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这个上午的战斗,已经证明了所有问题。
防空战斗机陆续返航的时候,白止战与郑江明已经回到军官餐厅。
李铭博很识趣,不但没有跟过去,还叫住了周涌涛等人。
在得知郑江明来了之后,周涌涛就已经意识到,肯定发生了很重大的事情,也就格外的小心谨慎。
再经过上午的战斗,就更加的谨小慎微了。
要说的话,周涌涛还真有点怕郑江明。
用他的话来说,郑江明这种搞情报工作的,身上总有那么股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战的肃杀之气。
说得客气一点,是让人敬而远之。
不太客气的话,就是有点阴。
第572章 关键之战
“国内的局势如何?”
“还算是平静,前期舆论管控做得好,而且主要打击的投敌份子,得到了广大军民的拥护与支持。”
白止战有点不耐烦的干咳了几声。
显然,他想知道的不是这些。
“要我说,情况仍然不是很乐观。”郑开元叹了口气,说道,“迢曼帝国那边给了首辅很大的压力,而且在巨大陆战场上,因为我们停止了进攻,骆沙军队已经在调整部署,或许会抢在冬季发动进攻。”
“冬季?”
“同盟联军在北玄地区登陆,加强了攻打马耳他的力度,摆明是要逼迫迢曼帝国向环陆心海地区增兵,削弱西大陆战场上的防御力度。”郑江明稍微停顿了一下,才接着说道“已经有情报表明,在北玄地区登陆成功之后,只要骆沙联邦在西大陆的东部战线发动进攻,纽兰联邦与布兰王国就会开辟新的战线。不止是兑现承诺,更为了迅速击败迢曼帝国,获得绝对的战略优势。”
“直接登陆西大陆?”白止战已经猜到了。
郑江明点点头,说道“登陆北玄地区可以看成是热身运动,毕竟同盟集团之前没打过大规模登陆战,而且纽兰陆军也没有参与过大规模战斗,感情就像严重缺乏锻炼的胖子,也就需要通过发动一次小规模登陆作战行动,让平常养尊处优,甚至可以说是眼高手低的纽兰大兵了解战争。”
这时,白止战已经锁紧眉头。
虽然郑江明这番话有点骇人听闻,但是道理没有错。
在战略层面上,只有迅速的击败迢曼帝国,才有望打败梁夏帝国。
不要忘了,在上次大战当中,就是在迢曼帝国战败之后,梁夏帝国才放弃求胜念头,坐下跟同盟集团谈判。如果迢曼帝国没有被打败,梁夏帝国就肯定不会答应停战。大战继续打下去,结果将很难预料。
“概率有多大?”
“超过了一半。”
白止战在长叹一声之后,使劲揉了揉额头。
显然,这也是必须冒险进军窄海,火速攻打夕梵运河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辅要以雷霆手段铲除国内叛乱份子的关键所在。
在某种意义上,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所发生的事情将决定整场大战的结局。
只要坚持下去,而且抓住了机会,就有很大希望获得最后的胜利。
相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也就只是跟同盟集团停战,重演上次大战的结局,而且在几十年后重新开战。
当然,面临考验的,不止是梁夏帝国,还有迢曼帝国与布兰王国。
说得简单一点,也就看谁先倒下。
决战之地就是夕梵运河。
只要帝国海军能够强行拿下夕梵运河,打通去陆心海的航线,哪怕到不了直落要塞,也去不了梵炎洋,同样能够把物资送到罗利王国与忒尔共和国的西大陆地区,再通过铁路运往迢曼帝国。
此外,还能够非常方便的出兵西大陆。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能拿下夕梵运河,迢曼帝国就不会战败。
至于其他热点战场,哪怕是现在看来至关重要的马耳他,都无法决定最终胜败。
在战略层面上,能够算得上具有决定性地位的,其实就两个,西边的夕梵运河,以及东望洋的霍瓦依群岛。
关键还有,在丢掉夕梵运河之后,布兰王国必然会战败,而且持强硬立场的丘尔肯定会下台。
到时,布兰王国保不准会谋求体面的退出这场战争。
其实,已经出现了类似征兆。
按郑江明所说,在上个月的时候,几名布兰在野党的政治家,就通过中立国向梁夏帝国发出了停战的信号。
具体一点,只要梁夏帝国肯做出保证,切实保护布兰王国的核心利益,比如恢复布兰王国在大战爆发前的势力范围,他们就会设法让丘尔下台,或者是让现政府解散,在控制了看守内阁之后跟帝国进行停战谈判。
不过,帝国当局并没有做出回应。
原因也很简单,帝国不可能做出恢复其战前势力范围的承诺。
打到现在,已经不可能回到大战爆发前了。
说得直接一点,帝国能够给予的,最多是维持停战时的状态,以及把部分由同盟集团控制的地区,比如奥洲与枫叶国归还给布兰王国,或者由布兰王国委托管理。至于价值巨大的梵罗地区,还有西大陆上的秩序,肯定得以协约集团的利益为重,绝不可能按照布兰王国的意思处理。
当然,现在还没有到必须进行谈判的地步。
或者说还没有出现可以让丘尔下台的机会,因此不存在需要跟那些没有实权的,只会夸夸其谈的在野政党政治家进行秘密谈判的必要。
不过,这也反映出。
在布兰王国的内部,同样存在反政府势力,而且这股暗流会随着局势变化发展壮大。
正是如此,才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拿下夕梵运河之后,布兰王国可能会投降,至少会退出同盟集团。
按照六局做的分析,哪怕在野党的那些家伙没得逞,丘尔保住了首相位置,布兰王国都会谋求在丧失全部谈判筹码之前,利用最后一点价值跟协约集团交易,确保在战后的世界里面有一席之地。
王开元的一句话最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