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霸主 第603节

如果与巴基斯坦合作的新式防空导弹系统真的能够引得国内军方青睐的话,那东北军工就不单单是脱困这么简单,而是真真正正的重现当年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两人对这款新式防空导弹系统也格外的上心,与新调过来的总设计师宋晓旭配合的也极为默契。

可是却没想到,新式防空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却比想象的要艰难的多,原本红旗61改进潜力小不说,相应的发射系统更是没有可供参考的借鉴,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进度慢不说,所取得的成果也自然有限……

对于这一点,其实也是超出卢嘉栋的预计,早在红旗防务公司成立之前,卢嘉栋便已经着手开展新式防空导弹方面的预研工作,为此他抽调曾经当年在万山海空装备课题组内,获得过舰空导弹设计大赛冠军的宋晓旭担任总设计师,刘健和范嘉航分别担任导弹和发射系统的研发负责人;

这样一个团队组合,卢嘉栋觉得应该算是比较可靠的,先不说刘健和范嘉航是相关领域的老专家,单说宋晓旭这些年在自己身边耳濡目染也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他在参加舰空导弹大赛时的参赛作品,几乎就是他卢嘉栋装备发展思想的完整展现,也正因为如此,卢嘉栋觉得让宋晓旭挑大梁应该能够保证自己的思路完整的贯彻下去。

然而真切的事实却清楚的告诉他,宋晓旭虽然思想先进,但还是没有到能够独自挑大梁的时候,毕竟参赛作品与真正的研制任务有着极大的区别,就这如同烧菜一样,菜谱上的步骤或许会倒背如流,可真要是上灶操作,弄不好就会手忙脚乱,因为火候的把控、问道的调配、餐品的配置,可都不是菜谱能够标注出来的,而是需要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才能掌控;

武器装备的研制工作也是一样,技术思想的先进是一方面,但是丰富的经验也是不可或缺,显然宋晓旭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而这也束缚住他超前的思维,毕竟在一个人无法掌控的情况下,选择最保守的方式处理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至于刘健和范嘉航两人,虽说经验是有,可创新能力却非常不足,执行命令数一数二,但独当一面却难担大任,也正因为如此,三人搭档的研发团队所拿出的方案也就可想而知,想到这里,卢嘉栋的眉头皱得就更紧了……

如果要是以前,他估计二话不说,直接挑起研制的大梁,亲自担任总设计师,然而现在的他早已不是当年只追求技术完备的小厂技术员,而是一个掌控数家国有重点军工企业的负责人;

所要处理的事物,协调的关系以及参加的会议,照比以前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线毫无顾忌的进行研制,只能在具体思路和基本战略上给出指导性意见,而如此这般,就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能够撑起技术上的大梁,只不过这样的人,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存在;

为此,卢嘉栋不是没想过从万山集团调几个有能力的老专家过来,然而细细的一盘查才发现,没有一个合适的:

梁守业作为C801反舰导弹的总设计师,虽说与导弹沾边,但主攻的却是飞航式导弹,与防空导弹在系统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赵如松在火箭气动、推进剂以及战斗部确实是国内顶级专家,可是却在年初被第二炮兵借调去研制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一时半会无法回来;

程远航曾经在防空导弹领域有所涉及,然而在南海冲突之后,海军和空军对支援作战飞机的价值大为肯定,并加大力度实施特种作战飞机的研制工作,所以也无法走开;魏鸿坤也是个合适的人选,可是在杨弘毅过世之后,整个歼轰9的改进与完善全部压在他的肩上,也是无法脱身……

如此这般,卢嘉栋能数得上数的老专家一个都动不了,至于东北重型工业集团内部,卢嘉栋也不是没有想过,只不过翻遍所有的资料,也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卢嘉栋也只能暗暗叹了口气:

“看来人才到哪里都是最重要的!”

……

就这样,这次技术研讨会便这么有些无疾而终的结束了,当众人看到一脸无奈走出会议室的卢嘉栋,心中都觉得有些压抑……

“老刘,你怎么不把那家伙的方案拿出来?”

沈城厂东侧的林间小道上,范嘉航与刘健并排前行,脸色凝重,显然刚才技术研讨会上的情形让两人难以释怀,也正因为如此,范嘉航才沉声问道:

“或许把他的东西一亮,卢总也不会这么不高兴!”

“拿出来?我怎么拿出来?我刚刚说了一半,就被卢总打断,搞得我后面的都没说成……”

刘健也是一脸的无奈,他的幻灯片准备的不必范嘉航差多少,后面更是有这一款经过改进的,应用于范嘉航所研制的箱式发射装置的导弹方案,可还没等亮出来,就被卢嘉栋直接斩断,连半点机会也没给。想到此节他也只能深深叹了口气,不过旋即却又是自嘲的一笑,摇了摇头:

“不过,就算说出来,恐怕也是通不过,卢总别看年轻,在技术上也是个明白人,光从你介绍的发射装置人家就看出来了,跟美国的‘海麻雀’是同一路数,而事实上,我想你老范也清楚,那个老家伙不正是参照‘海麻雀’来改进咱们的红旗61的嘛?”

“这个……”

范嘉航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可是半天却是一句话也没说出来,想到那个老家伙在帮他们设计方案时,搞了一大堆有关美国“海麻雀”的资料书籍,范嘉航的眉头便是越皱越深。

直到最后范嘉航眉头一立,气恼的说道:

“走,咱们去找他,这回要是搞不明白,就别想让他清净,想躲校园里不见人,没门……”

第798章 躲在象牙塔里的大牛人

“真是一群外行,一群外行……”

愤怒的咆哮声,从沈城大学某教职工家属楼内,骤然的响彻起来,引得周围的街坊邻居无不为之侧目,然而待到他们确定声音是从四楼老童家发出来时,便也就释然,因为他们知道,这估计又是哪位脾气执拗的老童跟人顶上了……

邻居们猜测的没错,此时此刻的童文烈的的确确是跟人顶上了,而被他顶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在特殊时期下放农场时的老室友,现如今承担新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任务的刘健和范嘉航:

“我就说,一帮子娃娃兵能搞出个什么,连基本的情况都没搞清楚,就把东西全都否定了,这还不外行,那什么是外行?”

童文烈对着刘健二人怒目而视,胡子拉碴的脸上,布满了刀刻一般的皱纹,配着那黝黑的面膛,任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位沈城大学航天控制系的资深教授,反倒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普普通通毫无花哨,哪怕是执拗的发起脾气也是显得格外的朴实无华:

“我看你们两个是被国企那摊子大染缸给搞坏了,背景硬,能搞到钱就让你们不管不顾的把脸贴过去了?什么都不懂,就算背景再硬,再能搞到钱,最后也是会一败涂地,军工企业的领导要是连最基本的技术知识都不知道,早晚都得玩蛋,以前是这样,现在更是如此……”

童文烈的声音极大,直震得这栋两居室的房子都有些嗡嗡作响,刘健和范嘉航对视了一眼,都流露出深深的无奈,说起来两个人承接导弹和发射两大系统的研制工作的确有些太过勉强,不是说他们没有相关的技术基础,只是这么多年的国企生涯,让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怎样保住位置以及怎样迎合领导上去了,以至于原本扎实的技术和经验能剩下一半也就不错了;

如果他们两个要是有个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总设计师领导和指挥,凭借着两人还算扎实的基础,只要给他们一段时间,也能把失去的技术知识给捡回来,然而正所谓世事难料,期待的资深技术专家没有碰到。

反倒是来了个在经验和技术上还不如他们的宋晓旭,虽说这位卢嘉栋亲信的年轻人,在军工电子以及雷达方面有着过人的造诣,可在多学科交杂,且整体性极强的防空导弹系统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如此这般,面对时间紧迫的研制任务,两个人没办法,只能寻求外援,而他们的外援不是别人,正是眼前这位沉声怒斥的童文烈……

说起董文烈,在沈城大学内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治学严谨,学术精湛,而是因为他这个人实在是有些眼高于顶,平常的一般人和事很难如得了他的法眼,也别是在航天学术领域,能让他看上眼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而这也导致了他在该领域的治学异常苛刻,平常的本科生论文如果没有让他满意的亮点,直接打回去从来,研究生的论文更是要写出让他眼前一亮的东西来,否则想要通过连门都没有,也正因为如此,航天控制系专业的学生在选着导师的时候,几乎没人会选这位学术老妖怪!

不止是对学生严苛,对周围的同事以及其他教授也是一样,就比如前几天,有位女讲师准备进阶副教授,为此筹备大半年好不容易搞出一篇价值极高的技术论文,想让童文烈把把关。结果,童文烈只看了两眼,就给人丢了回去,并直接了当的说:

“这样的本科论文就别拿来了,丢人!”

女讲师听了这话,气得连哭好几天,而这也引得好几个航天专业的老教授的不满,专门找上门来理论,童文烈也是来着不惧,就女教师论文的事情,与众多教授展开一场学术大辩论;

最后那些找上门来的教授无不是铩羽而归,而那位痛哭好几天的女教师见此情况,也是低下了头,按照童文烈的思路重新修改了论文,结果不但进阶成功,而且还因为论文中的开创性,直接越级成为教授,而这也成为沈城大学的一段佳话……

直到这时,沈城大学的师生们才发现,这位看上去很普通,甚至还有些邋遢的严厉老头,原来才是不出世的牛人,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现年62岁的童文烈,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控制系,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科技人才;

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航天研究所,当时正值苏联援建时期,因此他便跟随苏联援华专家学习防空导弹的各项技术以及思路,五十年代末,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国土防空需要,中国军队准备仿制苏联的萨姆-2防空导弹,并将其命名为红旗1号导弹。

童文烈作为该领域杰出的技术人员,被上级部门选派到红旗1号攻关组,参与红旗1号的导弹研制工作,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不但撤走援华专家,更将众多技术资料和图纸悉数带走,使得刚刚起步的红旗1号防空导弹项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童文烈却挑起了大梁,不但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将苏联专家传授的有关萨姆-2防空导弹的各项技术细节全部编撰出来,而且还从其中找出许多该型导弹的缺陷和不足,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

正是以此为基础,中国不但成功的研制出红旗1号防空导弹,而且在进一步完善童文烈改进方案后,立即上马更为先进的红旗2号导弹项目,童文烈也为此被提拔为整个项目的副总设计师,正当童文烈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激烈的政治风暴却席卷而来;

红旗2号防空导弹项目也不例外,受到极为严重的冲击,而这其中童文烈所遭到的波及最为严重,主要原因还是他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有一说一的严谨作风,再加上当时年轻气盛,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得罪了一些不该得罪的人,所以风暴一开始,便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到劳动农场改造,这一干就是十年……

漫长的十年让童文烈从一个意气风发中青年,变为两鬓斑白的中老年,然而随之改变的不仅仅是年纪,连整个人生观都发生极大的变化,原来的童文烈是个想要依靠双手为国铸剑的军工奇才,可是历经十年的沧桑的他,虽说说一不二的性格依旧,可再也不想回到当初那个让他身陷囹圄的地方;

于是在特殊时期结束之后,童文烈并没有回到已经迁到北京的航空研究所,而是主动申请到沈城大学去教书,就这样童文烈从一届军工新星,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老教授,再加上他也很少提及当年的事,所以即便是沈城大学的老师和学生,都只知道他是个学术扎实的老怪,而不知道他是曾经撑起国家天际巨伞的栋梁……

不过很少人知道他的往事,并不等于没人知道,就比如说当下坐在对面的刘健和范嘉航就是清楚底细童文烈底细的人,说起来他们都是当年劳动农场下放的干部,在其中刘健和范嘉航对童文烈颇多照顾,即便是提前出去,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为童文烈提供不少方便。

所以两人对童文烈可谓是知之甚详,不但清楚他当年的辉煌,更知道他即便下放也没有放下有关防空导弹的理论研究,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追踪更是一刻也没停过,虽然童文烈对此的解释是爱好,但刘健和范嘉航却心里清楚,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心里头还是有很多东西放不下……

然而不管怎样,有这样一位技术和经验俱佳的人在,两人自然要好好利用利用,所以在新式防空导弹任务下达之后,两人便找上门,童文烈因为当年的人情也没有拒绝,便把事情接下来,可是让童文烈没想到的是,他集成这几年独自研究的最新成果构建的防空导弹方案,竟然连一般的技术研讨会都没过,这对一项眼高于顶的他简直难以接受,待问了两人相关细节后更是暴跳如雷:

“看到没看上一眼,就直接否定,你们把那个卢嘉栋捧上天,可我却觉得他就是个外行,简直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外行,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官僚,其作为比劳动农场里的头头脑脑还要可恶!”

首节上一节603/729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