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霸主 第532节

其处境与运十设计团队别无二致,都是一群“不融于世”的“另类人员”,要不是因为如此,他们也不会来到这个草台班子似的航空研究所,只是没想到,新研究所并没有所谓的新气象,年轻的领导跟二十年前的也没什么两样,都是只会夸夸其谈,紧盯纸面数据的外行……

枉然的都有些决然的专家们依旧沉默着,只是眼神时不时的向着一个方向瞟着,那是万山航空研究所所长杨弘毅的座位,如果非要找一个让这行航空专家心甘情愿留在此处的绝对理由,所长杨弘毅绝对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因为他的技术够专业,学术够严谨,研究够踏实,虽然在十号工程的选型中败北,可没有任何人敢因此而小瞧杨弘毅半分,也正因为如此,当面对卢嘉栋很是“不专业”的知道言论时,所有人的目光便聚焦到杨弘毅的身上,想看看这位新任的老所长该如何应对年轻年轻领导者的意志……

应对?怎么应对?别人不知道卢嘉栋在航空领域的造诣,杨弘毅却心里清清楚楚,当年在研制130毫米枣核弹时,卢嘉栋便展现出极具天分的空气动力学造诣,要不然那款看似简单,实则极考验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新型弹种,也正因为如此,卢嘉栋在航空领域也应该不陌生;

然而此时此刻,卢嘉栋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即便是不懂航空技术,仅凭卢嘉栋平日里机敏的头脑,也不可能说出有悖于武器发展规律的话,他是怎么了?难道是发高烧不成,要么就是眼前的卢嘉栋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卢嘉栋?

杨弘毅疑惑着,诧异着,一双厚重的花白眉毛,下意识的皱了起来,并在眉心深处渐渐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配着那张黝黑而又凝重的脸,落在旁人眼里却成为这位老专家对台上那位年轻领导表达不满的佐证。

只不过是因为杨所长和万山卢总的关系实在是太特殊,这种不满不可能用言语来表达,但耐人寻味的神情,却已然说明了问题,终于有位戴着圆框眼睛,身形有些消瘦的专家终于忍不住了,毅然站起身子,神情严肃的盯着台上的卢嘉栋,提高音量质问道:

“卢总,您刚才说的多用途性,听起来的确很振奋,但我却有一个核心点总是想不通!”

“请说!”卢嘉栋的脸上带着淡然的微笑,举手示意他继续,而这位专家也不客气,用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便毫不讳言的继续问道:

“您说多用途战斗机要能够应对一般的空威胁,既然如此,势必要在气动布局上增强该型机的爬升率、转弯半径和机动性,如此一来与对地攻击型战机的气动布局必然存在天壤之别,我只是问问,咱们到底如何解决?又如何兼顾?”

“为什么不试试鸭翼?”

“不管什么翼,在对地攻击型战机上都……等等……你刚才说什么?鸭……鸭翼?”

听了卢嘉栋的话,戴圆框眼镜的专家先是一阵不屑,可还没等说上两句,脸上的不屑便瞬间被震惊掩盖的无影无踪,一双不大的小眼睛更是睁得滴流圆,不可思议的望着台上的那个年轻人,结结巴巴的说道:

“你……你……你知道鸭翼?”

在场的人都是航空领域的老鸟,当听到卢嘉栋说出鸭翼之后,便知道这个年轻脑袋里转得可不单单只有兵工的东西,要知道鸭翼可是七十年代末兴起的一项最新的航空空气动力布局,至今还处在理论验证阶段。

除非是资深航空专家,要不然就算是普通的航空所研究员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鸭翼,也正因为如此,当卢嘉栋说出这两字后,在场所有的人都觉得,卢嘉栋绝没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在众人惊叹之余,卢嘉栋却淡然一笑,再次开口说道:

“我是知道鸭翼,但相较于魏鸿坤,魏教授在鸭翼上的造诣,我还是有些班门弄斧了,您有关鸭翼的研究论文我可是认认真真研究好几遍,其中对固定式鸭翼和全动鸭翼的精辟阐述,让我很是敬佩,我相信,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数字演算、理论修整和风洞试验,是绝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啊……哈……哈哈……卢总,您……您真是……呵呵,我……”

卢嘉栋的话很是谦虚,异常恭敬,可听到魏鸿坤的耳朵里,却如同一根根钢针扎得他肉很疼,心也很尴尬,消瘦的面庞黑一阵,红一阵,紧抿的嘴唇更是张了又闭,闭了又张,反反复复却只说了几个含糊不清的字句,最后只能在卢嘉栋微笑的注视下,低下头,一屁股坐回自己的座位……

第705章 双三角翼OR无尾三角翼

魏鸿坤,资深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只是十余年来致力于研究鸭翼布局,虽然是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领域,但并不是美、苏两大航空强国所引领的主流航空技术,多少有些偏门,要不是杨弘毅在歼9的数个设计方案中,有几个引入了鸭翼布局,估计中国航空学界都不知道有魏鸿坤这个人。

饶是如此,随着歼9的下马,以及在其基础上改进的十号工程选型方案的落选,魏鸿坤再次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其辛苦半生研究鸭翼布局的专业论文,也被业界当做一种可敬的技术尝试,丢入故纸堆中,再也无人问津……

却没想到竟然引起卢嘉栋的关注,不仅如此,还从论文的只言片语中,品读出魏鸿坤为鸭翼布局而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航空气动领域尤为如此。

要达到一个完美的流体动力学结构,其中的理论验证、数理运算以及风洞试验,多得令人恐怖,即便是在机体上加装个立刀式的天线,或是增设一个凸起的设备舱,因为气动外形的细微变化,也要进行成百上千次的数理论证,才能付诸实施;

然而这些费尽心力的尝试和验证,不一定能获得满意的成功,却往往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失败,鸭翼布局便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佐证,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如美苏那般,有着超强的航空技术研发能力和配套工业体系;

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这个号称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可不是随随便便那个国家说搞出来就能搞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技术和动力系统不如人的情况下,很多国家为了能拥有比肩美苏的新锐战机,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第三条出路;

鸭翼布局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渐渐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因为人们发现,在战机前沿加装一个可控舵面,不但可以在飞行时给飞机增加一个向上抬升的涡流加力,而且在机动时也可以在改变涡流方向的同时,赋予战机更强的机动性,从而达到在降低动力输出的同时,拥有不亚于美苏先进战机的机动性和爬升率。

正因为如此,鸭翼布局在航空第二梯队的欧洲非常盛行,因为这种布局并不需要制造难度和工艺水平超高的大推力重型涡扇发动机,仅需要难度稍低的中等推力发动机即可实现不弱于美苏战机的性能和技战术水平。

所以,欧洲航空工业强国法国率先将鸭翼布局当做一个重点方向加以研究,随后北欧军工强国瑞典也对其进行理论探索,紧接着英国、德国也相继加入,到最后就连中东空中霸主的以色列也耐不住寂寞,开始对鸭翼布局一探究竟!

魏鸿坤正是在这个潮流中看到某种可能性,要知道中国的航空工业基础还不如欧洲,在涡扇发动机领域更是存在难以想象的巨大差距,如果能够有一种方法,将在降低发动机推力的同时,拥有极强的空中机动能力,那对中国战机来说无异于是天大的好事情。

于是他果断的放弃了在当时堪称航空领域显学的苏式战机气动研究,转攻不被美苏所接受的鸭翼布局,为此不得不从零开始,得不到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就用手摇式计算机验证自己的数据,手摇式计算机坏了,就干脆用算盘接着算;

为了能在一次宝贵的风洞试验当中,获得更多的数据,他每次都制作十多个鸭翼布局模型,弄得风洞试验台的工作人员对他牢骚不已,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之后,魏鸿坤终于隐约触碰到了鸭翼布局的核心技术。

然而这个极为切合实际的空气动力布局,却因为与当时航空学主流格格不入,加之在研究过程中,失败的次数太多,迟迟不能给上级领导一个信服的确切数值,他的鸭翼布局研究便被打入冷宫,唯一的成果只剩下一堆毫无生气的废旧图纸,以及几篇无人问津的论文……

所以当卢嘉栋说出鸭翼他很惊讶,点出那几篇论文更是震惊,但旋即藏于内心深处的遗憾和无奈,便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般,瞬间充斥充斥全身,让他没来由的羞愧、懊恼、不是因为卢嘉栋点破心中的伤痛,只是那种未尽全功的遗憾使然……

冷笑、尴尬、沉默以至于遗憾的凝重,魏鸿坤一系列神情的变化,落在卢嘉栋的眼里,也是让他稍稍楞了一下,虽说他也清楚,自己兵工领域的所谓“权威”未必能入得来在座众位航空专家的法眼,但却也没有就此立威,将众多专家一棒子打死的想法。

无非就是把自己来自后世的想法和思路表达出来,以便能够在新式战机的研制上少走些弯路,毕竟卢嘉栋在航空领域不如兵工领域得心应手,在后世也未曾参与过一架战机的研制,所知道的无非是一些内部资料罢了。

相交于在座这些理论扎实,学术严谨的专家们,卢嘉栋肚子里那点儿航空墨水简直弱爆了,所以卢嘉栋只是以一种讨论的心态,说着前面的那番话,怎么却起到了打脸的效果?难道自己刚才太装逼了?不能呀,刚才好像……挺矜持呀!

好在,在座的专家们不知道卢嘉栋此刻的所思所想,要不然非找一块豆腐撞死不可,能说出鸭翼布局已经算是懂行的人,不但超出一众专家的预计范畴,更是将卢嘉栋惊为天人,既然如此,那就见好就收,继续开会。

可为什么非要提魏鸿坤的论文和他所付出的努力,要知道这些年叫停鸭翼布局研究一直是魏鸿坤心头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这般大庭广众之下硬生生撕开人家伤疤,那不叫打脸,还叫什么?

此时此刻,卢嘉栋心里已是叫破撞天屈,因为杨弘毅用纸条将魏鸿坤的事情告诉了卢嘉栋,卢嘉栋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恭维恭维这位老专家,却不成想弄巧成拙,将老专家的脸狠狠抽了两下。

这可如何是好,如果要是让专家们寒了心,这以后的工作可得怎么展开,难不成自己真要反穿红色小内内,化身SuperMan?就算自己有这份心,也没那个能力呀,到头来还得是让这些专家来帮着自己实现。

可要是立即认错,面子的问题丢不丢倒无所谓,关键是魏鸿坤能不能接受,要知道搞技术的人都有些偏激,好似杨弘毅,自己就算主动承认错误,那张僵尸脸还是几个月不开晴,魏鸿坤估计也差不多,要不然也不会被别人戳中敏感点,就变得如此败落的模样,看来主动认错是不行,那该怎么办呢?卢嘉栋黑色的眼珠稍稍一转,计上心来……

“正如魏教授论文中阐述的那样,鸭翼布局的确有很多裨益,特别是对咱们当下的航空工业来说,的确是个可以快速取得突破的优秀布局,然而,办法虽好,但魏教授却选择双三角翼结构,未免有些画蛇添足!”

听着卢嘉栋这番话,在场的人无不为之一惊,就连一直微眯双眼的杨弘毅,也顿时双目圆整,直直的看着卢嘉栋,至于魏鸿坤更是惊讶的抬起头,难以置信的看着卢嘉栋,片刻之后才回过神,重重的摇了摇头:

“双三角翼结构是最能将涡流扰动,变成升力的机翼结构,我做过很多实验,双三角翼是利用空气升力最好的机翼结构!”

“前段的鸭翼布局也是为了提升升力,那为什么还要采用双三角翼结构?况且双三角翼结构中的大翼面和小翼面之间的夹角很难确定,更何况在有鸭翼布局的情况下,在采用双三角翼结构其机动优势也不见得有更大的改善,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复杂的机翼结构,而不采用更简单,难度更低的机翼结构呢?比如说无尾三角翼结构,采用这种结构,战机的机动优势,好像不必双三角翼结构差到哪去……”

“无尾三角翼结构,双三角翼结构,配合鸭翼布局……无尾三角翼结构……无尾三角翼结构……”

魏鸿坤拧着眉头,喃喃念叨着几个机翼布局,消瘦的脸庞越来越凝重,似乎是陷入某种无法自拔的泥潭,然而在下一刻,他的脸色稍霁,拧其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黯然的眼神也顿时渐渐明亮,直到最后焕发出异样的神采,扶在腿上的手掌,更是高高抬起,突然猛的一拍大腿:

“哎呀……我的老天爷,无尾三角翼结构配鸭翼布局,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没想到……哈哈……”

第706章 以成熟技术,打造一流战机

魏鸿坤的举动把周围人唬了一跳,无数诧异的目光投向魏鸿坤,都没明白到底是为什么,竟能让刚才黯然无比的老教授兴奋成这样,别人不知道,但魏鸿坤却很清楚,要知道他研究鸭翼布局已经十几年了。

为此他想了无数匹配的机翼结构,为的就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大后掠小展弦比机翼,从而使得升力线斜率降低,最终达到在降低超音速阻力的同时,兼顾良好的机动性和优异的低空驾驭性,如此一来,采用鸭翼布局的新式战机的多任务能力便显现出来!

然而正如那句至理名言所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魏鸿坤兴奋于鸭翼布局带来的新变化时,一个无形的屏障却让他就此止步,寸步难行,而这个屏障不是别的,正是匹配的机翼机构;

即要有高空高速的飞行能行,又要兼顾低空低速的操纵,机翼的选择尤为重要,稍有差池,不但体现不出鸭翼布局的优势所在,还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整架飞机的报废,正因为如此,魏鸿坤十几年来一直在孜孜以求的研究鸭翼布局与机翼匹配问题,并取得极大的进展,似乎成功就在眼前,只要自己伸手一探,就能将那颗熟透了果子摘下来。

首节上一节532/7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