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 第336节

虞世南不由得意起來:“陛下所言甚是微臣以为咱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静观其变即可”

刘子秋摇头道:“朕不欲出兵只是不想我大汉的好男儿血溅沙场但不代表可以无所作为朕以为对于这两国的战事当以调停为主只要让两国停战百姓生活自可慢慢趋于安宁边境的安宁于我大汉有利无害又可免我劳师远征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子秋沒有说这场仗再打下去很快就会分出胜负胜利的一方往往会处于极度亢奋之中会被冲昏头脑极有可能会移师向东毕竟人总免不了会有贪欲如果沒有贪欲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贪念一起往往就会丧失理智而大汉富饶自然会引來胜利一方眼红虽然大汉军力强大并不惧怕敌人來犯但战火烧到家门口总不是一件好事只有让这两国都保持足够的强大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大汉才更安全

至于把这两个国家分成若干小国看似更加安全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国家并不是西域也不是漠北他们民族内部并沒有太多的矛盾被大汉强行分裂之后难免会心生怨恨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说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比如袭击大汉的商队比如刺杀朝廷的要员这些躲在黑暗里的运行往往会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刘子秋并不想树敌太多除非他能够狠下心來把这些异族人全部杀光然后再把汉人迁徙过去

李靖皱眉道:“只怕他们已经杀红了眼不肯听从陛下的调停”

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无妨谁要是不肯听从调停我大汉便师出有名到时候我大汉便派出远征军协助另一方彻底剿灭他”

弱国无外交以大汉如今的国力之盛便是一举吞并这两个国家都不是难事只是在吞并之后要想维持在当地的统治却有些困难罢了相信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恐怕都不愿意现在就直面一个如此强大的敌人

这一次刘子秋想让内阁來解决一个重大难題的计划又破产了最终还是由他來做出了决断倒不是说李靖、魏征等人智慧不够事实上论起揣摩人心运用权谋内阁中的任何一个大学士都要比刘子秋强得多只是刘子秋比他们多了上千年的见识看问題更深远一些而已

当然事情果然如刘子秋所料的那样无论是波斯还是拜占庭起初都不肯轻易罢兵毕竟双方激战多年仇恨越积越大但是在大汉使者摆出一副将要进行武力干涉的情况下两个国家都选择了服软同意接受大汉的调停

一个月后三国使臣在大汉东都洛阳举行会谈签订了停战条约史称洛阳条约条约规定两国边界恢复到战争初起时的状态双方各从边界后撤百里留下一个长条形的空间地带当然大汉使臣也沒有忘记为自己的王朝争取利益从此以后大汉商队在两国通行关税享受与这两国百姓同等的待遇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直到五年以后大汉的商队几乎控制了整个丝绸之路刘子秋才特旨允许这两国的商队在大汉境内也享受与大汉国民同等的关税待遇不过到那时候大汉的商队已经控制了这两国的经济命脉甚至连钱币都委托给了大汉的商人铸造这条平等待遇的实施已经沒有太大的意义了

经过这次的事件之后刘子秋彻底下定了决心要仿照后世西方国家早期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这时候大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刘子秋的一些新思想已经得以在国内广泛传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社团行业协会也已经广泛存在而且随着郡县学堂的发展在后來的几次科举考试中世家子弟通过考试的人数也越來越少他们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削弱这为刘子秋推行新制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到了大兴十五年两个代表大会终于得以设立一个是以开国元勋和世家组成的贵族代表大会一个是以各行各业普通民众代表组成的百姓代表大会内阁首相便由这两个代表大会在内阁大学士中选举产生再由刘子秋直接任命

而这一年刘子秋也彻底交权宣布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所有权力都归两个代表大会和内阁所有

然而在这一年的内阁首相选举中却出现了意外当选者居然是李世民这是一个谁都沒有想到的结果

自从在第二次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二名之后李世民便进入太学院读书数年之后他也如愿进入内阁时间可以磨灭人们的记忆近十年当中李世民为人谦恭、处事勤勉渐渐博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而这其间他对刘子秋也是恭敬有加好像真的已经放弃了野心愿意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臣子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他渐渐为代表们所接受在内阁诸臣中脱颖而出以高票当选首相只等刘子秋的任命

虽然刘子秋的任命只是象征性的但他在大汉朝野上下的心目中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沒有他的任命书任何结果都不能为天下人所接受

只是一些当年追随刘子秋打天下的老人对一些陈年旧事仍记忆犹新纷纷进宫拜见刘子秋劝谕道:“陛下知人知面不知心切不可将朝政委于李世民”

第107章 出路

刘子秋摆了摆手,道:“既然是经过两级代表大会选出的结果,那便无须更改。”

这些,通过科举考试,也陆续有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内阁任职。在这些年轻人当中,长孙无忌、李世民、杜如晦等人更是佼佼者。刘子秋一起致力于改造内阁的年龄结构,这些优秀年轻人的出现,为他实现自己的计划提供了契机。不过,在提名大学士候选人的时候,刘子秋也有过犹豫,毕竟他对李世民同样有些不信任。但是,李世民这些年的表现中规中矩,处理内阁事务也无懈可击,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会造反。凡事以证据来论,没有证据不可定罪,这是刘子秋自己设定的规矩,他自然没有理由去破坏。

为了表明自己处事公平公正,刘子秋最终还是把李世民列入了候选人名单。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的象征,这样的优秀人才,没有理由不进入候选人的行列。不过,在刘子秋看来,这些年轻人当中最优秀的当属长孙无忌,所以他并不担心李世民会当选内阁首相。

自从高秀儿出手救活高士廉之后,长孙无忌兄妹和刘子秋的关系大大缓和,长孙无垢也消除了对刘子秋的误会。当然,这对兄妹对李世民的意见却是越来越大了,尤其是对他的人品甚有看法。如果由长孙无忌担任内阁首相,一切自然在可控范围之内。

谁知道,最终还是出了意外。在选举之前,长孙无忌忽然放弃了竞选首相一职。

长孙无忌是个正人君子,当年因为和李世民的姻亲关系,不得已陪着李世民去了一趟江南,心里已经愧疚万分了。后来,刘子秋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让他进入天下中枢,这份以德报怨的厚恩,让长孙无忌更加难以自容。几番思量之后,他觉得能当选一名大学士已经出于望外,再不愿争什么首相了,于是在临进场之前,做出了退出选举的决定。

竞争很快在李世民和杜如晦之间展开,他们的表现比其他年轻人又明显高出了一个层次。最终,李世民以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赢得了满堂喝彩,从而夺下了首相的宝座。

这次意外已经超出了刘子秋的掌控,但他本来就是要削弱皇权,直至把权力交给天下万民。所以,这种情况却也符合他最初的设定。

虽然情况有些失控,但让李世民掌握大权,刘子秋并不十分担心。来自后世的他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设立内阁的目的只是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把刘子秋自己解放出来,而调动军队,却必须经过刘子秋的同意。这支强大的军队可以说是由刘子秋一手缔造起来的,在军队当中,没有人比他更有威望。这种威望,可不是单凭首相的一纸命令就可以代替的。而且,刘子秋一直在给他的将士们灌输一个理念。他们是国家的军队,是为了整个大汉王朝而战,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私军,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战,哪怕这个人是大汉皇帝,是他刘子秋也不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军队不为个人所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按照大汉军规,即便是李靖这样的大将军,一次最多也只能调动三千兵马。皇宫护卫如云,要是有人真想造反,这三千兵马连宫门都打不下来。那样的话,刘子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另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制度也让刘子秋彻底打消了顾虑。按照大汉律例,首相每届任期四年,最多只能连任一届。如果不能获得连任,以后也不能再次参选。也就是说,李世民最多担任八年的首相。这八年中,刘子秋仍然年富力强,完全有能力掌控局面。要知道,在大汉王朝百姓心目中,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一个拯救万民于水火中的人。

对于刘子秋同意让李世民担任首相,高秀儿很生气,毕竟这个家伙差点伤害了她们母子。自己倒也罢了,可刘思根是她的命根子,又岂容他人伤害。为此,高秀儿好几天没有搭理刘子秋。在整个大汉王朝,或许也只有她敢这般对待刘子秋。

大概是为了缓和高秀儿的怒气,李世民担任首相之后的第一件举动便是向刘子秋上表,请求他早立太子。刘思根是嫡长子,又能文能武,还有一手得自孙思邈亲传的高明医术,如此全才,自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立嫡以长,无论是国还是家,自古以来都是这个规矩。这样做,可以避免诸子为了争夺帝位或者家产而自相残杀。

但是来自后世的刘子秋却很清楚,历史的经验证明,这个规矩并不能阻止兄弟相残。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还是那些几辈子吃用不尽的家产,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在这种诱惑之下,许多人丧失了理智,泯灭了人性。而且,这个规矩还有个极大的弊端,谁也不能保证长子就是最优秀的继承人。即使长子足够优秀,谁又能保证长子的长子也同样优秀呢?

刘子秋一直试图寻找破解这个难题的办法,但却总没有成功。没有办法确立一个新规矩,立储的事情也就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所以才拖到今天。不过内阁制的最终推行,以及两个代表大会的设立,却让一直困绕他的难题迎刃而解。

皇帝的权力分给了内阁和代表大会,决定国家命运的就不再只是皇帝一人,而是整个内阁和代表大会的集体智慧。皇帝的能力好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皇帝的存在更多的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所以,由谁来担任这个继承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刘子秋倒是觉得把皇位传给刘思根反而有点委屈了他。毕竟皇帝受到许多限制,束缚了刘思根的自由。

于是,在接到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内阁递上来的奏章以后,刘子秋还是摇了摇头,道:“我大汉王朝从此以后不设太子!”

对于刘子秋同意让自己担任内阁首相,李世民其实也很意外,所以心中颇为不安。他搞不清楚这是不是刘子秋欲抑先扬的手段,所以行事格外谨慎。他提请刘子秋立储,一方面是为了缓解高秀儿的怒火,另一方面也是想试探一下刘子秋。至于他为什么能够知道高秀儿不开心,当然是因为他在宫中有李诚这条内线。但是,刘子秋居然说不立太子,这让李世民更加惊讶。他摸不清刘子秋的用意,只得再劝道:“陛下虽然春秋鼎盛,但总有飞升极乐的那一天。储君之事,关系社稷安宁,又岂能不慎?还望陛下三思!”

魏征、赵凌等一干老臣也从旁劝道:“陛下,大皇子实乃人中龙凤,可堪重任,还望陛下勿疑!”

这些老臣虽然不再在朝中任职,但刘子秋对他们依旧信任有加,时常召他们入宫叙话。有时候,他们的话对朝政仍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干老臣都是看着刘思根长大的,对刘思根的感情自然不同。而且刘思根本身也足够优秀,立他为太子几乎是众望所归。

刘子秋却笑道:“朕不立太子,并非没有选定继承人。今后,朕的诸子按长幼之序,不分嫡庶,均可列为继承人。长子刘思根为第一继承人,次子刘思云为第二继承人,以此类推。他日朕若是不在京中,就由第一继承人代行朕的职权。若是第一继承人也不在京中,则由第二继承人代行职权。”

既然刘思根为第一继承人,和立为太子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众人这才松了口气,也没有继续为了一个虚名而反复进谏。

虽然确定了继承人的问题,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内阁又提出给诸皇子分封爵位的问题。这一回,刘子秋却直接否决了内阁的提示,甚至没有听取他们的解释。爵位这东西必须通过累积功绩才能获取,不管什么人都不能例外,哪怕他是皇子也不行!当然,作为一种荣誉象征,爵位是可以继承的。皇室的爵位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汉的帝位。谁来继承这个帝位,规矩已经定下,自然无须继续讨论。

不过,这件事却给刘子秋提了个醒。生于帝王之家,看似风光无限,其实这只是太平时节的光景。一旦遭逢战乱,帝王之家的命运远远不如普通人家。历史上的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之前持剑砍伤了自己的女儿,就说了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汝何为生吾家!”

刘子秋是皇帝,他拥有许多女人,也有许多孩子。而这些孩子将来也会成家立业,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刘子秋知道,不管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有一个朝代能够流传千古,总会有覆灭的那一天。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重蹈历史上的复辙。所以,刘子秋要为自己的儿孙谋一个出路。这个出路绝不是坐享其成的几个爵位。

第108章 来历

历朝历代皇帝的后代都是龙子龙孙生下來就可以封王封侯他们不事耕樵自有百姓供养经年累月最终成了整个社会的寄生阶层在真实的历史上到了明朝后期朱元璋的子子孙孙就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庞大的规模直至连国库都拨不起他们的俸禄刘子秋虽然对明史沒有研究但也在一些小说和影视剧中看到过类似情节他自然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大汉王朝重蹈这个复辙

在如何安置诸皇子的问題上刘子秋早有计划最终能够继承皇位的只有一个但在自己退位之前这些孩子们一旦成年就必须自谋出路包括刘思根在内也不能例外当然皇家财力雄厚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财富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拥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至于这些孩子愿意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那就完全按照他们各自的兴趣由他们自由选择今后所要从事的不同职业

两年前刘思根就做出了选择成为医学院的一名医生有这位皇长子带了头其他几个稍大点的孩子也做出了选择次子刘思云自幼好武自然是投身军营了而其他几个孩子有的选择回到母亲的家乡草原有的则选择跟着大汉的远洋舰队出海探险还有人选择经商、耕作当然这些孩子尚未成年他们现在只是偶尔在各自选择的范围内进行历练并沒有真正投入自己的事业

其实这些皇子自幼读书也会学习一些治国之道但刘子秋定下规矩除了继承皇位的那个人可以参与政务其余皇子三代以内都不得在朝为官这样做也是防止这些皇子得了官职之后人心不足反过來又想争取更大的权力而在这个世上绝大多数人眼中最大的权力还是在皇帝那里

首节上一节336/3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