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普通官兵而言,战舰就是家,是最不能割舍的地方。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斯普还在舰队司令官的位置上,而且没有新旗舰,“奋进”号就一直是他的旗舰。其他舰队指挥官,除非是跟斯普有深仇大恨,不然都会在选择旗舰的时候避开“奋进”号。
此外还有,“列克”号原本就由哈尔指挥。
在西北东望洋海战当中,这艘航母就编在哈尔的第16特混舰队里面,而且最终带着哈尔离开了战场。
没过多久,“奋进”号追了上来。
按照安排,下午的时候,几艘巡洋舰去了弗莱那边,将跟随弗莱指挥的“独立”号通过望夕运河。
为此,跟随2艘舰队航母由三号船闸通过运河的只有4艘驱逐舰。
这也是为反潜,不然这4艘驱逐舰都可以省了。
当然,不是在夕落洋这边的潜艇,而是在东望洋那边的潜艇。
在夕落洋这边,受到布兰皇家海军与纽兰海军联合压制,迢曼海军的潜艇已经比过去老实了许多。收缩了活动范围,集中在北夕落洋到冰洋的航线附近,而且主要对付前往骆沙联邦的船队。
当然,这跟当前的战局有关。
要说的话,梁夏海军的潜艇反而更有威胁。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梁夏海军的潜艇部队规模有限,尤其缺少能够在远洋长时间作战的大型潜艇,而且梁夏海军也不太重视与潜艇有关的技术,但是在迢曼帝国参战之后,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早有情报,迢曼帝国不但把远洋潜艇的设计图纸与建造技术给了梁夏帝国,还援助了十多艘大型远洋潜艇,并且派遣经验丰富的潜艇官兵前往梁夏帝国,帮梁夏海军尽快掌握远洋破交战术。
关键,梁夏帝国的造船工业太强大了。
在拿到了设计图纸之后,别说正规海军造船厂,哪怕是主要建造货轮的民营造船厂都能建造潜艇。
根据最新情报,梁夏海军的远洋潜艇已经超过了150艘,而且在以每个月10到15艘的速度增长。
虽然这个规模,以及增长速度都不如纽兰海军,但是这些潜艇的威胁非常巨大。
按不完全统计,纽兰联邦每个月在东望洋被击沉的货轮都不低于20万吨,最多的一个月超过了50万吨。
大部分都是梁夏潜艇的战果。
其实,在纽兰潜艇拼命破坏梁夏帝国的海运航线时,梁夏潜艇同样在西南东望洋疯狂袭击纽兰联邦的船队。
当然,真要说的话,梁夏海军的潜艇几乎全都是舶来品。
不管怎样,梁夏潜艇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关键就是,在狭夷皇国战败投降之后,梁夏海军能够以狭夷皇国北岛的港口为基地,大幅度的缩短到东北东望洋的航行距离。那些续航距离超过了15000海里的远洋潜艇,往往会在东北东望洋巡逻之后顺道南下,到望夕运河南边呆上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遇到船队。在返航的时候先去西南东望洋,袭击沿途遇到的船队。除非已经用光了鱼雷,而且没法联系上负责补给的袭击巡洋舰,不然这些潜艇会设法返回炎海,或者前往南珠海,跟接应的潜艇支援舰汇合。
可见,随时都有几艘梁夏潜艇在运河南边守株待兔。
只是,反潜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出所料,现在就有十几架巡逻机在巴拿马陆狭的对面活动,而且到明天上午,反潜巡逻机还会增加一倍。
关键就是,这种高强度的反潜巡逻已经持续了五天。
至于理由,就是掩护弗莱率领的“独立”号航母战斗群通过运河,随后还会有一支运输船队要进入东望洋。
除非早有准备,不然没有哪艘潜艇能够在海面下潜伏这么久。
很快,舰队就到达了运河入口处。
相对而言,望夕运河比夕梵运河宽畅,主航道能够容纳2艘航母并行,不过没有哪个舰长会为了赶时间而冒险。
此外,在大战爆发之后,纽兰军队接管了运河,把运河两岸1000米的区域划为平民禁止进入的军事禁区。
为了守卫运河,驻军在运河两岸每隔250米就修建了一座瞭望塔。
为了增强安全,还放火烧掉了两岸的密林。
别说是人,就算是一只麻雀也别想飞过去。
要说危险,其实在船闸附近。
虽然三号船闸的主体部分早已经完成,但是调试与测试工作都还没有完成,仍然有不少工人住在船闸附近的工地上。
就算提前做了安排,以测试为名停工两天,也无法保证工人里面没有谍报人员。
要说的话,工人里肯定有梁夏帝国的谍报人员。
这也是是没办法的。
工人大多是招募的当地居民,其中有不少印第安人,而在人种上,印第安人与梁夏帝国的东方人并无显著区别。
此外,南孤大陆有大约500万梁夏帝国的移民。
正是如此,才得安排军警在船闸附近戒严,尽可能缩短通过时间。
当然,关键还是看弗莱。
不出所料,同时从二号船闸通过的“独立”号,以及几艘刚建成,准备前往西海岸进行验收测试,暂时还没交付给海军的“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肯定能引开潜伏在运河区里的梁夏谍报人员。
只要一切顺利,最多只需要4个小时,也就是运转2次,2艘舰队航母与4艘驱逐舰就能分2批通过三号船闸。
此后,在明天天亮就能离开运河的主航道。
或许,能够一帆风顺吧。
准备工作做得如此充分,不顺利才是怪事!
大约2个小时之后,“列克”号来到三号船闸外面,然后在4艘驳船的顶推之下进入了船闸。
哈尔一直留在司令舰桥外面的回廊上。
当船闸开始注水的时候,他不免有点紧张。
别看哈尔平时脾气火爆,给人一种非常豪爽的感觉,但是在西北东望洋海战后,他的性情反生了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