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510节

  甘德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商朝武丁时候的名臣甘盘,商朝重视占卜,占星术一脉传承下来,被称作“巫咸”之学,传说巫咸做筮,巫彭做医,甘德自小就接受了不少的天文学教育。

  甘德的祖上也是精通占卜占星术的人,甚至还辅佐武丁导演过一出“上帝授圣人于民间”的上帝托梦的说辞使得武丁可以避开贵族的反对重用了傅说。

  也正是因为他是沿承的殷商天文学一脉,所以历史上他做星经用岁星纪年的时候,多用一些上古时期的古文。

  譬如摄提格、大荒落、赤奋若之类的上古星座名,而少用地支十二。

  关于这种诡异的名字的传承,说法不一,有说源于上古时候诸夏部落和古巴比伦的交流,摄提格就是处女座的古巴比伦语转音音译,所以才有这些诡异的名称;也有说摄提格是上古时候诸夏对于不同星座的明明,摄提格是三个靠近的星座的不同名字云云。

  甘德自己都不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因为一切都太过久远,不管是音译还是本事就是上古语言的发音,千年的演化都已经无人知晓。

  今天甘德之所以站在客栈之外想要和里面的墨者进行一些交流,源于这些年他对星空的观测。

  他凭借肉眼观测并且总结了火星金星的逆行周期和大致轨道;他用肉眼看到了木星的周围应该还有一个类似月亮的卫星;他发现了木星的运行速度在大地上观测会感觉时快时慢;他绘制了最早的星表……

  这些成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应该算作他的家族一直传承下来的畴人之学的总结。

  在墨家提出新的宇宙学说之前,甘德就已经隐约地反对盖天说了。

  四年前的那场大辩论进行的时候,甘德的母亲重病,他不得不守在身旁照料,并未参加。

  但是他却算得上是除了接受了泗上的宇宙学说体系外的、沿承了上古天文学的畴士中最早认可泗上天文学说的人。

  假使大地是圆的、围绕太阳运动,而金星木星也都是围绕太阳运动的话,那么他所观察总结出来的火星逆行轨迹、木星运行速度变动的种种结果,都可以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因为火星围绕着太阳转,因为火星更靠近太阳,所以……火星有时候观察会感觉它是在逆行,这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完美的解释。

  等到听说墨家用望远镜看到了木星周围也有月亮的时候,甘德已经坐不住了,他也用肉眼观察到了木星周围的异常星星,所以很想去真正地看一看。

  泗上崛起的时候,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直在家看星星,整理那些祖上传承下来的天文学。

  等到泗上使得天下震惊,百家争鸣辩论的时候,母亲重病,他没有赶上。

  之后母亲病死,他在家守孝,开始阅读泗上的关于天文学和数学的书籍,本身他的数学和天文学底子就极好,数年时间便有所领悟。

  如今在阳夏地区也算是颇有名气,本地的贵族多和他来往,楚国也曾邀他出仕,但他之前都拒绝了。

  自从周王室衰落,陪臣执政史不记时,使得各国都用自己的年号为纪年单位。

  本国内用用还行,但是和诸侯国交流的时候,就必须要用岁星纪年法。

  否则的话,楚国说这是楚王某年,和魏国交流的时候魏人还得换算一下这是魏侯某年。

  岁星纪年的好处就是整个天下都是一样的,木星十二年一个周期轮回,虽然因为不是正好十二年,大约百年时间会有一个差额,暂时倒还用不上。

  所以像是甘德这样的畴人,尤其是精通岁星纪年的人,诸侯国都需要用来掌管历法天文,顺便观察一下天象,作出一些占卜或者预测。

第十四章 四方来投(中)

  当大地围绕着太阳旋转的学说传来,甘德终于弄清楚了自己观察到的火星逆行的原因后,对于占星占卜祸福便失去了兴趣。

  按他的计算,如果能够算出来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周期,莫说逆行,就连“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这样的大吉之兆,也不过只是个算学的巧合罢了。

  都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算是初闻大道,自然舍弃了之前的那些迷信的想法。

  然而大道无穷,初闻道的结果不是心怀满足,而是想要追求了解更多。

  这便是他不从楚国出仕,而在墨家的馆舍之外徘徊的缘故。

  他虽然常年闷头计算和观察星空,但却并非是那样不知人间事不食人间火的隐士,相反他对人情世故很是了解。

  若不然,原本历史上也不可能前往人精扎堆的齐国临淄稷下学宫,闯下了偌大名头。

  他已经想到了怎么进入墨家所在的馆舍,怀里揣着一些铜钱,等到傍晚人少的时候,走到了馆舍之前。

  看守的士卒是本地人,认得甘德,也知道他是诸多贵族都想结交的人物。

  “先生这是要做什么?县公传王命,楚人若入馆舍见墨者,需得有县公同意才行。先生大才,县公也多想与您交往,先生可有通行之令?”

  甘德摇头道:“我又不是去见那些墨者的,只是要去借用一下他们的千里镜,看看岁星。并无大碍。”

  说话间,他摸出一些铜钱递送到看守士卒的手中。

  楚国的士卒都是些封建义务兵,并无军饷,而是在分封建制的前提下的本地征召。

  他们都是些农夫,手中本就缺钱,加上如今有钱确实能买很多的好东西,谁人会和钱过不去?

  征召服役又不发军饷,只是提供粮食,还得耽误自己家的农事,又不像是那些贵族一样可以凭借战功获取封地,这一见到钱立刻伸手接了过去,心道:“正好给孩子们买些布匹,泗上的棉布确实比麻布要好。”

  又想,甘德先生在阳夏那也是闻名的人物,倒也不必害怕什么,收了钱之后看了看四下无人,便让甘德进去,然后又取出一些钱和一同守卫的士卒分了分,众人都很高兴。

  甘德进去后,在前面招待的人显然有些诧异,自从宋国有乱以来,墨家馆舍不再和以往一样能够公开正大地进进出出。

  虽说名义上只要有县公的手令仍旧可以进入,但一般的游士和市井青年并无那样的交际圈,这一连几个月都没有外人来访。

  待甘德报上自己名字后,那人便去汇报,不多时就有一中年人迎出来,操着一口标准的阳夏方言道:“原来是甘德先生。”

  有人送来了茶水,早在几年前茶叶便开始在士人和市井圈子内流行,而且直接就是冲泡饮的方式,绕过了和米汤盐香料一起熬煮的演化。

  甘德对于茶也不陌生,自己之前守心苦学的时候,经常熬夜自饮。

  甘德知道对方墨者没有什么太多讲究,端起茶来嗅了嗅,一股浓郁的茉莉花的浓香,他并不是很喜欢,觉得这过于俗气,但也没说什么。

  对方客套了几句,甘德便很是好奇问道:“不知道难道你也是阳夏人吗?”

  对面的墨者点头笑道:“是呀,我本就是阳夏人,八年前去的泗上。如今又回了阳夏。先生不知道我的名字,我可是多听闻先生的名字。”

  甘德倒是也不拐弯抹角,直接道:“我想去泗上,研习天文九数之学。只是我还有不少家人、妻子,我不能够单独前往。只是我若是带着家人一同前往,又怕是行走不便,难过关卡。”

  对面的墨者微微一怔。

  在许多大城巨邑中,都有类似他这样的角色,之前投身泗上之后,又被派回本地,主要就是吸引一些本地的青年才俊前往泗上。

  在宋国变乱之前,墨家在楚国的活动没有任何的限制,尤其是在一些原本和墨家交好的楚国贵族的封地内。

  如今限制颇多,馆舍内已经许多日子不曾见到人来。

  既是本地人,也当然知道甘德的名声,见甘德如此说,那人犹豫了一下道:“先生应该知道泗上的政策吧?泗上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人身依附的隶子弟跟随,即便那是您的亲属,去了之后也不再和您有什么从属的关联。”

  甘德倒是不在意,他家中的确有不少土地,一些亲属都来投靠他,依附于他,就在他的土地上劳作。

  这是他的主要收入,也是支撑他能够脱产学习天文学的经济基础。

  但如果他已闻道,母丧也已结束,那些星辰的奥秘相对于这些土地而言,不值一提,只要能够和家人前往就行。

  听闻对方那么说,甘德洒脱道:“泗上的义我有所耳闻,去也不会去太多。有几个老仆常年跟随我,总不好丢弃。去了之后,我自会按照墨家的规矩来,他愿意走就走,愿意留就留,我也每月发钱就是。”

  “只有一样,我需得问清楚。”

  对面那墨者道:“先生请讲。”

  甘德道:“你们墨家也说,经济基础决定关系。我的土地都在楚国,一部分尚且还是封地非是私田,另一部分私田我也不准备要了,直接送给那些追随我的隶子弟们。”

  “我到了泗上之后,总要有些收入。”

  “我也知道,你们泗上的学问自成体系,与我所学不同,我去了之后也不能够胜过那些常年在泗上的人。譬如四年前的‘天下之中’、‘唐尧侧影一尺五、大禹测影一尺六’的那个女子,她的学问我便追赶不上。”

  “我去了之后,又需要再重学习文字、算学种种,我的钱倒是可以支撑一阵。可我又有妻子、又有孩子……我也知道泗上讲求自食其力,可我妻子与我多年,并不会那些纺织之法,倒是识字、会些算学……”

  “这个……”

  说到这,甘德终于有些吞吞吐吐,他还是第一次和人谈“俸禄”之类的问题,虽说墨家一直在宣扬“给人干活问人要钱天经地义”之类的说法,他受之前的美好道德的熏陶,还是觉得谈钱这种事不太好意思。

  对面的墨者闻言却是大笑道:“先生何必吞吞吐吐?人要自食其力,没钱怎么行?总不能饿着肚子做学问。我们便是义师服役,每个月还有一定的军饷,况于别的?”

  “先生先去泗上,我有推荐之权,您是可以先去庠序预科去学的,先生的学问名声我是知晓的,是合格的。每个月会发一些钱,虽然不多,吃喝穿衣倒是够了。”

  “若是先生能够考入庠序,每个月的钱便多一些。将来先生自然是要在‘巫咸厅’内做事,每个月的薪水养家肯定是不成问题,薪水绝对不低。”

  “除此之外,若是先生能够做出什么学问,经得审核委员会的审核通过,又有一笔钱可拿,这笔钱可是不少。”

  “若是先生还有什么传世的学问,譬如一些家传的不外传的学问献出,那也有钱可拿。”

  “至于先生的妻子……倒是有些不便。她能够识文算数,本可以做教师先生的。只是……若先生在沛邑或者彭城,她若留在那里也难以让她直接去做教师先生……因为沛邑和彭城,并不缺教师先生,去边远的地方只怕先生也未必肯。”

  甘德闻言,颇为惊讶道:“我早听闻泗上识字者极多,教化之盛甲于天下。难不成如今连教师先生都不缺了?”

  那人摇头笑道:“不是不缺,是沛邑、彭城之类的大城邑不缺。泗上讲求人人平等,男女都是人自然也要平等,女子最好的工作就是做医者、教师、会计之类,而且即便做了教师,也自然想要留在沛邑彭城这样的大城。是以这几座大城,奇女子极多,这是难的。”

  “至于巴蜀、南郑、赵塞、越地、淮北……终究还是缺的,可您也未必让她去。她又不是墨者,一些为利天下而强制的命令又管束不到她,总也不能非让她去。”

  甘德微惊,心道不到三十年时间,泗上的识字之人竟然如此之多?原本能够识字的,便可为士,这泗上竟然算作是人人为士了?

  惊讶之余,便笑道:“若是我能够养活了她,也不是想让她去做事的。她倒是总读你们泗上的一些书,并不愿意在家中,至于到底做什么,去了之后再说。”

  他盘算了一下,自己在家中苦学,祖上传下来的一些东西,可以献出去换钱,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学,所得应该不少。泗上向来财大气粗,尤其是在学问和知识方面,他也有所耳闻,据说四年前他很关注的那个关于“天下之中”的反天命学说的女子被奖励了不少钱,这是他的妻子告诉他的,他当时还不相信那个数字。

  自己这些年又编写了一本《星图表》、一本《岁星经》、一本《天文星占》,这都是他引以为傲的学问,自己又向来自信,自信泗上之外天下天文畴人第一便是自己,只要问清楚了什么可以得到钱、钱足够养活他和家人,那便足够下决心了。

第十五章 四方来投(下)

  抛却畴人天文的学问,甘德对于泗上的态度是既不厌恶也不喜欢,对于天下将来应该怎么样,并不是太过关心。

  长久看星星,难免会产生沧海一粟的虚无,只觉宇宙无穷天地浩渺,人存于是不过寄于天地。

  更重要的是泗上的政策对于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此时天色已经不早,甘德也就不便久留,对面的墨者询问了一下具体要去泗上的人手,便说让他先不要轻举妄动,等待时机来临自然会去联系他。

  甘德也知道墨者在各个大城邑都有通天之能,说要联系他自然会联系上,也就放心,从容离去。

  待甘德离开,刚才和甘德交谈的墨者回到后厅,和两名一起负责这里工作的墨者一起交流了一下意见。

  “巨子说,咱们现在对于天下贤才的招揽,要分三种情况。”

  “其一是天文、九数、医术、音乐、史书之类的人才,只要他们提出来,就尽可能送他们前往泗上。”

  “其二是一些对于天下不满的游士,他们本身识字,有些学问,但是他们的学问和泗上的并不能融入。二十年前墨家微小,那时候需要天下有心之士加入其中,但现在泗上自己就能够培养贤才,源源不断,这些对天下不满的游士如今就让他们留在本地即可。”

  “其三就是一些自己学习过或是之前听过我们讲义的年轻人,可能是因为家庭、可能是因为亲人的缘故,不能够直接离开家乡前往泗上的。如今天下局势有变,诸侯对于这些事管查的很严,这些年轻人也可以留在当地。”

  “尤其是第三种人,要注意秘密结社,平时也需要参与听义之类的活动,发展一些秘密的墨者,在本地活动,但不要暴露出墨者的身份。”

  “甘德先生也是楚地大才,观星之术祖传下来,确有才能,这样的人想要前往泗上,这是我们应该尽力做到的。”

  其余两人对此没有反对意见,他们在本地的活动是半公开半秘密的,这一次天下贤才的招揽分出三种人的说法,他们是赞同的,也是泗上实力发展的一个表象。

  二十年前,需要传利天下之义,以求更多的士人阶层加入墨者,扩大墨家的力量,那时候真的是来者不拒。

  虽然说泗上的文字和秦字很像而和别国的文字不太一样,但是那些自小接受了文化教育的士人阶层确实比起庶民更容易掌握文化。

  等到二十多年后,泗上的教育体系已经可以自发运转,庶人贵族的血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自小接受教育的缘故,所以那些泗上长大的新一批年轻人基本上都认字,就算不认得在义师强制服役的过程中也会强制学习。

  墨子说,人如素丝,染黑则黑染黄则黄,这就是泗上教育体系的基本道理,自小灌输的都是适的那一套东西,和旧贵族所掌握的那些东西格格不入,如今也就不怎么需要落魄旧贵族出身的人大量投身,让他们留在本地为将来计更好一些。

  而那些掌握了各种文化知识传承的士人,泗上也是分出了不同的种类。

  譬如掌握了礼法规矩和祭祀手段的,泗上是不要的,不过这也是个悖论,真正笃信礼法规矩和祭祀手段的,也不可能愿意去泗上。

  而礼法这东西,和甘德所掌握的天文学不一样。前者有没有,对于庶民百姓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后者则可能牵动整个诸夏的航海业,天文学不发达就无法远航,而航海业的发展则可能会关系到几十万甚至百万人将来的生活。

  这两者是不同的,以墨家“功利”的做法,实在是提不起对礼法的丝毫兴趣,与之类似的种种也都是不要的:其余的甚至连占卜谶纬和炼丹方士这样的人,只要愿意去泗上也是可以接纳的,因为他们至少掌握着一些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东西,通晓占卜的人在这个时代最起码要有一定的数学和天文学底子;炼丹方士最起码还有一些化学技巧。

  礼节和礼法不是一回事,礼法是政治制度,礼节是道德表达,这两者此时天下人分的很清楚:见到长者恭敬一些是礼节,见到贵族碎步恭迎每一个动作都有规定那是礼法,为长者折枝这样的事不是儒家礼法特有的,百家没听说有哪一家连这个都反对。

首节上一节510/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