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青云路 第1407节

这当然也是于锐志对苏星晖的支持了,苏星晖分管的工作本来就是文教卫生,卫生医疗工作也在苏星晖的分管范围之内,而现在宝州市的卫生医疗水平并不算高,亟待提高。

现在苏星晖已经对宝州市的卫生医疗加大了投入,不过由于宝州市现在的经济还远远谈不上好,财政还远远谈不上宽裕,所以,宝州市的卫生医疗水平想要提高,是没有那么快的。

特别是对于重金属中毒而引起的疾病,宝州市的医疗水平还远远谈不上好,对于宝州市的重金属中毒病人的救治还很不给力,许多病人在宝州很难得到很好的救治,但是需要花费的金钱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这种疾病,已经让不少家庭都不堪重负,甚至有一些家庭已经是倾家荡产。

在上一次的污染事件曝光之后,那些矿山的罚款可以补贴一些病人的医药费,但是矿山交纳的罚款还远远不够,所以对这些病人的补贴也是杯水车薪,于锐志投资兴建的这家慈善医院就算是对宝州市医疗卫生系统的一种补充了。

这家慈善医院将在宝州市的新区征一块地,建一座新医院,不过,于锐志现在已经在宝州市租了一栋办公楼,开始招聘医生了,等医生招聘到位,这座慈善医院就可以在这栋办公楼里开始营业,对宝州市的重金属中毒病人开始进行救治了。

建这家慈善医院需要的投资不小,至少需要几亿的投资,因为要新建一所医院,还要购买不少昂贵的专用设备,比如对于重金属中毒病人很有效果的血液透析设备等等。

除了医疗设备之外,这家医院的其它设施也都是很先进的,再加上招聘医生都是开出了很高的薪水,所以投资是相当大的。

这些投资,并不都是于锐志和于若秋投资的,因为他们的慈善基金会,捐款的人不少,包括侯文海、米修远、谢君强、许小光等人都向慈善基金会捐了不少钱,另外,还有不少港商和东南亚那些受过苏星晖恩惠的商人也都向慈善基金会捐了款。

这些商人都是实力非凡的,他们捐款的数字当然不少,而且他们几乎是每年都向于锐志的慈善基金会捐款,所以,现在于锐志兄妹的这个慈善基金会实力非常强,可以做一些比较大的公益项目,在宝州市建一家医院不算什么。

他们之所以不向那些官方的慈善机构捐款,自然也是因为于锐志对这些官方慈善机构的内幕了解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些慈善机构实在是太不靠谱了,既然于锐志对此很清楚,他们自然不会把自己的钱拿去打水漂。

这也是于锐志一直坚持自己做慈善的缘故了,他的慈善基金会每年都会向所有的捐款人公布他们收受的捐款的用途,每一分钱的捐款,去向都会公布出来,而且随时接受捐款人的质疑。

于锐志聘请的都是非常专业的人士,他对慈善基金会的运作也管理得很严,每年都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慈善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所以这样的公开透明也让捐款人对他的慈善基金会很信任。

这也就是于锐志和于若秋两兄妹了,如果换一个背景没那么强的人来做这个慈善基金会,一定会被有关部门刁难的,因为他们挡了某些官方机构的财路,可是以他们的身份,谁又敢去刁难他们?

这么多实力非凡的捐款人,他们捐款修建这样一家慈善医院,自然是非同凡响了。

于锐志的目标,是把这家慈善医院建成宝州地区甚至燕北省最好的一家医院,或者说至少最好的一家专业治疗重金属中毒病症的专业医院。

有这样一家专业医院,对宝州市的重金属中毒病人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福音,因为这些重金属中毒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山区的山民,他们实在太贫穷了,以他们的财力,想要治好自己的病太难了。

现在有了这样一家专业医院,他们就有了希望了,而这,也让苏星晖实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愿望。

他既然在宝州当了这样一任副市长,而且分管文教卫生,他就有责任为宝州市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做这些事情。

第1368章 县域经济研讨会

宝州市这段时间的招标会开了好几场,旧城改造工程的许多项目被不同的公司中标,这其中,一些实力强劲的公司是各有斩获。

比如米氏集团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宏图房地产开发公司、富强房地产开发公司还有大业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拿到了令他们比较满意的地段。

当然,现在拿出来招标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大头还在后面呢,后面还有地段更好的地段会逐步拿出来招标,所以,他们也不愁吃不饱。

这一次宝州市的旧城改造工程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不可能一次性就进行招标,只能是分期分批的进行招标,预计要在几年内才能完成招标工作,而旧城改造工程的完成,那时间就更长了。

可以想见,这几年里,宝州市的老城区都将一直是一个巨大的工地,虽然嘈杂了一些,但是这样的景象也孕育着希望,相信在这几年的建设过后,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肯定是一个全新的宝州市。

宝州市的城区面积也在扩张当中,在宝州市的西边,新设了一个工业园区,名字叫安高工业园,因为这里原本是安高镇,现在将安高镇的大部分地方都划进了工业园区,安高镇这个行政区划也就取消了。

之前在宝州搞股份制改造的那些企业,有不少都搬到了这里来,比如宝州市轧板厂也就是新的宝州特钢等重工业企业,在这里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之后,市里就设立了这样一个工业园区,级别为处级,跟其它县区平级。

市里打算把市里原来那些老企业都逐步搬迁到安高工业园来,这也算是旧城改造的一部分了,那些老企业空出来的土地,也将开发成居民区或者商业区。

除了这些老企业之外,新投资的那些企业,也将落户安高工业园区,比如同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宝州市注册登记了,他们已经在安高工业园区看好了一块地,准备将这里作为公司的地址。

另外,像宝州特钢和宝州电器厂这样的大型企业,他们是需要很多配套企业的,所以他们也将会培育出一批配套企业来,这些企业也将会落户安高工业园区。

辛静作为分管经济的副市长,她亲自兼任了安高工业园区的工委书记,而安高工业园区的管委会主任,则是原宝州区的一位副区长车宏伟,这位副区长四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这段时间在经济工作上的一些表现都还是可圈可点的。

安高工业园区将会成为宝州市的经济发动机,为宝州市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到时候这一个工业园区的gdp都将会占整个宝州市的很大比重。

而在宝州市政府的规划中,除了安高工业园区之外,对县域经济也是很重视的,如果能够把每个县的经济都发展上去,那整个宝州市的经济自然也就发展上去了,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道理。

不过,在苏星晖到来之前,宝州市的领导们对县域经济并不是太重视,宝州市好几个县都是农牧业经济占大头,gdp的增幅十分有限,这也造成了宝州市的整体经济比较低迷。

现在,在苏星晖来到宝州之后,县域经济越来越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

像银山县,去年底到今年年初,就接连签下了好几个大的投资协议,这几个项目投资额都比较大,像是牛头峪的大型滑雪场,还有江城肉联集团的屠宰基地,以及银山县的旧城改造项目等等,都是投资数亿的大项目。

这些大项目,还有另外一些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强有力的拉动了银山县的经济,银山县的gdp排名从六县二区中的中下游水平,一跃而为六县当中的老大几乎已成定局。

银山县的gdp跳跃式的发展,也会对宝州市的gdp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有一个比较大的增幅,加上安高工业园还有宝州市的旧城改造工程,这些都将是宝州市gdp的重要增长点。

银山县的快速发展,让宝州市政府意识到了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这还只是一个银山县,如果六个县都跟银山县这样快速发展,那宝州市的经济也就不用愁了。

宝州市召开了一次县域经济研究讨论会,市长魏子明和副市长蔡建国、辛静、苏星晖都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市政府将各县的主要领导干部,市直相关部门的领导,还有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专家都请来,共同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讨论在新时代县域经济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通过讨论之后,与会人员达成共识,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与会人员认为,县域经济不应该具有封闭性,而应该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宝州市的六个县不应该闭门造车,而应该更加开放,加强各县之间的合作,甚至可以突破宝州市的限制,跟邻市的县域进行合作。

讨论到这里的时候,苏星晖也发了言,他举了自己在昌山县和崇津县的例子,讲述了他当年是如何主导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的。

在昌山县的时候,他主导的天岳山脉经济合作区对昌山县以及周边十余个县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天岳山脉经济合作区已经是中部重要的一个经济区,取得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

而在崇津县的时候,他同样主导了环扬澜湖经济合作区,另外,就连长江对岸的湖东省祥佳县,都跟崇津县有了很广泛的经济合作,两县之间的长江大桥,将对两县乃至两省之间的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苏星晖的发言,对这些县领导的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

过去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县域合作的想法,完全不存在这种观念,各县之间闭门造车,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在过去,各县之间都是竞争关系,要竞争排名,要竞争市里有限的资源,县领导之间也要互相竞争政绩,以争得有限的提拔机会。

苏星晖的发言真的是让他们耳目一新,打开了他们的新思路,让他们开始思考跨区域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苏星晖的发言对一些市领导也是很大的冲击,他们同样思考起来,该如何合理配置资源,让各县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能够相辅相成,而不是恶性竞争,造成资源配置方面的浪费,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取竞争优势。

苏星晖还主张县域经济不能像过去一样小而全,而是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县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科学合理高效的发展。

在过去,我国的县域经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县域经济是小而全的经济模式,几乎每个县的经济都是那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从农牧业到工业,到商业,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特别是五小工业,每个县都是非常齐全,每个县都有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除了这代表性的五小工业之外,每个县基本都有玻璃厂、纸箱厂、印刷厂等等各各种各样的工业企业。

不得不说,这样小而全的经济模式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时代了。

因为每个县的自然条件不同,并不是每个县都适合这些行业的,这些企业不少都是重复建设,对资源产生了不小的浪费,可以说是事倍功半。

首节上一节1407/19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