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1064节

好在熊大缜这个家伙反应速度还是有的,脑袋转的也足够快。他利用上一阶段会战战损相对严重一些,已经无法修复的T二六坦克上的坦克炮,将三八T坦克上的三十七毫米捷克造坦克炮换了下来。二号坦克上使用的二十毫米机关炮弹,则被他用二十三毫米高炮弹临时抱佛脚改出了一批。

至于三号坦克,他利用搞出四十五毫米穿甲弹积累出来的底子。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为其使用的五十毫米坦克炮,在战役发起之前生产和制造了一部分炮弹。虽说因为生产的过于匆忙,而没有能形成足够储备量,但是三万发的产量也足以满足了战役之中所需。

这么一大批英国和苏联人的装备,几乎在不到一个月的间隔之内陆续到位,让装备部和东北局军工部忙的手忙脚乱。再加上要集中精力生产炮弹、航空炸弹以及各种轻武器弹药,还要满足向苏联交货的数量,短时间之内拿出这么一批坦克炮,以抗联目前还有限的军工能力,也实在是有些顾及不到。

熊大缜认为与其手忙脚乱,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以及浪费目前对于抗联来说,相当宝贵的原材料。还不如利用为四十五毫米坦克炮制造炮弹的底子,先搞出一批炮弹来应急。至少炮弹的生产工艺,要比坦克炮简单的多。

除了被帽穿甲弹苏德方面有一定差别之外,普通的钢芯穿甲弹技术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便是被帽穿甲弹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差别也不是很大。以抗联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满足这种差别之间需要。

五十毫米坦克炮弹与四十五毫米坦克炮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之间,实际上的差距可远比制造坦克炮要小的多。而且这批德国坦克使用的五十毫米坦克炮的威力,也要大于苏制四十五毫米坦克炮。

苏联人转交的这批坦克,主要是装备了五十毫米坦克炮的三号坦克。至于三八T坦克而二号坦克数量并不是很多,加在一起不过七十余辆。四号坦克,也不过不到百余辆。二号坦克,作为侦察使用而并不需要更换火炮。剩下使用三十七毫米火炮的三八T和少量三号坦克,就省事的多了。

苏军转交的这批坦克,除了少数是在莫斯科之战前缴获的之外,绝大部分是在莫斯科保卫战发起反击的时候缴获的。这批坦克被缴获的时候,大多数是因为在莫斯科十二月到一月期间,白天普遍零下二十五度,夜间零下四十度,甚至零下五十二度极寒的低温之下,坦克发动机被冻住无法使用。再加上油料方面的问题,德军在撤退的时候,只能将其抛弃。

这批坦克只有部分带着一定可以维修的轻伤之外,大部分坦克的情况基本上是属于完好无损。除了需要清洗发动机之外,基本上不用修理。这给他的装备部和装甲兵,省了很多的麻烦。

德军在苏德战役初期,虽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自身损失,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之下也相当的惨重。不算基辅会战、斯摩棱斯克等几次大的会战,仅仅在莫斯科会战之前的维亚济马战役中,德军损失的坦克数量就高达近八百辆。

战争爆发初期作为德军的主力三八T坦克和二号坦克,到莫斯科会战打响之际已经损耗余烬。剩余的少部分在面对苏军T三四坦克制造的危机面前,因为基本上无还手余地,已经不在承担一线作战任务。除了部分被改装为各种自行火炮之外,大部分都转交给了后方部队清剿游击队使用。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取得的重大战果掩盖了其同样惨重的损失。作为德军主要突击手段的坦克,损失更是惨重。装甲脆弱,苏制反坦克枪都能摧毁的二号坦克和三八T坦克,是苏军首选的猎杀目标,也是损失最重的坦克。到了发起对莫斯科攻击的时候,德军投入的坦克已经是以三号坦克为主,四号坦克为辅的装甲力量。

而且基本上都是后期装备了五十毫米坦克炮的三号后期型。如果换了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德军投入的三千三百辆坦克之中,有近一半是装备了二十毫米机关炮的二号坦克,以及装备了三七毫米坦克炮的三八T型坦克此时还作为德军坦克部队主力的话,他熊大缜会更加的头疼。

第1555章问题出在自己这

在装备同一款坦克炮的波兰制七TP坦克,已经全部退出一线作战部队之后,全抗联使用三七坦克炮的,恐怕就只有这么一种三八T型坦克。而别说只有几十辆,就是数量再多一些,在没有后续来源的情况之下,也犯不上为这么一点坦克单开一条弹药生产线。

但是如果数量再多的情况之下,全部都更换为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话,抗联除了拆卸苏制T二六坦克上的火炮之外,自身产量又无法满足较大数量的更换。那么他不挨批,都不可能了。苏军转交过来的三八T坦克只有三十多辆,二号坦克只有二十多辆,到也算是无意之中结了他的围。

其实最让熊大缜头疼的不是解决德国三号坦克的火炮问题,而恰恰是四号坦克那款短小的七十五毫米坦克炮所需要的炮弹问题。榴弹倒是好说,抗联自己生产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可以利用库存的日式野炮弹改装。但是这款坦克炮使用的穿甲弹,却是让他头疼。

这批德国坦克苏联人转交过来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完好的。即便部分有战损的,也已经全部维修完毕。但是所有随车过来的炮弹,加在一起不足四百发。四号坦克所使用的七十五毫米穿甲弹,更是可怜的只有四十五发。就算加上高爆榴弹,也不足二百发。

而在目前已经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其他几种穿甲弹生产的情况之下,军工部门实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更重要的是已经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再去生产这款坦克所使用的七十五毫米穿甲弹。

在战役发起之前,抗联装甲部队和高炮部队都急需大量的穿甲弹。仅仅抗联的坦克部队,目前就有四十毫米、四十五毫米和七十六毫米三种口径的坦克炮,需要配备足够的穿甲弹。

再加上原来因为缺乏穿甲弹,在对空作战的时候,只能一直只使用榴弹的二十三、五十七毫米两款高炮。眼下也急需配备早就该配备的对空穿甲弹,以解决对空火力不足,炮弹种类过于单一的情况。

甚至就连原来一直使用原装苏制进口炮弹的三七和八五高炮,在原有进口的穿甲弹数量已经见底的情况之下,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补充。也就是说在下一阶段战役发起之前,除了四十毫米英制口径坦克炮穿甲弹数量充足之外,仅仅在这批德制坦克抵达之前,需要大量补充穿甲弹的口径就有七个。

而原本就是弹药生产技术力量最薄弱的军工穿甲弹生产部门,到目前已经是不负重荷。尽管穿甲弹制造的原理实际上都差不多,但是毕竟口径上的差距在那里摆着那。在加上德国所有的坦克运抵已经是一月底,即便开上两条生产线,大量生产时间上也已经来不及。

别说时间上来不及,就是抗联目前的军工生产能力,以及相对应的技术和设备能力,也根本就无法在已经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之下,在增加两种炮弹的生产。毕竟还有大量的压制火炮和火箭炮所需炮弹,以及航空炸弹需要生产。

除非让这些德制坦克停在后方不上战场,否则以装备部和军工部门的生产能力,根本就无法同时再满足两种新口径火炮所需炮弹。他估计尽最大的努力,他也只能满足两种炮弹中的一种已经是极限了。

面对着繁重的压力,熊大缜总算知道一号为什么已经知道德制五十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要大于苏制四十五毫米口径坦克炮。却还是宁愿开倒车,用苏式四十五毫米坦克炮,替换下德制坦克炮。并让军工部门先将T三四坦克炮仿制出来,争取在短时间之内将四号坦克上的短管七十五炮给替换下来。

这么多口径的火炮别说制造弹药了,就是看着都头疼。先不说到了战场上,手忙脚乱的后勤人员,会不会在外表大小差不多的情况之下,将这几种坦克炮弹给搞混乱了。单单就生产上的问题,都足够头疼的了。

只要一想到使用苏制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部队,接收到的却是五十毫米炮弹。使用五十毫米坦克炮的部队,接收的却是四十毫米的英制炮弹,熊大缜就有些不寒而栗。别看这些炮弹的口径相差都不大,但是绝对不可能通用的。

尤其是四十、四十五、五十毫米三种口径的炮弹,大小几乎都差不多,根本就是无法通用。就算四十毫米坦克炮的炮弹目前尚属充足,暂时不用生产。但是后两种口径更近的炮弹,却是最让他挠头的。

最后还是美国人帮助他摆脱了这个困境。得知抗联坦克炮弹缺乏的问题之后,皮尔逊让美国驻苏联代表团,从苏军那里直接搞了几发四号坦克使用的七十五毫米穿甲弹和高爆榴弹当做样品用飞机送回国。

美国人的工业制造能力,与抗联相比自然是天上、地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到抗联此次战役发起之前,直接用飞机给抗联运来了十三万德制七十五毫米坦克炮弹。而且其中威力最大的被帽穿甲弹,占据了总数三分之一。

同时还从为苏联人生产的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弹之中,调拨了两万发穿甲弹和高爆榴弹,基本上解决了抗联大口径坦克炮弹生产上的困境。并紧急为抗联调拨了一批制造穿甲弹的高性能钢材,解决了抗联在会战期间补充炮弹的原材料问题。而抗联在会战高潮阶段第一批投入实战德制一零五榴弹炮的炮弹,也是美国人给制造的。

而且苏联人移交过来的这批德国坦克,也不是全部都要投入到一线作战部队。这其中一部分,除了调拨给训练基地培训乘员之外。还有一部分在抗联无法自己制造零部件的情况之下,充当捐献者。

尽管苏联同时也转交了一批从被击毁,已经无法修复的德军坦克上,拆卸下来的零部件,比如说履带、拖带轮、负重轮,以及发动机、电器设备等部件。但上了战场,谁也不敢保证这批坦克会遭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多留下一批备用者,还是有好处的。

这样一来,投入一线作战部队的德制坦克总数,只有苏联移交过来得三分之二。抢时间生产出来的五十毫米坦克炮弹,虽说数量上并不算很多。但是平均分配之下,也足够保证此次会战进行了。

虽说有些手忙脚乱,而且在杨震很不情愿的情况之下,抗联目前使用的三种口径的坦克炮最终还是多了两种。但考虑到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杨震最终也没有在追究。只是告诉熊大缜,原定更换火炮的计划不变。

这次作战就暂时先使用原装火炮,但是战后所有的德军坦克更换火炮的计划不变。不仅仅是此次苏军缴获的德军坦克,要全部更换为苏制坦克炮。就是未来苏军转交过来的德军坦克,也要全部更换为苏式坦克炮。杨震这么做,也就意味着对熊大缜搞出的这一手默认了。

其实杨震很清楚,四十五毫米坦克炮数量不足,无法替换下来所有的德制坦克火炮,其中也有自己很大一部分原因。甚至可以说,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得原因,就是出在自己这个全军一号的身上。

两款苏式坦克炮之中,除了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因为苏联人转交过来的技术图纸过晚。即便有苏联专家的协助,但是就算再怎么紧赶慢赶,也基本上不可能在战役发起之前实现量产。火炮不是大刀,有点铁就能打造出来。

这玩意从设计到生产,是需要大量时间和技术支持的。普通火炮尚且如此,更何况复杂的多的坦克炮。别看都是火炮,但是坦克炮的设计和制造,要比同口径的地面火炮要复杂的多。即便有完善的图纸,也不见得能够立即生产出来。

但是苏制T二六S型坦克图纸和技术资料,以及协助抗联生产该型坦克的苏联专家,前年底就已经到位。实际上军工部门,去年就已经能够制造这款坦克所使用四十五毫米坦克炮,以及九十马力发动机的能力。先别管生产能力,首先已经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只是杨震在接到报告之后,却否决了军工部门开始生产坦克炮和发动机的建议。只批准先小批量生产部分发动机,作为现役坦克备用发动机,以及全力解决改型坦克炮所急需的穿甲弹。至于坦克炮的量产,甚至军工部门递交的先试生产一部分样车的报告,直接被他否决了。

杨震很清楚T二六坦克装甲太薄、车体太小、发动机马力过小的毛病,限制了它们后续发展。面对着整个二战快速发展的坦克技术,这款基本上没有改进余地的坦克,在战场上的生存空间只能越来越小。

别说在欧洲战场上对付德军的新式坦克,就是在中国战场上对付日军已经开始量产,并大规模开始装备部队的九七式坦克,也已经明显不是对手,更何况对付日军随时可能出现的新式坦克?其性能也就勉强欺负一下日军的九五式坦克,以及九四和九二式装甲车。

其狭小的车体,以及只有九一马力的发动机,也限制了其升级的可能。别说大规模的升级,就是抗联自己加装并不算重的附加装甲之后,这种坦克的结构和发动机就多少有些承受不住。

王光宇对林西的长途奔袭,因为技术故障掉队的坦克,比在战场上被日军摧毁的要多的多。加装了附加装甲之后,这种T二六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提高很大,足以抵挡日军九七式坦克炮的威力,但是其可靠性也急剧下降。

而其脆弱的装甲,在不加装附加装甲,却又无法抵挡日军种类繁多的小口径火炮。别说日军九四式步兵速射炮,以及一式反坦克炮,甚至连日军步兵使用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动炮,在四百二十米的距离,也可以轻易的击穿它的装甲。

这种已经落后的坦克即便仿制出来,到了战场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与其浪费抗联本就奇缺的各种资源,还不如暂时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搞到更先进的坦克制造技术之后再说。

第1556章并不受欢迎的T三四

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杨震甚至没有批准这款坦克所使用坦克炮的量产。甚至还将发动机仿制的重点,转向了BT七坦克所使用的四百五十马力的发动机。T二六坦克即便已经可以制造,但最终除了少部分的发动机,用来替换使用寿命短的原厂货之外,还是一辆都没有制造和生产,甚至连试生产都没有进行。

发动机是例外,是因为苏制的原厂货使用寿命实在太短了。在抗联高强度的训练之下,报废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苏军的标准。如果不事先生产出一部分,很多的坦克根本就无法上战场就要趴窝了。

结果现在想要临时抱佛脚,无论如何也一口气拿不出来足够数量的。这也是杨震对熊大缜偷梁换柱行为,最终默认的主要原因。毕竟这其中,自己要占据了主要的责任。杨震又不是那种遇责任向下推卸的人。

其实即便到第二阶段会战结束,原本计划为德制三号坦克换装的苏式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计划。在装甲兵的坚持之下,也没有能够得到完全的执行。对于总部这个换装计划,装甲兵那边并不欢迎。

德制五十毫米坦克炮,性能优良,穿甲威力和精度要远比苏式四十五毫米炮要大的多。特别是在四二年开始,苏联人转让过来的三号坦克,绝大部分都是换装了六十倍身管的长身管型,甚至不比苏制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差到哪里去。

首节上一节1064/14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