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青云路 第844节

于俊楚被苏星晖说服了,因此,今天见到田晓鹏,他一点儿都不感到吃惊,田晓鹏跟他谈修路的事情,他也是一口答应了。

于俊楚在跟田晓鹏谈话的过程中,也在观察着田晓鹏,他发现,田晓鹏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彬彬有礼,谈吐也很不错,如果不是他知道田晓鹏之前的所作所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话,说不定他对田晓鹏的印象还不错呢。

不过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于俊楚也就慢慢的看出了田晓鹏的笑容里隐藏着的阴郁,他不由得想起了耿波和苏星晖对田晓鹏的评价,那就是“蛇”,这种动物真的是太符合田晓鹏的气质了。

双方合作修路的细节也很快谈妥了,有着昌武公路的成熟框架,这些东西并不是很难商量的,双方同样是合作成立了一家黄武公路管理有限公司,按照各自的出资额占有股份,至于资金问题,除了向世界银行贷款之外,其余的资金就由双方各自筹措。

田晓鹏虽然说黄丘县很穷,拿不出钱来,不过他毕竟有着这么多年的人脉,只要大的框架定了,他去找两家融资的公司还是不难的,再怎么说,他也是省长的公子,还是很能唬人的,而且这条路他们需要拿出来的资金并不算多。

在谈判结束之后,于俊楚代表武水县政府请田晓鹏吃了一顿饭,双方在酒宴上都是十分客气,笑容可掬,彬彬有礼,不过他们知道,他们并不是一路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时间进入三月,峪林市新任市长罗焕生到昌山县进行了视察,这是他年后在市里视察的第一个县,他也算是履行了对苏星晖的承诺,接受了苏星晖的邀请。

在苏星晖到昌山上任之后,峪林市的原市长任贵胜从来没有到昌山来过,罗焕生这次来,是这两年峪林市长第一次到昌山县来视察,因此,昌山县的领导们对此都很重视。

这一天,县委书记凌安国和县长石荣怀带领着全体县领导在昌山县城的北郊迎接了罗焕生,当罗焕生的车队到达这里的时候,他下了车,跟每个人都握了手,他满脸笑容,显得很高兴。

握完手之后,罗焕生看着周围道:“这地方不错啊,这是你们县城的中心吗?”

凌安国道:“市长,这里不是我们县城的中心,这里是北郊。”

罗焕生又打量了一遍周围,这一回他看出来了,这里确实应该在不久之前还是郊区,如果是县城中心的话,这里应该老房子比较多,可是他一眼看过去,这里基本全是新盖的楼房,没有一座老楼房,这就是新城区的典型特点。

罗焕生道:“那你们这里建设得很不错啊,真的很不错!”

第804章 平衡点

这里确实很不错,在昌峪公路的两旁,座落着鳞次栉比的新楼房,还有一些正在修建中的楼房,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座高达十几层的酒店,也就是侯氏集团投资的酒店。

其它的楼房,大部分都是县里各行政单位在这里修建的新办公楼,还有一些是正在开发当中的商品房,现在已经完工的基本上都是那些楼层比较低的,楼层高一些的大都还在修建当中。

罗焕生问道:“这些楼房,都是这一年时间里修建的吗?”

凌安国点头道:“基本上都是,这里原来是荒郊野岭的,是这条昌峪公路带动了这里的发展,现在县里主要的行政单位都准备搬到这里来,那一座就是新修的县政府大楼。”

凌安国的手指指向了一座正在修建当中的大楼,这座大楼已经修好了六七层,还在往上修,看那脚手架,估计要修十层以上。

罗焕生道:“为什么都要搬到这边来?”

凌安国道:“原来县里的那些行政单位的办公场所,一来时间太长了,现在已经很破旧了,二来有些单位的办公场所,都是有年头的老建筑,是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老用来作为办公场所使用对文物保护不利,像档案局等几个局的办公场所,在清朝的时候就是县里的文庙。”

罗焕生点了点头,他又问道:“那修建这么多楼房,需要不少资金吧?这资金是怎么解决的?”

凌安国看向了苏星晖道:“苏县长,这个问题还是你跟市长说吧。”

城建工作是苏星晖分管的,这个问题他来回答确实很合适,不过旁边的石荣怀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毕竟他才是县长呢,今天市长来视察,他可是很有在市长面前表现一下的想法。

不过凌安国都这么说了,罗焕生的眼神也看向了苏星晖,石荣怀也只能微笑着看向了苏星晖。

苏星晖道:“这资金问题,县里是这样解决的,一部分资金是县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过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资金还是用这一带的土地来跟这些建筑公司抵工程款解决的。”

罗焕生道:“用土地抵工程款?这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土地的价值是如何评估的呢?”

苏星晖道:“土地的价值是请省里专业的评估公司来评估,然后县政府办公会经过集体决议确定的。”

凌安国道:“这里的土地在昌峪公路确定了线路之后,就涨得很厉害,特别是在侯氏集团在这里建了这座酒店,县政府也把办公大楼建在这里之后,这里的地价比原来至少涨了十几倍,这里的土地啊,除了抵了工程款之外,还给县政府带来了不少财政收入呢。”

罗焕生点了点头道:“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模式,我看可以考虑向市里其它区县进行推广。”

苏星晖吓了一跳,这卖地经济,不会是由他肇始的吧?那以后在历史上,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苏星晖连忙说:“市长,我觉得推广需要谨慎,至少要先经过一定的培育、经营,让土地的价值提升到一个比较划算的价位,这才比较适合这种模式,要不然,政府也不划算,开发商也不会要这地。”

罗焕生问道:“那该怎么培育、经营呢?”

苏星晖道:“比如我们县里这条昌峪公路修在这里,这对地价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提升,还有侯氏集团的这座高档酒店、县政府的办公大楼,还有昌山县越来越繁荣的旅游市场以及马头镇的引进企业,都是提升地价的因素。”

罗焕生道:“说得好啊,说到底,还是昌山县的整体经济都在上升,这里的地价才能涨得这么高,看来发展经济才是根本啊,其它的地方如果盲目的进行效仿,那就是东施效颦了。”

苏星晖道:“市长说得对,就是这个道理了。”

罗焕生道:“刚才我们路过马头镇的时候,看到马头镇也发展得非常好,也不比这里差啊,那里离这里也不远,我看就快要连成一片了。”

苏星晖道:“我们确实有这个想法,想要把城关镇跟马头镇连成一片。”

罗焕生点头道:“要是真能实现的话,那是一个奇观了啊,在大山里建起来的一座新城。”

如果这两个镇真能连成一片,那当然称得上是奇观了,不过那估计不是一两年之内的事情了。

罗焕生在这里又看了看,便上了车,跟着县里的领导们一起去了县城。

他要在这里呆两天,今天先看一下县城,再看昌武公路,还有昌山到达山、幕阳、石阳几县的公路的工地,明天再去看马头镇,看完马头镇就直接回市里去了。

现在的昌山县,可看的东西还是相当不少的。

来到了县城,罗焕生就对那些古老的建筑很感兴趣,这些建筑大都是民国之前的建筑,年代最久远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昌山的闭塞虽然让它的经济不发达,可是也为这些老房子的保存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让它们得以保留下来。

罗焕生看到有一栋木石结构的老房子正在进行修缮,他问道:“这是哪里的房子?”

凌安国道:“这里就是清代的文庙,后来被用做了档案局、统计局等几个局的办公场所,现在他们新修的办公楼已经修好了,所以这几个局都被搬迁到新区去了,这座文庙现在正在进行保护性的修缮,以后会被当成文物来保护。”

罗焕生点头道:“你们这种文物保护意识还是相当不错的。”

凌安国道:“以后我们会尽量把老城区的单位和居民都搬迁到新区去,既可以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能够对他们居住的这些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修缮,以达到文物保护的目的,在今后,这里还能成为昌山旅游的一片风景区呢。”

罗焕生点了点头,兴致勃勃的在昌山县城的老城区走着,看着,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昌山,他觉得这里比他想象中的要好得多了。

随后的两天里,罗焕生去看了几条公路,又去了几个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乡镇,特别是马头镇,这里的经济建设成果让他十分惊叹,没来昌山之前,他很难想象,昌山县去年的GDP比前年涨了一倍多,到底是涨在了什么地方。

在马头镇看完,罗焕生回了峪林市,在临行前,他对昌山县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把昌山县称作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完美典范之一。

罗焕生是从省政府调来的,这两年,湖东省政府不但注重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也同样注重,这让湖东省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环境保护观念的干部,罗焕生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罗焕生虽然注重环境保护,不过他对经济建设也同样注重,他是个务实的人,知道二者不可偏废,需要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样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不过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又谈何容易?至少罗焕生在其它市还没见到过能够完美的寻找到这个平衡点的地方,没想到,今天他就在昌山县找到了。

首节上一节844/19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