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军工霸主 第171节

“嘉栋,咱们国家如果再多几个你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呀!”卢嘉栋没想到杨立民这么快就感概上了,刚想开口继续转移话题,可这次却被杨立民出手阻止了,然后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叠设计图和演算草稿纸,放到桌面上: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咱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路还很长,已经不是任重道远所能形容的,不过嘉栋你让我看到了希望!”说着,杨立民的眼眶微微泛起一丝红润:

“我杨弘毅是个搞技术的,不太会讲话,但嘉栋,这两年来我还是谢谢你,任重道远的路上希望我们还能一同前行!”

说完杨立民也不等卢嘉栋回答,便急急起身,带着一丝哽咽推门而去,卢嘉栋望着离去的杨立民眼眶也渐渐湿润起来,而这时杨立民放在桌子上的叠手稿再次映入卢嘉栋的眼帘,于是卢嘉栋伸出手将手稿拿到手里,略略的翻了一下。

这才发现,这份手稿是一整套与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相配套的枣核型榴弹的空气动力、弹型结构设计图稿和理论计算数据,卢嘉栋见此,一行热泪不由得滚滚而下,嘴唇轻轻蠕动两下,轻声而坚定的说道:

“任重道远的路上,定不会让你失望!”

第212章 风云突变

杨立民走后没多久,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项目正式进入技术论证阶段,其实对于这款新式火炮,作为军队对其呈报上去的性能数据非常满意,尤其是炮兵出身的军队高层恨不得立马签字、立项和拨款,希望这款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尽早研制并装备部队。

正因为如此,作为军队直属的总参装备部对这个项目自始至终都是举双手赞成,所进行召集的军内专家也都对这款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给与高度认可,立项申请书上也是最早签字的,不过这款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项目并不同于之前的突击步枪、轻型自动榴弹发射器以及单兵便携式火箭筒等武器装备。

这些武器装备都属于轻兵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动用的资源和财力也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武器装备或多或少都有现实的战争需求在里面,投入实战的应急意味比较强,所以无论是审批还是研制,程序都不太正规。

但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就不同了,这款武器装备可是实打实的带有进攻性质的重型武器装备,研制火炮所调动的各种资源可不是哪一款轻兵器能够相比拟的,对于这样的重型武器装备的投入可谓数量惊人。

别的不说,单说用于铸炮的炮钢材料问题就需要巨大的投入,因为卢嘉栋上报的火炮技术文本里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技术标准,是采用后世普遍应用的《北约第二次共同弹道谅解备忘录》中提倡的火炮技术标准所制定的,也就是155mm口径,52倍身管,23升药室容积,利用这套标准制造的火炮不但射程远、散布精度高,而且炮管的寿命也会成倍增加,可以说是大口径长身管火炮的黄金比例标准。

不过这个标准虽然好,但却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一款高强度炮钢才能实现这个标准下的火炮研制工作,可要研制这样的炮钢并不容易,别说是现在了,就是卢嘉栋未穿越前的21世纪,能独立研制如此高标准的远程火炮国家也不超过八个,究其原因就是复杂的炮钢材料与生产加工工艺是一道切切实实的门槛!

而解决这样的材料问题没有其他的捷径可以走,只能不断的研究和实验,在成千上万次实验后才能找到合适的钢材配比,但这些研究和实验并不是免费的,这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对于大国来讲,为了争霸全球可以不惜血本,可对于弱国和穷国来说就算是举全国之力也未必能办得成。

中国虽算不上穷国,更称不上弱国,但从现实的国情来看确确实实很不富裕,对于每一分钱都要尽其所能的花在刀刃上,所以在研制武器装备的思路上始终要求尽量使用和继承成熟技术以便节省资金。

所以在研制炮钢方面投入自然不会很多,而炮钢仅仅是火炮研制的一个配套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必要的生产加工设备、新式加工生产工艺的研究、新式炮弹的研究以及样炮成型后数以千计的试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才能支撑下去!

正因为如此,虽然总参装备部在立项申请书上签了字,但作为一项国家项目,最终的批复权并不在总参装备部手里,而是在高层手中,对于这样的装备项目,高层的出发点会更加实际和谨慎,而且会站在国家高度通盘考虑这个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是在削减军费开支的大背景下,项目审核更是慎之又慎!

卢嘉栋对于新式大口径远程火炮立项的复杂程度也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总参装备部的批复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可是到达国家这个层级却遇到了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在最近的一次项目论证会上,几位高层领导直截了当的问卢嘉栋,按新式火炮的技术标准,如果专门研究新炮钢需要投入多少,多久才能研制成功。

对此,卢嘉栋根本回答不上来,因为他的心里也拿不准炮钢到底要投入多少资源才能完成,毕竟卢嘉栋只是个军工专家,并不是材料专家,正是以这次项目论证会为转折点,新式火炮项目可谓急转直下,极有可能过不了国家审批!

面对这样的情况,卢嘉栋可谓是心急如焚,很想挽救并继续这个项目,为此他想到过进口,可是目前国家最缺的就是外汇,仅有的那点儿外汇还用在核武器、洲际导弹等国之重器上,火炮这样的常规武器几乎微乎其微。

断了进口这个念头后,卢嘉栋也去找过布洛姆贝格,希望能从特殊渠道把炮钢配比和所需的机械设备搞到手,可是布洛姆贝格听了卢嘉栋的话,也是无奈的耸了耸肩:

“卢,这样的设备和配方可不是几支枪能换到的,那都需要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别的不说,就是火炮所需的几套设备的价值,就超过咱们上次交易的总和!”

钱、钱、钱!现在的卢嘉栋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了,新式的火炮的优越性能是任何人都认可的,但就是因为资金问题,无论是军队还是国家只能暂时搁置,这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的提升和军工产业的发展可谓影响巨大!

缺钱的困扰犹如漫天的乌云,笼罩在卢嘉栋的头顶久久不能散去,而此时的卢嘉栋恨不得自己变成一台印钞机,24小时不停的开动,将所需的资金印刷出来,可这样的想法只能存在于可笑的梦幻当中,就在卢嘉栋为资金烦恼不已时,布洛姆贝格的一句话却让卢嘉栋茅塞顿开:

“卢!你这头上顶着一片缺钱的愁云,而这个世界上也在经历一场风云变幻,你为什么不借着这个大趋势,来一个拨云见日呢!”

布洛姆贝格的话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说得很直白,所以卢嘉栋听了后也是一愣,可紧接着便反应过来,于是不由得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脑门儿:

“这些日子忙的,竟然把风云突变的世界抛到脑后!”

卢嘉栋说得没错,当今世界可谓是风云突变,而突变的起始点全部集中在去年,也就是公元1979年,这短短的一年虽然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可是在这年连续发生的几件大事,却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由此改变世界格局,其影响之大,甚至持续到21世纪。

这一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从此踏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康庄大道;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对越南实施有限度的边境自卫反击战,而在这稍早前伊朗爆发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流亡海外的霍梅尼推翻了在伊朗执政多年的巴列维王朝政权,使伊朗从一个世俗国家,变成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向外输出革命,这引起伊朗周边其他穆斯林国家的警惕和敌视,这其中以伊拉克最为活跃,再加上美国的怂恿和暗中支持,伊拉克和伊朗可谓是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而在这年的年底,苏联军队在预先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悍然出兵阿富汗,推翻反苏的阿明政权,扶持亲苏政权上台,并以此为契机在阿富汗屯兵十多万,兵锋直至印度洋出海口,冷战在达到最高峰的同时,也开启了苏联旷日持久且损失惨重的阿富汗战争,这座号称帝国坟墓的国家,将最终吞噬这个红色帝国的所有精华,直至它力竭而亡,轰然崩塌!

对越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即将开启的两伊战争,这三场战争可谓贯穿整个八十年代,不但旷日持久,而且影响深远,除了中国自己的对越边境作战外,其他的两场战争无论规模,还是投入资源上都无比浩大。

阿富汗游击队以及伊拉克、伊朗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有如此巨大的蛋糕在,只要上去切上几刀,别说是新式火炮了,就算是新式飞机的资金都不在是问题了,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穿越者的卢嘉栋不是想不到。

只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又是单兵便携式火箭筒的研制,又是新式火炮立项讨论,忙得卢嘉栋可谓是团团转,哪还有心思去想这些,如今布洛姆贝格一语点醒梦中人,让卢嘉栋不由得摩拳擦掌,准备去发一发这战争财!

同样的想法不止是卢嘉栋,远在北京的总参装备部的部长谭斌,脑海中也在勾勒着利用军火赚外汇的蓝图,而他依据的不是类似卢嘉栋那种穿越者的先知先觉,而是来自巴基斯坦的一份请求报告,正当谭斌坐在办工桌后拿着这份报告冥思苦想之际,他身旁的电话突然响起,这让谭斌很自然的接起电话,当听到电话那头值班秘书的汇报后,谭斌的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刘大胆儿,来得够快的,快让他进来吧!”

第213章 来自巴基斯坦的请求

谭斌放下电话没多久,他的办公室的门便被推开,一位身形偏瘦,穿着一身崭新的65式军装,鲜红的领章在黝黑的脸色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剑眉下一双丹凤眼透着刚毅果敢的光芒,斑白的短发根根直立,像是一排排浓密的小钢针镶嵌在他的头皮上,与他那如松的挺拔身姿交相辉映!

“我说你个刘浩田,刘大胆儿,这么多年没见还这么精神!”走进谭斌办公室的不是别人,正是桂溪省国防科工厅军工质检处的主任刘浩田,不过刘浩田好像跟谭斌很熟悉,进来后也没有多少拘束,直接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

“好像你谭大炮第一天认识我一样,自打参军那天起,我哪天没精神了?”

听了刘浩田的话,谭斌并没有生气,反而带着多年老友相见的喜悦笑容,一边将沏满水的茶杯递给刘浩田,一边坐在他旁边继续笑着说道:

“上次端掉苏联军情总局的情报网,确实干得漂亮!”

刘浩田接过谭斌递过来的茶水,黝黑的脸上也露出爽朗的笑容,说话的语气也变得铿锵有力:“反正还是老首长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咱就端起猎枪打他丫的,别说是苏联人,就算是美国人、英国人只要敢在中国的地头上撒野,我们也会毫不留情的把他打回去!”

“就该这样!”刘浩田话音刚落,谭斌便毫不犹豫的回应道,然后上下打量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刘浩田:

“不管怎么说,还是看你穿回军装顺眼些,怎么样?回到总部还适应吧?”

“适应!”刘浩田喝了一口茶水,然后放到茶几上,脸上露出一丝不解:“把我调回总部我还理解,不过怎么还把李铭调到海军研究所去了?再加上万山厂的杨立民回西南航空所,胡庆华继续在G军区进行便携式火箭筒的研制,这短短几天的功夫我们桂溪军工系统的人才可都被你谭斌抽调一空呀!”

听了刘浩田的这番话,谭斌便笑着解释道:“李铭本来就是声学和船舶专家,在桂溪省厅机关也是为了锻炼,现在回海军研究所也是正常,杨立民,哦不对,应该叫杨弘毅,还有胡庆华也都是放在他们熟悉的领域!”

说着,说着,谭斌的语气便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再说军工发展可是全国一盘棋,可不能局限于一省一地的得失,我说老刘,这么多年了,你这护犊子的思想还真得改一改了!”

谭斌话音刚落,刘浩田就好像重新认识谭斌一般,重新审视了一下面前这位身材略胖,体型魁梧的老战友:

“咦?我说老谭,在总部待着这几年,怎么看你有往政工干部发展的趋势!”说完,刘浩田的话稍稍停顿了下,脸上随即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半开玩笑的继续说道:

“我们总参二部还正好缺个政委,要不然我跟老首长说说,把你调过去得了!”

刘浩田的话刚说完,谭斌边用手笑着点了点刘浩田:“你看看,你看看,难怪老首长要把你这个刘大胆儿给调回来,那句话还真没错……”

还没等谭斌把话说完,刘浩田便睁大眼睛,好奇的问道:“什么话?”

“什么话?”谭斌瞥了刘浩田一眼,脸上故作神秘吸了口气,然后又轻轻呼出接着便继续说道:“说你呀,这么多年在外执行任务,人都变野啦!”

首节上一节171/7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