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AK闯大明 第499节

况且,三百多万两也不够呀,北伐的全部支出加一块足足有两千七百多万两,就算是加上国库的存银,也还有至少六七百万两的缺口。

“怎么才这么点?”刘鸿渐脱口而出。

“哼,这等事又不是什么值得光耀之事,朕宁愿这些朝臣家里一个子儿都搜不出!”对于刘鸿渐教给他的这抄家来银子的勾当,崇祯是不怎么乐意的。

毕竟他乃是大明的天子,国朝的财政竟然要靠皇帝去抄家来支撑,能算得上什么光彩的事吗?

而且之所以只有这些,还不是那些大户都被你刘佑明撸了一遍?

竭泽而渔呀!总这么来,离心离德,谁还会安心给你打工?

“嗯,还差不少呢,容臣想想。”刘鸿渐随即开始开动脑筋,朝臣们打压的差不多了,似乎……

“此事容后再议,且跟朕说说,这首辅之职谁人适合?还有东阁大学士施邦昭办事不利,朕已经将他排出内阁,也需要有才能之人顶替。”

吏部尚书、左右侍郎全部进了诏狱,这让崇祯对朝臣更加起疑,他宁愿听面前惫懒小子的提议,也不愿再听包括目前剩余几位阁老在内的臣子的举荐。

“臣看这首辅之职,李邦华李大人就挺适合。”刘鸿渐早在郑三俊进诏狱之时便在琢磨这事儿。

之所以选李邦华,是因为这厮在朝中人缘出奇的差,又出奇的认死理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想在他手下混人情打马虎眼儿,除非你是天王老子。

对于此人,崇祯也没多大意见,虽然这厮总是因为一些奏疏顶撞于他,但论品行,李邦华断然不会与其他朝臣拉帮结派。

李邦华任了首辅,次辅便空了出来,工部尚书范景文顶了缺,工科出身最讲究实用主义,也最严谨。

唉,就是年岁太大了,全是一帮老大爷!

刘鸿渐又提出升任户部左侍郎方岳贡为新任吏部尚书崇祯也没反对,毕竟这老方本来就是阁臣,对吏部业务也熟络。

至于空出来的东阁大学士,刘鸿渐想了想提起一人。

礼部尚书,韩郁。

第460章 相互制衡(第四更,戒烟失败加更2/3)

“韩郁……”崇祯似乎是在琢磨着这人。

前任礼部尚书马士英落马后,此人也是刘鸿渐所举荐,在任之上中规中矩,倒也没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韩大人曾向臣例数国朝之弊政,若论革新,臣只懂得个大概,韩大人才是行家。”刘鸿渐如实向崇祯禀告。

朝廷里知道大明弊政的一抓一大把,但主动提出革新的,唯有韩郁一人。

对于这韩郁的底细刘鸿渐是早就查了个清楚,寒门出身却能洁身自好,不与朝臣们同流合污,但也因此受尽排挤。

历任应山知县、新野知县、泌阳知县、临沂知县、兵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督察院经历……

韩郁科考一甲第十八名,官场混了近三十年才混到个督察院右佥都御史。

若说缺点韩郁也有,不喜利,而喜名,身前身后之名,流芳百世之名,这爱好好呀,刘鸿渐最喜欢了。

既然推了一把,不妨再推第二把吧,有没有金刚钻,全看老韩你干不干得了这瓷器活儿了。

只不过,唉,又是一个老大爷!

内阁七辅臣加一块足足有近四百岁,刘鸿渐仅一人硬生生把全部阁老的平均年龄拉低了十岁。

好在他不用天天来坐班,否则天天跟着一群大爷上班,想来过不了多久他都担心自己也变得老气横秋。

督察院的闻风奏事职能被取消,六科给事中全部裁撤,也算得上崇祯朝的一股新风。

这一点崇祯算是看明白了,监察权一定要拿在自己手中。

督察院既然是负责纪检的,想弹劾谁就拿出确切的证据来,是为官员体系的自检。

督察院监察百官,东厂负责监察督察院,也仍有督查百官的职责,而锦衣卫就更牛逼了,负责监察东厂。

刘鸿渐身上的职称虽然多,但皆是能管能不管的,比如这武英殿大学士、内阁成员,他想去便去,没有大事不想去崇祯也不会勉强。

而这锦衣卫指挥使更是如此,二把手梁阳大多数时候都找不见刘鸿渐在哪。

但有一点,不管是不管,如果让他看的不顺眼了,职权便能压的下属部门死死地。

这就如一把悬在东厂、悬在百官头上的刀,朝臣们干啥事都得考量考量,若是被这位既懒又狠还圣眷在握的家伙盯上,是个什么后果。

督察院、东厂、锦衣卫便是崇祯的三只眼,京营边军数十万得了崇祯恩典的军队是他的臂膀、他的屠刀。

定下了调子,崇祯内心大定,接下来的几日时间,崇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八月初十,京城西市,近三百犯官被崇祯一声令下皆数斩首示众。

百姓观之,无不拍手称快。

自去岁崇祯大肆抄家国库得了那许多银子,整个北方的田赋皆被免除。

如今皇帝陛下御驾亲征,屠灭为害北方数十年的女真野人,外除不臣,内惩奸佞,施民以利,这样的皇帝陛下哪里去找?

如今大明的局势是,朝臣噤若寒蝉,崇祯我行我素,只要百姓不闹腾,万事都好说。

朝臣嘛,你若肯老实办事儿,就好生待着,不听话的直接罢免,崇祯是一点都不惯着。

朝臣近半数被定王案株连,一声令下,翰林院的庶吉士全部下放,换回了大明各地的府、州、县等地方官入京。

一时间朝廷状况为之一新,特别是被从各地召集来的地方长官,他们简直做梦都想着入京,毕竟京官儿可比地方官霸气多了,不仅能天天朝见天子,听说还会有各地的富商孝敬。

可真的是这样吗?呵呵。

这些日子崇祯自顾自的忙着,倒是清闲了刘鸿渐,他每日来睡个懒觉,起来做做早操,锦衣卫衙门溜达一圈,便又跑去军械所。

有牛人宋大爷在,整个西山工坊打理的井井有条。

半年时间,只玻璃工坊和钢铁工坊便给刘鸿渐挣了八十多万两白银,另外有山西顾家父子负责的煤石生意,也有三四十万两的进项。

但这些银子大多都是左手进右手出,得了刘鸿渐的命令,宋大爷是一刻不耽搁的扩充着军械所的规模。

特别是钢铁工坊,半年时间已经扩充至拥有八百余余工人、日产钢铁四百石。

首节上一节499/10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