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221节

  马车上装载着火药和一部分简陋的火器,这些简陋火器制造起来并不麻烦,就是使用起来太过危险而且威力不大,但于此时还算是先于时代的,总归从无到有也算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计有铁或是陶的火药雷千枚,火药三十桶,粗制的手炮类的原始火门武器三百余件,四门轻便的发射碎石子的“炮”或者说是大口径的喷枪,三门铜制的小炮。

  这是从去年七月份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生产的东西,铜虽然昂贵,但是回报是对楚国的渗透、开矿权和免税权,这点投入还是值得的。

  除了这些火器之外,还有六套铁片札甲。

  此时各国都是有甲的,如同适的哥哥这样的皮匠,就需要缴纳一定的甲片作为军赋,当然是皮革甲。

  因为都是一个长条般的甲片,很像是此时竹简书写的木札,所以称之为札甲。

  沛县既然可以大规模生产铁,而且培养了一批锻打的工匠,制作这种甲片也非难事。

  虽然每一套札甲的劳动价值此时算起来还是很贵的,但既然各国还没有达到战国时代军军国主义的巅峰,那么依靠这些“贵族”才能用得起的甲,在春秋战国交替之时换取大量的资金也是一条不错的积累金钱的办法。

  这些运送来的武器,都是赚钱的,而且算起来其实都是数倍的利润。

  不算是楚国得到的两种特权,这些甲片销售给贵族也可以获得极高的利润。

  而且,现在天下强国以晋楚为雄,围绕着这一次楚国继承权危机展开的一系列战争,正是将这些可以售卖的“防御性武器”打开市场销路和名声的绝佳时机。

  墨家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作为资本投入进行再生产,才可以从天下各城不断地吸引工匠和人口,充实自己的实力。

  既然内部已经确定了今后的路线,这种武器贸易也将成为日后墨家近期的主要收入。

  这才是真正的暴利,比起需要多年才能偿还的铁器农具、或者墨家直接长期投入的共耕社而言,利润既高回收的速度也快。

  跟随这一次押送的,是墨子的弟子胡非子,也是楚人屈将的“先生”,与适和孟胜都熟识,是墨家的重要人物。

  胡非子先问了一下适的郢都之行,当得知楚王已经答允了种种条件之后,喜道:“来之前,巨子便道,适做事必可信赖。如今此事既成,我墨家不久便可入楚。”

  适回道:“吾闻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如今墨家只在沛县彭城有洞穴,尚且不能够安稳。这一次在楚国如能立足,日后的局面也就好看了。”

  随后适又问道自己走后,沛县那边可发生了什么事?巨子和七悟害又有什么指示传达?

  胡非子先大致说了说沛县的变化,正如适猜想的那般,一切步入正轨,而且短期没有战争风险,整个沛县的发展都是正常且向上的。

  冶铁技术基本上达成了汉代的水平,在搅拌法生产生铁的技术上更高一些,因为有反射弧面分离燃料和生铁,生产出来的熟铁品质不错。

  墨家内部本身又是这个时代顶尖的工匠联合组织,各种匠人的水平都不低。

  适知道大略和原理,而原本的墨者动手能力强,正是天作之合。

  秋收忙碌之后,沛县也开始了第一批征召入伍,整个沛县的义师扩充到大约三千人。

  这还不算刚刚开始渗透的彭城。

  而且,沛县生产的铁制农具,也开始源源不断地经过陶邑等都市运向北方,换回大量的铜金属。

  宋国作为墨家的基本盘,更多的是采用“市恩于民”的方式。

  依托在一些城邑的据点,利用推广宿麦和三十里一处公共磨坊的方式、利用治病“施符水”等手段,逐渐渗透到宋国的周边。

  那些铁器多是以分期偿还的方式逐渐偿还,以此既能发展宋国的农业,也能够获取更多的宋国民众的支持和熟悉。

  除此之外的各项也都在按部就班地发展着,暂时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且正值农业技术革新后新旧对比最为强烈的时候,民众对于墨家的支持可谓巅峰。

  诉说完沛县的情况后,胡非子与孟胜和适说道:“这一次前来,巨子与其余委员们商量了一下,既然已经定下了将来的目标,那么这一次最好能够再让墨家的名声更加响亮。”

  “只是受制于之前的约定,这一次我们绝对不能直接帮助楚国作战,而只能以提供守城器械的名义进行。巨子的意思是,在这里,由咱们临机决断。若有什么分歧,支持与反对不能决断的时候……以适为准。”

  适点头道:“我尽力最好,不会辜负众人的期待。这件事我倒是有想过,这一次对于咱们墨家来说,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商丘一战,墨家打出的名气,即便弭兵会这件事半途夭折,但是适却把这次夭折的弭兵会利用到了极致。

  这一次,既然确定要渗透楚国,那就必须要借此机会在楚国立下一定的功勋,才能够让楚王名正言顺地与墨家合作。

  只不过,这个度需要很细微地把握。

  做的过了,郑魏韩等国会对墨家不满,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

  做的不够,楚王就很难压制住国内贵族对于墨家渗入楚国帮助变革的反对情绪。

  既然让众人临机决断,又是将犹豫不决时候的最终决断权交到了适的手中,这算是真正让适尝试着独当一面。

第三零三章 徙木立信市恩民(一)

  虽则明面上墨家的那些道义墨家自己还是要遵守的,但实则内部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昔年楚国伐随,便有一番言辞。

  “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

  说到底,最后还是靠谦虚的“弊甲”作为底气。墨家如今不敢说可以观中国之政,但是掺和各国纷争的能力还是有的。

  如果只是提供守城器械,墨家本身不会遭受到三晋那边的指责,也不会有人趁机攻讦墨家的非攻之类的想法言行不一。

  胡非子带来的指示,关键就在于如何在不超脱墨家本身道义的情况下,在鲁阳鲁关一战中再次让诸侯侧目,名动天下。

  至少要做到让墨家可以说“我有弊甲,欲以止诸侯之战”。

  这一点适在墨家的一贯表现来看,的确是最合适的人:所谓言行合一,做什么事总能讲出符合墨家道义的道理,可以说服别人。

  再者,当年墨子游鲁阳的时候,不少墨子的嫡传弟子和鲁阳公熟识。选定的七悟害之中,都和鲁阳公有些交情,这种事最好也就是适和孟胜这两个候补七悟害且和鲁阳公过去没有交情的人出面。

  现在既已会面,适便与来到这里的墨者一同前往鲁阳。应城距离鲁阳不过数日行程,一路上多做探讨。

  及至鲁阳,焦急不安的鲁阳公亲自迎接。

  适虽年轻,鲁阳公却也不敢轻视,这几年声名鹊起,如今正是需要助力之时。

  先是和适等人追忆了一下当年墨子游鲁阳的事,又问了问公造冶等人的近况。

  鲁阳公知道这一次墨家会提供一部分武器,上次商丘之战他也只是听说,不曾亲见火药。

  但凡听说,总有夸大其词的地方,虽不至有糜烂数十里这样的说法,但是当夜的情况在楚国贵族中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看着墨家众人运送来了马车上的兵器,鲁阳公希望先看看,适却没有同意,而是先问道:“昔日长勺,曹刿问于鲁侯何以战?今日晋郑出兵在即,我也想问问您,何以战?”

  鲁阳公闻言,叹息一声道:“若以民心而论,民众战意不足。”

  适直接道:“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墨家守城,需要民众想要防守,巨子曾说想要守住一城,要么是民众乐于防守回报恩情,要么就是祖坟皆在城外而敌军焚烧挖掘祖坟。”

  “晋师郑师如果不挖掘祖坟惹起众怒,您自己又认为民众战意不足,我只怕这场仗不好打。纵然墨家提供了守城器械,但也需要人来使用,您以为怎么样才能够让民心依附呢?”

  鲁阳公摇摇头,适又将现在的情势分析了一下。

  如果这一仗打不赢,最坏的情况是晋郑联军攻破长城防线,王子定入楚。这样一来,作为坚定站在楚王熊疑这边的鲁阳公必然要受牵连,收回封地也是有可能的。

  就算不至于入楚,但是鲁阳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占据鲁阳就可以随时对长城防线发动攻击,所以也可能晋人就占据鲁阳,后果还是一样。

  所以适告诉鲁阳公,这一仗只能胜而不能败,不论大败还是小败,最后鲁阳公整个家族都要受到牵连。

  鲁阳公也明白这里是自己的根基所在,适的分析头头是道,由不得他不信。

  对付魏韩郑联军,鲁阳公也不是那么自信,他虽有勇力,可是一个人再勇猛也不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于是他说道:“所以这一次还请墨家相助,帮助守城。当年你们巨子游说我不准我攻击郑国,说皆天之臣,我无权干涉别人的内政。现如今……”

  适点头道:“是这样的,若非如此,墨家也不会派遣我来到这里。只是,最终还是要与晋师决战的,民意没有战心,又怎么能够战斗呢?”

  鲁阳公见适还在纠结这个问题,虽然知道有道理,却也只能说道:“墨家的道理,我听你们巨子讲过。仁爱清明,政治利民,只是这种事需要长久的时间,不是一时间可以做到的。”

  “如今就算寡人知道错了,又怎么可以扭转呢?”

  他这么说倒是没错,当年楚国国力蒸蒸日上,对外一直是攻势,各国不敢轻动。

  鲁阳作为长城防线的前出,除非晋楚要打灭国决战才有可能涉及到这里,否则一般的争霸都会发生在宋郑之间。

  这种情况下,鲁阳公也就根本没有政治变革的动力,墨子当年说了许多,鲁阳公即便觉得有道理,可也不能做,也没有动力做,最多是没有对外攻打弱小混乱的郑国。

  现如今大战在即,看到适还在说什么“不和于国不可以成军”之类的话,心中不免愠怒,觉得这时候已经做不到“和于国”了,那再谈就没什么意义了。

  适见鲁阳公略微有些不耐烦,也不急躁,而是说道:“我有一策,倒是可以撑过去现在,让民众愿意作战。只是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算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至于后续,那就另说了。”

  鲁阳公一听,心下大喜,心说我要的就是撑过去现在就好,至于今后……今后再说。

  赶忙请教之后,适道:“墨家的许多道义,是要有利于民,恐怕您是不会去做的。但是,也有一些计谋可以市恩于民,将恩情作为货物,让民众用鲜血和战斗来偿还。这个,就看您愿不愿意付出了。”

  “我想,您一定放贷吧?”

  这是个不用考虑的问题。

  封地食邑和县邑共存的模式,保证了鲁阳公既是本地的管理者,也是本地最有钱的大族,那些没有捆绑在他封地上的农夫,过不下去的时候肯定需要从他这里借钱生活。

  鲁阳公作为旧贵族,肯定不会投资什么工商业,或者说没有墨家的技术支持,大规模的工商业也没发展起来,有钱的最好升值方式就是放贷。

  各国的封君都放贷,放贷的目标不是自己封地上的农奴,而是封地之外的农夫。

  此时尚无冯谖孟尝事,鲁阳公不解其意,却还是答道:“是有的。每年得息以生钱。”

  适道:“既如此,您可以用这些利息,市恩于民,让他们为您来战斗。这是短期可以用的办法。民众既得了利,也算是我们墨家利于民众的说辞。”

  鲁阳公一听这话,心头顿时不满,摇头道:“借贷偿还,这是天地间的道理。”

  适点头道:“这的确是天地间的道理。可是您作战,得以封鲁阳,而民众厮杀却一无所获,这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道理。既然他们不能得利,又凭什么跟随你厮杀呢?”

  “你舍弃这些利息,作为恩情售卖给民众。民众无法偿还,也就只能用鲜血来偿还,到后来保住的不还是您的富贵吗?”

  “一年放贷,得息不过十万。十万钱市恩于民,可以保证这一次民众有战斗之心。”

  适伸出了小拇指,示意这是那得钱十万的利息。

  又将整个手攥成一个拳头,说道:“这是您的封地,是当年受封的祭祀家庙。”

  “如果一定要您选择,你会选择割掉小指留下拳头呢?还是愿意直接把拳头割下去呢?”

  “这是我能为您想到的办法。如果您觉得这不能够听从的话,请您另请高明,这些武器作为交易我们已经送来,后续的也会慢慢送来,却不会再出一言。”

  一句另请高明,顿让鲁阳公无言。

  他知道这一次晋郑联军很可能攻打鲁阳,如果不攻打,按照适说的那么做,就赔掉了许多钱。

  不在于赔不赔钱的问题,而在于民众出于封建义务,跟随他出征作战是理所当然的义务,现在适却认为这义务不合理,甚至需要用恩情来交易,这让鲁阳公觉得有些不舒服。

  赵国开了军公爵的滥觞,也就等于先在周礼上撬开了一个口子:封建义务不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那么只需要教化民众就行,根本不需要谈及战争所得的利益。

  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民众已经逐渐觉醒,没有利益谁也不想打仗。

  这就是一种思想的交锋,不只是舍不舍得这些钱的问题。

  然而现在鲁阳公没法另请高明,因为适再说这些之前,已经把话说的很清楚了。

  晋郑联军一旦胜利,不管大胜还是小胜,鲁阳公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封地要么被魏韩占领,要么就是被王子定收回……到时候收回,鲁阳公连反抗之力都没有,国内贵族会咬,北方的魏韩一样会威胁。

  指望别处的封君县公救援,这也基本没什么指望。一部分是支持王子定的,另一部分根本就不太容易调动,楚王也不可能亲自出征,因为郢都不稳还需要部队保持军事优势压制可能叛乱的贵族。

  适看着鲁阳公面带迟疑,话语里便带了几分讥诮,说道:“若是您平日治政严明,赏罚有度,我又何必给你出这样的谋划呢?商丘一战,你固然知道最后墨家穿阵成盟,可您也不要忘记商丘城内可是发生了变故啊。”

第三零四章 徙木立信市恩民(二)

  最后一句话,让鲁阳公面色一变,他倒是不担心鲁阳城出现商丘的情况,毕竟和那边贵族君权之间的矛盾不同。

  但却担心民众厌恶作战,拒绝守城。想要请求墨家的帮助,就不得不考虑墨家的条件。

  直接野战对垒,鲁阳公对于战胜晋郑联军信心不足,他知道自己的斤两,也知道这一次魏韩必然是重兵来袭,就算自己有勇力,也很难说就可以战而胜之。

首节上一节221/691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