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256节

  “然儿臣心意已决,愿前往寿春继续任监军!”

  “望父王成全!”

  嬴政心下暗喜,表面却波澜不惊,甚至佯装气愤道:

  “哦,公子可是觉得已学有所成,足以上阵领兵了?”

  扶苏回答:

  “儿臣并无此意。”

  “然随太傅游学虽有所得,却与飘渺无依。”

  “儿臣在寿春所学却是实实在在,如今更是一手促成秦楚止戈。”

  “游学又如何能立下如此功劳?”

  “是以儿臣想……”

  嬴政点了点头,说道:

  “去吧!”

  扶苏大喜,跪地用力拜了拜:

  “谢父王成全!”

  嬴政看着扶苏离去的背影,欣慰的对赵高说道:

  “寡人今趟算是找对人了。”

  “那淳于越八年之功,却不及沈兵一月之炼。”

  “沈兵真乃神人也!”

  赵高心下虽是一阵不喜,但嘴上却说:

  “恭喜大王,此乃大秦之幸!我大秦后继有人矣!”

  于是扶苏又回到了寿春。

  在此之前扶苏还是去淳于越那交待了一番……虽然扶苏可以就这么离去,淳于越也无法拿他怎样,毕竟扶苏是太子。

  但毕竟淳于越教了扶苏八年,扶苏以为无论如何也要说一声。

  然而,虽然扶苏跟随淳于越已练得一副好口才,但这时依旧不知该怎么说。

  最后望着满面疑惑的淳于越,扶苏只说了声:

  “太傅,大王同意扶苏之请,派扶苏前往寿春继续任监军。”

  淳于越其实早就感觉到了,只是他有些不敢相信。

  “为何会如此?”淳于越不解的问:“公子可是对臣……”

  扶苏打断了淳于越的话:

  “非是扶苏对太傅有何不满。”

  “太傅任劳任怨教导有方,扶苏铭记于心且感激不尽。”

  “然而……”

  扶苏不知道该怎么说。

  说是因为长大了?

  还是因为想换一个环境?

  或是想要领兵征战?

  不管说什么都是借口,都避免不了伤淳于越的心。

  扶苏知道这个,淳于越也知道这个。

  最终还是淳于越识趣,他一抹老泪,拱手对扶苏说道:

  “臣明白公子心意。”

  “如此,请公子一路保重。”

  扶苏跪地,朝淳于越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才挥泪离去。

  沈兵这边倒是无所谓。

  因为他原本就没想过嬴政会把扶苏送来……

  更更重要的还是,沈兵还知道这扶苏并不是什么香饽饽。

  史上的他可是被赵高和李斯逼死的。

  教他的蒙恬不信那劳什子谎言,但最终也被逼着服毒自尽。

  如今扶苏不是由蒙恬而是由他沈兵来教了,那是不是说……

  真让人头疼!

  把胡亥送来不就成了吗?

  沈兵不就可以坐等荣华富贵了吗?

  不过话说回来了,要是与赵高、李斯及胡亥等人一丘之貉,那是不是说秦朝还是要短短十几年就灭亡?

  所以没办法!

  得尽力保住扶苏小命扶他上位才是正道。

第二百八十九章 请降

  项梁返回洞庭时带回了沈兵的一句话:

  “一切按昌平君的意愿行事。”

  于是楚王启就明白了,沈兵会为其打点嬴政那边的事。

  楚王启曾经在嬴政身边任职,深知嬴政此人行事有时往往不顾后果且最恨背叛他的人。

  其它的不说,就说那樊淤期……他只是因战败担心被嬴政究责受罚于是逃往别国避难,嬴政一怒之下便将樊淤期灭门。

  嬴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就不用多说了,自是与童年经历有关。

  所以,如果沈兵那没有为他说好话在嬴政那说明昌平君陈城叛逃是用计,那么楚王启是打死也不会降的……

  反正落到嬴政手里就是死,那为什么不反抗到底?

  史上的楚王启也因此战到最后一刻,项燕也跟着自刎而亡。

  但现在这个结却被沈兵给解开了:

  陈城叛变若是计,那么昌平君便自始自终都没有背叛过嬴政,于是即便昌平君是楚国王室血脉也有可能求得性命……否则嬴政早就该把昌平君软禁或是杀了。

  有了活路、退路的楚王启就不会战至最后一刻,于是项燕也不会自刎身死。

  不过楚王启什么事也没做,他在等,等嬴政诏告天下。

  开玩笑,这可是关系到楚国命运及自身性命,楚王启如此老谋深算之人当然不会只凭沈兵一句隐晦的回话就贸然做决定。

  几天后楚王启就等来了他想要的消息。

  这一天正在楚王启对着楚国地图发呆时,就见项燕拿着一封书信匆匆赶进殿来,拱手说道:

  “大王,邯郸探得的消息。”

  楚王启“哦”了一声,当即抬起头来,问:

  “如何?”

  项燕微微点头,回道:

  “秦王诏告天下,若大王愿俯首称臣,秦王便封大王为金陵君与项氏一族驻守江东以镇百越。”

  金陵(今南京)大致是长江由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的转折处,封楚王启为金陵君的意思就是以金陵为界,以东地区就是楚王启的封地。

  楚王启闻言不由暗松了一口气。

  至少他知道沈兵没有食言,已将两人协商之事告知嬴政,否则以嬴政的个性……是万万不会在此时放下屠刀的。

  这其实不难理解。

  秦军虽只占领了淮北一线没有继续南下,但秦军因各种动作到现在已占尽了优势,只待粮食一熟便可挥师南下攻城破寨了。

  虽然这其中还有许多困难,但楚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嬴政不会关心其中的“困难”或是死多少人,他需要的只是结果。

  所以,他此时诏告天下抛出这个条件,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对楚王启的恨意尽消。

  甚至可以说不仅没有恨意还认为楚王启有功该赏。

  这么一来楚王启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当然就是接受条件准备投降,否则就别说什么楚国、江东了,只怕连人头都保不住。

  嬴政这告示一出,楚境立时就沸腾了。

  各贵族纷纷派出使者来洞庭朝会……

  朝会的内容不细说,有个特点就是三大族不约而同表示反对,其余小族则无大多支持降秦。

  楚王启又哪会不明白其原因,究其根本只在两个字:利益。

  有个成语叫“树大招风”。

  这成语用在各族降秦也实用。

  越是大族降秦便越危险,因为秦国不会任由大族存在,比如昭、屈、景三族都有数千人而且还是王族旁系……

  昭姓是楚昭王子孙,伍子胥带兵攻入楚国王城迫使楚昭王逃亡在外,最后于复国,其子孙为了纪念楚昭王功绩便以昭为姓。

  屈姓是因楚武王之子屈瑕而名。

  景姓则是楚平王后裔。

  这三族若是降秦,会有什么后果就不用说了,嬴政自会对其进行打压、拆分,甚至寻了借口将其核心人物铲除。

  在这情况下他们又如何能降?

  反之若是那只有寥寥数百人的小族,嬴政完全不把其放在眼里,于是反而无性命之忧甚至还有望获安抚任用。

  若是不降……这些小族则根本就没有抵抗秦军的能力,三大族也不会救援这些小族。

  他们当然支持楚王启降秦。

  一群人在大殿上争论不休有些甚至声泪俱下。

  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楚王启心里早就做了决定。

  楚王启之所以任由他们争论而不过早表态,仅仅只是为了表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楚王启也算是有耐心,他直到两天后才对与会的贵族说道:

首节上一节256/4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