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身的少年 第147节

邙山的情况比这还要恶劣,上千年来葬在这里的大人物越聚越多,邙山虽大,但也顶不住人多。

大家葬来葬去,好地方就都被抢了,难免形成碰头的情况。

从唐朝开始,这里就满员了,基本上往地下捅一竿子,就能戳到一处墓穴。人称“几无卧牛之地”。

唐代诗人王建就写过一首《北邙行》,上面就描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推荐黄金无置处。”

西晋时张载就说“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明人就直接说都是坟上坟了:“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因为邙山古墓多,而且葬的都是大人物,所以也间接地培养了一种地方特色,盗墓行业。

有句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跟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你家如果住在海边,那么你从小就会游泳。

你家如果住在山下,那么你自然就会爬树。

你家如果住在邙山,那么你打小儿就会盗墓。

住在这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盗墓的手艺。但是能盗出名号,盗出风采来的,那就凤毛麟角了。

黎氏就是有名的盗墓世家,而且独门独派。

中国从古代起到现在,墓葬的历史有多久,那么盗墓的年代就有多长,发展到今天盗墓也是分门分类,什么南派、北派。长沙帮、江宁帮、岭南帮属、辽沈帮、热河帮、昌平帮、洹洛帮、雁北帮、关中帮、鲁南帮。

还有分关内关外的,还有分京派和地方派的。

盗墓的手段也是花样摆出,什么分金定穴、搬山卸岭……工具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洛阳铲、老鼠衣……

而黎氏之所以在盗墓之乡能独树一帜,是因为他们不属于任何门派,而是自成一派。

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是因为黎氏家族的掌门人黎镇北,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

------------

第一三零章:黎氏五虎

虽然精通各路盗墓技巧,黎镇北却不屑于与其他盗墓贼为伍,他甚至看不起那些传统的盗墓手艺人,用他的说法是“不够大气”。

邙山虽然古墓成群连片,但是经过千百年来的盗掘,基本上有价值的已经被挖绝了。

而且千百年来的墓葬主和盗墓贼都在研究同一套风水术,基本上也算是知己知彼了,有偷就有防,该盗的盗光了,剩下的大墓就隐藏的非常秘密了,仅仅利用寻龙点穴的方法已经无法探掘。

这种隐蔽性极强的墓葬,采用的是“反风水术”,基本原理上是你说南,我却往北,你指东,我却撅西。

做这种反风水术的人,历史上大有人在。

就像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王朝一样,他们做的比较绝,你懂风水,我比你更懂,你通过风水来找穴位,我偏偏就葬的让你找不到。所以元朝的陵墓很少有被发掘的。

而近代明清两朝的皇帝则没有这种危机意识,都觉得自己的朝代万岁万岁万万岁,所以墓葬都是明目张胆、大张旗鼓造陵,结果不出两百年,朝代倒了,墓也是被人光天化日之下挖了、炸了、掘了……

从古至今有价值的大墓其实也是能数的过来的,算上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名人土鳖……葬的再多,也经不住这千百年来的盗掘。

所以说,越往近代走,盗墓的日子越难过,风险太高,收益变小。再加上行业竞争加剧,干这行混的穷困潦倒的人也大有人在。

而黎镇北却小日子一直过得不错,虽然出货不多,但样样是精品、极品。有的时候他甚至还提供订制服务,就是说买家想要什么样的货,他就能挖挖什么样的宝。

整个邙山对他来说就像聚宝盆一样,他想要什么,只要喊一声就能自己“蹦出来”。

民间甚至传说,黎镇北家里确实藏着一个聚宝盆。

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他家那个“聚宝盆”。要不是惧怕黎镇北家里养的那三只生猛的虎崽子,说不定真有人打它的主意。

这三个虎崽子不是什么凶猛动物,而是黎镇北的三个大儿子。

黎镇北三个大儿子个个都是生龙活虎好男儿――老四黎天明不算,他从小就体弱多病没肌肉,性格也是猥琐孱弱,所以也有人在背后戏称他们是三虎一猫。

其实,黎镇北家里真没有什么藏宝盆,他跟大家一样是靠盗墓发家。

只不过别人盗墓,都是用传统的望、闻、问、切的技术来踩穴位,他靠的却是“通灵。”

有一种说法是,黎镇北有阴阳眼,看得到鬼魂,听得到鬼说话。

还有一种说法是,黎镇北开了天眼,山河江湖在他眼里都跟透明的一样。一眼就能看到底。

当然这些都是江湖传言,真正的秘诀,连他的四个儿子也不知道。

倒不是黎镇北藏私,按他的说法,是火候不到,不能轻易传授,不然会惹杀身之祸。

按理说黎镇北身负这样的绝技,家族应该大富大贵才是,但是论收入水平,他们家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比起其他的几个盗墓家族的财富来说,甚至远远不及。

这在外人眼里就很奇怪。按理说他们父子并没有什么不良生活习惯,平常日子过得也是中规中矩,既没有挥霍无度、也没有骄淫奢侈。相反,黎镇北治家甚严,四个儿子吃喝嫖赌抽,一样不沾。

这里面包含很多层原因,一是这个黎镇北盗墓很有特色,别人都是一锅端,有多少挖多少。他却很有原则,每次不管多大的墓,只取一点,够生活开销就好,而且每个墓都只取一次,绝不来第二次。

这种做法在传统上来说叫养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当然,凡事抵不过见钱眼开,虽然养墓一说在这个行当里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但是真遇到了值钱的宝贝谁也抵不住诱惑。

唯独黎镇北有这个底气这样做,行走江湖数十年,从来没破过例。

用黎镇北的话来说就是:“做事不能做绝,给人留条后路,不管是活人还是死人”。

他相信盗墓终究是一项伤天害理的事情,自古以来盗墓的不管曾多么大富大贵,下场都好不到哪里去,这叫报应。

人一死,钱财就成身外之物,即使财宝堆积如山,也难免家人手足相残。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是黎镇北的原则。

黎镇北虽然自己生活节俭,但是对乡亲们却是出手大方,谁家有点事儿需要帮忙他都乐意布施接济。也从来不求回报,这些都是明面上的。

暗地里他出钱出力修桥、修路、拜佛“捐献”出去的财物到底有多少,那只有他和儿子们知道了,而且黎镇北做了好事也从来不留名。

按他的说法,这叫积阴德。

首节上一节147/5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