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 第311节

魏征却皱眉说道:“陛下此举恐怕多有不妥。若是有人与各地医官相互勾结。冒充贫民领取药材。恐怕朝廷将不堪重负。”

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刘子秋游历了大半个国家。眼见得许多地方人口凋零。而中国是个农耕社会。沒有足够的人口就沒有足够的粮食。减少病患对人口的影响就成了刘子秋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題。前段时间。他下旨建议对十七岁以后才出嫁的少女娘家给以奖励。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只要能够有利于人口增长。朝廷多一些开支也是值得的。不过。魏征的提议也不容刘子秋不认真对待。

刘子秋沉思良久。这才说道:“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可因噎废食。官办的医馆就应该优先照顾那些贫穷、看不起病的人。当然。适当的监管也必不可少。每年接受资助的穷人名单需要在郡县衙门前公示。若有贪赃枉法者。严惩不怠。”

这时。新罗使臣忽然站了起來。拱手说道:“尊敬的大汉皇帝陛下。不知道医馆可肯接受我国派员前來学习。”

高丽、百济两国使臣闻言也是眼睛一亮。连声说道:“陛下。我等也愿意禀明国王。派遣汉使前來学习医道。还望陛下恩准。”

第68章 拖不过去了

刘子秋颔首道:“你们都想派人來学**汉的医术。”

三国使臣一齐点了点头:“回陛下。外臣等回去后即刻禀报大王。派人前來学**汉的医术。”

其实。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长期以來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对于中原王朝的很多东西都感兴趣。他们不仅想学**汉的医术。还想学**汉的礼仪、儒学、农耕、纺织技术。甚至兵法。不过。來自后世的刘子秋却有个深刻的印象。在一千多年的韩国。非常无耻在剽窃着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从孔子到端午再到中医。无所不包。正由于这个原因。刘子秋几乎什么都不愿意让他们学习。让他们一直处于蛮荒状态。

想到这里。刘子秋不由摆了摆手。说道:“我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你们可以轻易学习的。当然。尔等既肯臣服于我大汉。朕也不为己甚。许尔等派员学习我华夏礼仪和儒学之道。至于医术。须待尔等将华夏礼仪、儒学之道融会贯通。方可学得。”

三国使臣虽然有些失望。但也算是得到了刘子秋的一点承诺。只得应允下來。当然了。如果能够获准学习汉人的礼仪和儒学。这次出使也算沒有白來。

魏征却皱眉说道:“陛下。要将千金方刊印成册。派发全国各郡县。这笔花费可是不菲啊。”

这种花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纸张。二是制版。中国人虽然在东汉就发明了造纸术。但纸张是十分昂贵的物品。这也是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的主要原因。千金方共三十卷。全部刊印。满足每个医馆甚至每个医士和医学生人手一册。纸张的需求就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而当时的印刷是雕版印刷。每一页纸就需要雕刻一块底版。在雕刻的过程中。只要稍有失误。一块底版就算作废了。这么多页。雕版也是相当费时费力费钱的事情。

大汉虽然继承了隋王朝的许多财富。几乎遍布全国各郡的上百座行宫也全部被刘子秋裁撤了。在节省了大量开支的同时也积攒了一批财富。但是连年的战乱。百姓生活贫困。需要朝廷赈济的地方还很多。而且刘子秋一直坚持强军政策。军队装备总是精益求精。这方面几乎占据了国库支出的七成。另一方面。刘子秋对跟随他打天下的这些功勋也十分大方。赏赐颇为丰厚。这样一來。国库就显得有些紧张。身为内阁首辅的魏征也常常有入不敷出的感觉。幸好刘子秋不像杨广那样喜欢奢华的生活。而且皇宫的开支也是异常紧缩。这才勉强能够维持下來。

不过。刘子秋这一次却十分大方。斩钉截铁地说道:“千金方一定要印。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做到所有从业者人手一册。”

大量刊印千金方。造福天下百姓。这是刘子秋当年对孙思邈的承诺。也是为了报答孙思邈的救命之恩。除此之外。刊印推广千金方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各地给人看病的郎中多不胜数。但其中许多人并沒有什么真才实学。可谓庸医误人。设立医学院。通过系统的教育來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必由之路。但这个条件目前并不具备。因为孙思邈失去了踪影。医学院也就沒有了最合适的老师。当然。即使找到了孙思邈。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培训出大批医学人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放千金方让那些民间或者官方郎中自学。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既然刘子秋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魏征自然也不便再坚持。连忙拱手应诺道:“臣遵旨。”

刘子秋哈哈一笑。摆手道:“行啦。咱们不说这些了。大家举杯。共祝西北大捷。”

……

经过一冬一春的折腾。大汉王朝的天下总算是稳固了下來。彻底进入了休生养息的阶段。刘子秋把所有政务都交给了内阁。正儿八经地当起了甩手掌柜。因为他早已有言在先。除了需要动用军队的重大事件。其他事都由内阁自行裁决。事实上。处理政务也确实不是刘子秋所长。如果所有的奏章都必须由他批复。不仅效率极低。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当然。刘子秋也沒有真正闲下來。他每五天会去一次太学院讲学。传播一些來自后世的思想。重点便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并不容易为那个年代的人所接受。但他是当今天下。他说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别人自然会好好掂量一番。反复思量多了。就会在心里留下一颗种子。这就是启蒙。

对于军队。刘子秋从來都是最为重视的。即使在沒有战争的年代。军队的训练也不肯有丝毫放松。在洛阳郊外。刘子秋下令兴建了一座综合训练场。可以进行骑、步、弓、弩、水各兵种的训练。所有的军队包括地方军都会定期到这里來接受集中训练。刘子秋每隔五天也会去一次训练场。主要是对士兵们进行思想教育。灌输为国为民的思想。让将士们明白他们是谁的军队。和太学院的学生一样。这些思想同样不容易为将士们所接受。刘子秋的目的也是为了埋下一颗种子而已。

另外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常年驻扎在训练场上。占据了一大片区域。这支军队是刘子秋亲自打造的。所有训练内容都由刘子秋本人制订。这就是大汉王朝第一支特种兵部队。刘子秋自己就是特种兵出身。对于特种兵的训练自然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只不过需要按照这个年代的特点进行一些微调。剔除热兵器和机动车辆的训练。增加弓弩、骑马和马车的训练科目。

这支特种兵部队的总人数只有一千人。但都是从全国近百万军队中挑选出來的精英。每个人在战场上都可以一当百。刘子秋训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投入到正面战场中去。而是要利用他们进行侦察、刺探、暗杀、破坏、斩首等种种特殊任务。

在军事方面。刘子秋除了加强军事训练以外。另一项重点就是火药的研究。这个年代已经有了简单的火药。那是一些炼丹的术士在无意中发现的。当然。这个年代的火药威力极其有限。根本无法与后世相提并论。不过刘子秋上学的时候。文化课成绩并不太好。而且现在的条件也不具备。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所谓的高能**。他所能做的。也只是根据一些基本的知识。提出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黑色火药配比。然后组织一批术士进行反复研究。在目前的条件下。想要生产枪械是不可能的。但刘子秋想做成几尊大炮。即便是最原始的。只能发射实心弹的火炮。也可以完全取代投石机。成为最厉害的攻城利器。

这个时候。刘子秋就发现当皇帝的好处了。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富家翁。根本沒有能力來完成这么多事情。现在。他以天子之令。就可以举全国之力。还真能做成几件大事。实际上。如果不是杨广当年举全国之力开挖大运河。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一条贯穿南北的运输大动脉。而刘子秋举全国之力后。也已经完成了四件大事。第一件便是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第二件是大力开办新式学业。第三件是设立官办医馆。第四件便是火药的研究。与杨广不同的是。刘子秋举全国之力是要付出报酬的。而不无偿地征用民力。这样一來。就给国库增加了许多压力。而皇室内部也开始节衣缩食。

正国为刘子秋沒有像杨广那样滥用民力。他做了这几件大事。并沒有带來什么动荡。相反。百姓出了力。还能从这些事情当中得到好处。

当然。刘子秋最为得意的举动还是把所有政事杂务都抛给了内阁。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时间來陪着自己的家人。而这其中的许多时间。刘子秋都花在了刘思根身上。小刘思根已经五岁了。他继承了刘子秋的体魄和高秀儿的聪慧。不仅天生神力。并且十分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学便会。

刘思根虽然小小年纪。但学得东西十分繁杂。因为他家里就有很多现成的老师。刘子秋教他形意拳。高秀儿教他医术。虞世南教他读书识字还有书法。穆朵丽教他箭术。拓跋千玉教他骑术。袁紫烟教他星象之术。谢湘纹、谢沐雨教他古琴。甚至谢沐雨还会教他茶道。可怜的小家伙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沒有什么玩耍的时间。不过。令人惊异的是。他居然坚持了大半年。从來沒有喊过一声累。

……

渐渐又是大半年过去了。随着各地医馆的陆续建成。朝廷的各项运转也逐步走向正规。在秋收之后的农闲时节。以魏征、赵凌为首的内阁再次提起召开册封大典的事情。这一次。刘子秋实在想不出什么要紧的事情交给内阁去办。他无论如何也拖不过去了。

第69章 最佳人选

.5.

“册封嫔妃乃是朕的私事,诸位爱卿就不必操心了。”既然拖不过去,刘子秋就决定开诚布公地和大家谈一谈。

魏征却一本正经地说道:“帝王之家无私事!”

刘子秋干咳了两声,说道:“朕喜欢哪个女人,给她什么名份,这好像和社稷无关吧。”

魏征拱了拱手,说道:“陛下此言差矣!自古红颜祸水,远如妲己、褒姒,近似张丽华,怎可不慎。陛下册封嫔妃,又岂会是陛下的私事?”

刘子秋哈哈笑了起来:“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失败者把借口找到了女人的身上。诸位爱卿放心,朕又怎会受女人的媚惑?再说了,朕不行荒淫之事,也用不了那么多女人,尔等就无须多言了。”

赵凌笑道:“陛下想岔了,其实臣等也并非要陛下册封那么多嫔妃,只是想立个规矩,分个尊卑而已。”

这番话其实半真半假。当初赵凌设计了这套规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将刘子秋后宫中的那些嫔妃分出个三六九等来,还隐含着另一个目的。

自从刘子秋夺取天下以后,颁布了认定江南谢家为天下世家之首的诏书。江南谢家对刘子秋的帮助勿庸置疑,甚至可以说没有江南谢家就没有刘子秋的今天,所以刘子秋抬高谢家的地位,也算是有恩必报。但这样一来,谢家便凌驾于传统的七大世家之上了。除了陇西李家和太原王家,其他五大世家都心存不满,他们的子弟甚至因此缺席了大汉王朝的第一届科举考试。

在赵凌等人眼中,谢家之所以能够得宠,除了当年对刘子秋的帮助,另有两个女儿在宫中也是重要的原因。当然,他们还不知道高秀儿也是谢家的外孙女,否则就更好理解了。不过,高秀儿的身世牵涉到一段屈辱的历史,刘子秋不愿意勾起她的伤痛,把这段身世隐去了而已。但是赵凌等人却一直致力于缓解朝廷和五大世家之间的关系。

毕竟五大世家经营多年,控制着大量土地,也就控制了大量粮食来源。对于农耕社会来说,粮食就是实力,控制了粮食就可以控制朝廷的运作。事实上,五大世家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大量屯积粮食,致使市面上粮价暴涨,给朝廷平添了许多压力。这两年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动乱,一是陇西李家和太原王家把他们的存粮都贡献了出来,二是杨广时期建立的几大粮仓都落入了刘子秋手中,有了这两方面的助力,才算是挨过了难关。

对众大臣来说,这些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需要五大世家与朝廷和好如初,才能保证基本的粮食供应。要与五大世家缓和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刘子秋跟五大世家结为姻亲。刘子秋虽然也有了几个儿女,但都太年幼,他们只好把主意打到了刘子秋本人身上,这其实跟中原王朝为了缓解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和亲政策如出一辙。而且,赵凌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后宫中的女人多了,争斗也就在所难免,这种争斗甚至不亚于朝堂之上,也会影响到那些女人背后的各大世家,进而借此打破五大世家之间的联盟。

不过,形势比人强。短短两年时间,大汉王朝的局势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四边的战事渐渐平息,百姓对刘子秋日益拥戴,而最重要的是,大汉的粮食供给已经不再依靠那些顶级世家了。粮食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一方面,许多中小世家逐步倒向朝廷,他们手中也拥有大量土地,产出的粮食平价卖给国家,缓解了粮食危机。另一方面,小麦在北方得到大面积推广,各种面食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而小麦的产量也高于传统的五谷杂粮,这也在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危机。而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江南的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失去土地的流民被安置到了江南,稻谷的单产更是远远高过小麦,运河的畅通又可以保证江南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长安直至北方各地。

粮食危机的解决,让五大世家失去了和朝廷叫板的资本,内阁也没有必要再与他们虚与委蛇。相反,只要这五大世家稍微出现一点差池,朝廷就可以拿他们开刀,并不需要担心会引起整个国家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魏征、赵凌等人自然不会再逼着刘子秋娶那么多女人,利用和五大世家的关系来缓解矛盾。

但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赵凌等人脑子里又冒出了奇怪的想法。在他们眼中,刘子秋的几个女人,大多出身卑微,却都被刘子秋封为贵妃,心中便有些不平衡起来,实际上,包括魏征在内,刘子秋手下的一大批文武也同样是平民出身。只不过他们现在高居庙堂之上,心态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开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大伙儿跟着刘子秋打天下,治理天下,无非就是图个封妻荫子,自然不会再把自己当作平民了。只是,他们的眼睛却紧盯着别人的过去。

刘子秋却不会这么想,他使劲摇了摇头,说道:“朕的女人,除了皇后以外,大家都是平等的,何须分出什么尊卑!”

魏征拱手说道:“娘娘们的封号不过身外之物,陛下何必拘泥于此呢?”

刘子秋恍然大悟,自己如果不作让步,这几个内阁大臣就会纠缠不休,偏偏现在又没有什么极其要紧的事情让他们去办。而且,只要自己在内心对这些女人一视同仁,又何必在乎什么封号?想到这里,刘子秋这才松了口:“既如此,就按你们的意思,举行册封大典。不过,朕声明在先,朕的后宫不想再增加女人了,否则,朕的内库可养不活她们。”

和杨广不同,刘子秋把全年的税收分成两部分,九成归朝廷所有,只有一成划归内库,由皇室支配。这两年随着天下渐渐恢复平静,税收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终究还是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皇宫的开支一向很大,所以刘子秋并不富裕。

其实,只要刘子秋答应按照他们拟定的规程重新设定后宫嫔妃的封号,尊卑就已经确定,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即使同样位列四夫人、九嫔,地位也不相等。即便如此,在排定诸人封号时,还是经过了一番争执。争执的焦点主要在穆朵丽和林巧儿身上,这两人都是再嫁之妇,按照内阁的意思,只能列于八十一御妻之列。最后,刘子秋发了火,内阁这才勉强同意给她们以九嫔的封号。

这件拖了一年多的大事终于落下帷幕,魏征忽然起身说道:“臣请陛下早立太子!”

其余众臣也一齐拱手道:“臣等请陛下早立太子!”

首节上一节311/348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