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庆余年到大奉打更人 第345节

  “他妈的,终于来了,老子等你们很久了!”

  南院大王董卓的骑兵长期和徐骁对峙,整体战力要比拓跋春隼的略强一些。

  一头黑色战熊和霍去病的白色猛虎厮杀在一起,一时间竟然难分高下!

  太阳刚刚升起,李长安的十万骑兵和董卓、拓跋春隼的十二万骑兵已经在开始在草原上冲杀了。

  种神通在中军高台之上,眉头紧皱着观看着两处厮杀的战场,神色越来越郑重。

  “六万豹骑投入战场,分别支援虎骑和狼骑!”

  他本来要留些兵马突袭李长安大营的,但是斥候已经探明,陌刀卒已经镇守在堰甲湖大营门口。

  知道这个消息,种神通就彻底打消了这个主意,不如将有生力量投入骑兵战斗,尽可能的消灭李长安的骑兵。

  他看着拓跋春隼的战场,虽然损失惨重但他还是微微颔首,“小公子果然有点能耐,如果对手不是李存孝和玄甲军,他已经赢了。”

  但是玄甲军的战力实在太强,拓跋春隼的骑兵基本上一触即死,完全无法形成对抗。

  李长安的玄甲军和陌刀卒,实在是太恐怖了。

  反观董卓这边,白马义从的战力虽然比玄甲军稍弱,但是同样都是三四品武夫,以一敌五不在话下。

  看起来双方杀得有来有回,但是玄甲军和白马义从这两支王牌基本没有损失,种神通的神经不禁越绷越紧。

  李长安的武夫军队果然名不虚传,拓跋春隼浑身浴血,终于明白了种神通谨慎的理由。

  这样的玄甲军,根本就杀不进去啊,难怪他们敢自称天下第一军,还真是名不虚传。

  正在这时候,拓跋春隼感到身后一阵气息波动。

  “小伙子,不要回头,我是你李爷爷!”

  突然间,一阵阴森的笑声从身后传出,拓跋春隼大惊失色,立刻腾空躲避。

  长枪真气本迸发,和天象境的李存孝战在了一起。

  两人身上都是煞气惊人,真气余波波及甚广,让地面冲锋的骑兵不禁目眩神迷。

  李存孝和拓跋春隼交了几手,发现这小子还不算废物,到底有个好爹,应该是从小习武。

  “不错,不错,拓跋菩萨的儿子,比徐骁的儿子厉害一些。”

  李存孝说这些话的时候,是笑呵呵的,说明他非常有余力,而拓跋春隼却是越来越艰难,眼看就要顶不住了。

  他想要回嘴,但是刚要张口,李存孝的马槊就递到了嘴边。

  “不过遇上你李爷爷,从今往后拓跋菩萨怕是要少个儿子了。”

  李长安远远的看着战争,心中渐渐安定了下来,北莽的普通骑兵相比柔然铁骑还是有差距的,跟大雪龙骑、铁浮屠还是比不了的。

  有了今天的战果,李长安对于彻底打败北莽也心里有数了。

  “红薯,徐凤年那边有什么动向。”

  红薯拿着刚刚到手的情报,有些神色疑惑的说道,“徐凤年……掉头打河州了。”

  徐骁死了,徐凤年第一时间并没有向西攻打凉州,而是向东攻打离阳的河州。

  李长安略感意外,心中也大概有了猜测,上次在北凉王府附近感受到的强大存在应该就是洛阳。

  这么说来,徐凤年正在觉醒前几世的记忆和实力。

  那么,徐凤年暂时躲开自己,转头去欺负离阳,这就说得通了。

  因为以北凉现在的实力,已经没有和李长安争雄的可能了。

  红薯接着说道,“殿下,燕敕王北上了,沿途没有受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锦衣卫在太安城中的密报显示,有不少朝中大臣都暗中和燕敕王联络。”

  脆弱的离阳朝,一招决策失误就立刻内忧外患。

  太安城中的年轻宦官,并不关心谁当皇帝,只要御座上的人姓赵,只要这朝廷还是离阳。

  如果内乱不能避免,他倒是希望早点结束,换一个强势的君王上台,还能帮离阳朝廷稳住局面。

  从这个角度讲,燕敕王赵炳在各个方面都比赵淳要强一些,毕竟是打过仗的,知道民生疾苦的。

  而钦天监的那些炼气士,和年轻宦官也差不多,为离阳朝的内乱出力的可能性不大。

  这么看来,这一战之后,整个离阳天下将彻底大乱。

  原本李长安担心,西蜀道和青州没有重兵,会不会被离阳偷袭,现在看来已经没有可能了。

  离阳皇帝赵淳已经焦头烂额,哪有工夫出兵青州和西蜀,先挡住自己亲哥哥的千军万马吧。

  和北莽大军的正面厮杀进行了大半天,李存孝直接将拓跋春隼斩杀。

  董卓虽然和霍去病修为相当,但是在白衣观音的佛门神通相助下,霍去病也成功杀死了这位威名赫赫的南院大王。

  大将军种神通看到败相已显,立刻鸣金收兵,最终带着七八万残军退回北莽南京城。

  此战过后,北莽柔然以南,堰甲湖以西的大片土地,就归李长安所有。

  再加上西蜀、青州两地,李长安的地盘扩大了三倍!

  就在李长安整顿堰甲湖大营的兵马,准备返回凉州的时候,锦衣卫再次送来了一个消息。

  徐凤年将幽州送给北莽,作为北莽反攻李长安的跳板,他自己大军直下河州、雍州,有占据离阳北方的趋势。

  “这败家玩意,转眼就将他老子的土地送人了。”

  李长安骂了一句,但是却不得不重视这个事实,看来近期必须和北莽主力决战了。

  就算自己不找北莽人,北莽女帝也要大举进攻了。

  毕竟,在女帝看来,李长安的威胁,远远比徐凤年和燕敕王要大!

第248章 龙椅大战,红薯为正妃!

  凉州城。

  诸葛亮和顾大祖对坐在大堂之中,城门外挤满了大批幽州逃来的难民。

  “孔明,数万难民,负担实在太重了。”

  “北莽占据幽州之后,一定会在集结兵马,趁我们大战方歇前来攻打。”

  “更何况,谁又能保证这些难民没有徐凤年安排的探子,要是在我们和北莽大战之时突然作乱,那该如何收拾!”

  诸葛亮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徐凤年突然放弃幽州,将数十万百姓扔给北莽,这样的举动的确让诸葛亮意外。

  “如果殿下只想做个西北唐王,就像当年徐骁一样称雄一方,这些难民当然可以不做理会。”

  “这些年徐骁对徐凤年、褚禄山的纵容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做一方霸主,只要百姓屈从就行。”

  “但是,如果殿下志在天下,还是要收拾人心,不然的话,就像离阳朝廷,不到二十年又要分崩离析。”

  顾大祖也是一时无言,毕竟就南唐也只是割据一方称帝,洪家皇帝更是不管民生疾苦的主。

  两人正说着话,锦衣卫送来了李长安的旨令,“全凭军师做主。”

  接受这么多人不难,但是要处理好这么多人并不容易,如果是赵定秀提出这样的主意,李长安一定会说他腐儒之见之见。

  但是诸葛亮想接收这些难民,他一定有能力处理好,方法没有对错,最关键的还是人。

  诸葛亮微微一笑,扯得脸上枪伤生疼,随即立刻收敛了笑容。

  “大将军,处理好这些难民,又是数万大军来投!”

  他的想法也不复杂,幽州被北凉抛弃,北莽不会善待幽州百姓,这些百姓能往哪里逃。

  他们敢逃往抛弃过他们一次的徐凤年吗,一定不会。

  如果这些背负国仇家恨的百姓投靠凉州,又是李长安的一大助力。

  幽州。

  新任北凉王徐凤年造了离阳朝廷的反,放弃幽州,让其成为自己和沙州之间的缓冲地带,为自己的崛起赢得时间。

  但是镇守幽州的步军统领燕文鸾却造了徐凤年的反,带领这两万鱼鼓营老卒誓死不离开幽州。

  徐凤年凭着高超的手腕调走了燕文鸾的大部分兵马,只留下燕文鸾两万老卒还在独自镇守幽州。

  关城楼上,燕文鸾看着城下黑压压一大片北莽大军,种神通又集结了二十万大军,按照和徐凤年的约定前来接手幽州。

  燕文鸾目光冷冽转头看向东方,那是北凉王离开的方向,他的目光中充满了不理解和愤恨。

  “老王爷,您看到了吗,新王爷将幽州百姓都留给了北莽人!这是您镇守十几年的幽州啊!”

  “王爷说要以大局为重,李长安和北莽都不是我们现在能抵抗的,所以要保存实力,争取时间!”

  “但老臣想不通啊,这幽州的数十万百姓怎么办,将他们留给凶残的北莽大军吗!”

  “没有了凉州,现在又没了幽州,他徐凤年还配做北凉王吗!”

  徐凤年在军中的威望本就不高,再加上徐骁死的突然,徐凤年仓促上位,不服气的老臣不在少数。

  徐凤年看的是北凉的大局,现在他无论和北莽还是沙州硬碰,都只有死路一条,争取时间再发展是唯一的活路。

  这一策略更是让不少老臣离心离德,燕文鸾就是其中之一。

  “鱼鼓营,死守北牢关!”

  随着燕文鸾一声怒喝,关城之上的老卒们一个个义愤填膺,这些人同样愤慨于徐凤年抛弃幽州。

  悲愤、凄凉、愤怒,在整个关城上蔓延,但是没有一位老卒逃走,他们和北莽对峙十几年,大小战争打过数次,早就和北莽是生死大仇。

  种神通远远的看着固守的北牢关,也是不禁心头火起,徐凤年说好的将幽州送给北莽,但是竟然留下两万人固守。

  “报大将军,北凉王传信,燕文鸾叛乱自立,已经投靠李长安,并非北凉麾下!”

  种神通损失了董卓和拓跋春隼,现在听着最新的情报,不禁怒道,“什么投靠李长安,不就是自己屁股没擦干净,说的这么冠冕堂皇!”

  北莽南下占据幽州,就在李长安和徐凤年之间形成了缓冲带,这个道理北莽不是不明白。

  但是,北莽南下也要一步一步来,先占据幽州也算向前进了一大步,这么大的利益北莽没有道理拒绝。

  北莽女帝当然知道,徐凤年想借北莽挡住李长安,但是女帝并不在乎,她还有自信,哪怕小败一场,北莽依然有消灭李长安的底蕴。

  毕竟,北莽举国大军一百万,李长安也不过二十多万人而已。

  先吞下李长安,同时让离阳朝内乱,等彻底消灭了李长安,再收拾内乱的离阳朝廷,就是秋风扫落叶的事情吗。

  事已至此,种神通毫不犹豫的下令攻城,他知道幽州常年反抗北莽,对北莽仇恨甚深,不杀鸡儆猴灭了燕文鸾,后面还要遇到不少抵抗。

  北莽南下的第一步,必须走出血性和军威!

  “传令,攻城!”

  时间流逝,残阳如血,整个北牢关几乎被鲜血浸透,厮杀怒吼之声响彻天际。

  北凉大军如同蚂蚁一般,黑压压的无穷无尽,云梯搭上了城关,鱼鼓营死伤大半。

  这些北凉老卒很勇,但是对面可是十倍于己的北莽大军!

  这些人都在幽州安家落户,他们的背后就是自己的家园,他们知道城关失陷的后果,所以他们只能死战。

  但是,敌我力量太过悬殊,最终两万多人全部阵亡,无一幸免。

  燕文鸾身中数十箭,死在了北牢关城头,成了北凉最后的余晖。

首节上一节345/6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