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为什么你的缴获这么多 第198节

  前文说过,由于张云之前豪气万千的大手一挥,赠送了来援部队十多万套军衣棉服以及被褥餐具等物资,直接造成了军分区储备物资数量的急剧下降。

  虽然张云“套现”的棉花布匹等原材料还算充裕,但是棉服军衣等现成物资的储备却显得捉襟见肘。

  如今的情况,是棉花布匹堆满仓库,可是棉服被褥却数量不足;钢铁、炸药等原材料数量不少,但是子弹炮弹数量却已经有些紧张;铝材等原材料储备数量挺多,但是餐具水壶等物资却急需补充。

  因为,为了尽快补充仓库急需的物资,为下一步战争计划的顺利展开打下坚实基础,张云便安排军分区的后勤部和政治处等,联合控制地区的地方抗日政府,鼓励组织民众们开展了一次大生产活动。

  从1940年12月底,一直到1941年2月初,一场由广大军民积极参与开展地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便拉开了帷幕,全军分区超过百万的军民共同上阵,共同生产物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这个有些寒冷的冬日里,由后勤部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的一批小工厂小作坊便应时而开。这些军民小工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不乏很有现代意味的一些轻工业加工厂,如纺织厂、成衣厂、肥皂厂、小型钢铁厂、榨油厂、磨坊等。

  军分区提供设备、燃料、原料物资以及劳工薪酬,然后由军分区下的各个抗日政府负责组织生产,组织各处农闲老百姓、县城和乡镇手工业者等,共同开展了生产活动。

  甚至,为了配合点点联动、高效作业,张云和后勤部商量筹划了一条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方案,并因地制宜组织建立了数支由群众和战士们共同参与的运输队伍,以小推车、骡马车等开展物资来往交流和运输。

  昼夜之间,这支运输队伍的有条不紊地把原材料输送到小工厂,然后将小工厂制成的工业制成品反向运输会部队大本营,由后勤部验收入库储备。

  这个冬日里,晋中大地一片肃穆萧条,但是整个军分区却洋溢着干劲十足、热火朝天的氛围。冬日的村民们没了往日农闲的闲散,取而代之是为了完成既定工业成品目标的不舍昼夜、勤勤恳恳、踏实肯干,然后将军分区后勤部支付的粮食、成衣、糖果、罐头甚至银元等薪酬带回了家中。

  这是整个抗日战场上难得一见的奇迹。在百万军民的共同努力,很快曾经短缺的棉衣军服、被褥餐具等物资便迅速充盈起来,慢慢堆满了仓库。

  在大生产运动接近尾声后,根据军分区后勤部的粗略统计,这些新成立的小工厂小作坊生产了棉衣25万套、冬季军服32万套、防冻手套80万副、羊毛毯子1.2万个、水壶20万支、餐盒14万个,子弹带20万条……

第499章 云烟兵工厂再扩容

  在广泛开展大生产活动,持续增加军服军衣以及各种军用品产量,填补仓库空缺的同时,张云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兵工厂的建设和增产上。

  此次持续一个月的僵持消耗战,不仅让华北方面军鬼子的弹药仓库见了底,也让张云的弹药储备大大的缩水。

  特别是120毫米重型迫击炮炮弹,在山地阵地战中消耗量极为巨大,几乎是前线炮兵的支撑火力,结果差点在战场上供不应求,影响了前线的战事。

  因此,总结此战的弹药消耗经验,张云打算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云烟厂的产能,开始有选择的缩减60毫米迫击炮炮弹的产量,然后增加重型迫击炮这种低技术含量炮弹产能,以最快的速度弥补弹药储备仓库的空缺。

  …………

  1940年的云烟兵工厂,早已经是八路军部队甚至是关内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兵工厂,是拥有3个厂区,近百个车间,近两万名专兼职工人的军工联合体,产量极为庞大。

  总厂,即无名山驻地山体工厂,是云烟厂的生产核心和研发中心。该厂配置着张云提供的近百套国外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专门负责生产冲锋枪、山炮、重型迫击炮、步兵炮以及最新的仿M2式105毫米榴弹炮等武器,以及炸药、子弹、炮弹等消耗物资,是张云手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

  同时,张云精心招募的专家工作站也驻扎在其中,超过60名农业、机械、化工以及军工专家以及400余名大学生入驻其中,帮助军分区研发最新产品、研究最新技术。

  另外,按照老家的要求,依托专家工作站的专家人才和先进设备,张云还专门开设了一所工业培训学校,专门用来继续培养投奔老家的工业类大学生,以通过实践为老家及军分区培养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第一分厂,自然就是和顺昔阳交界处的原云烟分厂了,主要负责部分炸药、子弹、迫击炮炮弹的生产工作。第二分厂,则是设置在辽县仓储区附近,主要负责炸药、山炮和步兵炮炮弹的生产。

  这两处分厂都是张云为了扩大产能而分解出来的,职工是从云烟厂总厂中培训并抽调出去的,设备也是由总厂淘汰下来但仍然十分先进的机器设备,目前两厂正式职工人数达到了近5000人,同样也外包或者招聘了大量兼职人员。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考虑到前线作战的巨大消耗,张云在战时专门分出部分精力,深入工厂调研和调整,为工厂增添了不少的设备,增加了用工人员,使得工厂的产能进一步提升。

  根据工厂统计数据,相比于一个多月前,兵工厂的产能进一步提升,包括子弹、105毫米榴弹炮炮弹产量都有所增长。

  目前云烟厂高层报给张云的数据,三处厂区的产量汇总起来,每月可生产TNT、黑索金等各类炸药1.3万吨;生产各类迫击炮240门、九二式步兵炮30门、九四式山炮30门,105毫米榴弹炮12门;生产各类子弹1700万发,生产82毫米迫击炮炮弹30万发,60毫米迫击炮炮弹60万发,120毫米迫击炮炮弹17万发、70毫米步兵炮6万发、九四式山炮炮弹15万发、105毫米榴弹炮炮弹2万余发,各类口径防空炮弹5万发;月产冲锋枪2000支左右。

  生产数据自然是极为亮眼的,但是考虑到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军分区竟然消耗了270余万发炮弹,且大部分是山炮炮弹、重型迫击炮炮弹和105毫米榴弹炮炮弹,那现在的兵工厂产能显然是不足的,而且生产种类跟前线需求也出现错配。

  因此,张云召集了云烟厂的军工专家和管理层、工会等部门,共同研究和调整兵工厂生产的方向。

  根据张云的要求,云烟厂主要做了几处调整。

  总厂,因为山体工厂的空间限制,且因为身处群山之中,未来发展潜能有限,因此仍然保持着目前的高端装备生产和研发中心的定位,生产情况也保持相对稳定。不过,考虑到在激烈消耗作战中,部队列装的重型迫击炮、山炮等炮管寿命已经接近极限,因此这段时间重点帮助部队换装新的火炮,并负责维修和更新旧炮。

  第一分厂、第二分厂则是进一步扩张厂区,增加设备,且重点生产重型迫击炮炮弹和山炮炮弹,快速提高炮弹产能,填补过去一个多月近270万发炮弹的消耗。

  同时,考虑到目前军分区已经储备了近500万发60毫米迫击炮炮弹和82毫米迫击炮炮弹,且各地军区小型兵工厂都已经实现了82迫击炮炮弹的生产,云烟厂将全面压缩小口径迫击炮的产能,由目前的90万发调整到20万发左右,将腾出来的产能全部转为重型迫击炮炮弹。

  这样一来,短时间内,云烟厂的重型迫击炮炮弹产能将由现在的每月17万发迅速增加到30万发左右,且几个月后就可以提升到50万发每月。

  最后,则是兵工厂下属民用厂方面,考虑到张云大手一挥就拨付了近20万套消毒面具、雨衣等装备,现在军分区仓库储备的数量已经数量不多,张云打算继续加码消毒面具的生产工作,尽快提升到每月2.5万具。另外,同样加大提升雨衣、帐篷以及药品的生产工作,尽快完成仓储补给,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军品的生产比较专业,自然不能依靠群众性大生产运动生产,只能依靠云烟厂下属民用厂的产能提升。

  总之,张云对云烟厂的发展要求只有一个。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资给物资,要设备给设备,以最快速度提升兵工厂的产能,填补过去一个月产生的巨大消耗缺口。

  当然,既然是八路军领导下的兵工厂,那必须注重工人的权益,要配合总部派来的总会组织,保障工人的薪酬、休息、安全、健康等等,不能让云烟厂成为压榨工人的血汗工厂。

  虽然张云部署的任务似乎有些矛盾,但是过去一年多来,原兵工厂管理层已经与总部派来的政工、工会等干部完成了磨合。虽然困难有些多,但是既然张云已经解决了经费、人员、物资、设备等最关键的问题,他们自然能够协调好各类事宜,迅速将工作推动下去。

第500章 慰问伤员

  民国30年,元旦。

  太行山中,仍然是难得的好天气。

  天气晴朗,阳光和煦,让寒冬里的人们身上暖融融的。

  1941年的第一天,张云在例行给总部、师部以及各部队各部门发去新年贺电之后,直接带着警卫员们以及军分区卫生部李部长,前往军分区总医院慰问养伤的官兵。

  前文说过,之前爆发的第三次驻地攻防战(晋中攻防战),正太军分区在总部抽调过来的两批次近16万兄弟部队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根据部队上报及系统数据统计,此战各部队前后共毙伤日伪军超过20万人,击毙十余万人,让华北方面军特别是第一军的日伪军元气大伤。

  不过,战场从来都是残酷的,八路军部队同样付出的不菲的代价。包括独立支队在内,三处战场上有超过1.3万人阵亡,还有近3万人受伤。

  这近3万名伤员中,有约两万人都是子弹贯穿等轻伤,伤势整体并不严重。因此这些轻伤员在完成包扎后,已经随着支援部队撤离回归了各自的驻地防区。但是,仍然有约1万人伤势较重,需要留下住院治疗。

  攻防战结束后,按照军分区卫生部的部署安排,这些伤员在经过野战医院初步治疗稳定伤势后,其中重伤员陆续转移到了附近的几所军分区医院和驻地医院中,伤势较轻的则是安排入住军营宿舍。他们将在养好伤之后,再跟随着军分区四通八达的运输队回归自己的部队。

  而军分区总医院,正是收治重伤员最多的一处医院。

  说起来,该医院的成立还是张云的想法和要求。

  在独立支队发展初期,正太军分区只有一所专业的现代化医院,就在无名山驻地的军营附近,同时面向军分区干部和周边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凭借着完善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大量的专业医生以及极为廉价的医疗药品,驻地医院成为了十里八乡老百姓看病的首选之地,甚至周边军分区的干部们都来此治疗一些棘手的疫病。

  但是,随着正太军分区不断扩大,下属人员和群众数量增多,需要看病的干部群众也越来越多,涌入驻地的病患已经影响到了驻地的运作和安全。

  因此,按照张云的建议和要求,军分区在昔阳东西两侧山区、昔阳县城内以及和顺县城内都建立了军医院,以分流病患人员。

  其中,军分区工程部队在无名山驻地门户刘家镇附近的几座山体内专门修建了一片山体空间,配置了病房、病床、设备、医生等,并挂牌成立了军分区总医院。

  这座军分区总医院,是整个正太军分区最大的医院,亦是专业医生最多的医院。张云参照后世现代化医院建设而成,分为了十多个疾病科室,并专门分出近半空间作为枪炮伤治疗专科,负责收治部队作战产生的枪炮伤伤员。

  为了防止敌机轰炸,总医院的绝大部分诊室和病房都设置在山体内,但也在山间仿造村庄建设了不少普通房屋,作为疗养病房和观察室。

  ………………

  当张云赶到总医院时,正巧赶上200余名西线战场上的伤兵们在被卫生部的担架队转移过来。

  这些伤兵都是真正的重伤员,于十多天前在鬼子的密集炮击和突击中受伤的。因为当时伤势过重,创口过大,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这些伤员不得不在野战医院中进行了紧急手术。

  幸好,在战地医生的精湛技术下,在磺胺等消炎药物以及白药等伤口药的帮助下,这些伤员挺过了阎王爷的第一个关口,没有出现大规模感染情况。目前这些伤员的伤情已经较为稳定,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才被军分区卫生部安排从数十公里外的野战医院送到了总医院。

  随着大量重伤员的涌入,使得总医院短时内病患满员,压力巨增。总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几乎每天都在夜以继日的收治伤员,安排伤员下一步的手术和治疗。

  为了尽快安置这些重伤员,这段时间以来,总医院医生护士们经常会连轴工作10个小时以上,根本没有余暇休息片刻,以至于出现护士医生累昏的情况。

  所幸的是,能送到这里的重伤员,都已经是伤势相对稳定的了,医生们还不至于看到太多的生离死别。

  ………………

  病房区里,因为伤员们的突然大量涌入,显得有些嘈杂和混乱。

  很多新来的伤兵和护工们面对着众多的科室和病房眼花缭乱,不明所以的询问着自己的安排,各种口音混杂一起,十分闹腾。

  幸好,总医院的护士们都是总部和军分区培养出来专业女护士,巾帼不让须眉,乱中有序间开展着工作。

  有工作人员负责登记士兵信息,安排病房病床;有护士伤员挨个病床询问病情,并对伤口进行拆解消毒和二次包扎;还有不少的护工,帮助伤员们喂水喂药,帮助伤员们熟悉医院…………

  看到这样靓丽的女护士,战士们立即面红耳赤,哪里还好意思发脾气,乖乖的配合着。而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这些新转入的伤员迅速安置完毕,病房开始逐步恢复了有序和安静。

  ………………

  手术室里,与病房区域的嘈杂情景截然相反,室内呈现出一种既紧张又严肃的气氛。民国样式的老式汽灯不时发出时吱吱的响声,各种器械的滴滴声不断,而医生们则是一丝不苟而沉稳熟练的进行着外科手术。

  送来的很多重伤员虽然已经伤势稳定,但野战医院急救是以救命为原则进行治疗,很多伤口处理的不甚规范,甚至有弹片遗留其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让伤情后续有复发风险,甚至可能会让隐痛折磨战士们一生。

  而既然来到了总医院了,医生们自然不会任由这些问题继续遗留在战士们体内,而是根据战士们的身体状况,尽快安排进行一些深层清理甚至是二次手术。

  手术室中的医生们忙个不停,手术室的血纱布积下越积越多,但手术台上的战士们则是神色间舒服了很多。

  ………………

  相比于病房区和手术区的嘈杂和肃穆,伤员疗养区里,则是气氛轻松了很多。

  能转入疗养区的伤员,已经是伤情稳定且逐步好转的,战士们不仅能放心自己的伤情,而且吃好喝好休息好,自然会心情愉悦。

  众所周知,创伤的愈合不仅需要各类药品,更需要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作为营养补充的主要来源。为了好好照顾这些伤兵,后勤部不仅为医院送来了大量药品,更是拨付了大量的罐头肉、奶粉、豆油、花生油等物资,以为伤兵们补充营养。

  几乎每一天,这些伤兵们都可以吃上由医院伤兵炊事班专门做好的小米粥、萝卜烩牛肉、面饼、馒头等食物,还有后勤部想法弄来的酸梨、山苹果等水果。战士们天天能大快朵颐荤素搭配的营养餐,简直是心理美滋滋的。

  为此,有的伤员还庆幸自己受伤才吃上这么美味的食物,并戏谑的称此为因祸得福餐。

第501章 岩松义雄到任

  张云对总医院伤员的慰问着实有些波澜不惊。

  毕竟,作为后世的小白领,他对所谓“上级领导过来慰问”这样打乱自己工作节奏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

  特别是如今总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正在争分夺秒收治伤员的时候。

  因此,张云只是带着卫生部李部长以及大宝这个特务营营长,以伤员战友的身份进入了医院病房区、疗养区看了看,然后跟伤员战士们聊了聊,询问了一下对医院的意见和对军分区的需求。

  兄弟部队出身的战士们哪里会认识张云这个军分区的“大佬”,也就把他当成了医院的某个干部罢了,大家很是随意的跟张云侃起了大山,整体氛围十分融洽。

  整体而言,伤兵战士们对医院和军分区都是极为满意的。

  他们都是从穷苦老百姓之中走出来的,之前哪里见过这样的专业医院和精心治疗,也从未享受过这样美味丰富的病号餐,自然都是极为满意,纷纷赞叹和表扬。

  至于诉求么,一是希望自己的部队也有这样医院,二么,是希望能带点罐头等美食回去,给战友和亲人们长长见识、尝尝味道。

  现在的张云,自然是没有能力为各军区建设这样的医院的。

  他不缺少建材水泥,药品产量问题也可以慢慢解决,但是缺少大量的医生护士。专业医生的培养是难以速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培育,也需要专业的教育培训机制。张云估计,要等到建国后才有可能实现战士们这样的愿景。

  不过,给伤兵战士们带点罐头回去,自然是毫无问题的。目前张云的缴获空间里积累了数百万吨的肉食,正发愁如何套现和处理呢。

  ………………

  在张云安排后勤部,连夜加班加点生产罐头物资,为伤兵们准备发放的肉罐头和水果罐头时,华北方面军的鬼子们也刚刚完成了一次不小的人事变动。

  华北方面军第一军第三任司令官,筱冢义男,因为在山西战场的种种表现尽如人意,更在此次晋中攻防战中失误连连,承担起了此次晋中攻防战失败的最大责任。

  根据冈村宁次的说法,筱冢义男作为第一军司令,却连续多年放任独立支队持续壮大,最终成为了帝国难以扼杀的腹心之患。在此次攻防战中,他连续两次调动失误,被八路军抓住空子趁机破袭晋中,动摇了帝国的统治根基,实在是不堪大用。

  于是乎,在华北区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授意和请示下,大本营对筱冢义男下达了解职通知,他以中将身份转入了预备役,从此坐上了大本营军部的冷板凳,比历史上整整早了6个月。

  在同一天,一位名叫岩松义雄的人接替成为了第四任第一军司令官。

  ………………

  岩松义雄,何许人也?

  从后世的档案看,岩松义雄来自日本爱知县,是日本本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历任第五师团参谋长、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步兵第二十一旅团长、台湾守备队司令官、第十五师团长等职务。

  该人善于把握上级意图,行事狠辣精准,仕途之路可谓顺风顺水。

  历史上,该人应该是1941年6月代替筱冢义男担任第一军司令官职务。到任之后,他成为冈村宁次侵华罪行部队麾下重要走狗,极力执行华北侵华日军的“大陆政策”,其部下肆意杀害无辜,破坏财产,勒索非法捐款,并任意拘留虐待老百姓,犯下的罪行可谓是罄竹难书。

首节上一节198/2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