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85节

对于杨震组织小分队主动出击的想法,郭炳勋还未来得及答话,门口突然传来李延平的声音:“司令员这个建议我看不错,与其让这些汉奸、特务找上门来,暴露我们秘营的位置,还不如我们主动出击,除掉这些对我们威胁很大的特务。”

看到李延平与彭定杰进来,杨震笑了笑道:“政委,那边的会开完了?战士们的情绪怎么样?”

听到杨震询问那场谈心会的结果,李延平竖起了大拇指道:“到底是在老红军部队任过指导员的,司令员这套政治工作方法,真是有水平。战士们现在的情绪很高,训练热情也提高不少。”

闻言,杨震点点头道:“我们的战士大部分没有什么文化,思想都很简单,要求也很低,都是一些好战士。只要我们这些做首长的从一点一滴上去关心他们,会赢得战士们真心的爱戴和拥护的。”

“不过,思想工作该做的,是一定要做的。但是面临的难题该解决的也要解决。战士们长期缺乏肉类食品,虽然还不至于饿肚子,但终归还是缺乏营养的。尤其现在部队的训练强度大,天气也一天天的在转冷,这营养不足还是不行的。否则在面对小鬼子的时候还是要吃亏的。这吃高粱米长大的人底子上与吃大米、牛肉长大的还是有差别的。”

“刚刚在回来的路上我琢磨了一下,我们手头上缴获的那些罐头除了留下部分作为储备之外,先抽调出一批来作为肉食。另外,还要组织一批猎户出身的战士想办法打些野味。”

“一头野猪有二三百斤,两头野猪就够部队吃一顿的了。这张广才岭的野猪多的很,前天不是还跑到我们的伙房去偷吃吗?既然他们对我们不客气,我们也不要再讲究什么客气不客气的了。”

“另外,老彭在转运物资与弹药的时候,不是在苇河县城购买了一批畜力车吗?我看了一下,那里面除了骡马之外还有几十头牛。这些牲口我们一时还养不起。牛精贵,总吃草,牲口也不长膘。”

“既然养不起,暂时又用不上,我看完全可以隔一段时间杀上几头,给战士们补充一些营养。这牛肉可比猪肉有营养的多。”

“另外我们还发动部队在训练业余时间,多采集一些蘑菇、木耳等山珍一类的。我们守着大山这座宝库,总不能连一顿肉都吃不上吧?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由哈尔滨突围到这里的时候,这野味可没有少吃。可是连老虎都吃过的。现在虽然暂时还尽量不要开枪,但下套子终归还是可以的。”

李延平听到杨震的建议,点了点头道:“我看可以。那些牛都是老彭花了数倍价钱从老百姓那里买来的。现在弹药、物资已经储存完毕,这些牛又不是可以训练的战马,驮东西力量虽不小,但速度也慢。对我们来说反倒是一个累赘。杀了即不违反群众纪律,也可以为部队改善一下伙食,保证战士们的营养。”

“不过,司令员你刚刚说组织一些小分队,准备敲掉那些进山的特务。我看打猎的事情,是不是就让他么顺便做了。部队中猎户出身的人数量并不是很多,调走一部分,剩下的也就没有几个了。而且用他们,也可以做掩护吗?”

对于李延平的想法,杨震摇了摇头道:“政委,这可不行。这些小分队,最大的优势便是敌明我暗,讲究的便是快速、机动,出手不拖泥带水。一旦他们还要肩负打猎的任务,对于他们来说反倒限制了他们的作战特点。打猎的人,还是另选的为好。”

听到杨震反对自己的建议,李延平便沉默了下来。作为政委,到这支部队以后,他对杨震这个军事指挥员还是尽最大努力支持的,也从未干扰过军事指挥员的决心。既然杨震反对,他也就不在坚持自己的想法。

李延平的沉默代表着他认可杨震的意见,但杨震却是叹息一声道:“可惜,我们手头上的人才实在有限。除了少部分猎户出身的战士之外,这些小分队的主力还需要抽调经验丰富的战士为主。”

“可够这个标准的战士现在大部分现在已经是班长或是部队的作战骨干,一下子抽调太多,必定会影响下一步的训练。但这些特务对我们的威胁又是极大,不处理我们坚持不了三个月就会被发现的。”

面对地图沉思了好大一会,杨震转过头对郭炳勋道:“我看还是以侦察兵为主,在尽可能不影响到部队训练的前提之下,抽调一批老兵和骨干。组成十几支六人左右的小分队,专门深入到山林中解决日伪特务。”

对于杨震的想法,郭炳勋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还是点点头道:“我尽量想办法。我看可以从已经伤愈的伤员中抽调部分。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将这些小分队派出去后,尽量让他们向南展开、活动,将鬼子的视线转移到南边的敦化、蛟河县境内。这样,会更有利于掩护我们主力完成休整。”

说到这里,郭炳勋拿起铅笔在地图在宁安与敦化、蛟河的交界的位置画了一个圈道:“司令员、政委,你们看。敦化北部与宁安、蛟河交界的山区回旋余地要大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海浪河与二道海浪河之间的这一片山林。而且这里同样也是山高林密。我们手中的这张地图是缴获的小鬼子的。但即便是一向精细的小鬼子地图,对这一带也是标示不是很清晰。”

“而且虽然这里距离北满、东满的抗联的二路军、三路军距离远了些,但却是距离政委所说的活动在南满以及长白山一带的抗联的一路军活动范围很近。甚至也许本身就是抗联一路军的游击根据地之一。”

“我想日军不会不将那里也作为清剿的目标之一的。他们现在之所以将主要视线集中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一个带的山区,我想还是与我们从苇河县城撤离搬运的那些物资有关系。”

“我们在苇河县城征集了大批大车,将从苇河县城缴获的大批物资转运到秘营。这几百辆大车虽主要是夜间行进,但不引起鬼子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这些车夫不会为我们守口如瓶的。”

“虽然我们在苇安山一线将那些车夫打发回去,但没有人会相信这数百辆大车会凭空消失。而且过了苇安山一线,便是张广才岭的腹地,这里都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鬼子不会认为我们有能力将几百大车的物资,转运的太远,肯定会认为我们的秘营应该大致距离苇安山不会远。”

“从刚刚黄大力的汇报发现日伪特务的地点来看,鬼子很明显将搜索的重点放在二道海浪河以西以及海浪河与牡丹江之间。鬼子将搜索的重点放在二道海浪河以西,是针对我们的秘营的。至于海浪河与牡丹江之间恐怕才是针对我们的。”

“我先听老彭,后听政委说过,抗联各部为活动方便,不至于一个秘营暴露,影响整个部队的活动,一般都设置几处甚至几十处秘营。狡兔三窟这个道理,我想小鬼子与抗联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是不会不明白的。所以我刚刚我一直在琢磨小鬼子为什么将重点放在两个地方。”

“不过鬼子虽主要将搜索的视线集中到这一带,却没有将搜索的重点放在两条海浪河之间的老黑顶子山区,除了这里处于张广才岭腹地,一时他们的触角还没有伸到这里之外,会不会也认为老黑顶子山区虽是山高林密,上百里没有人烟,但却处于两条河之间,回旋余地相对较小。而没有将重点放在这里?而放在了更加方便,回旋余地更大的二道海浪河以东,以及海浪河以西至牡丹江这一带?”

“我的这些想法,都是建立在一个思维上。那就是鬼子在对付我们的时候,是不是也一贯沿用着对付抗联的习惯性思维?联想老彭说过鬼子对付抗联的那几手,黄大力侦察带回的情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来。”

“他们认为就算我们在苇河县缴获的大批物资可以支撑我们过冬,但出于习惯性考虑,也不会在接触不到百姓的深山呆上太长时间。甚至他们认为我们的秘营位置也不会设置在深山区?因为他们不会相信,我们会一下子储备了足够支撑上千人过冬的物资。我想我们部队的大概人数,鬼子心中应该已经有了数。”

“而且,他们会认为,按照抗联的活动习惯,我们不会离开老百姓太远。我们需要补充兵员,补充物资,补充给养。最关键的是伤病员的医治。”

“我们连续作战,先设伏于苇安山,再战苇河县城,三战五常与阿城交界之处,虽因为战事匆忙对牺牲的人只能草草掩埋,但我们却没有遗弃一个伤员。”

“鬼子一向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很自信,对自己训练出来的伪满军的战斗力也很自信。所以他们很有可能会认为这连续几战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伤亡。”

“不过实情也的确如此。五常那两场阻击战,除了新补充的,没有的参战的那几百新兵,和随老彭一起掩护物资事先撤回的一个连之外。参战的我们之前训练的老骨干,几乎伤亡了近四分之一。可谓说得上是伤筋动骨了。”

说到这里郭炳勋笑了笑,只是笑容中却带着浓浓的苦涩。很明显,他还在为那场阻击战付出的重大伤亡,而有些伤感。

看着显得有些不自然的郭炳勋,杨震拍了怕他的肩膀道:“老郭,这不是你得错。我们部队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术素养,甚至包括基层指挥员的指挥能力与小鬼子,甚至伪满军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对付伪靖安军那一战,若不是缴获了那几门火炮,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了。老彭现在你该理解我,为什么想尽办法也要争取三个到五个月的休整了吧。”

“好了,不要伤感了。他们是军人,从扛上枪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有这个准备。没有人能真正在这种战争中取得真正的零伤亡。我们这些作为指挥员的,现在最应该要做的是怎么在今后战斗之中,让部队尽可能的不要做出无谓的牺牲。”

听到杨震这些开解的话,郭炳勋稳定了一下情绪,集中精神道:“伤员的医治,尤其是药品的需要,使得我们也不会进入深山太远。我们在苇河县城绑架的那些医生,也会无形中证实了他们的猜疑。我们的伤亡不小,所以才不惜采取绑架这一手段。”

“那么既然鬼子也没有将这一带作为重点,而将主要视线放在了二道海浪河以西、海浪河与牡丹江之间的山区。应该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既然鬼子这么想,那么我们何不给他们加加料?”

“小鬼子若是在这两地没有发现我们的踪迹,势必要将视线集中到我们现在藏身的这块山林。所以我们必须要将他们的视线引开。司令员,我觉得如果我们将进入这片山林的日伪特务全部解决掉,反倒是回真正的暴露我们所处的位置。”

“小鬼子鬼的很,他们派出的那些特务踪影不见,一个都没有回去。他们肯定会想到,我们就藏在这片山林中。因为在这里除了我们,没有人有能力解决掉他们全部的特务。一旦鬼子确定我们在这里,下定决心逐山清剿的话,我们就真的很危险了。”

“除非我们下定决心放弃秘营中的物资,否则我们没有办法携带这么一大批物资作战。我们至少要在大雪封山之前,拖住他们。等大雪封山之后,鬼子进山扫荡的能力会减弱。”

“所以,我的意见是小分队可以派,但对于这些特务不要在我们周围解决。想办法将他们引向南边,也就是敦化境内再解决。将鬼子的视线转移到敦化、蛟河境内。尤其是敦化境内,山高林密,将那些特务引到那里,是极为可能将鬼子的视线引到那里。”

“只是我们现在查清了鬼子东、西、北三道封锁线的位置,但对于鬼子那边的封锁线究竟在那里,我们还不清楚。若是现在查,恐怕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各个小分队若是向南,很容易碰触到鬼子的封锁线。到时候,弄不好会弄巧成拙的。”

对于郭炳勋的想法,杨震赞赏的点了点头道:“老郭,你的想法不错,将鬼子的视线引向敦化境内,至少对我们来说可以减轻不少的压力。”

“不过除了你担心的鬼子南部封锁线的位置之外,我还担心,部队没有经历过野外生存训练,此去敦化境内一路上都是深山老林,又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给养,小分队的生存到是一件大事。”

“另外,我们缺乏有效的通讯手段,这小分队一旦撒的太远,这收拢起来就很困难了。可以抽调组成小分队的人,都是部队的骨干。而我们再也经受不起骨干的损失了。失去了骨干,我们这支部队也就至少是暂时失去了战斗力。”

第93章选择

对郭炳勋的建议,杨震犹豫了一下。原本按照他的计划是在自己驻地二十里范围内对有可能渗透的特务进行清理。这样,各个小分队在通讯手段落后的情况之下,可以尽量不离开主力过远,能做到收放自如。不仅随时可以通报敌情,还可以随时撤回休整、补充物资。

不过这样一来,反倒是显得有些欲盖弥彰,甚至很容易帮助日伪军确定部队的具体位置。在清理范围距离主力驻地过近的情况之下,很容易泄露部队的驻地。

正像是郭炳勋说的那样,日本人不是傻子。派出去的大批特务犹如断了线的风筝一般消失,要是再感觉不出这其中的异常,那就真的奇怪了。

对于郭炳勋的想法,杨震实际在内心还是很赞同的。用小分队将日伪特务的视线吸引到南线,不仅可以大大的减轻主力驻地暴露的危险,如果进行顺利的话,甚至还能缓解日伪军对自己所处山区的封锁。

不过,赞同归赞同,但对于这些小分队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杨震却是有些很不放心。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将十几支六人小分队撒到这莽莽群山之中,根本就无法做到收发自如不说,甚至在远离驻地,在寒冬将至的情况之下,在丛林中便是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在杨震看来,郭炳勋的想法的确不错。但他得这个计划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在派出去的各个分队都训练有素,可以做到收放自如这个前提之下。

可在眼下部队的实际情况,郭炳勋的这个计划成功的希望并不是很大。弄不好,反倒是适得其反。没有能将日伪军的视线引走,自己反倒是损失几十名战斗骨干。

首节上一节85/149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