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淞沪开始 第200节

  只是很快之后,通过一些亲身经历的情况,他们就知道这才到哪里了。

  同时也明白了一点:我党当年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还要跟鬼子周旋,还建立了一个个根据地的过程,是那么的不易……

  ******

  “这位老丈,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今年高寿?”

  既然对方连自己和苏北独立团都没有听说过,胡彪也懒得继续装逼,让南泽先生帮忙沟通。

  放下了架子,开始亲自地交流起来。

  掏出了穿越之后,被那个神秘所在伪装成老刀牌的沙子烟,先是给对方发了一根之后,才是问出了上面的一句。

  老汉在双手接过沙子烟看了一眼,将其别在了耳朵上后,嘴里才小心回道:“回长官的话!俺叫张保柱,今年56岁了,是张家峪的村长。

  不知道一众长官来张家峪,到底打算作甚。

  要是有用得上俺们的地方尽管吩咐,只是俺们张家峪又穷又破,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能帮上忙的地方也是有限。”

  好家伙!看着这老汉一脸皱纹,牙齿都缺了好几颗的模样。

  要不说才只有56岁,胡彪都以为他少说也有70岁了。

  想来如此的老态,还是艰难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导致,才会出现这样。

  不过胡彪也知道,现在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此刻时间已经太晚,一切都等安顿下来再做计较。

  当即扯开嗓子,无比郑重许诺起来:

  “张村长和诸位乡亲,你们没听说过我和苏北独立团,其实也没有关系,也更不用担心会是一场祸事。

  我们来张家峪这里,自然是为了好好打东洋打鬼子,在这里胡某人与你们约法三章。

  其一,不抓壮丁。

  苏北独立团确实要招兵打鬼子,不过一切全凭乡亲们自愿加入,安家费、每月军饷、伤亡的抚恤半点不缺。

  到时候还要请大家将家中的好汉,送来我们军中还好。

  其二,不征粮。

  我军人吃马嚼自然是需要粮食,可是不会强征你们一粒粮食,只会以正常的价格购买;到时候愿不愿意卖,一切全凭你们自己做主,不会有半点勉强。

  其三,军纪森严,与乡亲们秋毫无犯。

  今后但凡有我苏北独立团的官兵,对乡亲们有着强买强卖,欺男霸女的行为,尽管大胆来找我胡彪为你们做主。

  到时候我胡彪,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以上三条要是有任何一条做不到,叫我胡彪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

  以上的约法三章,胡彪说得那是掷地有声;赵正等我党的人员听到后,心中想到了什么,纷纷松了一口气。

  那是想到,胡彪此人虽然江湖气息极重,但是关键的地方却是一点都不含糊,今后他们的工作轻松多了。

  可惜胡彪就算发了毒誓,张保柱那老汉脸上虽然是一脸惊喜,嘴里说着‘好好好’。

  但是眼神中,那一种老农民的狡黠之色一闪而过,说明他认为以上的话语,不过是一些漂亮话而已。

  见状之下胡彪也不以为意,因为轻飘飘的许诺,甚至赌咒发誓都相当容易。

  长期坚持下去,并且全部一一实现确实很难。

  只要日后时间一长,等到乡亲们发现以上约法三章,他胡彪和苏北独立团全部能够做到,自然会在思想上彻底改观。

  嘴里又是说出一句:“张村长,不知道村里最大的大户,又或者是地主是谁,麻烦带我们过去一趟。

  不要多想!我们只是赶路了一天,想要去他家借宿一下。”

  其实以上胡彪嘴里的借宿还是其次,主要是他们如今身上只有二三十个大洋,一百多块法币,干粮也只够吃上两天的时间,

  虽然手里有着大量值钱的药品,但是估计在这一种偏僻所在,一时半会间也找不到什么出手的途径。

  偏偏招兵又需要大量的钱粮,看样子只能找村子里的地主老财借上一些。

  毕竟为了联合抗战的局面,他们又不是真要打地主分田地,借了事后也是会还的;找他借,完全是看得起他。

  面对着这个要求,张保柱老汉又神色复杂了起来,不过最终还是松了一口气,嘴里说道:“各位长官,你们且跟我来。”

  随后的时间里,胡彪等一行人22人就随着张保柱老汉,在村子里行走起来。

  在其他人打量着村子里,一脸菜色的乡亲们,还有基本是土垒的土房子,又或者是一些窑洞。

  心中默默吐槽着:这里真穷的同时。

  胡彪也是从张保柱老汉的嘴里,打听到了他们即将前往的张家峪地主家,更多的一些简单信息。

  那人叫作张有财,今年四十来岁。

  张家峪三成的田地都是他家的,家中有着一妻一妾,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绝对是张家峪一等一的大户人家。

  “大户人家好啊!”胡彪美滋滋地想道……

  然而在五分钟后,胡彪将嘴里原本借钱借粮的话,一股脑地全部给憋了回去。

  为什么?因为此刻在一众穿越者的心中,只有一个想要骂街的冲动:特么!这么差的条件,他也好意思叫作地主,叫什么大户人家?

  他们跟着张保柱老汉一路行走后,最终来到村尾位置,看到了一些村中最好的建筑:几口青砖窑洞里。

  许是住在村尾的位置,没有听到胡彪等人进村的消息。

  等到胡彪他们推开门的时候,张有财一家人正围在了桌子上吃饭了。

  只见在一盏豆大的油灯之下,桌子上食物是能照出人影的稀粥,硬邦邦的窝头和一些咸菜,根本就没有看到半点腥荤。

  张有财一家人的模样,也与他们印象中的地主老财截然不同。

  身上没有穿着绫罗绸缎,身上的衣服比起张保柱等人倒是好些,可是也是带着补丁了。

  体型上更没有一个个肥头大耳,张有财本人皮肤粗糙、端着碗筷的双手满是老茧,一看平时就没少参与劳作。

  其他家人,身上也有着明显的劳作痕迹。

  甚至一眼看了下来,那个所谓的地主家小妾,也就是一个勉强说得上一句清秀的村姑模样。

  所以说,张有财这个所谓的地主老财,顶天算是靠着几代人的劳作和经营,日子比起了张保柱等人相对过得好一些。

  也许手里有着一些对乡亲们来说,了不得的大钱和粮食。

  但就算是全部的借了出来,对于苏北独立团招兵买马的计划来说,简直是连九牛一毛都不够。

  所以这样寒酸的地主老财,他们真心有些懒得下手,也没有兴趣下手。

  最终,胡彪笑着说道:

  “张先生无须担心,你们继续吃饭吧;我们今晚到此,不过是想要借两口窑洞居住一段时日;不白住,届时会有租金奉上。”

  虽然胡彪是这么说,张有财一家人哪里还吃得下去。

  一家人立刻行动了起来,要么忙活着将两口窑洞给整理了出来,要么是去厨房开始准备食物,要犒劳一些这些吓人的军爷。

  最终张有财的妻妾,在厨房里好一阵忙活后。

  也做出了一些新蒸的白面馒头,还有两只鸡,一些腊肉,几碗炒鸡蛋、炒青菜等小菜;在院子里摆了几桌,开了一坛子水酒邀请胡彪等长官吃饭。

  顺带着,还邀请了张保柱这个村长过来作陪。

  在这个过程中,米娜清楚地看到张家大少爷,也就是张有财十六七岁的大儿子,明显在吞咽着口水。

  但不是在垂涎着她和小翠的美色,而是端着荤菜上桌的时候,被香味馋出来的。

  看样子这位张家大少爷,也没有吃过啥好猪肉。

  而张保柱老汉很快之后也来了,不过身后几个后生;后生们放下了不多一些白面、小米和鸡蛋,一头瘦了吧唧的羊。

  说着犒劳胡团座,还有苏北独立团的一众军爷。

  一番推迟无果后,胡彪径直让梵高全部一并收下,饭菜也是照吃不误,

  不过也是让扎那娜,每一种物资都支付了一些法币,也算是实现了胡彪之前约法三章中,不白拿乡亲们一粒粮食的誓言……

  到了吃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九点半。

  今天走了这么远的山路,大家现在一个个也是饿得厉害,哪怕是穿越者中一众新手,也是吃得格外香甜。

  唯一不同的人物,那就是老马这个新手。

  倒不是他不吃,这货一双筷子吃喝间动得飞快,都要抡到快冒火星子了。

  却全都是对着炖鸡、炒鸡蛋、青菜这些招呼,桌子上的一碗油汪汪的腊肉,却是根本没有伸过筷子。

  理由很简单,他是一个回民,不吃猪肉和相关制品。

  一口气,啃了两个大馒头之后,犹如饿死鬼投胎一样的老马,这才是吃相慢了一些。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对面一个二十来岁,应该是跟着赵正前来的后勤人员,居然也没有一点吃腊肉的动作。

  顿时忍不住开口,问出一句:“兄弟!你也是回民?”

  “是啊!”那小哥开口回答了起来,居然有着一嘴浓郁的鲁省口音,让同样是鲁省人的老马感到格外亲切。

  想不到在穿越的第一天,就遇上了一个回民弟兄,两人还是老乡来着了。

  只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也没有与对方多聊。

  为啥?那是他清楚地看到,身边南泽一筷子夹起了一个鸡屁股,带着美滋滋的表情一口就干掉了后。

  桌子上的这一碗炖鸡,根本就没有剩下几块了。

  关键是其实他也爱这一口,没有第一时间就干掉,不就是以为别人不爱吃,可以让他留着最后吃,可以多吃一些其他的。

  结果了?想不到南泽先生,这个浓眉大眼的老鸟,居然也喜欢这一口,大意了。

  想到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下一次还能吃上鸡肉指不定需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样一点,他又将筷子飞舞了起来。

  至于与那位兄弟和老乡聊天的事情,以后不是有的时间么……

第287章 干一票

  穿越的第一天,晚上十一点半左右的时候。

  哪怕已经不是第一次喝张家峪的水了,在放下了手上的一个水壶之后,胡彪依然忍不住重重地皱着眉头,很是费劲才把嘴里的一口白水给成功咽了下去。

  在想到了其他更多情况后,眉头更是皱起了一个大大的川字。

  无他!通过吃饭的时候,与张有财这个不靠谱的地主老财,还有张保柱这个老汉聊天,胡彪他们知道了更多本地的情况。

  这些情况,只能说相当不乐观。

  比如说在张家峪,又或者在整个平定县,甚至是晋西北地区,除了少部分地方之外,其他地方如今都是缺水的厉害。

  偌大的一个张家峪,只有村子中间有着一口老井。

  老井的水量倒是比较充沛,就算是大旱的年头也能基本保证人和牲口的饮水,只是味道上却很有一些一言难尽。

  具体上,就是看起来不够清澈,喝起来有一股浓郁的土腥味;甚至小翠这个护士妹子,还怀疑里面可能有寄生虫。

  可是周边另一个水源在八九里之外的山坳,再糟糕也只能烧开后硬着头皮喝。

  也正是因为水源不够,张家峪村子周边的一应田地,根本就没有灌溉的这样一个概念,妥妥的靠天吃饭。

  所以,他们除了少量的小麦之外,种植更多的都是玉米、高粱、豆子、小米、红薯等耐寒的农作物。

首节上一节200/362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