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出动武装直升机绕后,将没有防空的蓝军电子连一网打尽。
等等。
红军用收集到的关键情报,针对性的做出了一系列的战术部署,意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干掉蓝军。
要是蓝军没意识到自己已被渗透,所有部队的位置都已暴露。
那么陈军预计开战后五小时内,红军的坦克就可以开到蓝军主阵地上,以绝对的实力横扫未尝一败的蓝军。
因为制定的战术非常完美,在蓝军不变的情况下几乎吊打对方。
不仅陈军自信五小时结束战斗,连长高城和首席参谋满广志在内,同样是对这场战斗信心十足。
可是就在对抗正式开始后,陈军的第六感却清晰告诉他。
这一战没那么简单。
如果蓝军只有这么点实力的话,那他根本就没有资格成为钢七营的对手,更不可能连续拿下了三十场胜利。
陈军有足够的理由预测。
蓝军很快就会拿出属于他这实力下,该有的高级操作。
第320章 真正的巅峰对决
蓝军开战就拿出两张王牌,还真就给了红军一个当头棒喝。
首先第一招就是针对红军侦察兵,可能在昨晚渗透过来搞到了情报,并且还把情报给传了回去。
毕竟红军渗透过来的侦察兵,到现在一个都还没有抓住。
那情报泄露是铁定的。
蓝军指挥又不是傻子,不可能放任不管。
而针对侦察兵最有效的手段,就得从情报的核心上手时效性,越靠近时间线的情报越有价值,时间越久的情报,价值会随时间大幅度下跌。
因此蓝军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让侦察的情报全都变成过期的。
这张牌很简单!
那就是在第二阶段正式开始时,立刻开始调动旗下的所有连队,把每个连队的驻扎位置都进行了变化。
反正红军从出发到抵达蓝军防线,中间隔着四十多公里路程。
红军先集结部队进行动员,再将执行的战术落实到每个连队,然后以战术为标准抵达蓝军第一道防线。
最快速度也要两个小时以上。
并且还有打出去的第二张牌,在中间可以拖延红军大量的时间,保守估计都能拖延到三小时以上。
有了这么长时间做缓冲,完全足够蓝军完成调整部署。
为了保证部队全部调整完之后,新的驻扎地情报不会立马传回红军,蓝军还针对性的做了防御手段。
在各连队转移驻扎防守位置期间,蓝军专门派出直升机在阵地上空盘旋。
不求找出红军侦察兵,只为恐吓压制。
这一招还挺有效。
荒漠草原本来就没什么遮蔽物,红军的两个侦察班都是靠着挖洞,躲在地下才逃过蓝军的反侦察。
大白天视野状况极好的情况下,地上有蓝军在搜索,天上有直升机在徘徊。
不管是史今带的尖刀班,还是拓永刚带的精锐班,都只能躲在掩体里偷瞄,不敢轻易冒出来侦察。
看到蓝军部队整体大换防,他们是真的无计可施。
没法报告蓝军各部的新位置,惟一能做的就是把蓝军大换防的事情,第一时间传回给红军指挥部。
陈军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开拔的重炮部队抵达位置。
蓝军后方进入重炮有效射程之内,先拿蓝军的防空重炮连开刀,把蓝军仅有的防空重炮单位打掉。
结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精锐班的最新情报传了回来。
“蓝军部队全部更换了驻扎地?这一手是玩的真妙啊,这个孙东平,没想到还真有几把刷子。”
陈军佩服蓝军的果断行动,原本制定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蓝军各个部队的位置全都变了,哪怕只是调整了几百米的距离,都能有效避开红军重炮的打击。
没有了详细的坐标位置,空军重炮再猛也拿蓝军没办法。
就在拓永刚传回关键情报不久,尖刀班也报告了蓝军的另一个动作,逼得陈军不得不重新下令。
让已经加速前出的重炮部队,暂时停下来等待后续命令。
蓝军的第二张牌非常精妙。
一味的防守是完全防不住的,只有在积极被动防守的同时,还保留一定的主动进攻能力,才能把防守战力最大化。
当初陈军为了让钢七营通过验收,特意传授给钢七营的十大合同战术中,就有一招名为“机动防御战术”。
蓝军所使用的第二张底牌,几乎就是抄袭的“机动防御战术”。
在作为防守方全面防守的同时,还组织了一支高机动防御分队,开始主动出击对红军进行袭扰。
这支由轻型坦克、步战车、自动防空火炮等组成的机动防御分队。
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主动出击,在红军压过来只顾赶路的途中,对红军各部队进行袭击行动。
不求消灭多少的红军力量,只求让红军没法安宁的进攻。
蓝军机动防御分队的兵力配置,全都是属于高机动性的单位,在这片草原上可以说是来无影去无踪。
它偷袭打了红军某个部队想要跑,红军还真的不太方便追上去。
不仅仅是速度上不占优势,想要追上没那么容易,还不知道蓝军是否有后手,贸然追击很可能掉进陷阱中。
对于只有两天时间进攻的红军来说,机动防御分队简直就是“搅屎棍”。
杀伤不是很大,就让你很难受。
陈军就是担心前出的重炮连,因为走的太快在途中遇到蓝军机动防御分队,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没有了重炮连的重火力加持,进攻蓝军阵地必将成为一个笑话。
至于蓝军所使用的这招战术,为什么和钢七营所学的差不多,而且很明显抄到了关键精髓。
原因还是和前面的配置一样,中YJ委拥有关于钢七营的一切数据。
由陈军亲自设计开发研究,只有钢七营才会的十大基础合同战术,被上级传到朱日和所属部队很正常。
“被自己设计的战术克制,这tmd还真让人头疼。”
陈军觉得上级的安排无可厚非,朱日和寄托了全军未来发展的希望,自然是要集结全军支援。
可尽管这件事情听起来很合理,但想到自己被自己的战术给罢了一道。
这心里头……
还是怪怪的!
陈军哪怕不用看都能猜出,蓝军合成营就凭着这一支机动防御分队,已经让不少红军对手焦头烂额。
如果没有好的应对之策,红军发起进攻赶路的途中,恐怕会有不少的损兵折将。
好在毕竟是陈军开发的战术,虽然能给陈军制造出不小的麻烦,但还远不足以让陈军束手无策。
深知机动防御战术弱点的陈军,很快便针对性的想出了办法。
那就是把部队集结一起行军,两个坦克连加一个步兵连,拱卫重炮连在中间,后面还跟着保障连。
就算蓝军机动防御分队机动再强,他们也拿红军没得一点办法。
不说主力坦克连他们啃不动,主力坦克皮糙肉厚还火力贼猛,正面冲击一波就会被碾得尸骨无存。
就是机动防御分队敢出现,那能不能在逃掉都是个未知。
装甲步兵连打不过没事,重型装甲连追不上也没关系,重炮连就能解决,车子跑再快也没炮弹飞得快。
全机械化重炮连部署是很快的,从架炮到瞄准开火分分钟的事。
红军如此快做出应对反应,让蓝军机动防御分队没办法有效打击,孙东平只能无奈的重新下令。
给了机动防御分队新的作战任务,提前给红军准备一份“大礼”。
红军的这四个先头进攻连队,就此有惊无险的穿过了三十多公里,来到了蓝军的第一道防线外。
史今部署的“人形监控点”,在此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尖刀班一组正好处于蓝军防线后方,防线内蓝军的一举一动,全都在这一组侦察兵的眼皮子底下。
蓝军第一道防线上的所有部署,都被及时的传回了指挥官陈军手里。
确认蓝军第一道防线没有直升机,也没有布置重炮部队,甚至主攻路线上都没有部署雷区。
陈军先不管蓝军其他情况,决定先打下蓝军第一道防线再说。
“长城,长城,我是BJ,野狼一号行动正式开始,加速冲击蓝军8号点,务必一波就将他拿下来。”
随着陈军果敢的一声令下,代号长城的装甲一连率先发起进攻。
“野狼行动”是红军进攻的代号,一共设置了六个野狼,从一号分别到六号,分别代表了红军的六个作战方案,并提前下发给了所有连队主官。
用代号来指挥作战部队,节省了大量的指挥口令。
六个野狼口令只要下达下去,接到命令的部队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立马就能根据命令展开作战。
相比于传统的通讯传达,还得把具体的作战方法和打法告知。
不仅能预防通话被敌方拦截,即便敌方拦截到通讯内容,也因为无法理解所谓野狼行动,无法迅速做出应急反应。
还能节省传达命令的时间,让传授命令变得更加精简。
最少要一两分钟才能安排好的战术,压缩到短短的几个代号词语,再加上战斗期间命令传达非常频繁。
各个环节节省出来的时间,加在一起可不是个小数目。
精炼指挥部的人员数量,精简传达命令的时间,让命令能够更加高效,就是信息化作战的核心之一。
这种提前将战术缩为代号的方式,注定了会成为未来军队的主流。
陈军给装甲一连下达指令后,为了能够整个摧毁蓝军第一道防线,随后又给其他部队下达了指令。
接到命令的一系列部队中,率先出场的是机动上来,驻扎在十公里外的重炮连。
“开炮!开炮!……”
随着重炮连传出来的一声声口令,已经架起来调好射击诸元的六门重炮,齐刷刷向着蓝军第一道防线发起猛烈炮轰。
为了防止被蓝军的火炮雷达锁定,派遣重炮部队进行精准反击。
红军重炮连采取了机动开炮,每进行一次三轮齐射后,立马进行快速机动,换一个地方再接着开炮。
保持让蓝军有办法追踪,却没办法锁定反击的节奏。
重炮连打击只是第一波次进攻,等炮轰打了两轮之后,从红军后方起飞的武装侦察机也已到达。
“咻咻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