几代之后也难免会改变想法,更何况手中还有着李世民的圣旨。
难免不会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到时候,李世民的圣旨,或许反而会成为祸乱的根源。
“唉!”
李世民叹息一声,经过魏征的提醒,他又如何会不明白这其中的凶险,但现在明知道未来会有动乱,但是却什么都不做,这更难受啊。
“李林甫,安禄山,史思明,或许可以从他们三个身上下手。”
李世民目光深沉,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既然不能限制李隆基,那就现在这三个乱臣贼子吧。
“想不到还能看到李白的故事,真是意外。”
萧炎看着天幕,目光之中满是回忆,想不到竟然还能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事,在这个世界,真的给他一种亲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