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566节

  “现在各诸侯还都没有承认宋国政变事,宋公的使者虽然派出,但各国的态度很冷淡,看来都在等魏韩楚的态度。宋国那边,要尽快举行制大宪的事,正式更换大尹、改革政局。我们是不是要尽快承认、还要尽快派一些级别足够的人前去观礼?”

  适接过那份关于魏韩楚这一次会盟的情报,轻拍道:“咬人的狗不叫,魏韩叫的这么响,却绝口不提皇父钺翎的反墨号召,到是说我们违背了非攻之义,对天下和平弭兵造成了威胁云云……到现在还没有全面准备,打他妈呦,打不起来喽!”

第九十八章 下一步(上)

  从各方面搜集到的情报来看,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出魏韩的意图,终究这件事是适出的“祸水西引”的主意,本身就是准备牺牲掉郑国来换取魏韩楚之间的矛盾加剧。

  想要动兵,尤其是面对泗上这边的强军,魏韩若是真的想要开战,各种准备那是避不开细作的目光的。

  就算口号喊得震天响,打仗也不可能靠魏韩喊的口号就能让士卒精猛死战不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真要和泗上开战,魏韩楚三国哪一边都得出动精锐五万,后勤补给、民夫征调,这不是靠口号能够隐藏的。

  郑国迟早得完,就算现在不亡那也撑不到十年。

  对于魏韩楚会面协商一事,适关心的是魏楚韩今后的关系走向。

  主要是怕魏国选择战略收缩、楚国也选择战略收缩,以至于双方的矛盾可以缓和,那对泗上就有些不利了。

  适在等待下一次天下有变的时机,按他看来这个时机可能也就在五年之内。

  一个是楚王的死留下的变法的摊子和国内贵族的疯狂反对。

  另一个就是秦魏开战。

  秦君今年已经四十四五岁了,这年月活到五六十就算是高寿,秦君想来自己心里也有数。

  吴起今年已经六十余,胜绰年纪也差不多,那些当年跟随他逃亡的心腹人也都是差不多年纪。

  毕竟他当年被流放的时候才不到十岁,那时候跟随他的人正茂风华,现在也都垂垂老矣。

  变法到现在,秦君肯定要考虑人亡政息的可能,以及聚集在他身边的一众天下无双之士命不久矣的现实。

  吴起这样的人,可谓不世出的人才,出将入相寻常事,更可怕的是能够主导变法,实在难得。

  秦君为将来计,肯定要趁着这几年这些贤才都在的机会,想办法夺回西河,要不然留给儿子的摊子就难看许多。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夺回西河,那得是多大的功勋?

  功高震主之类的事,在吴起胜绰等人身上就不会发生,不是因为他们品格高尚,而是因为他们的年纪注定活不过秦君。

  君不惑,臣天命,不出意外,等秦君儿子继位的时候,这些大功臣一个个都老的老死的死,也省了许多收拾功臣的事。

  若要是吴起等人如今四十,而秦君已然六十,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主少臣强,那可不是好事。主少、强臣亡、大局定,便要容易的多。

  秦魏最近几年开战,在适看来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附近的软柿子都被捏没了。

  原本历史上是要夺南郑的,但历史上南郑是个软柿子,现在却被墨家占着,非是软柿子。

  考虑到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肯定会选择西河动手,那才是秦国有能力问鼎中原的第一步。

  西河有崤函之险,夺取西河才算是秦川得到了保护,若不然现在就剩一条渭水可守,打进去就是关中平原,要不是这几年泗上在中原闹腾的厉害,秦国的变法也不会这么容易,外部阻力和内部趁机勾结外国的人绝不会少。

  适估摸着,现在秦国君臣正望眼欲穿地盼着围绕着宋国,中原再一次乱起来呢。

  只可惜现在看来,要让秦国君臣失望了。

  泗上一开始是示敌以弱,明确表示不想打,弄得秦国很是撺掇,多有表示一定会出兵支持泗上的意思以坚定泗上开战的信心。

  可实际上泗上是不想打,但却不怕打,只不过暂时不想也没有能力主动进攻。

  如今魏韩琢磨着郑国,秦国在这件事上肯定也是想要搅动一下局势的,就是现在还不知道秦国那边会怎么应对这件事。

  既如此,宋国这边的事倒是容易解决。

  现在魏楚韩要是出兵,那么就会把宋国这件事定义为“民众暴乱”,泗上这边定义为“革命变法”,打就是必然的。

  但如果不出兵,肯定会羞答答地承认宋国这一次政变的合理性,承认新的询政院大尹是正常上位的,那么到时候肯定要用的借口就是“墨家威胁天下和平”。

  这样一来,双方都有台阶可下,宋国这件事也就算是可以外交斡旋解决,正式承认宋国中立国的地位。

  终究,有些话魏韩也没法说:周天子还在呢,晋侯还在呢,自己家都干过啥自己心里多少有点数,有些口号喊得太响容易打自己的脸,弄得国内都会尴尬。

  故而适希望魏韩快点对郑国动手,为了逼魏韩快点动手,之前已经大张旗鼓地运送了一些兵器火药。

  现在嘛,倒是可以派出使者再度前往郑国,对外就宣称要和郑国谈判,拉郑国进入非攻同盟,至于谈判的过程那肯定是能拖就拖。

  墨家是讲信用的,说要选贤人为天子那就真的反对现在的分封建制制度,说要人人平等就真的尚贤平等,从未食言。

  那么这非攻同盟的盟约,只要签订了,那就意味着魏韩想要对郑动手,就得考虑一下墨家的态度了。

  这非攻盟约墨家肯定是不签的,但是要让魏韩以为墨家会签,虽然魏韩觉得墨家也可能不签,但却不敢去冒这个风险。

  一旦墨家作出来要保郑国独立的态度,实际上就等同于化解了魏楚韩联盟,楚国也肯定会站在墨家一边反对魏韩吞郑,秦国也肯定会有动作。

  然而郑国距离魏韩太近了,近的两国都城不过百里,国内厌战已经达到了顶点甚至有整座城邑叛逃的情况。

  所以这一次看起来是郑国救命稻草的非攻同盟的谈判,实际上却是郑国亡国的催命符。

  如果这样魏韩还不动手,适就不得不考虑魏韩到底想要干什么了。

  魏韩楚会盟,和宋国新政府成立是否被承认以及墨家派何等规格的人去观礼,实际上算是一件事。

  派人去观礼,期间再和楚国秘密谈判,保证宋国的中立,退让一步包括墨家都不准在宋国驻军,顺带口头上拉着楚国一起保证郑国独立,以此换楚国的支持。

  因为郑国不是泗上的势力范围,而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所以私下里口头上保郑国独立,实际上就是在拉拢和楚国的关系,使得魏楚韩关系恶化。

  墨家保独,那是有理由的。

  非攻,助弱,那是墨子时代的传统。

  去往宋国观礼的级别越高,也就越表明墨家的态度:宋国是泗上的势力范围,如果楚国选择战略收缩继续变法,那就承认;如果不承认那就赶快打。

  同样,私下里保独郑国,那也是和楚国的秘密交易,以此换取楚国对宋国新政的承认,实际上墨家会磨磨蹭蹭直到郑国被吞并都不可能签订和郑国的非攻同盟盟约。

  同时,前去观礼的人必须要地位足够,表明墨家的态度:墨家要的是宋国中立,各国不得驻军、不得过境,包括墨家也会在宋国没有威胁的时候全部撤军。

  是边境紧张以至于墨家常驻宋国合情合理地控制宋国好呢?还是撤回军队没有了彻底控制宋国的理由好呢?

  这就是楚国要考虑的利弊了。

  种种这些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墨家的特殊政体,并不是适一个人能够独断的。

  到九月末,整体局势已经稳定,泗上高层得到了足够的情报和分析,确定了魏韩不可能出兵宋国,一次有十六人参加的扩大会议就在彭城召开。

  除了巨子、七悟害之外,还有几名候补悟害,以及军队、工商等行业的主政人员,因为不是惯例的全体委员大会期间,巨子和七悟害行使全体委员大会的权力,这一次扩大会议除了适和七悟害之外的八人有发言权但却没有表决权。

  这一次扩大会议的规模要比许多年前小得多,许多年前那一次是因为适立足不稳,需要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确定墨子和禽滑厘去世后的路线问题。

  这一次要讨论的,就是宋国这件事之后的处理、处置、墨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于将来局势的推论、和下一步为全面战争做准备的重点铺垫。

  会议的前几天,讨论了一下围绕着宋国政变这件事暴露出的问题,得失,功罪,赏罚之类的问题。

  到第三天,适便做了一下关于今后战争局势的报告。

  这个报告,也是围绕着宋国展开的。

  宋国对于泗上而言,是一个突出部,泗上的两翼靠后,豫东平原又紧靠着魏韩的精华地,宋国突出的肚子,是个极好的进攻桥头堡。

  但是,战术要为战略服务,如果采取先平中原的政策,那么宋国这个桥头堡的意义就极为重要。

  然而如果采取不先平中原内的战略,那么宋国这个桥头堡最好还是成为一个缓冲地,今后修筑城邑防线,要让开豫东平原而是向后修,拉平在两翼的战线,从而做防守反击的准备。

  这和泗上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东北方向,齐国的沂蒙山长城防线被墨家吞掉,莒地作为依托,齐国的沂蒙山防线实际上是在墨家手里。

  北部,因为此时极为广大的大野泽的存在,以及鲁国这个缓冲国的存在,墨家在北部修筑了许多的城邑,做好了防御的准备。

  以陶丘为重心,沿着菏水一路到泗水,这是墨家一直以来的重点布防区。

  加上五年前对齐一战瓦解了齐西南地区齐国的有效统治,北线的防御是很坚固的。

  陶邑作为泗上北部防线的最远端,实际上仍旧在商丘的东北。

  这就注定了如果要经营宋国,那么战略目的必然是沿着中原方向进攻,以宋国作为一个突出部,随时可以威胁到魏楚韩郑的中原地。

  这是天下大部分人都会以为墨家会如此的战略,但却偏偏不是墨家之前就定下的战略。

第九十九章 下一步(中)

  直取中原,这需要极大的兵力基础。

  中原一旦开战,墨家唯一能够选择的战略就是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各国合兵之前先解决一部,这是此时墨家的兵力和政工干部的数量所不能胜任的。

  不管是之前参谋部提出的侧翼然后逼退的构想,还是六指提出的大范围两翼包抄包饺子以守为攻一次性解决中原问题的构想,围绕的中心都是“弃宋、拉平战线、使得突出部变为凹月、拉长战线、侧翼包抄”的策略。

  譬如说,如果将宋国纳入直接统治,不谈经济和政治上的问题,只谈军事,那么在商丘、兰考、济阳等方向就需要再度投入兵力、财力、物力,修筑城邑。

  兵法云,左倍、则右虚;前倍、则后虚;处处倍、则处处虚。

  一旦全面控制一片大平原的宋国,需要防守的防线和兵力要呈几何倍增加。

  北线的菏泽陶丘防线不能动,还要更多的兵力维系兰考、济阳到菏泽一线,这是财力物力人力都不能承受的。

  如果泗上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确保在中原对抗魏楚韩齐诸侯,一路平推,那么宋国就是最好的桥头堡;如果不足以如此却还偏偏要这么做,那么到时候被各个击破四面兵力不足的就是墨家自己了。

  因此,适希望墨家上层能够想清楚放弃宋国、维持宋国是附庸国统治的原因。

  要利用宋国这个缓冲国,继续修筑南线的砀山、符离的城邑,使得在宋国中原方向一旦开战,墨家可以放弃宋国,拉长战线,寻找战机歼敌。

  至于南线,在符离以南,一直到泗水入淮地区,那算是之前吴楚、吴越争霸的重点地区。

  楚国在淮河东部的有效统治,也就到钟离,过了钟离就是墨家说的算。

  而且因为秦没有得巴蜀,也没有攻破郢都,所以楚国的统治重心仍旧在江汉和南阳,淮水下游地区楚国的力量十分不足。

  因为黄河尚未夺淮入海,所以洪泽湖此时并未形成,而是一大片上好的土地,在钟离之东,淮河以沿岸,那里是墨家之前定下的南郑、襄阳、桐柏山、淮河战略的进攻发起地。

  在铜器时代,尚未因为黄河夺淮入海形成的洪泽湖地区是逃亡农民、所谓“群盗”的聚居地。

  大大小小的小湖泊、湿润温暖的气候、上等的土质,是铁器时代最好的粮仓区之一,但在铜器时代却并不适合人的居住。

  之前泗上已经组织了大量的移民进入淮水,甚至于实行了“长工”贸易,从远方运来大量的人口充实这片地区,强效的组织术和执行力,以及民间资本配合“长工”贸易有利可图的背景,都使得这里开发的很快。

  泗上如今已经基本上拥有了苏北平原,并且在广袤的地区实现了有效统治,二十年的和平、土改、高产作物、铁器农具,再加上外地逃亡、南方贩卖人口等因素,使得苏北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

  苏北在农业铁器时代是富庶之地的前提,是黄河不要夺淮入海,要么就是夺淮入海之后有政府有足够的组织力彻底治理淮河。

  只要做到这两点中的一个,苏北地区就是最好的粮仓之一,历史上一直延续道宋代黄河夺淮之后,才使得这片地区逐渐萧条。

  现在整个平原区的北大门沂蒙山已经在墨家手中,最容易沿线突破的菏水泗水地区也是墨家的统治重心兵力充足防御稳固,这就为下一步战略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以洪泽湖地区为例,楚国钟离就在不远,越过钟离沿着淮水向西,就是下蔡和寿春这两个重要城邑。

  拿下下蔡寿春,实际上阻拦墨家夺取三关直抵襄阳的,只有楚国的“申息之师”这一支野战集团了。

  申息之师和陈蔡之师差不多,都是楚国类似于总督制的县公制下的野战军团,这里封君的力量很强,但是因为大别山、桐柏山的阻隔,如果墨家沿着淮河一线猛攻申息——也就是后世的信阳地区,实际上楚国的各部野战集团是被分割的。

  楚国的主力王师、车广都精锐,是在楚国都城。

  鄂君等地方实权贵族的部队,想要支援申息地区,必须要走大别山区,那里通行困难,实际上申息之师和鄂地武汉地区的楚军是被山川分割的。

  陈蔡之师在宋、魏、韩中原地区第一线,他们想要调动那需要外交等一系列的磋商,最大的可能就是和魏韩合兵攻宋到彭城,用类似于围魏救赵的方式逼墨家退兵。

首节上一节566/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