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656节

  这支野战军团被消灭,那么齐国百二十城,就会像是脱掉了衣服的女孩面对自己的男友一样,毫无防御能力。

  只要齐国的野战军团覆灭,那么墨家就赢得了这场诸侯反墨之战的胜利,哪怕韩、秦、赵还有兵力,那也没有用了。

  故而从一开始,这两个师的任务就是配合莒城方向的解悬军,攻下诸城、合围在诸城对峙的七千野战精锐和两万农兵,一点点吃掉齐国的野战兵力。

  一旦将这些人消灭,临淄以东,齐国就拿不出一支野战军团了。

  临淄以东的城邑很多,至少三十多座,每座城里都能集结出几百甲士,但是没有用。

  难以集结,分散在各个城中根本不能进攻。

  不能进攻、不能野战的兵力,只是纸面上的兵力。

  是死的,不是活的,也是可以忽视的。

  在胶州湾的两个师分兵一个旅佯攻高密,主力则急行军朝着潍水前进,意图堵住诸城方向的齐军后撤的路。

  诸城方向的齐军有七千常备军,还有因为墨家攻楚而新征召的两万农兵,一共将近三万人。

  齐墨战争后,墨家抢占了莒城,这使得齐墨之间的边境对齐国相当不利。

  齐国的长城东线,依托着大海和沂蒙山,莒城属于齐国的时候,齐国防御起来很有优势。

  墨家如果要从东线进攻,就要走沂蒙山,攻下莒城,然后才能一马平川直通临淄。

  然而割让了莒城之后,齐长城的东线都在墨家的控制之下,沂蒙山区也在墨家的控制之中,齐国处在守势。

  墨家想攻就攻、想守也能守。

  而齐国若是想攻,先要攻下莒城,翻越沂山,然后才能进入到墨家的东海、琅琊,继续向南才能威胁到墨家的侧后。

  地势狭窄,补给不易。

  如果齐国在齐国东线主动进攻,要么舟师赢了墨家的水师,复制一下当年齐吴海战的奇迹控制近海补给。

  要不然,就只能依靠沂蒙山进行补给,然后攻下莒城、琅琊、兰陵,奔袭数百里,才有可能威胁到墨家的核心地区。

  齐国的水师已经不可能赢得了墨家的水师,所以实际上齐国如果在东线主动进攻只有翻越沂蒙山走莒城、琅琊、兰陵一条路。

  而这条路……危机重重。

  其一那是墨家的内线,墨家可以调集兵力利用内线优势击破,而且那不是墨家的核心地区,墨家的核心地区在数百里之外的彭城、沛邑、淮北。

  其二一旦被切断补给,东线进攻的齐军很可能就会全军覆灭在琅琊莒城之间。

  但反过来就不一样。

  墨家如果从东线进攻,齐长城的东段都被墨家控制着,齐墨之战墨家得到了沂蒙山和莒城,放弃了齐西南提前布局,使得墨家如果进攻的话,可以将莒城作为前出基地。

  莒城向东,是诸城、高密、即墨。此三城一下,胶东可定。

  莒城向西北,则是潍水平原区,一直到临淄,无山、无水、无关。

  潍水发源于沂蒙山区,从渤海入海,墨家北进可以依靠潍水运输给养,顺流而下。

  后世楚汉之争,韩信于潍水一战而定三齐,正是地形地势所决定的:得潍水,则胶东可定、临淄可攻。

  但对于南下的一方,胶东、潍水、莒城、沂蒙却最多只能是起到一个侧翼的作用,不能成为主力。

  楚韩之争,汉军违背鸿沟之盟,沿着如今的韩、宋地攻入泗上;齐王韩信等人也是从东线作为侧翼包抄的泗上彭城。

  如果韩、宋那里不集结主力,即便淮阴侯也不敢从齐国沿着东海南下直扑彭城,因为那是必死之路。

  如此形势,这就使得现在的齐国面临的局势极为尴尬。

  墨家咄咄逼人,必然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从齐墨之战后齐侯就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尴尬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齐国不出主力去大梁、齐西南、济水一线配合韩、魏、卫军,无法攻入宋地泗上,也就无法调动墨家的野战主力,也就不能从东线莒城、琅琊一线进攻。

  而齐国的兵力不足以两线进攻,诸侯联军也不足以两线进攻,所以齐国在诸城方向是驻军多了也不是、少了也不是。

  驻军多了,那么本该是主力在宋地决战、侧翼绕莒城兰陵包抄的战略,在主攻方向上兵力就必然不足。主攻方向兵力不足,侧翼兵力贸然轻进,就是送死,一旦被切断退路,就会全军覆灭。

  主攻方向兵力不足,侧翼兵力无用。

  驻军少了,墨家是主攻的一方,沂蒙山险和长城防线都被墨家占据,齐国在平原守卫,又恐怕守不住。

第二百三十二章 化被动为主动(下)

  一旦东线守不住,临淄就要面临威胁。

  墨家只需要夺下即墨、高密、诸城,那么剩余的城邑就可以不管,便可以利用潍水运输粮食,推进到距离临淄百里的地方。

  这就是齐国封了田仲守为都大夫、在即墨驻扎了常备军但却只有七千的缘故。

  多了没用、少了担忧,七千常备军不多不少,配合征召的两万农兵,正好可以应对莒城方向的墨家一万人的兵力。

  之前齐侯前往洛邑,适前往商丘,又征调兵力在宋地集结,齐国自然没有想到墨家会海运兵力偷袭胶东。

  怎么看,都像是墨家准备在北线守住、先解决南面的越国。

  两个师的兵力在淮河口,对外宣称的也是要征伐越国,训练乘船。

  可哪曾想墨家上层的推断是越国无力北上,所以先解决齐国,使诸侯破盟。

  墨家在广陵扬州、江口海阳方向,并没有多少野战兵力。

  但是,那里人口不少,预备役的人口也多,不能野战,守城并无问题。

  墨家能拉出的野战部队数量有限,可守城的民兵数量足以应付越国可能的北进。

  万户之邑,可以征召一个旅的全脱产的野战部队,但是如果敌人攻来防守的话,却可以拉出两个旅的预备役和退役士兵守城,而且足以守住。

  再者舟师优势在墨家这边,长江天险,对北方来说是南下的天险;对南方而言也是北上的天险。

  所以越国不灭,甚至放任不管,先全力应付北方诸侯。

  适本来是准备打防守反击的,利用内线优势吃掉韩、齐联军的主力,从而一举破盟。

  但随着从洛邑传来的情报越来越多,江汉南阳地区的征兵和统治进度比预想的要顺利等问题,适改变了策略。

  主动进攻,化被动防守为调动敌军,迫使韩国无力下南阳、齐国无力攻宋地,从而将诸侯联军利用九州的广袤土地分割成三部分。

  诸侯联军想要主动进攻,只能顾及两个方向。

  韩、秦联军攻南阳;齐、赵、魏、卫联军攻宋与泗上。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不是什么奇计密谋,是诸侯联军只能这么打。

  这两个方向诸侯联军都有主动进攻的能力,这个主动进攻的盟约的中轴是韩国,但其实核心是齐国。

  破局之处,就在于胶东。

  若在诸侯准备就绪之前,主动夺取胶东,那么齐国必然从齐西南济水地区支援胶东,防卫临淄,意图驱赶墨家到沂蒙山区。

  齐国主力一走,韩魏门户大开,区区卫国不值一提,韩国便不会出兵南阳,而是会选择守卫东线的郑地,以防止墨家趁着调动了齐军主力离开后猛攻中原地区。

  韩国不攻南阳,秦国以一己之力没有能力下南阳,秦国现在啃不动墨家的驻楚军团,而且没有韩国出兵掩护侧翼,六指就算放弃丹阳,秦军都不敢追——怕被在南阳切断后路包了饺子;有韩国掩护,秦军若攻下丹阳才敢猛攻入南阳。

  若是准备好了,诸侯兵分两路,集中兵力,便可以主动进攻。

  若是墨家提早准备,反倒容易被诸侯改变策略。

  唯独诸侯马上要准备好进攻的时候,墨家却忽然反守为攻,先发制人,恰恰最能坏掉诸侯的计划。

  如此一来,诸侯就只能兵分三路。

  一旦兵分三路,则哪一路都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

  韩国没有独自攻下宋地的能力、齐国也没有独自攻下莒、沂山的能力。

  当然,这种局面,此时墨家的兵力如果想继续进攻其实也不容易,所以才有了攻胶东而不守的战略思路。

  诸侯兵分三路的情况下,墨家的野战兵力无论攻哪一方,也都会露出侧翼。

  南阳太远,所以泗上的野战军团能选择的进攻方向不多。

  若是齐军回撤胶东,那么想要歼灭齐国的野战主力,只靠那两个师的兵力是不够的,这就得调集主力。

  而一旦调集主力越过沂蒙山,韩国就可能攻入宋地。

  反过来攻韩也是一样。

  但主动权在墨家手中。

  齐国并不知道墨家有了攻胶东而不守的策略,所以齐国不得不调兵回去,毕竟不能赌墨家不敢攻临淄,而临淄若是攻下齐国就完了大半。

  韩国也不敢赌墨家是不是不放弃胶东,万一齐国大军回撤,墨家就放弃胶东,缩回莒城,依托沂蒙山抵抗,那么韩国就可能被墨家进攻,所以韩国也只能放弃下南阳的打算。

  战争的主动权很重要,因为被动的一方不能确定主动的一方到底想干什么,尤其是原本主动却因为对方变手而忽然被动的局面下,更是如此。

  一开始墨家制定的放弃商丘诱敌深入反包围的战略,是出于一种弱势局面下尽可能将内线优势发挥出来的想法。

  但是江汉、南阳、淮西地区的基层统治比预想的要顺利这件事,改变了强弱对比。

  最多再有一年的时间,墨家就能再拉出一个淮西兵为主的野战军团。

  完善的对城邑基层的控制、合理的训练体系,即便这批淮西兵不如泗上最精锐的几个师,但是列阵野战不成问题。

  到时候墨家的力量就占据了优势,诸侯的主动进攻的战略也就自然流产。

  这一年的时间,就得靠各种手段争取。

  看似墨家这一次没有伐谋伐交,实则还是在伐谋。

  如今七月,如果能够歼灭掉齐国在诸城的那支军队,在九月之前必能攻占整个胶东。

  粮食补给、民众分田,短时间内不能够得到足够的兵员支持,但却足以获得民夫支持。

  十月份威胁临淄,齐国大军也就会从西线调回。

  假使齐国主动反击攻入胶东,墨家且战且退,齐国大军必不敢贸然轻进,至少要折腾到来年。

  胶州湾、莱这两处要塞,就足够齐国啃一阵。

  主力撤回到莒城,依托沂蒙山,齐国也没能力主动进攻,这就会僵持。

  在宋地的泗上野战军团始终保持着对济水、郑地的威胁,依靠漫长边境的优势主动攻打,又会使得韩国将兵力集结在东线。

  这样一折腾,至少到明年六月之前,诸侯没有机会联合在一起出兵,或者说至少没机会按照最优策略出兵,只能被动防守或者贸然出击。

  经此番一折腾,诸侯能够联合出兵的时间,也要至少被拖延到明年冬季……甚至可能更长。

  经此一战,齐国不攻下胶州湾的要塞之前,绝不敢将主力西调。而胶州湾要塞背靠大海,铁炮充足,粮食补给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支撑半年不成问题,齐国现在的攻城能力尚可,但攻胶州湾这种背靠大海的要塞堡垒,没有半年攻不下。

  至少可以再争取一年半的时间。

  一年半后,淮西可以再拉出三万人的野战部队;南阳可以再拉两万;江汉三万,加之淮河江汉等地已经彻底稳定下来,诸侯再会盟也就没有意义了。

  最坏的情况,也就最多是齐侯放弃临淄,坚决不调兵回胶东,而是选择拼死一搏,就和韩、卫、魏等国攻入宋地,那也不过是之前防守反击策略的局面,不能更坏了。

  然而这种情况对齐国而言也有很大的困难。

  主要是胶东地区是很多新军功贵族轩辕一族的封地,常备军中也大多数是征召的胶东地区的麻木农夫,而非跳脱的临淄的市民阶层,齐侯就算想不管胶东,下面的基层军官和军功新贵不可能不管……他们不会放任自己的封地被墨家分掉、灌输那些反抗的精神给封地上的农夫。

  诸城一战,至关重要。

  看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诸侯反墨之战,却要在一场可能双方只有两三万人的边角战场上决定今后的走向。

首节上一节656/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