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352节

  “匈奴或有援兵,且应在赶来的路上!”

  沈兵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匈奴分兵城外虽然有“攻守结合”的作用,但却有个弱点,那就是一旦被秦军封锁就无法补给,尤其是水。

  匈奴骑兵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依旧分兵城外且没有带多少补给。

  那就只有两个可能性,一是城外有水源,二是有援军。

  城外有水源几乎不可能。

  等人对这一带并不陌生,知道楼兰附近都是缺水的沙漠……甚至楼兰的水源也不多,只有一块小绿洲。

  这也是之后楼兰不得不放弃原城而迁移的原因。

  所以就只剩下一个可能:匈奴有援兵,这些援兵带着大量补给,而且在最近几天就会赶到。

  沈兵和王贲猜的没错,匈奴的确有援兵。

  这是匈奴在探得秦军走南线时才做的动作。

  秦军走南线取楼兰这一着是出乎熏狁的意料之外,甚至也在冒顿单于的意料之外。

  因为在他们想来,姑师距离近、水源充足更重要的还是路好走……不像楼兰那样到处都是沙山,要在山脚绕来绕去还要翻山越岭。

  这也是楼兰与姑师两国地域虽是一北一南紧挨着,但由北线至姑师只有一千里,而南线至楼兰却有一千五百里的原因。

  一千五百里,以寻常行军速度算起来就需要三十天,如果途中补水点被破坏,那就很难跨越更别说攻下楼兰了。

  于是冒顿和熏狁就放心的经营姑师,想着秦军跨入他们包围圈之后怎么怎么打。

  结果却有探子来报秦军走的是南线。

  这一来熏狁所有的打算就落空了,他一边上报冒顿单于一边紧急调兵增援楼兰。

  熏狁派出的援兵有两万。

  其采取的增援方式便是中原常用的接力战术。

  也就是从主力分出两万兵马来赶往姑师,同时姑师分出两万兵马赶往楼兰。

  这样一来姑师兵力没有变化,增援时间却快了一倍。

  之所以匈奴迟来的,则是因为匈奴碰到了与秦军同样的问题:深入沙漠需要大量的骆驼和准备。

  姑师一国的国力肯定是支撑不起匈奴这两万人的行军,于是匈奴首先还得到周边去劫掠一番。

  凑足了骆驼和补给之后然后才匆匆往楼兰赶。

  沈兵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如果两万匈奴援军及时赶到楼兰,这兵力对比就大了。

  匈奴三万对秦军一万。

  且秦军还长途跋涉严重缺水。

  最重要的是缺水状况还会一直持续。

  反之匈奴,却是占着水源以逸待劳。

  到时就算秦军有火炮只怕也无济于事。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匈奴援军还未赶到,同时还分了四千骑兵出城。

  这四千骑兵一时半会是不会出现在秦军周围……因为他们要的是出奇不意,要的是给秦军心理压力,要的是在秦军攻城时的里应外合。

  如果一出城马上就迎战秦军就没有这效果。

  于是城内就只有六千匈奴,不擅长守城的匈奴守着一道只能算是土墙的城墙。

  如果说这土墙有什么改进的话,那就是城门处增加了瓮城,四个城角加上了烽火台,城墙另一侧布上了大量的投石机。

  沈兵有理由相信,这些布置都是匈奴守五原城时学去的,因为楼兰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建城也不知道这么布置。

  如果是在之前,秦军面对这样的布置的确很难攻下。

  但是现在……

  匈奴肯定想不到,秦军一旦开始攻城,那拿下城池的速度就是他们拍马都追不上。

第四百二十章 试射

  沈兵一挥手,秦军就按制定好的计划上前将楼兰城包围了。

  秦军的兵力分配是这样的:东面也就是正面四千人外,其余每面都是两千人。

  北、西、南三面布置两千人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防止敌人逃脱。

  要做到这点很简单,秦军只需要在两百步外布好阵形:前方设下拒马枪再布下长枪兵,以防敌军骑兵冲阵,后方一排排的全是强弩兵,一张张弩箭高举着对准着城门。

  楼兰城不大,一面城墙只有三百多米也就是两百余步。

  这么小的城墙每面当然就只有一个城门。

  而且这城门还不大……这或是由楼兰人口不多或建造工艺不发达决定。

  因此以两千秦弩封锁城门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至于正面,那就不用说了。

  一千火炮兵在中间,两千步卒分列两侧,带领着一千蒲类军则在后方策应。

  驻守楼兰城的匈奴是个额斯维的万夫长。

  正如沈兵所猜,他曾打过五原之战与沈兵交过手。

  不过他当时不在城内,而是与冒顿单于一起围攻沈兵一部。

  在五原之战前,额斯维一直以为中原人驻城而守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表现……大多匈奴人都是这么想的,且还认为城池没用,因为它只能保护城内的百姓。

  至于城外,秦军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匈奴烧杀劫掠而无可奈何。

  然而五原一战后,额斯维就对城池的想法有所改观了。

  因为额斯维难以想像,秦军如何能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还能反败为胜。

  思来想去,额斯维认为就只有一个原因:秦人知道攻城和守城的方法而匈奴不知道。

  五原战败后果惨重,匈奴因此不得不撤出整个河西。

  于是额斯维才认识到城池的重要性。

  西域的情况可以说是介于草原和中原之间。

  说是介于两者之间,是因为西域既不像中原那样到处是山是河,占领某个重要城池就能封锁一整片地区,又不像草原那样城池封锁不住任何地区。

  究其原因,是西域沙漠地区的交通虽然像草原一样也是四通八达,但是缺水。

  而城池往往就是建在有水的绿洲。

  因此想占据水源就必须长期占领某处而不能像在草原里一样随打随跑在哪都能生存。

  于是,匈奴要想进军中原或西域就必须学习守城攻城战术。

  额斯维就是其中之一。

  楼兰一战他自认有十足的把握。

  这一是因为城外没有可以制作攻城器械的树木,这些树木早就被匈奴给砍光了。

  二是因为城外没有水源。

  三是因为匈奴援军将在两天内赶至。

  换而言之,就是秦军必须在两天内拿下楼兰。

  然而……

  额斯维站在城头往后看了看城内堆积如山的投石机,那是他这段时间动员了所有劳力包括楼兰百姓转为奴隶制作的。

  额斯维几乎可以想像发起进攻的样子:

  两百步时投石机石弹成片成片发射出去将秦军砸伤。

  一百步时匈奴手中的弓箭就能发挥作用。

  到城墙脚下……那就是让秦军尝尝他们自己的“震天雷”的厉害的时候了。

  而秦军连木梯都没有。

  额斯维想像不出秦军还能有什么方法攻破楼兰。

  他甚至以为就算没有援军他也能轻松应付。

  这时额斯维就看到秦军推出了十几个东西……其实一共有二十个,额斯维没数清楚。

  这些东西有些像中空的树干,开口的一方对准城墙,因为它们在投石机的射程外,所以额斯维只能看着秦军一阵折腾。

  “那是什么?”额斯维问,心下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

  亲卫一脸懵的回答:

  “属下不知。”

  “以往从未见过,不若属下等去查探一番?”

  额斯维只皱了皱眉就摇头否定了这个方案。

  他相信根本不需要查探,等会就能知道那些是什么或是做什么用的了。

  额斯维想的没错,另一边秦军炮兵已做好了发射准备。

  虽是所有炮都做好发射准备,但第一批只让一门火炮开火。

  这就是炮兵所谓的“试射”。

  其原理是火炮都是以统一大小的泥模浇铸出来的所以差别不大。

  弹丸也是一样的大小一样的重量……虽然以秦时的铸造工艺落后无法十分精确,但也能将误差控制在五克的范围内。

  药包则是经过严格的称重药量相同。

  于是,一门炮若以某个角度能命中城墙,其它火炮也差不多能命中。

  “试射”可以成级数的降低弹丸偏离目标的风险。

  随着沈兵一声令下,炮手就点燃了导火索。

  接着只听“轰”的一声,一枚弹丸就飞射出去。

  明显偏高了些,弹丸越过城墙击中其后不知何物,发出一阵木块崩倒之声。

  于是其余炮手都往下调炮口角度。

  在秦军忙活的时候,站在城头上的额斯维就被这一幕吓了一跳,大惊之下又问了声:

  “那是何物?”

  “竟有如此威力能两百步外击毁投石机!”

  原来刚才那枚弹丸恰好命中城墙内的投石机。

首节上一节352/44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