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领袖与那位后来的旗手结婚的时候,他已经被调到一二九师工作,根本不可能了解。要是连领袖的私事,能在通讯手段还极为落后的眼下中国都传的满天下都是,连一个小小的连长都知道。
那么中共根本就不可能在形势严酷之下,存活下来。领导人早就让人一锅端了,那还能发展、壮大?而且日军情报部门也没有那么神通广大,能在那么严密的防范之下,在可利用资源相对国民政府更少的情况之下,还将触角伸到领袖身边。
杨震相信这封电报上涉及机密的事情,中央自然会分得清轻重缓急,给自己一个相对满意的答复的。至于电报上的那些杨震原本远不够级别接触机密,为什么他会这么清楚,杨震今后自然会解释清楚。
所以经过慎重的思考,那封让军委通讯部门首长想笑又不敢笑的电报便出炉了。当然为了维护领袖的尊严,虽然这个时候那位旗手还远没有后来的张扬,但为了谨慎起见所以这封电报依旧是杨震亲自翻译成密码的。
等接到中央再次回电后,见到电报上的内容,杨震一直悬着的心才真正的放下。季青抵达延安,并得到了领袖与总司令的亲自接待,这件在杨震看来几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居然成功了,杨震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直到接到季青的亲笔电报,杨震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不过在知道自己记忆中的偏差差点没有害的人家被自己人处决掉,就算脸皮已经锻炼的极厚,杨震也多少有些愧疚。
要不是幸好李荆璞在一二零师工作,其时正好随同一二零师抵达冀中军区。急于打听抗联的音讯,及时赶到从刑场上救下季青,恐怕季青就真的被自己害死了。正是这个愧疚,才让杨震在中央提出留季青在中央东北工委工作的要求之后,想也没有想的便同意了。
并且在中央提出留季青在中央工作后,曾再三向中央陈述季青在五军中的表现,加上季青本人出色的才干,使得季青极为受到领袖的器重。
尽管受到那位原来驻共产国际副代表屡次打击,但在领袖力保之下却依旧地位稳固。整风中几次遇到审查,都是领袖亲自担保得以过关。
甚至将那位一项以整人著称,爱整风运动中掌中央生杀大权的社会部长排挤出延安。从而避免了杨震所知道历史上悲惨连续蹲了中苏两国半辈子监狱的悲惨命运。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接到中央的第二封电报后,在确定了季青的确抵达延安,恢复了一直孤悬东北的抗联与中央的直线联系,杨震立即将这个消息电告在江北谈判的总指挥。
杨震将中央第二封回电中除了关于某些事情特殊的答复之外,其余的决定几乎原封不动的转发给总指挥。并告之中央方面已经开始与苏方沟通,争取能够通过苏联方面建立与抗联直接联系的一条陆路交通线。
并已经决定与苏方联系,准备调派一批在苏联学习、修养的干部,前来抗联实地考察。希望他能在与苏方谈判中双管齐下,配合中央行动。
接到杨震转达的季青已经抵达延安,二路军与中央终于恢复了电台联系的消息之后,虽然因为一天都与苏方磨牙以及向对方展示杨震设计的武器威力,已经相当疲劳,此时刚刚休息却又被唤起的总指挥当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自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撤回国后,便与中央失去联络的总指挥曾经几次请求苏方协助沟通,却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在经历过一次次,几乎已经数不清的失望过后,如今虽然没有能恢复陆上交通线,但电台联系却终于沟通,怎么又能不让总指挥激动?
看着一贯稳重,今天却少见的情绪外泄,就算形势再紧张也没有过如此失态的丈夫,知道丈夫心中想着什么的总指挥夫人在为丈夫高兴的同时,也不禁更是佩服杨震。
总指挥数次过江的原因,自参加抗联后一直在二路军总部工作的夫人自然很清楚。对于丈夫一次次的碰壁,自结婚以来也很清楚。如今那个年轻人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做到了丈夫一直想做,但却始终未能做到的事情,的确很是让人钦佩。
被杨震这封电报从睡梦中拎起来的总指挥,此时哪还有半分的睡意。急忙的穿上衣服,就要喊警卫员准备出去找苏方代表,远东军区内务部那位中文名字叫做王新林的少将。
却不想正要出门的时候却被夫人拦住。见到丈夫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夫人笑了笑指了指墙上的挂钟道:“你也不看看现在几点了。你这个时间去找人,上哪找去?”
见到夫人指着时钟上显示的时间不过午夜十二时,总指挥有些懊恼的拍了拍脑袋笑道:“我这一高兴,连时间都给忘记了。好了,接着休息,明天再和那帮苏联人继续磨。”
说是继续休息,但情绪微微有些激动的总指挥那里还睡得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直到天亮也没有在合眼。而身边熟知他心思的夫人,尽管因为有了身孕很是嗜睡,但也自顾自的休息,而是静静的一直依偎在丈夫的身边,陪着他一夜无眠的直到天亮。
好不容易等到天色大亮,急于得到苏联方面答复的总指挥便再一次赶到苏联远东军区。却没有想到得到的答复居然是之前负责接待他的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政委兼远东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伊万诺夫与内务部负责人王新林,已经去莫斯科向苏共中央汇报工作。
那位佩戴中将军衔的接待人员还特地强调,他们汇报的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苏联方面对抗联援助的问题。毕竟有些事情不是远东军区可以做主的,尤其是总指挥点名要的那些物资,很多都要从苏联的内地调拨。所以苏联方面希望总指挥能够耐心的等待莫斯科的回信。
听到远东军区这个答复,总指挥不由的心凉了半截。即便是回莫斯科汇报工作,也不用作为苏联远东方面的三个最高负责人一同前往。在此刻,诺门罕地区战事正浓之机,居然作为苏联现今对日防御最重要的远东军区以及远东边疆区最高负责的三人,一同被召回莫斯科,难道这其中出了什么变数不成?
联想到远东军区那位战功显赫的前任司令被召回莫斯科后,便失踪的往事。知道现在苏联方面肃反正值高潮期的总指挥很是担心旧事会不会重新上演?
此次一渡江,总指挥感觉到这次受到的待遇与以往不同不说,对方出面人的规格之高,给自己的待遇之高与往日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地下。
苏联远东军区司令阿巴那申克大将与政委伊万诺夫,这两位远东军区最高负责人不仅亲自出面,还安排苏联远东军区内务部负责人王新林少将专门同总指挥进行谈判,并派遣一位上校专门负责照顾总指挥的日常生活。
还破例发还了警卫排在过江时候被苏联边防军扣下的武器。虽说只返还了快慢机与四四式步枪,那些冲锋枪被苏联边防军私下扣下没有归还而出现小小的遗憾,但却拨付了一辆小汽车、一辆卡车给总指挥在苏时候使用,以作补偿,这规格、待遇与往日可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苏联方面态度巨变的原因,总指挥很清楚。绝对不单单是因为诺门罕事件,这一件事情。归根结底还是二路军几次重挫日军围剿,不仅击毙了大量的日伪军,牵制了下江地区的日军两个精锐师团无法西调不说,甚至还打下了一片根据地。
正像杨震所说的那样,无论什么样的谈判都需要实力作为基础。你没有实力,就是上门去要饭,也没有人会搭理你。因为给你东西,对方得不到任何的好处。
苏联方面的这个态度让总指挥看到了谈判成功的希望,但现在谈判的对象被召回了莫斯科了,剩下的人又都做不了这个主,使得总指挥的心中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很担心事情会出现什么变数。虽说待遇不待遇的,总指挥并不在乎。但对于谈判能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总指挥还是很担心。
接到总指挥发来的商议电报,对于总指挥的担心,后世对这位阿巴那申克大将经历早就如雷贯耳的杨震只回了一封短短的电文:“天塌不管,安心等待。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的陪陪嫂子。”
接到杨震的电报,再加上苏联方面并未改变态度。极为最高负责人虽然都不在,但却派出了政治处的一名少将专门替总指挥解决问题。使得总指挥即便是有些心急如焚,但也只能安心的在伯力等待莫斯科的回信。
第206章莫斯科一九三九
实际上总指挥担心这几位被肃反多少有些多余。几位远东军区的最高负责人被召回莫斯科的确像苏方那位中将说的那样,与援助抗联一事有关。当然能让这几位远东地区党政军最高负责人同时被召回,也不单单是这一件事情。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刚刚工作了一夜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斯大林在得知这几位远东地区最高党政军负责人已经抵达莫斯科后,不顾连夜工作的带来的疲劳,在第一时间进行召见。
在观看完总指挥向苏联远东军区展示用来交换物资的几种武器电影资料后,对这几种武器表现出很高兴趣的斯大林转过头对一同观看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苏军总军械部长库利克大将、苏军炮兵主任沃罗诺夫中将以及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道:“你们看这几种中国同志设计的武器怎么样?适合不适合我们工农红军?”
对于斯大林的提问,这几位元帅、将军显得都很谨慎。几年的肃反下来,无数的高级将领被杀,使得这些苏军高级将领说话,尤其在斯大林面前说话都极为谨慎。万一自己夸奖了这些看起来性能极佳的武器装备,弄不好斯大林同志一发怒,指不定又有谁倒霉了。
若是将这些武器贬的一无是处,看着这些性能很优异的武器就此埋没,又实在有些过不去。尤其是主管苏军炮兵的炮兵主任沃罗诺夫中将一眼就相中资料中那款结构简单,射速极快,威力也不小的多管火箭炮了。
琢磨来,琢磨去,几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主管武器生产的总军械部长库利克大将。人家是斯大林同志的老关系了,是其一手提拔起来的吗吗,又是主管武器生产的。想必就是说错话,也无关紧要。
只是其他人可以暂时不回答,但作为苏军主管武器装备生产的总军械部长的库利克大将却不能不回答。看到其他几个人的眼光都看向自己,生性极为保守,对新式武器并不是很热衷的库利克大将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斯大林同志,这些武器装备看起来性能不错。”
“尤其是那款一百零七毫米火箭炮,与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试制的喀秋莎火箭炮相比,虽然其发射机构只有十二管,一次发射火力数量虽然不如我们已经开始试制十六连装的BM-13火箭炮,但其足有八公里的射程却是要远于我们。而且炮弹的散布面也要小于我们。”
“中国同志制造的这种武器使用制造普通火炮身管的无缝钢管作为发射导轨,不仅生产相对简单,在使用方面也比比我们使用的工字型发射导轨在保养和操作方面起来要简单的多。”
“而且从资料上来看,这种武器够轻便,分解之后,几个红军战士很轻易的便可以携带。最主要的是这种武器中国同志已经在实战中使用过,至少看起来效果不错。”
库利克大将说这番话的初衷并不是希望苏军能够装备这种武器,对于新式武器的装备,他一直很保守。尤其是担心正在研发,已经进入试制状态的BM-13火箭炮会对传统火炮产生影响。所以他之前对这种火箭炮的设计与生产一直在制造障碍。
对于斯大林很强的自尊心摸的很透的库利克大将,知道以斯大林的为人,很难接受一款虽然性能优良,但却是中国人设计、制造的武器装备伟大的苏联红军。所以他夸奖这种武器的性能,实际上是想彻底的将那个该死的什么火箭炮项目彻底的终止。
应该说库利克大将虽然在武器生产、设计上极为保守,但眼光还是极准的。电影资料虽然不能展示全貌,但他还是一眼就看出这种武器优异的性能在那里。
对于库利克大将的评价,斯大林微微的点了点头。这位老战友虽然有些保守,但眼光还是很准的。他虽然没有指出这种武器适合不适合红军装备,但却指明了这种武器与现在还处于绝密状态的BM-13火箭炮相比较的优点。
对于库利克大将的评价还是很满意的斯大林,转过身来对其他将帅道:“现在由远东军区司令员阿巴那申克大将来介绍一下中国同志设计的其他几种武器。”
接到斯大林命令的阿巴那申克大将站起身来,打开自己身边一直很不起眼的箱子,拿出了三支外型有些古怪的武器道:“这是中国同志设计的其他几种武器。当然这三种武器并不都是中国同志拿来希望与我们交换物资的。这其中用来交换的两种武器我们刚刚在电影资料上已经见过。”
“一种是使用我们制式七点六二毫米莫辛纳甘步枪弹的所谓自动步枪。只不过这种步枪使用的弹药在口径上虽然没有改变,但在子弹的长度上却做了改变。由原来的五十四毫米改为三十九毫米。也就是他们所说的中间型枪弹。”
“在改用了这种中间型枪弹后,这种武器虽然有效射程由原来的四百米下降到了二百米。但在射速极高的情况之下,后坐力并未难以控制。斯大林同志,这种武器的射速据远东军区军械部门的人员估计,这种武器的战斗射速至少在每分钟二百发左右。而理论射速可以达到六百发每分钟。”
“我们目前装备的无论是M1910式重机枪还是DP轻机枪,要想达到这个战斗射速,都需要笨重的枪架。而这种武器,我们的红军战士一个人便可以轻易的携带。要是大量的装备,我相信我们红军的步兵战士火力将达到一个空前的阶段。”
“这种武器采用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回转式闭锁枪机,冲压生产工艺。不仅制造简单,而且其维护性能也不比我们手动的莫辛纳甘步枪复杂,我们的战士很容易就能学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