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第696节

如今的玻璃工坊不仅衍生出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玻璃器皿、茶具、甚至文房用具诸如玻璃镇纸、玻璃笔杆等等。

凡是能用玻璃替代的日常用具,西山工坊的匠人们都去尝试过,而且是主动的,因为谁研制出了新的有市场的发明,不仅可以拿到巨额的奖金,工匠等级和待遇也会得到提升。

而张为先、沐天波、刘孔昭等人则负责忽悠,哦不,是推销,或者说营销。

这仨货也是放得开,首先是把自家的府宅里一应器具都换成了玻璃制品,什么窗户啦、茶具啦、桌椅啦,自己则每日戴着个玻璃眼镜四处招摇过市。

而后隔三差五的便要邀请顺天府内的亲朋好友来府中做客,而当朝国公的朋友又能是什么人呢?

肯定要么是有爵位在身,要么是皇亲国戚亦或是有钱的富商巨贾、当朝官员,一边喝酒闲扯一边给他们普及玻璃制品多么高雅多么多么有品味。

再加上玻璃也确实漂亮,做出来的东西晶莹剔透宛若水晶,水晶多贵啊,若是在家里摆上这么一套玻璃制的茶具等器皿,确实会显得高大上不少。

三人的营销手段十分的奏效,只半年时间整个士绅阶层皆以玻璃制品为荣,以至于到了府上若还糊着窗纸就要被同僚调侃的地步。

这还只是西山商合的玻璃工坊一种,其他还有诸如水泥、钢材这等紧俏货,乃是西山商合独有,垄断整个大明。

“盐引啊王爷!只要王爷能说动圣上将两淮盐坊所产之盐交由咱西山商合来售,则大事可期!”沐天波兴奋的道。

大明实行的盐铁专营实际上只是变了味儿的专营,不过是官府将盐引卖给盐商,盐商提价再卖给百姓罢了。

这其间的利润究竟有多高,看看两淮地区的盐商们有多富就知道了。

盐是身体的必需品,大明百姓虽然不知道人为啥要吃盐,但他们只知道不吃盐疙瘩干活儿会没劲儿,没劲儿干活儿就种不出粮食,没粮食就会死。

是以即便是盐商将价格定的很高,百姓们依然要勒紧裤腰带去买。

讲到这里不免会有人心生疑问,大明有那么漫长的海岸线,海盐外加上内陆还有井盐、淮盐、池盐、岩盐等,获取盐的途经并不复杂,最差的取海水来晒、来熬不也能凑活用吗?

答案是no,大明有严令,私自制盐、贩私盐者,轻则充军重则斩首。

两淮盐商虽然被朝廷重处,但官府开的盐坊却仍旧在不断的产盐,在没有新的势力加入前,西山商合为啥不将这生意揽下来呢?

安国郡王在朝中要威望有威望,西山商合要实力有实力,王爷跟圣上关系又莫逆,而且这西山商合圣上还占着一半份子,有什么理由不将这淮盐盐引卖给西山商合呢?

这事儿沐天波几人其实早就想找刘鸿渐谈了,但自打太上皇驾崩后刘鸿渐几乎对外不怎么见客。

他们虽然也是当朝顶级勋贵,奈何与太上皇关系就不怎么好,又怎么好厚着脸皮去找圣上?

到时候少不得又要被朝臣们弹劾,说些什么与民(他们)争利之类的屁话,他们可不比刘鸿渐有那般大的圣眷和威望。

“嗯,这事儿确实得跟皇上和内阁商议一下了。”刘鸿渐微微皱眉道。

“是了是了,早该商议了,啊?找内阁?”张为先满脸欣喜还以为刘鸿渐答应了,但转念又觉不对。

找内阁商议干嘛?内阁的官员又怎么会同意将这么大的利益分给西山商合?他们早便眼红西山商合的生意了!

按照张为先的想法,这事儿是私事儿呀,就算不是私事儿也应该当成私事儿来办,应该直接找圣上才对。

“你们或许误会了,盐引确实可以赚取暴利,但这等压榨百姓的亏心银子西山商合不要,朝廷也不应该要,这事儿本王这几日便去宫里与阁臣们商议。

你们,就别惦记了。”刘鸿渐仿佛置身事外般,将本可信手拈来的银子拒之门外。

还是那句老话,钱这东西多少算个够,压根就挣不完,而且到了他这个位子压根就没什么可花钱的地方。

钱他当然不讨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西山商合成立之初并不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

在刘鸿渐最初的设想里,西山商合还肩负着大明商品经济的正确导向,或者说是一个标杆。

什么生意能做,什么生意不能做,该交商税时带头交商税,并且为天下商人证明,规范化、制度化之下,交了商税不仅收入不会降低,反而会更公平、收入更高。

自战国时期到现在,盐政已经实行了两千年,华夏子孙吃块盐巴都要精打细算,遇到大灾之年百姓几乎都买不起盐,这简直让刘鸿渐感到痛心。

盐是必须品,盐政本来是为了增加朝廷税收,但现在刘鸿渐已经为大明找到了新的税收方向,在有商税、关税、小部分田税的支撑之下,大明的税收只会节节攀升。

所以,这盐政必须改,彻底的改。

英国公、黔国公最终是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刘鸿渐的别墅。

分红没拿着,而且很可能在接下来的一两年也拿不着,本来想着十拿九稳的盐引事项,也被刘鸿渐一番大义凛然说的没脾气。

身为当朝国公,他们的觉悟已经算高的了,知道国家有难时应该捐银子支持老朱家。

但他们实在想不明白,现在朝廷一切运转都正常,刘鸿渐为啥还要去干这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的事儿!

他们的考虑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久不上朝的刘鸿渐只一把他的提议提出来,阁臣们一下子全都跳了脚。

……

第648章

皇城,乾清宫。

刚满十八岁的朱慈烺坐在正位,右手首位依次是安国郡王刘鸿渐、内阁首辅李邦华、次辅韩郁、中极殿大学士孟兆祥。

左边则是东阁大学士张天禄、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建极殿大学士倪元璐。

这是自崇祯大叔驾崩后刘鸿渐第一次参与阁议,物是人非而又睹物思人,刘鸿渐尽量不去想那些仿佛发生在昨日的往事。

那些年他与崇祯大叔一起开过的会,那些年他与内阁成员一起吵过的架,崇祯大叔总是坐在那儿表情严肃的沉默不语。

等一圈人意见发表完了、也吵完了,崇祯大叔就会起来盖棺定论,而且大部分时候崇祯接受的总是他刘鸿渐的意见。

“皇上,盐政断然不可废,否则天下必乱呀!”内阁首辅李邦华起身拱手道。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内阁首辅李邦华都与刘鸿渐站在一起,但这并不能说明李邦华是刘鸿渐的人,恰恰相反,李邦华这人处事向来是对事儿不对人。

只要他认为不利于朝廷的政策,不管是谁哪怕是皇上他也敢怼,但反之即便是看他不顺眼的同僚,他也会去附议。

一直以来刘鸿渐提出来的大部分提议基本上都是有助于朝廷的,是以给其他官员的假象便是李邦华唯刘鸿渐马首是瞻。

但盐政不一样,盐政乃是传承两千年的古老制度,已经超脱于大明祖制的存在,之所以能实行这么久那就必然有其道理。

贸然的取消盐引制度,势必导致市面上的混乱,影响百姓的日常所需。

而且取消了盐政,朝廷少了大笔收入暂且不说,倘若官府不管了,那私盐贩子岂不是更猖獗了?

首节上一节696/10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