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469节

第二百七十六章 对歌(上)

  翻开两本小册子,透过那些细小的墨字,略微一读,便可以觉察出其中浓浓的墨家的味道。

  其实不只是墨家的味道,而是这个时代的味道。

  大量而繁复的例子、比喻、推论、故事……这是此时诸子常用的手法,文章详实有物,但文藻又不过于华丽。

  许多例子和故事,都是市井间的士人阶层可以听懂的、并且是引诱式的。

  只不过和其余学派所不同的地方,便是基于墨家辩术体系的种种论证方式,包括一些很固定的“辩术语法”,比如墨子当年提出的类似于“时态”、“籍使……则”等特定的语式。

  这些年墨家包容并蓄但又严守底线,从当年适和列御寇等人关于《汤问》的争辩开始,各个学派之间一直在互相影响互相吸收。

  管子学派提出了货币的意义和等价物概念,在管子学派之外的墨家完成了进一步的阐述。

  商周千年的文明作为土壤,忽然绽放的百家作为种子,似乎到了盛放的时候。

  行家里手一打眼,便知道文字中的道理到底是不是有用,特派来的墨者沉浸其中,奋力将眼睛挪开,将那两个小册子阖上。

  仔细收起之后,称赞道:“昔年子墨子说,适晓天志,贱字草帛印刷三物一出,适通晓的天志便如粟种,春日播下,秋日可收。”

  “这一次泗上又送来了一大堆的书,想来那里也有许多关于天志的发现。”

  “云中秋,天下秋。于天志学问,收获的秋日竟已来临!当真可喜。子墨子若知晓,必定大赞。”

  国岗笑了笑,扬起头看着窗子上浸了油的窗纸,慨叹道:“我倒觉得,这不是秋日。你以为那些便是果实?其实不然,那些学问,或许只是春日萌发的薇蕨,堪堪破土,百花盛放而结实的日子,还没来呢。”

  “但草木既已萌发,结实的秋日还会远吗?”

  “你道是云中秋,天下秋;我却说,云中春,天下春。”

  ……

  国岗所谓的春秋,都是比喻。

  事实上,赵国已过了仲秋之月,并不是说赵国仲秋别处不是仲秋,但赵地靠近高柳的地方却比泗上那些地方冷得多。

  代地,高是山下。

  清晨已有霜。

  一行人踩着蒙了一层霜的枯草,奋力向前。

  这些人的打扮很奇怪,身上多穿着华服,一看便是贵族。

  只是身上的华服已经脏兮兮的,不少人的头发散开,多日不洗。

  就算是泗上的皂没有传入赵地之前,贵族们也会时常沐浴,断不会将身上弄得如此肮脏。

  人群中一个头发散乱的女子,正对着身边的孩子说着什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女子每念一句,身边的一个小一点的孩子就会跟着读一句,发音正是正宗的贵族圈子的雅音。

  那女子显然很少行走这么远的距离,尤其是没有乘车的情况下,显然身体已经疲惫不堪,走起路来稍微有些跛足,那是累的。

  可即便这样,依旧很温柔地从旁边的一堆芦苇丛中用细嫩的手掌抓过一片芦苇叶道:“不曾有絮的芦是为蒹、刚刚萌发的苇是为葭。何谓伊人?便是德、礼、义、信……为君子者,当求此伊人。”

  身边的孩子点头道:“母亲,我记下了。你听我再给你诵一遍……蒹葭苍苍……”

  不远处,庶俘芈骑在马上,听不太懂那几人在那嘀咕什么,但却没有多问。

  从那个女人微笑的脸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在泗上的母亲,有时候语言或许不通,但情感总可共鸣。

  他的身后还有一长列的队伍,大多都是这样的打扮。

  庶俘芈身后的一名士卒骑马到了他身边,啐了一口道:“这些人不知稼穑、不懂织纺,就算去了高柳,还不是白白吃饭?”

  “那赵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把这些人塞给我们。他们能不恨我吗?这不是给咱们添乱吗?”

  庶俘芈撇撇嘴,想到之前那场不愉快也不快意的宴会,哼道:“赵侯算不得什么有利天下之心。只是……没办法。”

  “他要夷那些叛乱者全族,可这些人中总归有些孩子,那并无罪。以墨家之法,这些人不该死。”

  “你说得对,赵侯就是故意为之,将他们罪罚为奴、隶,又说既是墨家之法他们不该死,那么这些人便要跟着咱们去高柳,任咱们处置。”

  那士卒道:“连长,这些人可是恨着咱们呢。他们都觉得,要不是咱们,他们父祖兄弟不会死,他们也不会被牵连,更不会有夷族之祸。昨日宿营的时候,有几个人恶狠狠地盯着我,咱们又不准打人骂人,他们的话我又听不懂,真是……”

  庶俘芈大笑道:“能不恨吗?公子朝作乱,是咱们出面击溃了公子朝,这些人事败,死的死、俘的俘,剩余些老小寡妇,他们知道什么是天下?他们就知道自己的家族父兄夫君死在咱们手中,岂能不恨?”

  “恨咱们也好,证明咱们做得对。你看,他们恨咱们,那些被授田的封地隶农,不是感谢咱们吗?”

  “恨我的人多了,我还不是活的好好的?胡人恨我,阙与君恨我,公子朝是我逼死的,谁能做到天下人只爱不恨呢?”

  庶俘芈回头看了看这数百名从贵族被贬斥罪罚为奴、隶、仆的人群,心中其实也颇多不满。

  这些人既不会稼穑又不会纺织,去了高柳有什么用?

  墨家的道义和天志推理中,这些人是蠹虫,对于这些人庶俘芈带着一种天然的鄙弃。

  赵侯解决了公子朝之乱,墨家便是他必须要提防的对象,大量被牵连的贵族子嗣后裔被判处夷族,这就是在将墨家的军。

  当时朝堂上一唱一和,有人说罪当夷族,并举了斩草除根的例子,言“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可立刻就有人说,赵侯平定叛乱,多赖墨家之力,以墨家之法,以人为体,不以族论,所以应该免除这些人的死,而让他们跟随墨家去学学利民之理。

  一唱一和就是说给墨家那几个人听的,这是逼着墨家收下这些人:赵侯可以夷族,天下人都觉得正常,一直以来就是如此;但是墨家不可以允许夷族,因为墨家的义站的太高,墨家若是反对夷族那么罪责就在墨家,口是心非。

  这种情况下,也只好接受了这群人,先行送往高柳。

  赵地的墨者对于这件事都是心怀不满,一开始也是并不同意,为此还召开了一次同义会讨论这件事。

  赵地墨者的成分复杂,有代地的胡人、有泗上的青年、有别国的游士、有逃亡的赵人隶农,对于贵族的仇怨非是一日两日。

  但最终还是胡非子出面讲道理,屈将出面压服了众人,最终才得以同意这件事。

  除却墨家之法以人为主体、不以家族为法律承受的主体外,在道义上墨家也是不得不接受这些人。

  因为墨家《非命》,同时反对“贵者恒贵、贱者恒贱”的血统论。

  既然不认可“贵者恒贵、贱者恒贱”,那么就不得不承认“蠹虫是源于制度,而非是父子相传的”。

  换言之,贵族之所以是蠹虫,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蠹虫,如果那样的话“贵者恒贵、贱者恒贱”就是对的。

  他们之所以是蠹虫,源于分封建制的制度,使得他们可以不稼不穑便可取粟三百斛。

  只要打破他们存在的基础,那么他们的子嗣便可以不是蠹虫,而可能成为劳作以温饱富庶的人。

  这是墨家内部的道义和在其辩术体系下的逻辑演绎,所以对于这些人的处置只能如此。

  墨家和赵侯之间的后续谈判还在继续,答允的那些迁徙到云中、九原的人口还在清点,这批贵族的族人便要先行前往高柳。

  一路上怨恨不断,正如庶俘芈所想的那样,这些人不可能不恨他们,要不是墨家,他们觉得他们不会有这样悲惨的境遇:若是公子朝成功,他们被清洗的就应该是公子章一系。

  他们这些人没觉得夷族是错的,只是觉得夷自己的族是错的,所以导致了公子朝失败的墨家也便成为了他们最为仇恨的对象。

  庶俘芈不在乎,他看不上这群人,他也参加过赵侯的宴会,在他眼中即便贵如赵侯,也不过是个眼界狭窄的小人物,他们这些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天下。

  怨言归怨言,不屑归不屑,可命令既已下达,他也只能选择执行。

  天黑之前,便要准备食宿,行进途中也没什么好吃的,只是一些煮熟的麦粒和一些腌菜。

  之前教孩子唱《蒹葭》的那妇人捧着一个盛满了麦粒的瓦罐,奋力地吞咽着粗粝的食物。

  身边那个大一点的孩子连连咳嗽,将粗粝的、难以下咽的麦子吐出来,将瓦罐往地上一摔,骂道:“麦,贱人之食也!难以下咽,不能食。”

  那个刚刚学会蒹葭的孩子也带着哭腔道:“母亲,我想吃鹿脯,这个咽不下去。”

第二百七十七章 对歌(中)

  摔瓦罐的声音立刻引来了一阵骚动,庶俘芈手持铁剑来到这里,高声喝道:“干什么?”

  他用的是赵音,想来这些人应该可以听懂。

  妇人心疼地看着咽不下去的孩子,眼泪刷的一下流了出来,自己和孩子何曾吃过这样的苦?

  她之前听过庶俘芈和别人的闲聊,知道庶俘芈和她颇有渊源——当年是庶俘芈抓的阙与君的走私商队,使得赵国隐藏的矛盾在赵武公死前就爆发出来,而最后逼死公子朝的也正是他。

  这妇人正是阙与君家族的人,知道庶俘芈蛮横无情且野蛮无礼,看着他手中的剑,再看看自己还小的两个孩子,强忍着屈辱冲着庶俘芈一拜道:“孩子吃不下煮麦……”

  她用的也不是雅音,而是赵语,庶俘芈一旁的一名士卒大惊道:“都是人,怎么就吃不下?我小时候莫说煮麦,就是麦穗都能吃下去……”

  那个孩子还在那哭泣,嘴里一直重复着想吃鹿脯之类的话,庶俘芈将铁剑收回,嗤的一声笑出来。

  摇摇头,什么都没说,继续回去吃自己瓦罐里的煮麦。

  待庶俘芈离开,妇人悄悄指着庶俘芈,冲着自己的孩子道:“记得这个人,记得墨家的所有人。是他们使得你们的父亲死掉,是他们使得你们不能吃鹿脯只能吃煮麦。”

  “若有一日,你们长大,切记,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乖,吃吧,饿着怎么长大?不长大怎么复仇?”

  大一点的孩子修长的指甲深深地刺入自己的手掌,仿佛要刺出血。

  仲秋之月,正是为祭祀上帝准备祭品的时候,往年的这个时候,他的家中都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各处封地上的人送来的各色贡献、挑选出来的合适的牺牲。

  阖家欢快,他记得就是去岁的仲秋月,父亲给了他一口小弓,并且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扳指,证明他有资格佩戴扳指即将长大成为贵族君子。

  也就是去岁,他听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首情歌。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他想到父亲用宽阔的臂膀矫正着他拉弓的姿势,那样温暖,那样广阔。

  他想到自己拉弓射箭时候,那双唱过芄兰的女孩子乌溜溜地含着喜欢的目光。

  而现在,他什么都没了。

  父亲死了,家产没了,自己的那柄小弓也没有了,那个眼睛亮亮的女孩子如今不知道在哪里。

  大一点的孩子咬着牙盯着四周背着火枪或者铁剑的墨者,牙齿咬得咯咯响,心道今日之仇,明日必报!若自己长大,必要屠尽天下墨者!

  暗暗发过誓言,低下头冲着母亲一拜道:“孩子知错了。”

  说罢,将那些煮熟的麦粒塞入口中,忍着那种他之前从未感受过的、仿佛有什么东西贴在嗓子眼上用力撕扯的痛,大口地吞咽着属于他的煮麦。

  饭后,不知道是谁,在篝火旁清唱了一句,随后,数百人齐声相和,声声凄凄,配上寒秋的冷、弯弯的月、山间偶尔飞过的夜枭,使人潸然。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

  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我不见兮,云何盱矣。

  他们怀念的,不是彼都人士,他们怀念的是自己。

  过往的一切,都已不见。

  狐裘黄黄,如今只是脏脏许久没有换洗的衣衫。

  出言有章,如今只是口中的恨恨和连去个厕所都要打声招呼的小心。

首节上一节469/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