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长歌 第231节

不知不觉,他已经把对闻同的称呼从“小闻”改成了“小同”。

傍晚人多,杨老没提下车。闻同知道他的顾虑,也不主动提,一切随他的心意。

转完工业园,车折回到了小湖边。杨老触景生情,吩咐道:“先不急去招待所,绕湖转一圈。”

杨光迅知道他的心意,这是准备寻找当年打死两个日本鬼子的旧迹呢。

湖东岸是水泥路面,一上南岸就成了沆沆洼洼的土路,孙家祥开得很慢,生怕颠着了贵客。

杨老盯着小湖和湖北面的后山,神情恬静,十分地专注。

待拐到湖西岸时,他忽然急切地道:“停车,停车!”

孙家祥连忙把车停下,杨光迅轻声问道:“下去看看吧?”

这里隔着小河和去栗子堰石场的市道相望,比较偏僻,周边都是农田,只有三五个晚归的村民还在田里劳作。

杨老点点头,闻同连忙拉开车门,和杨光迅一左一右搀扶他走到车右侧一条草木丛生的小路上。

多年前就修了现在这条机耕道,小路早已荒芜,被过顶的草木掩盖了起来,不是熟悉的人还真不易发现。

孙家祥在前面趟路,闻同和杨光迅各腾出一只手压住纷至沓来的杂木荆棘,免得伤了老人。

走到一处陡坡上,杨老停下了,看了看路左边的陡坡,又看了看右边坡下的湖面,轻声道:“就是这里!”

他缓缓蹲下身子,抚摸着路边一堆裸露在外的乱石堆,当年那两块砸死日本鬼子的大石头就是从这里搬的,应该还沉在湖底吧?

闻同不知内情,也不便贸然发问。

面对自己命运的转折点,杨老怀了会旧,忽地意兴大发,笑道:“小同你和小孙师傅还不知道,我十几岁的时候,用两块石头砸死了两个日本鬼子,就是在这里,从那以后就走上了革命道路。人生有如白驹过隙,一晃六十年过去了,真是奇妙啊,没想到回到这里,石堆还在!”

闻同笑道:“您老那时候一定英姿勃发,现在仍旧是英雄不减当年,这份豪情,让我们年轻人都觉得惭愧!您放心,整个小湖和后山都已经纳入了保护区,不准人破坏。我看得再立一块碑,纪念这段佳话,一是警示后人时刻不要忘记保家卫国的重责,二是给子孙们留下一个仰慕英雄的机会。”

杨老哈哈一笑,并没有拒绝。

直呆了小半个钟头,众人才回到车上。车一到贵宾楼西楼楼前,等候多时的招待所经理立即拉开车门,指挥几名服务员帮忙拿行李。

二楼套房的茶几上已经摆满了各色水果和点心,不待闻同吩咐,经理已经亲手泡好茶端了上来。

闻同特别嘱咐经理,一定要把服务做细致,不能让客人有丝毫不便。

闻同还是头回亲自给他布置任务,经理自然知道轻重,不但自己留下盯着,还特意从东楼抽调了一名精干的服务员过来,加强服务力量。

贵宾楼的服务员都是职校生,在省城建设大酒店培训过的,职业素养很高,服务水平赶得上五星级大酒店。

经理指定一名年轻漂亮性情和善的服务员专责照顾老人。小姑娘笑容甜美,手脚利利索索,服侍杨老洗漱时周到细致,很得老人欢心。

洗漱过后,小姑娘扶老人坐到沙发上,不断线地给他递上水果、点心。

老人情绪极好,连连夸赞味道不错。见他吃得没完没了,杨光迅担心影响他身体,不得以只得加以阻止。

看看到了八点,闻同道:“去吃饭吧?不远。”

晚饭安排在四季春饭店湖心酒楼三楼雅间,饭菜全都是原汁原味的杨百房和杳踪镇乡村土味,酒是成光糯米酒,一切都很对杨老的心思,直把他吃得老怀大开,连呼痛快。

吃过饭,老人兴致大发,又在杨光迅和闻同的陪同下到了顶层露台。

明月在天,秋虫唧唧,阵阵清风吹来,令人说不出地舒爽。

杨老还在回味家乡的饭菜,笑道:“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很念旧,吃什么长大,到老也改不了,几十年了,没吃过这么香!”

闻同笑道:“镇上发展环保农业有几年了,抓得还算扎实,东西绝对没有污染,您喜欢家乡的口味,那以后我们定期送过去。”

杨老摆摆手道:“太费事了,不能搞成古代的皇帝那样!”

闻同道:“一点不费事,很方便的。”

次日吃过早餐后,几人坐上车直奔杨百房。

正值秋收时节,沿途不时有收购农产品的车辆经过,杨老看得很是高兴。

车行驶在四通八达的村道上,杨老选了个人少处,特意下车看了看,甚至伸手按按路面,象是想试试结不结实。

经过两座村小学时,他又下车站到校门口,看了好半天才离开。

回到车上,闻同道:“镇开投去年效益好,按20%分红,镇政府分得二千七百万元,其中六百万用于改善中小学基础设施,再各投入五百万用于建设镇工业园和山上的村道,又给了镇农技站五十万研究经费。去年情况特殊,今年利润预计要下降一半,但中小学基础设施和村道建设仍各准备再投入四百万,其他的全部缩减,优先保证这两块。年初成立了杳踪教育基金,从镇政府在镇开投的持股中划出5%转入其名下。基金宗旨有两条,主要是面向全县援助贫困中小学生,还有望水籍贫困大学生,其次是职业教育。这项工作由前任县委赵书记、王书记牵头,基金委员会都是退休的县委老干部,值得信任。另外还成立了全镇教育奖励基金,绝大部分用于发放中小学教师奖金,目前奖金已经占到工资的八成多点,按规划明年持平。”

第340章 省委书记接见闻同

杨老连连点头,神情凝重地道:“小同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根本,你做得对,做得好哇!”

车行进到辣山村村委会就停下了,再往上就是小路,只能弃车步行。

盖亮安排人扎了副舒适的藤条椅,领着几位专程从外地请来的身板壮实的山民在这里等候着。

杨老很不服老,坚决要步行上山。闻同没法,在征得杨光迅同意后,只得随他,让山民抬着空藤椅跟在后面。

爬出一段路后,看他实在不行了,杨光迅强行把他劝上藤椅。

进村的路已经被拓宽了不少,坡处都安上了一级级的石阶,再有一个月就可以全线贯通。

杨老半躺在藤椅上,感叹道:“这修一下好得太多,原来碰到下雨天,没有石阶上坡下坡时滑不留足,时常有人摔伤,不小心掉到山下摔过去的都有。”

闻同喘着气道:“说来惭愧,都是老百姓出的义工,连伙食也是自备,除此之外的料费、机械费、工具费、车辆费、炸药费等等,村民办不到的才由镇里承担。不过我们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不搞任何形式的集资,决不由老百姓掏一分现钱或者实物。”

杨老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优良传统,花小钱办大事,这样很好!”

快进村时,杨老忽然不安起来,自我解嘲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几十年了,近乡情怯啊!”

顾及杨老保密的意愿,闻同要求雷新国想办法把村民集中起来,决不允许任何人看见他祭祖坟、进老屋。

雷新国也绝,从闻同手里申请了一千元经费,说是召开村道修建表彰大会,但凡到会的不分男女老幼,每人发放一只牙膏、一条毛巾、一块香皂,会后领取,早退无效。

这一招极为管用,村里连卧病在床多年的老人也被扶来参加表彰大会,全村在家的一个不缺。

盖亮准备好了应急照明灯,杨光迅扶着杨老,祖孙俩一起进了老屋。闻同等人都在门外候着,让他们安安静静地怀念过去。

首节上一节231/8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