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宽心,若我等落选归乡,定勤奋锤炼武艺,共赴大王之约。”
大魏储君听闻此言,才忧虑尽去,高呼诸君胜饮。
对他来说,安抚落选者比褒奖胜选者更重要,概因过了今日,胜选者自会享尽荣誉。
而那些落选者,将再无机会等到朝廷高层的慰问,只能黯然归乡。
另外,在此时褒奖胜选者也会激发怨气,远没有安抚落选者,展示朝廷仁德,来的划算。
不过储君的安抚是有度的,再多便是怜悯了,也有违大魏一贯的武威之风。
因此,后续的宴会全程高歌载舞,再无一丝忧虑气氛。
有意思的是,宴会开启后回宫的参试者,也会被第一时间引入宴席。
他们衣甲未换、手持武备,身上甚至有血迹污秽。
如此一来,为整场晚宴增添了不少铁血悍勇之气,也汇成了一副将士畅饮图。
直到深夜子时四刻、零点时分,铜钟敲响后,这场晚宴才曲终人散,同时也代表新元灵试彻底结束了。
那些没能赶在最后一刻入场的参试者,不仅错失了一场晚宴,也错失了登榜功成的机会。
这对一些有能力、运气不好的参试者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
但朝廷要的就是配合有序、能征善战的将士,而非相互掣肘、无法克服突发情况的下属。
因此,他们只能深夜归宫,草草歇息了。
不过,这个夜晚有人睡的比他们更晚,那便是作最终评审的大魏储君与九卿卫尉、两镇将军。
“殿下,这便是各支参试小队的公录文书,我等拟定了名次,您看是否需要调整。”
大魏储君先将公录文书看了一遍,才拿起九卿卫尉拟定的汇总名单。
周元的名字赫然在上,不过并非头名,而是榜单第二。
“周元祖居怀州尚乐县桥西村,百姓良家、天资横溢、血战悍勇,朝廷需要他成为榜首。”
“殿下所言极是,其才实至名归,只不过缺了一份家族抚照。
但能在底蕴如此浅薄的情况下,力压勋贵子嗣、豪门后裔,实乃天资卓越。”
“我原想压他一压,使其锋芒有度,莫失了安稳之心。
不过,既然朝廷需要他成为榜首,展现国貌风骨,那便让这良家少年彻响京师吧。”
得到九卿卫尉的肯定后,大魏储君在周元的名字后,写了一段批注。
“天资不凡、身家清白,良家出身可增国风,悍勇年少可堪培养。
儿臣公心进言,请父皇定夺。”
写完批注后,储君还顺手将榜首的勋贵子嗣改成第二名,并将公文名录交给自己的宿卫亲将。
“连夜送入宫中,父皇多半还在等这份名录。”
“诺。”
大魏储君猜的很对,公文名录送入宫中时,年过五旬的大魏皇帝还未休息。
他拿着名录仔细看了片刻,便用朱笔将周元的名字圈了起来,然后在第十八名下画了一道红线。
再而批注,大魏宏业十四年新元取士十八,榜首靖安周元。
“一百三十二人参选,取士十过其一,恩赏已足。”
这朱笔一挥,新元灵试便有了定数。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演武宫外便来了一队禁军甲士,于宫墙三试红榜上张贴了一张黄绢。
十八个名字附带籍贯信息,依次陈列。
早已等待多时的随从仆人,立刻围上前去,相互拥挤着焦急查看。
“诶,我家少爷榜上无名,这次老爷估计要发怒了。”
“诸位出了件稀罕事儿,榜首竟是有官身的良家子。”
“这是哪来的猛士,莫不是生有异相、上映星宿的豪杰。”
早早起床上工的京城百姓也爱凑这份热闹,纷纷上前瞄上几眼,记下榜首或前三的名号后,便满意离去。
如此,仆人传话主家、伙计传话掌柜、居民传话邻里,没过多久,周元的大名便成了京城的热门话题。
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少怀州商贩还像模像样的给他编了些玄奇故事。
什么星宿下凡、少戏猛虎、行侠仗义、托梁换柱等说辞,传的那是有鼻子有眼。
不怪京城百姓八卦,这年头出一个与他们出身类似的良家子榜首,可太不容易了。
这份亲切感,促使他们对周元这个名字,产生了很多美好想象。
等周元睡醒洗漱时,才知道自己出名了,还是那种全城都能说上两句的大名人。
“武曲星醒啦,快来看看我是不是天上星宿。”
“周司马,听说曾有仙人为你梦中授业,快与我说说仙人何貌。”
“周元,我听说你出生时风雨来贺,隐有龙虎相随,我劝你早日去廷尉司自首。”
看着一个个打趣的同僚,周元赶忙出言制止,他怕再传下去他连人都不是了。
“众位兄弟快快打住,你们这些说法都是从哪听来的,我怎不知自己还有这等能耐。”
“当然是听京城百姓说的,你是不知道,他们都快把你说成神仙下凡了。”
“因何如此?”
“自然是因为你得了参试榜首,陛下的朱批已挂在宫墙外,你还不快去瞻仰一下榜魁周元之名。”
瞻仰是不可能瞻仰的,他怕自己刚出去,袍泽们便喊穿绣虎袍的是周元,然后被拥挤的百姓揉成包子。
“原来如此,新元灵试每年都有,一些风言风语,过两天就会散去。”
“那可不一定,你与以往的榜首不同,他们的出身远离百姓,你却出身百姓良家。
京城百姓吹捧你,是拥护你、也是不怕你,只要不怕,他们就会很长一段时间谈论你。”
同僚们说的很对,京城百姓不怕周元。
他最初的身份加上现在取得的成就,仿佛化作了一缕烛光,照映出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奇特情绪。
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今年的新元佳庆,注定要在民间多持续几日。
而他的名字,也会随着各地商队返乡,逐渐传向各个州郡。
这便是大魏皇帝与储君想看到的结果,也是他们向邻国展示大魏风骨的有利依据。
至于为什么之前不这么做,原因也不复杂。
概因实力不足的良家子,当不起榜首名号,若是强加给他们,必然会使众多参试者不服,也会坏了国法制度。
但周元就不同了,他悍勇善战,能以绝对的实力维护名誉。
周元还不知他的出现,会成为大魏展现文治武功的符号,此时的他,正被一众同僚强按着写请帖。
“众兄弟,以我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去庆贺便是,何须再多此一举。”
“周司马此言差矣,我等也是要面子的。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等若是自行参加你的庆宴,岂不是承认你比我们强了吗。
那可不成,你得给我们写请帖,我们才去。”
第95章 入宫受封
“周司马,求你件事儿,你受累给我家孩子也写封请帖吧。”
“啊,令子贵庚,即是袍泽之子,随行便是,何须请帖。”
“已有十二,这不是为了扬名吗,有你这新元榜魁亲自邀宴,也能证明我家孩儿可堪培养。”
说这话的勋贵子嗣,是周元之前并肩作战的队友,乃安远将军、阳陵侯的嫡次子。
他的面子周元还是要给的,但这一给也就刹不住车了,最终京城本地参试者皆为自家子侄求了一份武魁帖。
至此,周元这新元榜魁又多了慧眼识人的名声,也成了孩童们炫耀的名号。
不过玩闹归玩闹,私人庆宴还要等几天才能举行。
因为朝廷召见十八位入选者了,他们将一同入宫,觐见大魏皇帝、三公九卿,还有众多朝廷重臣。
这一去,他们不仅会正式加入大魏朝堂,还会得到各自应有的封赏。
其中名次比较靠前的入选者,情绪相对稳定。
按大魏以往的传统,他们会被调入镇法学宫,入学百日或半年,然后再出京镇守一县之地。
名次比较靠后的入选者待遇会差上一些,多半要入京营或边镇效命。
至于周元,他的待遇就比较随机了。
若按以往的情况来看,他会被调入禁军培养,然后再任职地方、或留任禁军将领。
但他的出身成了大魏朝堂向外输出国貌风骨的标签,必然会提升待遇,显示朝廷仁德。
“真不知道,我们会出镇何地,希望能去个富裕些的地方。”
“此言不妥,我等出镇地方本应为国解忧,怎能贪图富贵。”
“你清高,等把你调到穷乡僻壤镇守个十余年,你就知道富裕之贵了。”
周元看着相互斗嘴的同僚,微微一笑,并没有插话。
他们有心情斗嘴,是因为他们是十八位入选者之一,看似在争论,其实是对前途的憧憬。
不过,他们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年轻武者的时间很宝贵,若真十年不晋其身,多半也就没有后续了。
大魏这样的武者多的是,比如怀州崇余县的胡桦县尉,已经在地方镇守六年之久了,却丝毫看不到晋升的希望。
反而入边镇的武者更容易晋升,但那也是搏命换来的机遇。
“诸位将军,我来为你们讲解一些基础礼仪。”
“你等入宫后,切记不可长时间直视陛下与九卿重臣。
若有不满之处,亦不可直言陈述,等朝会过后,再寻九卿光禄勋禀告便是。”
“太祝丞放心,我等必谨言慎行。”
在太常寺官吏的教导下,众人很快熟悉了基础礼仪。
再多的就不用了,反正他们只是走个过场,并不会长留宫中。
等他们换上御赐绣虎袍、犀皮靴、武弁冠,准备前往皇宫时,一众落选者纷纷怀着复杂的心情送上祝福。
在这种特殊时刻,周元这个榜魁被推了出来,代入选者们向落选之人回礼祝言。
“众兄弟稍息,我等先行一步,前路漫漫、或有血战之险,望众兄弟早日支援,与我等并肩作战。”
“诸君先行,我等必迎头追赶,不使你等独战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