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风云再起 第456节

“没错!”邓某人微微一笑,想起当年年少轻狂,暴揍几个二世祖的辉煌历史,“四年前在淮阳省我们有过小冲突,林海陇脸上的疤痕就是我给他留下的。”

车里瞬间寂静,原来邓某人如此逆天,几年前就曾经招惹林公子!既然小邓科长和林公子之间还有如此的渊源,对督察一科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坏消息。

孙丽芸苦着脸:“那那邓科长,那家伙当时可说要报复你来着,你你就不害怕?那可是堂堂省委副书记的公子,当时二丫头和王木兰下够狠的,搞不好变成太监了!”

妇人忒敢说话,特别是关东妇人,后边平梓蓉羞红了脸,偷偷拽拽孙丽芸的衣襟,不让她太直白。所有人都在等待邓某人的回答,如果林海陇对邓科长实施段,搞不好会殃及池鱼的!

“哈哈,没事!”小邓科长哈哈一笑,“当年揍他的时候,他老爸就是燕京市市委副书记,打也打了,又怎么样?嘿,不过找个由头让我蹲个月监狱而已,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大家都是一呆,要知道公务员绝对不能有案底,小邓科长居然蹲过监狱,怎么可能!此刻大家心八卦之火熊熊燃烧,谁都开始怀疑,邓某人背后有多么逆天的背景,有前科还能堂而皇之充当市委督查室的督察一科科长!

还是金逸反应迅速:“应该是莫须有罪名吧?是不是不合理不合法?根本没有经过正常续?”

“老金英明!”当年的个月,虽然没有让邓某人吃太多苦头,却让他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当时林海陇和淮阳四少混在一起,其一位大少是淮阳省公安厅副厅长的公子。凭他们的后台,想要炮制我,真的只需要莫须有的罪名,连颠倒黑白都省了!”

感情小邓科长一向惹祸惹大头,那是由来已久的!金逸和石秋科相视苦笑,邓科长从市委督查室成立到现在,得罪的全都是比他高得多的领导干部。

市委督查室第一枪,就是小邓科长领衔,一个区区下水道冒水事件,惹出来巨大的媒体风波。一直到后来供热公司的吕鸿民,再到假新闻事件导致广电局大换班,倒霉的都是处干。

最逆天的,邓某人和林菱那个女人携,稀里糊涂把吕希民市长挑落马下,甚至导致整个吕家五虎的覆灭!在两个人看来,自己的科长绝对是惹祸的祖宗,如今再度惹上省委副书记,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好运气!

车子行进在松江公路大桥上,王涛已经转为正式编制,算上当兵的年限,在单位的地位水涨船高。不过他还喜欢开车,福特被关事务管理局买走,配给二轻系统企业改制督察小组的是一台面包车。

第828章 鲜明对比

“可惜什么?”说实话松江公路大桥是江滨市人的骄傲,孙丽芸挑挑眉毛看向邓某人,“松江公路大桥规模巨大项目繁多,设计标准高施工技术先进,结构新颖呈剪子形状,给人以偌大个松江轻松的被一刀剪断之感,建成之日起它就是江滨市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

看着桥上车流穿梭,邓华摇摇头:“我是说大桥通过性差了点,没算计到未来的经济发展,眼下已经有点堵塞,更不要说以后!”

“松江公路大桥于198年5月动工修建,1986年8月0日竣工,全长1565米,是当时全国公路桥之最。”

金逸作为老江滨市人,对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似乎不满意小邓科长贬低大桥。实际上关东人都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对脚下的很土地,有着发自内心的眷恋,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依恋故土也就意味着不愿意创新,不愿意走出去闯天下,意味着守旧势力的强大土壤。也许关东人自己不觉得,实际上关东省一直是华夏保守势力的大本营,甚至远比西南偏远地区更保守!

关东人骄傲当年老子天下第一的气派,对改变现状有着本能的排斥,就连改革开放十几年后,关东地区很多人还不看好私营企业,几乎大关东半人不喜欢自己创业。

金副科长说起脚下的大桥,居然如数家珍:“松江公路大桥也是解放后五十年来,兴安省松江流域上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永久性公路桥梁,就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已经很难得。”

王涛感慨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江滨市松江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江南江北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它贯通了江滨市至墨河、罗北、兴安里等国道干线,成为全省公路交通的枢纽,对沟通全省城乡物资,化交流,促进科技进步,发展旅游事业,加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桥是好桥,就是当时拘泥于时代,没有考虑到改革开放后,江滨市乃至兴安省突飞猛进的发展!”邓华叹口气,“不出五年,这座桥就会成为阻碍江滨市江南江北经济发展的瓶颈。也许,我们的二轻系统企业改制项目,还会加速这种情况的发生。”

前世今生邓某人见过太多拍屁股决策的项目,当政者只在意眼前政绩,根本不会有长远打算科学的规划。就眼前松江大桥来说,既然是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枢纽,最起码要算计到十年后的经济发展。

眼下这座所谓的“对沟通全省城乡物资,化交流,促进科技进步,发展旅游事业,加速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桥梁,不到十五年已经拥挤不堪,足见当年决策者的脑袋都秀逗了!

二轻系统企业改制督察小组正式成立一周,小邓科长的策划案暂时无法实施,市政府那边对二轻系统企业整顿没有完成。今天小组一行人前往江北,将要对工业园区选址进行考察,按照石秋科的说法,工作干倒背脸子了!

王涛从后视镜看向邓科长:“科长,二轻工业园真能建成吗?”

“为什么不能?”邓某人诧异道,科里不止王涛怀疑,每一个人都对小邓科长的异想天开不理解,“不管二轻工业园能不能建成,我们权当做踏青又如何?嘿,别忘了,后座上那堆美食,保证让大家吃饱喝足!”

就听后边平梓蓉嘟囔一句:“吃货!”

邓公子皱皱眉,却没办法和小女人计较,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是邓某人多虑了,平梓蓉的声音极低,连她身边的孙丽芸都没听清,也只有小邓科长这个变态,才会听得一清二楚。

江北区和江南的富庶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只有沿江一长溜看上去像是那么一回事,其他地方不比小县城强多少。不知道是不是江北区区委区政府刻意的结果,一窄溜高楼大厦在任何人眼看来,都是那么的不伦不类。

看来又是一个没有市政规划的失败案例,如此杂乱的建筑,将来江北区真正开发建设,势必会成为市政规划的绊脚石。不知道到时候区委区政府会如何自处,也许会像某位贪官所说的那样:“你拆呀!”

拆迁、重建,无疑是浪费资源,可是对地方官来说,gdp是不计成本的,拆了建建了拆都是gdp增长,都是自己政绩的一部份。至于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反正不是自己的钱!

用国家的钱,为自己积累政绩,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内部份领导干部执政方针!面包车行驶在沿江大道上,一边是枯水期的松江,裸露着大片大片的江心滩涂,把原本魅力十足的江心岛装扮格外丑陋。

从江滨一溜高楼大厦穿过,一片低矮错落的房屋展现在众人眼前,也许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都比它繁华。孙丽芸脸上满是不可思议:“江滨市居然还有如此落后的区么?”

“嘿,要不是松江公路大桥的建成,江北区几乎比江南落后一个世纪那么久!”金副科长感慨万千,似乎很是怀念当年的岁月,“那时候来一趟江北,还要乘坐渡轮,比去趟白山省还费劲呢!”

眼前一幕,让每一个人的心都很沉重,恍若来到偏远乡村,可是一江之隔的繁华景象,让人从梦境惊醒。修建成忽道:“据说省里和市里在规划二桥和桥,只是江北区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建桥的经济效益太低。”

“辩证法,处处可见辩证法!”石秋科摇头晃脑道,石副科长有过政治老师的经历,时不时就会展示一下自己的理论优势,“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没有桥,江北区像是后妈养的孩子,经济发展水平会一直拖全市后腿。要想修桥,却又需要江北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矛盾呐!”

第829章 选址

对大家的议论邓某人并没有在意,他一直在关注路边的商铺,别看江北区发展不咋的,门市商铺却不少。只可惜商铺不过是最低端的那种,没有一个经营高档哪怕是档商品,搞不好里面都是伪劣产品!

石秋科提醒道:“邓科长,我们是不是去经济开发区看看?毕竟那里是兴安省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在兴安省有着示范作用,也许可以对我们的工作有启发性作用。”

“哦?”早就听说经济开发区,来快半年了,还没有去过,“看看,一定要看看!”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兴安省媒体吹捧上天的经开区,面积确实不小,零零散散分布着十几个企业。除了几个从江南迁移的省级大型企业,其他的有原本县属企业,也有圈地的皮包公司。

“怎么会?”几个年轻人被眼前一幕惊呆了,修建成撇撇嘴,“不是说年产值十几个亿美金么?瞧这样子,十几个亿华夏币差不多,嘿嘿,一个大大的肥皂泡,丢死人了,比假新闻事件更虚假!”

原本有点自信的石秋科,显得很尴尬:“江北区毕竟交通不够发达,对外资、内资吸引力有限,只能是本地企业撑门面。”

九十年代期的华夏,各地招商引资工作方兴未艾,几乎每一个地方都会给予外资最优惠待遇。对于江滨市来说,不沿边也不沿海,距离繁华富庶的南方太过遥远,招商引资难度相当大。

对此邓某人并不意外,当初古城县招商引资的时候,比江滨市更难。邓华看向金逸:“金副科长,哪里最荒芜?我们干脆先去踏青,回头再去区里和领导交流。”

“哪里最荒芜?”金逸苦笑看看石秋科,还是年轻人呐,一心只为玩乐,“要说偏僻一点的,也就是威虎山会所正对那一嘎哒,那噶哒松江拐了一个弯,第一个铁路桥从那里经过。正因为铁路桥的存在,制约当地的基建和发展,和偏远乡下几乎没什么两样。”

邓某人眼前一亮,威虎山会所位于规划松江二桥和桥间,它的江对岸岂不是同样夹在两桥之间?看来省里和市里也对江北区的发展有所考量,不但考虑到开发成本,同样考虑到开发后的交通瓶颈问题。

“就去那里!”邓某人不惮于借势,不管是借高官的势,还是借省市两级规划的势,“人少岂不是任凭我们折腾?不知道能不能买到开江鱼?二丫头那天还领我家邓馨雨、小黄豆去吃开江鱼来着,嘿嘿,没我的份!”

上次事件,金英和王木兰大展神威,把一干干警和林海陇全都暴揍一顿,却没有让两个小女人得意。当时的场面太尴尬,以至于每一次金英见到邓公子,都不敢抬头看男人!

正如金逸所说,这里的确和乡下没区别,很难想像一江之隔就是兴安省省会江滨市。一条松江隔断江南江北,也隔断江北经济发展,仅有的几个小镇和村庄,甚至还有干打垒的土房。

路边农家小院,很多都是就地取土,掺杂稻草或者麦秆建成的。还有的院套是用庄稼秆棵扦插而成,有些地方有猪从下边钻过你,显见得效果有限。

临近江边,甚至还有一些地窨子,邓华诧异道:“那些是鱼窝棚吗?”

“不是!”金逸大概是对江北了解最多的,“那些都是新闯关东的南方人,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宅基地。这边是泄洪区,一到月份松江汛期,这些地窨子就算不被淹没,也会成为孤岛。不过对于外来户,冬季江滨市找活很难,冬季住在地窨子里边,花费小取暖方便,也避免来回奔波的花销。”

首节上一节456/20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