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式战车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其履带的耐久度大幅度提升。工程师们从帝国钢铁公司引入了最耐磨的特种合金钢作为履带连接轴承,轴承间增加了一个内嵌的凹槽,里面装填橡胶和润滑油,增加履带的耐磨度,使履带寿命增加到了120公里。而m16战车得到帝国橡胶化工集团的大力支持,研制出代号93的耐磨橡胶润滑油,测试履带寿命时达到了300公里,使得m16战车的战场突击能力较m10式战车提高了一倍。
总体而言,m16战车已经达到全面压制m10式战车的水平,成为全球最强大的主战战车,没有任何一款战车是他的对手,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
不过,强大的背后也带来了及高昂的成本。早在多年前的m10战车刚刚投产时,其成本就达到了50多万龙币,随着中华帝国战车制造工艺的进步,到光华16年时,m10式战车的造价就已经降低至20万龙币了。如今m16战车的造价再次飙升至35万龙币,帝国国会虽然也不太痛快这个价格,但是想到m10战车的成本随着工艺的进步很快就降下来了,因此最终还是批准了首批生产200辆m16式战车的国防预算。
与此同时,中华帝国从欧洲东线战场上的沙俄军队当中得到了一种新式战场突击兵器的启发,这就是轮式战车。
在东线战场上,由于沙俄帝国经济困难,战壕里的俄军士兵往往几个人用一杆步枪,子弹平均每人不到8发。在这种困难情况下,沙俄帝**遭到德军强大的战车部队攻击,伤亡惨重。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沙俄帝国一方面跟中华帝国讨价还价,希望获得中华帝国的先进战车,另一方面俄国人也在自己想办法研发和生产战车。
不过,俄国工业能力薄弱,根本无法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战车零部件,例如发动机和战车履带。后来,俄国想到办法,从中华帝国进口民用汽车发动机,勉强解决了战车的发动机问题,但是履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原先考虑拆掉拖拉机履带作为地盘,可是改装后发现,俄国自造的组合战车造价比中华帝国的m10式战车都高,顿时被俄国杜马议会否决。
随后,沙俄陆军装备委员会上校皮洛夫想到了办法,他将汽车外面包裹上铁皮,加上重机枪后,便成为一款具备快速突防能力的战车。
使用汽车底盘和车轮的战车,可以快速进入战场,高速行进的车轮胎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敌人的子弹打爆,而加装的铁皮防护可以挡住飞来的子弹和弹片,当战车突入德军密集的军队当中时,车载重机枪可以轻易的扫射敌人,并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其效果很多时候比战车要大得多。
俄国发明的简陋的轮式战车的照片和战绩被送回中华帝国国内,给了中华帝国的战车工程师们另外一个启发,一条新的的主战兵器就此诞生了。
此时,中华帝国的装甲运兵车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籍籍无名,几乎被各国多冷落,因为履带式战车的速度太慢,目标太大,很容易被敌人的火炮和坦克瞄准,损毁造成是人员伤亡远比损失一辆战车高得多。
于是,欧洲战场上反馈回来的意见,要求中华帝国的战车工程师们改进装甲运兵车。运兵车要求的是速度,快速投送能力,以及快速打击能力。中华帝国的m10式装甲运兵战车火力虽然强大,但是不符合实战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帝国陆军装备委员会根据俄国改装汽车的启发,在经过专业战车设计师们和工程师们的联合改进下,最终在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的特别指点下,推出了w16型轮式步兵战车。
w16轮式步兵战车,又称光华十六年式步兵突击战车。由中华帝国陆军装备委员会、福特汽车工业集团、北洋兵器重工联合开发而成。采用了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前置、乘员舱后置的总体布局方案,这样的优点是可为战斗室提供更大的空间,以便布置弹药和乘员工作位置。
整车由火力系统、火控系统和轮式底盘三大部分组成。它采用6x6轮式底盘,与中华帝国福特汽车公司打造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福特重型越野军用吉普车的技术性能相当,具有双横壁式独立悬挂系统、液压减震系统,防弹橡胶轮胎,以及前、中两桥转向机构。采用6x6等轴距驱动方式。这些使10式运兵车,其被证明在对日登陆战中是个巨大的鸡肋,经常性沉没和熄火成为帝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们口中的王八车。陆军在登陆作战时,很多士兵就是乘坐m10式运兵战车沉底阵亡的。
为此,新型的w16式步兵战车因为海军陆战队的要求,首次进行水陆两用式设计,在车体尾部有2个桨舵合一的导管螺旋桨推进装置,结构简单,操纵轻便,水上推力大。当车辆在陆上行使时成竖立状态,在下水时,将其旋转180度即可。
10式步战车提高了一大截,同时在关键部位设计的可拆卸式检修舱盖也方便了部队在野战环境下的就地维修。
防护方面,w16式步战车的车体为装甲特种钢制造的全封闭式浮壳结构,平均厚10毫米,正面厚20毫米,车体前部正面和两侧可防7.62毫米穿甲弹近距离射击和炮弹破片,在500米外可防止被12.7毫米重机枪穿透。车体内部分为驾驶舱、动力舱和战斗舱三部分。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安装有车辆操纵机构、观察仪器,车长和驾驶员座椅以及灭火器。w16轮步战车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动力舱位于车体左中部紧靠驾驶室后,其内装有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传动箱、传动轴、水冷系统、通风系统及灭火系统等。这种结构有利于乘/载员通过后门和侧门进出,也容易操作车辆。但这种结构令车内噪声和温度较高,但还在可忍受范围内。
车长和驾驶员室位于车辆前部(驾驶员在左,车长在右),用钢板与载员室隔开。车长和驾驶员各有3具潜望镜,便于战场突击。
最重要的是战车的动力装置,福特汽车工业集团为此特意研发一台都可以用在轰炸机上的320马力福特k型6缸4冲程直喷式风冷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经过陆军委员会的高强度测试,性能先进,结构可靠,是一种优秀的军用发动机。此外,发动机上还安装有200瓦的发电机和300瓦的起动电动机。变速箱采用福特公司生产的原本用于比赛的赛车型机械式变速箱,共有6个前进档和l个倒档,变速范围大,并充分利用发动机功率,满足车辆高越野机动性的要求。
战斗舱位于动力舱之后,其左右两侧为乘员座椅。在动力室右侧有连接驾驶室和载员室的通道,通道的右侧有侧门,可供乘员和载员上、下车使用。车体两侧和后门上都有潜望镜和球形射击孔,可供载员乘车作战。在动力室后方中部的战斗室装有一座顶置式单人炮塔(武器顶置有利于炮塔外排弹链、弹壳和排烟),有三防性能,炮长位于炮塔右侧下方战斗室内。
武器方面是2式12.7毫米重机枪,还有一挺并列的10式6.5毫米勃朗宁轻机枪。
另外,也就是王辰浩亲自给该型步战车设计了用于掩护战车前进的雷击炮发射系统,载有四门37毫米雷击炮,可进行前后0到180度,左右30度的方向角调整。主要用来战车突击时发射雷击炮弹扰乱敌军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在停车时对中近距离的敌军重要目标实施攻击,掩护步兵拔出敌人的火力点。
w16式步兵战车的轮胎外壳给高强度的密封橡胶轮胎,即使被击中,还可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半个小时。
正常情况下,w16轮式步战车乘载人员10人,战斗全重12.3吨。最大公路时速60公里,水上5公里,越野35公里,最大行程300公里(公路),水上80公里,越垂直墙高0.5米,越壕宽2米。
中华帝国有了m16式新型主战战车和w16式轮式步战车,但陆军部对此并不满意。从欧洲战场上传回来的情报表明,战车在战场上的攻击力还存在死角。尽管16战车配合起来,弥补这方面的死角,但是还不够。敌军的榴弹炮阵地可以发射曲射榴弹炮摧毁战车,反过来己方如果可以快速部署榴弹炮火力点,则可以反击和压制敌军的战车部队。
陆军装备委员会根据16战车(直射炮)、w16战车(重机枪、小口径雷击炮),提供曲射弹道的大口径榴弹炮掩护。
这并不是新创意,因此此前德国、法国早就开始研制的轨道炮,中华帝国研制的超级大炮,都可以看做是车载榴弹炮的鼻祖。
而第一门实战型车载火炮则由法国于1915年的第三次索姆河战役期间发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在一次阻击德军战车突击时,这种履带式战车的榴弹炮成功的摧毁了几辆德军战车。
这样一来,有了实战检验,中华帝国陆军装备委员会于是展开了讨论,并提请帝国国会审议,最终送到王辰浩那里时,王辰浩自己几乎都忘记了这种自行火炮的重要性,于是在公文上做了一系列的批示。
首先王辰浩认为在火力上,坦克是直瞄武器,要求较大的直瞄距离,但对最大射程要求不高,因此坦克炮就是加农炮,俯仰角一般是负五到正二十度左右。自行火炮以间瞄为主,对最大射程要求较高,除了自行反坦克炮外,对直瞄距离要求不高,因此自行火炮是榴弹炮为主、加农炮、加榴炮、迫榴炮等都有,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三十度之间,有的可以到九十度(自行高炮)。
其次是火控方面,坦克讲的是先敌发现、先敌开火、首发命中,所以坦克更注重如何先发现敌人,迅速开火。坦克重在“知彼”。而自行火炮一般是看不到目标的,目标一般由观察所或上级通报下来,但它也讲究行军战斗转换时间,虽然看不到敌人,但如果知道的地理位置,再知道目标在哪里,火控系统就能很快算出射击诸元来,重在“知己”
在防护方面,王辰浩指出,坦克是冲击武器,攻击主要来自正面,所以坦克的正面装甲非常厚,可以达到几十厘米。自行火炮是远程支援武器,攻击主要来自敌人远程炮火的打击,也就是四面等机率的炮弹碎片,因此自行火炮前后左右的装甲是等厚度而且非常薄。
在机动性方面,王辰浩批示:坦克为了战术要求,需要快速灵活的机动,要求发动机能够提供强大的加速度和较大的吨功率。自行火炮对此没有过高要求,一般选用类似底盘的坦克发动机或其他类型的发动机都可以。事实上,由于坦克较自行火炮重,吨功率上不占优势,坦克的机动性并不比自行火炮好。
总之,王辰浩支持研发自行火炮战车,可以基于w16轮式步战车改进,不需要多少防护能力,只需要机动性,使得自行火炮可以快速进入指定地区,对敌军实施炮火打击。
王辰浩的特别批示顿时令国会议员们无法阻止陆军委员会研发车载自行火炮项目,并拨出相关经费。
在王辰浩的大力支持下,帝国陆军委员会很快拿出设计。命名为z16轮式自行火炮战车,或称反坦克战车。z16反坦克战车基于w16轮式步战车的底盘和动力系统,搭载一门120毫米榴弹炮,成员6人,战斗全重20吨。最大公路时速45公里,越野15公里,最大行程300公里(公路),越垂直墙高0.4米,越壕宽2米。
随着中华帝国陆军总装备部陆续开发出m16主战战车、w16轮式步战车和z16反坦克战车这三大攻击利器后,中华帝国的装甲部队得到新的飞跃,较欧洲的装甲军战斗力将更上一层楼,代表世界装甲军最高领域,继续引领世界装甲军的改革方向。
从此,中华帝国的这三款装甲军团利器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中华帝国装甲军团三剑客,成为中华帝国在装甲军团领域称霸世界的标志,其国际代号为mzw16,成为一战后期,直到二战期间的国际明星装备,深受各**事家们的热烈追捧。
第二卷经营北洋第423章帝王枪族【万字大更】
第423章帝王枪族
光华十六年初,中华帝国陆军各部队全面完成了十年式军备大换装。
这也是自1895年开始,中华帝国近代陆军第三次装备大换装。
中华帝国陆军装备第一次大换装是在前朝清光绪二十一年,当时国内的装备工业能力太弱,所有装备都进口自德国,清一色的德械装备。到了1900年,中华帝国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工业制造,国内开始大规模仿制德械装备,从而有了中华帝国本土的强大山寨工业能力,从而促成中华帝国陆军第二次大规模换装,清一色的山寨西方军工产品。
到了光华十年(1910年),中华帝国本土工业体系趋于完善,中华帝国陆军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装备更新计划。这次是中华帝国工业经过漫长的发展,摆脱西方工业约束和积压,突破西方封锁走向世界的时期。
为了打造中华帝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体系,中华帝国陆军率先提出使用自主军事装备体系,以6.5毫米步枪弹作为基础而诞生的中华帝国新枪族体系成为最耀眼的标志。
在欧美还在使用7.92和7.62步枪弹体系的时代,基于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体系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枪族武器系统在欧洲战场和日本战场上大放异彩,经过了实战的检验,并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武器体系。
任何一款口径的步枪子弹都要求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考验才最终成为一个国家军队的制式子弹,这其中包括杀伤力是否满足战场需要,工业化难易程度,是否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原材料的使用成本情况,是否满足廉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一个国家在子弹方面的工业生产能力,是这个国家的陆军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华帝国有能力研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准步枪弹口径的新型子弹,这种能力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做到的。尤其是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最终决定以7.62步枪弹和7.92步枪弹作为通用标准,而中华帝国在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情况下,仅仅是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一句话就决定了,这不得不让欧美各**事家们一开始对中华帝国的6.5毫米步枪弹大放阙词,甚至贬得一文不值。
然而,中华帝国陆军对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信任程度已经达到了绝对服从,没有任何异议的地步。在这种氛围下,经过六年时间的大规模换装,通过对欧洲交战国的军火出口,通过对日作战的实战检验,欧美各国的军事专家们渐渐改变了他们的看法,发现了中华帝国6.5毫米步枪弹的优点。
在欧洲战场上,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工业强国自然不会缺少步枪和子弹等基本武器装备,本国的军工能力和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战场上的消耗。但是向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家,他们的工业能力薄弱,国内的军工生产能力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在开战一年后便无法及时补充前线的武器和弹药消耗了,这就需要他们从国外大规模的进口步枪和子弹,以此来补充战场上的武器和弹药消耗。
中华帝**方既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做大发战争财的机会,同时也把欧洲战场当做检验中华帝国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用实战来检验中华帝国的武器装备,这才是迅速提高中华帝国的军事工业知名度,扩大海外市场的最好的宣传方式,比花费数亿龙币在欧美各国做广告的效果好了百倍。
中华帝**方需要检验十年式陆军装备的性能和实战性,因此在协约国和同盟国出口军火时,十年式半自动步枪、手枪、轻机枪、重机枪等也跟着对外出口。
起初,各个交战国都嫌弃中华帝国的6.5毫米枪族体系威力太小,不太乐意采购,反而要求中华帝国专门为各国重启7.92和7.62步枪弹生产线,以及基于使用这两款子弹的枪族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