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仲义点了点头:“那就明天办理吧,我要收拢资金,毕竟这么多钱也不是小数目。”秦仲义带着霍元甲趾高气昂的走出耶松船厂,而格兰特则笑着一直送到门外,此时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秦兄,我有一点不明白。”在船厂里一直没有说话的霍元甲此时出声问道。
秦仲义笑着带上礼帽道:“霍兄也是自己人,有什么事情就直说吧,我自当解答。”
霍元甲道:“买下撒尔人的船厂的确不错,可是我们给的钱似乎太多了,而且为什么一定要给倭元?”对于倭国人霍元甲十分厌恶,他不明白什么一定要用倭元购买。
秦仲义微微一笑道:“这个其实是老板的意思,他要我足额赎买船厂,并且给我调集了大量倭元作为资金,其中什么缘故恐怕要问老板才能知道了。不过据我所知,这次是由二夫人全权掌控,所图可不小啊。看来咱们的光明集团要大大扩充了,走吧咱们去下一个地方。”
这几天秦仲义几乎成了散财童子,他挥舞着手中海量的倭元,大肆收购外资工厂,很快光海城七成以上的外资工厂都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被其完全收购下来。随后秦仲义命令其中不少工厂搬迁到浦东地区,又建立起一个不弱于芦潮港的大型工业区。
秦仲义的财大气粗引起了光海华商们的注意,他们开始拉关系走后门,希望通过套交情从光明集团周转一些资金,好让自己的企业活下来。但也有些人认为秦仲义是在趁人之危,想要借机收购他人工厂发财,张謇就是其中之一。
张謇祖籍江北常熟人,是后金末期一位家喻户晓的状元商人。张謇曾经投奔通州知府孙云锦,后来又进入庆军担任吴长庆的幕僚兼文书,与随后投奔而来的袁隗成为其文武两大幕僚。
光冉二十年,张謇参加了皇太后六十大寿特设的恩科会考,并中了头名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在朝为官时期,张謇目睹列强入侵、国是日非,他毅然弃官不做,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甲午战争后金朝廷失败之后,在全国设厂自救的浪潮之中,张謇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并与次年开始购地建厂。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中原官纱局存在光海城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白银当做官股,商定"按年取息,不问盈亏"。
次年春天纱厂开车生产,厂址设在江南省通州。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又低,各种税务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广大的市场,因此纱厂一经开工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该厂后来被称为大生一厂,由于利润丰厚,1907年张謇又在启东建成分厂,也就是后来的大生二厂。
张謇在发展纺织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在南通兴办其他工厂并进行城市建设,发展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又集资组成垦殖公司,开垦江北省北部沿海滩地推广棉花种植,该垦区后来成为华兰国重要的棉产区。
与此同时,张謇还在南通创办了一整套教育事业,包括华兰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的通州师范学校,第一所华兰人自己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纺织、农业、医学专科学校,中学、小学,直至女红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以及各种文化设施和社会公益机构。
大生纱厂是这一切事业的中心,工厂的利润,成为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主要经费来源,这些事业在当时的华兰国起了开风气的作用。这位脾气耿直,充满爱国热情的状元大人,此时也正陷入经济危机之中。
由于手下的工厂扩展太快,他向白鹰国花旗银行借贷了一百万两白银。可是由于这次股票的经济动荡,原本参股的不少钱庄纷纷倒闭股东们也开始撤资,这让他不得不将原本准备扩大生产的资金,用于填补这些漏洞。如今贷款期限将近,他却根本筹集不出这么多钱来归还。眼看银行贷款逾期,工厂就要被作为抵押品收走,张謇自然心急如焚。
对于其他商人都想从光明集团弄到周转资金不同,他是不想自己的产业被他人吞并的,所以他一直没有去找秦仲义,可是没想到秦仲义竟然亲自登门拜访了。人家既然已经来了,张謇自然不能不见,他只好让下人将秦仲义带到会客厅。
“张老板别来无恙,秦某有礼了。”秦仲义此时已经换上了一身传统的长袍马褂,说话的声音依旧是软绵绵的,但如今的光海城却谁也不敢小视这位风度翩翩的秦二爷。
张謇赶快起身相迎:“秦二爷来访,在下有失远迎,快请坐。来人啊,看茶。”
秦仲义赶快谢过坐在了椅子上,张謇笑着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他抬头就看到秦仲义身后的霍元甲,当即问道:“不知道这位壮士高姓大名,如何称呼?”
秦仲义道:“如今光海城不算太平,所以我光明集团的总教头霍元甲大侠最近都跟着我,保护秦某人的安全。”
“难道是当初力挫白鹰国大力士奥皮音的那位霍大侠?”霍元甲当初那次打擂可是名动光海城,而秦二爷的出手相助也同样轰动一时,所以张謇自然知道。
“正是在下。”霍元甲抱拳说道。
“扬我国威,实在令张謇佩服,霍大侠快请坐吧。”张謇赶快将霍元甲让到座位上。
第三百三十章 张謇的转变
双方都已经坐定,张謇问道:“不知道秦二爷屈尊寒舍,有什么事情?”
秦仲义打开扇子扇了两下笑道:“我听说张老板的工厂在资金上出现了些问题,特地过来问问是否需要帮忙。”
秦仲义此话一出,张謇的脸色顿时冷了下来:“我听说前几天秦二爷从撒尔人手上全资收购了耶松船厂,果然是好大的手笔啊。这几天外国人的厂子被你收购了不少,看来这光明集团公司可要扩大许多了。难道我这小家小业的,秦二爷也看得上眼?”
张謇的话绵里藏针,明显是讽刺对方想要霸占他的产业,可是秦仲义却一点也不生气。他的话语依然那样软绵绵的,仿佛从来就不会生气一般:“张老板误会了,我之所以兼并那些外国人的工厂,是因为他们在咱们的国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难道我就不能替天行道,将这些工厂收回为国人所有吗?季直兄可以去打听打听,我秦某人收购的都是外国工厂,几时打过自家人的主意?”
秦仲义此话说出,张謇心中一动。他仔细回想一下,秦仲义的确没有兼并任何一家华兰人企业。见到张謇有些发愣,秦仲义继续说道:“我敬重张老板的爱国热忱,不惜散尽家财建设工厂,打算工业强国。也敬重张老板赚钱的同时不忘乡里,在南通修桥补路,建立不少学校,所以我今日前来就是想要帮忙的。”
听到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张謇有些后悔,他知道自己可能错怪了秦仲义,可是张謇还是有些不敢相信。商人重利,在自己这样的苦难时刻,正是对方牟取利益的好时机,对方怎么会轻轻放过。
见到张謇依然疑惑,秦仲义笑道:“实不相瞒,在下的老板赵守宏大人,也是坚持实业救国的,与张老板可谓是同道中人。”
“赵守宏?”张謇点了点头,袁隗给他写信的时候,曾经提起过这个赵守宏,当时袁隗盛赞赵守宏是有着一腔爱国热忱,有颇有手段的年轻俊杰,是个可以交往的人。张謇对袁隗的眼光还是很佩服的,既然他如此说,自己还真要好好考虑考虑。
沉思半晌,张謇猛然抬起头来:“谢谢秦二爷的厚爱,不知道你要如何帮助我?”
秦仲义微笑着说道:“我打算替张老板还这笔贷款,此外再借给你两百万倭元作为运营资金。”
“这不行,我怎么能接受秦二爷如此厚意。”张謇摇了摇头,这笔钱数目太大了,他可不敢接受。虽然有袁隗的保荐,但是人心隔肚皮,谁知道赵守宏心里想的是什么。万一他先将钱给自己等过些时候就让自己还,一旦还不上钱,岂不是只能用工厂抵债了。
似乎是知道张謇心中想法,秦仲义道:“张老板稍安勿躁,这些钱不是白给你的。赵老板愿意扶植华商产业自然有些优惠,但并非随便乱发钱的善财童子。我要与张老板签订个协议,花旗银行那笔贷款,算我家赵老板无息贷给你的,期限五年还清。这笔运转资金嘛,利息一厘,期限就由你自定了。”
“这……”张謇真有些相信了,既然协议都要签订,这说明人家没有想要弄鬼,看来自己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秦二爷盛意在下拜领,回去后还请替我多多致意赵大人。”张謇激动的拱手说道。有了这些钱,他的工厂又能恢复活力了。
“在下还有个不情之请。”秦仲义又说道。
“请说。”现在张謇心情非常好,自然什么都好说。
秦仲义道:“我家大人历来以扶植华兰人工商业为己任,对此始终不遗余力。这次我打算借助一下张老板的名望,还请您亲自出面,替我宴请全光海城的华兰商人。我将虞洽卿老先生也请来,咱们汇聚一堂,商谈一下今后的生意,也帮助大家摆脱困境。”
“哦?秦二爷有如此胸怀,实在令人佩服,这件事情我定当一力促成。”张謇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见到事情已成,秦仲义当即告辞,带着霍元甲拜别而去。
看着秦霍两人的背影,张謇感叹道:“好一副壮怀天下的胸怀,好一个运筹帷幄的手段。今后天下定是赵守宏这小子的,他会是后金帝国的第二个李鸿章。”可惜张謇没有想到,赵守宏要走的路比李鸿章更远。
就在整个光海城商界风雨飘摇之际,秦仲义开始出手积极稳定光海的金融局面,他大宴光海诸多华商,以光明集团公司的名义发放大量低息倭元贷款,解去了各个工厂的燃眉之急。
对于那些拖欠外国银行债务的钱庄,秦仲义在与诸位老板商议之后,决定将所有钱庄合并,组成光海商业银行。各钱庄所有债务,都由光明集团予以偿还,作为光明集团在银行中所占据的股份,当然又是倭元偿付。
很快光海的市场就稳定了下来,连带着全国经济都出现了好转,但这并不能救了帝都。帝都的达官贵人们在这次股灾中几乎是血本无归,就连被称为财神爷的周学熙也差点破产,这些人的损失是没人来管的。更可怕的是府库空虚,尽管度支部东挪西凑,算是凑齐了庚子赔款的部分,但接下来所需钱款就没有了,为此朝廷不得不拖欠官员俸禄。
官员们在股市上损失惨重,现在连俸禄都没有了,华兰族大臣们还有些矜持,可那些后金族的纨绔老爷们却不含糊。他们天天到摄政王府去闹,搞得载沣不胜其烦,最后他不得不逃到宫里去和隆裕太后商议。
两个没见过世面的后金子弟能有什么好办法,载沣和隆裕太后商量半天,还是只有两个字加税。可是国内的税赋本来已经很重了,如果再加税民间更容易被革命党鼓动,造成更多的暴动。为了维持局面安抚国内人心,两人的决断就是立刻组建内阁,宣布君主立宪。
既然决定了立宪,这件事自然要快办,几天后一个被后世戏称为‘皇族内阁’的内阁政府就建立了起来。
第三百三十一章 载沣的馊主意
新的内阁由庆亲王奕劻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协理大臣为毓朗、内阁协理大臣徐海昌、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善耆、度支大臣载泽、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载洵、司法大臣绍昌、农工商大臣溥伦、邮传大臣盛杏荪、理藩大臣寿耆。这十三名国务大臣之中,华兰族仅四人,后金族有九人,而后金皇族竟有五人之多,这也难怪这届内阁被起了个那样的诨号了。
载沣本来用于稳定人心的措施,却起到了反作用。这个皇族内阁的成立,让那些迷信君主立宪的人看清了后金政府的本来面目,从而将不少中间派推到了革命党一方。可以说皇族内阁成了后金皇朝覆灭的导火索之一。
不论如何,至少眼下能够商量的人多了不少,为了解决眼下的经济危机,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载沣和隆裕太后也参加了。载沣在会议上提出了加税的提议,却立刻遭到了溥伦的反对:“臣以为加税万万不可,自从庚子赔款之后,朝廷已经数度加税,百姓苦不堪言,如果继续加税,很容易激生民变。”
“臣附议,一旦民变迭起,恐怕用兵的费用,远高于加税。”学务大臣唐景崇也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