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崛起 第201节

“叔叔,您先请......。”别看鲁普雷希特王子殿下可以和德皇谈笑风生,但是当正规的军事会面上,自己还要夹着尾巴做人,比如说,这次会面,巴伐利亚方坐在首席的自然是巴伐利亚目前最能打,历史上也最能打的利奥波德亲王。然后是王子本人,第三位是施密特子爵。

现在的施密特子爵也算官运亨通了,有了在远东的战火历练,又回来补充了一下军事高等教育,现在也总算做到了师长的位置上,目前的职位是巴伐利亚机动师的师代理师长。这支部队算是试点部队,在经过和普鲁士方面协调之后,这个师的编制算临时性的,并不算入帝国作战序列之。

而正因为这个临时编制或者说算是王室的私兵,完全受王室自己管理,所以可以不受帝国原有军事架构的管束,王子殿下愿意怎么搞就怎么搞。就像威廉二世历史上自己掏腰包给近卫团装备机枪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财大气粗王子给自己的这支部队买了一批汽车。

而对面一行人自然是总参谋长施利芬、小毛奇以及第四军军长鲁登道夫。双方这一次会议自然是要讨论一下普鲁士参谋部的行程问题以及对某些军事问题的看法。和王子没事和德皇瞎扯不同,这次可是正规的,德方决策机关和执行机关的最高级别的交流。

“一次脱离铁路的机动演习?”施利芬伯爵看着利奥波德亲王递过来的件后皱了皱眉头。铁路、部队机动性。这无疑是伯爵的g点啊,要知道人家当了十几年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制定施利芬计划,并且易其稿,单纯就这份执着来说,说是着魔也不过分啊!

“非常有意思的演习内容,我很想知道,贵方是如何想到这个题目的?”施利芬伯爵放下手的件说道。

“部队的机动性一直是一个战略性课题,我认为德国陆军在军队的火力和战斗编组上已经十分成熟,甚至可以说对其它国家形成了巨大的优势,新式武器和战术的采用让我们不惧怕和任何对手正面交手。”

“但是在机动性问题上,我们却和对方没有多大差距。普法战争时期我们利用铁路的方法已经被世界所熟知,并且被包括法国在内的其它强国所模仿。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改进。”利奥波德亲王笑着说道。

“呵呵,但是我认为军事运输的主力还是铁路,公路运输的运力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从亲王的回答,施利芬伯爵感到了一丝异样。

“但是铁路运输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或者说,铁路运输可以很好的胜任防御战的需要,但是不可能作为一种进攻武器。而德国如果和对手交战的话,应该是一场进攻战,不是吗?”利奥波德亲王若有所指的说道。

“看来,皇帝陛下应该已经和各位说过一些什么了。我以前的一些计划各位应该也已经看过了。”一滴冷汗从施利芬伯爵的脑袋上流了下来,

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德是高度保密的,按理说像利奥波德亲王和鲁普雷希特王子是不应该接触到的。至少从总参谋部是不可能留出去的,但是考虑到德国的体制,只要德皇陛下愿意,巴伐利亚方面是完全可以了解这个计划的大概内容,至于细节?有些地方施利芬自己都没想好,自然也无从谈起。

巴伐利亚方面了解到情报虽然让伯爵有些不满,但是也无可指责,毕竟巴伐利亚军团也是德军的一部分,弄出来一个计划光普鲁士知道,别人不知道显然是不可以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演习太有针对性了!直接直指计划的核心!铁路兵力输送问题!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什么?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进行防御,左翼以极少的兵力吸引法国人的主力,然后右翼集绝大部分的兵力,(两翼兵力比例是15比100)依托德国国内良好的铁路线快速集结进攻,直接席卷荷兰和比利时这两个国家,并且接管他们的铁路系统,进而进行战略迂回,彻底包围法军主力,在42天的时间里干掉法国。

在这个计划,施利芬的一切设想都是建立在可以平稳接管铁路系统,并且可以通过沿途征集粮食和物资来弥补部分不足,然后让军队以超高的速度机动。而再刚才的谈话,利奥波德亲王直接指出了铁路不能作为一件进攻武器,这等于从根本上否决了施利芬的计划。

当然,从理论上巴伐利亚军方无法影响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运作,即使有不满,在战时军令权的压迫下也只能接受。甚至德皇也无法干涉,毕竟计划已经拟定,停不下来了。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如果在和平时期,德皇认为这个计划不可行,那么直接宣布废止就可以了,总参谋部就必须重新制定,如果参谋长表示反对的话,德皇甚至可以直接换人。

更为可怕的是,这一次,关于巴伐利亚演习的细节,施利芬也是刚刚知道。要说巴伐利亚方面和德皇没有进行交流,施利芬打死也不信,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大王族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而这个默契完全有可能让自己的计划完蛋的!自己说不定也要走人!

这一次是施里芬伯爵真的想多了,德皇打算改组普鲁士总参谋部,王子也打算进入德军决策的最高层,但是这都是以后的事情,这一次唯一想做的就是让那些普鲁士的军官团开开窍,见识一下先进的战斗姿势,仅此而已!

“自从我当让普鲁士王国陆军总参谋长之后,我就一直在努力完善这个计划,我用了数年的时间制定,并且已经修改了2次,我和我的部下充分考虑了帝国铁路的运输能力,这个计划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任务需要,而且这些事情都在演习证实过。我对这个计划十分有信心。”施里芬辩解道。

感谢书友渔夫之的~~~,以及书友大智弱驴、极大的硕鼠、我是我意的支持~~~!第二更奉上~~~,求订阅求支持!!!

第486章 巴伐利亚的自用品 1

“王子殿下,我们在未来是要和俄国人开战的吧?”谢林伯爵有一次终于忍住不说道。

“是的,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会干掉俄国。”王子平静的回答。

“那您为何还不遗余力的帮助俄国人提高军备水平?”谢林伯爵斟酌再三,还是这样问道。

“因为这一切装备都已经过时了!我们目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俄国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那些过时的装备上!然后让俄国人满怀希望在远东和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王子笑着说道。

“我之所以把这些东西给俄国人,是因为我有了更好的东西!”王子信心满满的说道!

普通重机枪好用吗?这东西扔到日俄战争确实好用,但是在1战,这个无数新式武器即将出现的黎明时期,普通机枪对付步兵还是够用了,但是无论是简单加固的土木掩体还是那些在空飞行的大鸟,普通机枪效果就不那么好用了,如果王子直属军队的战斗车辆要装备机枪的话,那么普通机枪肯定只是备选之一,而不会是唯一,甚至说即使只为了对付1战英国和法国的各种轰炸机,就需要研究一款大威力机枪了,毕竟1战也有最大起飞重量13吨的大家伙!

而现在,王子想要搞出来,同时1战也能发挥大作用的第一种武器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布朗宁m2型12.7mm机枪!有了这东西,别的不说,至少英国人mk系列坦克以及法国人的雷诺之流是没有活头了!m2型机枪的穿甲弹弹头重量46.2克,以每秒884米的初速射出,在100码的距离上打穿22mm厚的装甲!至于后来研究出来的m20曳光穿甲弹和m8型穿甲燃烧弹的穿深就更高了!

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款机枪非常轻便,[相对于同级别武器来说]基本型号的m2型机枪重量不过27.7kg[只是枪身,不算支架。]即使使用了重型枪管,让机枪有了较好的火力持续性的情况下也不过36.7kg。当然如果说给机枪加上冷却水筒的话,那么重量会增加不少,最终空水情况下重量是45kg左右。而装满水之后重量立即到了55kg!

而且这款机枪现在完全可以搞,而搞出来之后更是可以使用50年以上的经典产品!你可以给他按上各种底盘,放到飞机上打飞机或者扫射步兵也是很不错的。君不见2战美国无论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绝大部分武器都是布朗宁m2机枪啊,有的就是换个名字或者枪管,几乎是换汤不换药啊!

采用短后坐和闭镗待击原理的m2机枪还有很好的精度,面对单个目标的时候有效射击距离在1.5千米左右。而面目标大约在1.8千米左右。和普通7.92mm级别的机枪在千米之外只能进行压制射击完全不同的是,m2机枪在2千米左右依然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散布,当狙击步枪可能不行,但是依靠良好的散布依然可以通过短点射有效击杀目标!可以说,这款武器的有效射程远强于现有的7.92mm机枪!

[越战时期据说有一名叫做克洛斯.海思卡克的狙击手使用一个加挂了unertl10*瞄准镜的m2型50机枪,在2286米外击杀了对手......。]

要说这款武器有没有问题呢?这个多少还是有一些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初期的型号不能快速更换枪管,这使得即使使用重型枪管的m2hb型机枪在连续射击后也会出现过热的问题。机枪吗,不连续射击用你干嘛?又不是机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m2机枪白璧微瑕。另外就是结构有些复杂,保养有些困难。

不过在这个位面,王子自然会把德国机枪的王牌技能快速更换枪管移植到的m2机枪上。至于说结构问题,就没有必要大改了,毕竟人家美帝号称科技第一,50多年都没怎么动m2机枪的基本盘,这完全说明m2机枪确实不容易再大改了,而且m2机枪做过航空机枪,在高空低位、高过载的情况下都能正常使用,那说明稳定性还不错,王子生怕自己几锉刀上去弄得面目全非......。

王子之所以决定研发m2机枪,除了性能出色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非常适合战场的需要。世界上的好武器很多,单翼飞机好吧,但是一战之前并不适合弄,因为发动机太茶几,飞机的上升力不够,只能用双翼和三翼保证浮力!

首先,这款机枪非常适合巴伐利亚军队在东线使用,俄国人穷啊,步枪、子弹生产都无法保证够用。自然不会有那么多建筑材料去修筑坚固的地堡!而且在冲过波兰之后,俄军一直在后退,他们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修筑一条巩固的战线,以m2机枪的穿透能力完全可以干掉大部分火力点,单纯的沙袋加土木攻势面对m2机枪的持续射击依然会被打穿。这东西在掩护部队进攻的时候,甚至可以取代小型火炮复杂拔除火力点。

而在西线,虽然这些m2机枪面对英法经过数年时间加固的防线作用十分有限,但是这种机枪面对历史上任何同时代的坦克来说都是很大的麻烦,甚至是致命!要知道,当时的坦克装甲几乎都是柳结在一起,即使理论上打不穿,依然会可能导致崩裂。更何况,似乎当时英法也没有特别结实的坦克吧?如果制造一款碳化钨芯弹,或者硬化钢芯弹的话,打穿英法坦克问题不大,而且这种机枪本身极其优秀的远距离精度可以让他们部署在战线的后方,在和对方机枪对射时有极大的优势!毕竟无论从远距离精度还是从威力上来说m2机枪的优势太大了!

另外这款机枪如果作为防空武器的话也很不错,要知道,1战是没有20mm级别的高炮的,因为根据1899年的海牙国际公约,爆炸炮弹的重量不能低于400克,所以最小的火炮只能是37mm。各国都不能研制20mm级别的火炮,很显然,巴伐利亚也不能打破这个约定俗称的规定,既然火炮不行,那么没说机枪不可以吧?50机枪可以很好的弥补7.92mm机枪和37级别火炮之间的火力空档!

感谢书友第一近卫坦克旅、hemato、慢慢游k、海有边的打赏~~~!以及书友开心雄军、fanck、锅呢即哇、929905、四海蓝天的月票支持~~~!今天2更--!嗯--!!

第487章 巴伐利亚的自用品 2

至于说作为航空机枪的话,50机枪比同时代的mg08系列改出来的航空机枪要强多了,首先从重量上来说,身为50机枪的m2就不比7.92mm的mg机枪重多少,要知道,mg08机枪光枪管重量就22.2kg,排除4.5kg的冷却水也有18kg左右。mg08-15虽然重量轻一些,但是重量也在12.9kg左右。

而一般后期战斗机上要是用mg机枪的话至少要2挺,而用m2机枪的话一挺就够了,双方重量相当,但是火力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航空机枪不用太考虑散热问题,所以m2机枪的射速可以充分发挥,一分钟可以打出600到750发子弹,而mg机枪一般只有450发左右的射速。

而如果考虑弹药杀伤的话,50机枪的毁伤效果肯定比mg机枪强很多,除了大威力的燃烧弹之外,m2机枪的普通弹都有46克重。而mg机枪尖头弹只有12.8克,一发m2子弹几乎等于4发mg机枪子弹了......。

当然,作为航空机枪还有要给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精度非常好!m2机枪的大口径子弹本来就有远超7.92mm机枪的精度,而m2机枪即使在大口径机枪重精度也是很高的,美国人2战m2机枪的最远有效射程有1000米左右,这个几乎是各国标定的子弹汇聚点重最远的了,由此可见m2机枪性能非常好!

试问有这么一款可以通过步兵携带,可上各种地盘,上可以打飞机,下可以打坦克和轻型掩体,重量才20多公斤,稍微改改可以用半个世纪的东东,王子有什么理由不装备?

至于给俄国人装37炮吗?这个其实也不过是顺水推舟,一方面是巴伐利亚军队未来不会装备37mmpin-pin炮了。这东西太过时了!这种兴起于布尔战争,在1战少量使用的武器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战争了。所以赶紧趁现在俄国人需要,都处理给他们吧!而另外一个方面是这种武器原产自英国,俄国人可以获得的渠道非常多,实在不行从法国转手一批也是可以的。所以,即使王子不主动帮助,俄国人依然会想办法给这款火炮按上各种底盘。

那么俄国人给各种装甲车辆装备了37炮后会不会对德国造成不利的影响?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俄国人把大量金钱投入到了37炮上之后,装备新式武器的钱就会减少,这是大大的利好消息啊!

归结到一点就是,因为37炮不好用了,所以王子决定处理旧货,而王子已经找到了一款比37炮要强很多的新式速射火炮!

37炮好吗?如果放到现在这个年代很不错啊,一分钟300发炮弹,可以速射,而且重量不是很大,当步兵炮不行,但是阴人或者放到车辆底盘上还是可以的。虽然有各种优点,也曾经在战场上大出风头,但是这款武器终究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单发炮弹威力太小!

当王子第一次看到37炮的初速的时候差点以为这是37mm迫击炮[如果有的话]......。初速才每秒钟367米![作者君看维基有500多米的记录,但是只看到一个,n />

你说穿甲能力差一些吧,也就算了,装药量还不大,如果王子没记错的话装药量应该是17克......。一发450克的炮弹装药量17克!这tm威力也太小点了吧?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37mm炮的炮弹规格是37mm*94,弹长比50机枪都要短。而在那个时代,一发炮弹再简单,该有零件也必须有,所以造成了装药量非常小的问题。

英国人实际上在1战也用过37mm炮。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种威力的火炮根本不足以摧毁西线的各种掩体,然后他们又把它换上新式炮座当成防空火炮,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各位想想,初速才300多米的炮弹这弹道要多弯曲啊,虽然一战飞机速度慢点,高度地点,机动差一些,但是也不能这样羞辱人家吧?

然后英国人实在受不了这种东东了,随后研究新的防空火炮。至于其它国家?比如说德国、法国和俄国什么的。还是继续用37炮吧,因为当时他们没有装备其它可以替代的火炮......。

而王子决定替代37mm炮的火炮正是历史上英国人搞出的2磅炮,这种火炮其实在1905年就出现了,而且开始还是作为海军炮使用。而后来英国人发现这种火炮当陆炮很不错啊!然后就征用了......。

首节上一节201/108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