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黑枪小三口 第45节

  人在饿了的时候,为了口吃的什么危险也不管。当饥民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变身成一个四处寻找食物的巨兽。

  问题在于,这些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总会先找那些善良的、好说话的的人讨要吃的,给了这个那个要,不给你就会被语言谴责,围上来的人多了,又总会有人站出来以正义的名义,带领这些人抢光你家所有的粮食。

  历史上无数这样的事例,结果都是做善事的人家破人亡。而这些饥民就变成了暴民,他们只要吃了一个甜头就会转向下一家,最后把这片地方能抢的都抢了,再去下一个地方,直到被官府平掉,或者又被人用各种仇官仇富口号忽悠住形成了所谓的农民起义。

  中国的农民靠天吃饭,十年八年总会有些地方出现饥荒,或者被战争搞的颗粒无收。不说形成饥民的具体原因,只说这种场合如何自善其身的话,首先就是不能乱救人,救也是给粥棚捐粮捐物。经验和教训不会自己开粥棚,官府也不让。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手里有武装,有防止别人攻击的手段。比如五胡乱华时代北方的汉人建的坞堡,现在大地主家的高墙炮楼,第一目标却都是防范饥民成匪。这些人的初始想法还真不见得就是要当地方一霸,多数人家开始时也只是求个自保罢了。

  西方城堡文化出现的更早,因为地域原因、人口数量、建筑风格、文化与风俗等种种原因,形不成这种大规模的饥民,可能会有救济的人。

  在中国,先救济饥民的小家小户很容易成为这些人最先攻击的对象。一些死硬不救人的,或者有武装的大地主大富人,却往往活到了最后。对这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下一下中国的坞堡史和外国的城堡史。

  这是真实的乱世人生经验。没有老一辈的教诲,王南三人怎么也想不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王南心里也嘀咕着,李秀更是对着他直接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要是没枪他们就上来抢了吧?”

  似乎是有什么风声传了出去,围的人越来越多,起码有一百多号人把三人围成了个大圈子。是有些想找吃的人,更多的还是看热闹的。远处的马车都停了下来,车老板子就站在马车上看笑话。

  三人就把长枪短枪都端了起来,王南看到占多数的人身上都背着包,脸上也没有饿着了的样子,他觉得这些人就是过来抢东西的。

  就大喊了一声:“都往后退,再不退不管你男女老少,一枪打死你”。

  有些人退了几步,有些人在原地犹豫,有些人似乎准备往王南这里冲过来。

  王南对这些想冲过来的人非常敏感,立刻往这些人的脚下开枪,20响转了一圈,多数人被枪声吓的往后跑,人群呼啦就散开了,可还有几个人站在原地。

  王南刚把枪对准他们,不远处就有人喊话:“把枪放下,人离开自行车”,王南转过头去,看到三十米外几个土包的后面有几个脑袋露了出来,枪口对着王南三人。

  王南心中十分惊讶,嘴上却喊了句:“什么人?”

  站在原地的几个人就往三个人这里靠近,一边走一边说:“别管我们是什么人,把枪放下,东西留下,带你的娘们走,别让我们开枪打死你”。

  王南看到这几个人虽然说着狠话,手上却空着没有武器,嘴上就说:“好,你来拿吧”。却突然一个蹿身,就接近了这几个人,手中的短枪连声响起。

  王南一跑出去,李秀和二丫就趴在地上,往远处的那几个人所在之处开枪。对面趴着架好枪的几个人,在李秀和二丫打过来时脑袋压了一下,等抬起来再要瞄准时,李秀和二丫的第二枪又打响了,有人低头,也有人顺手将手里的枪勾响,两发子弹从自行车上飞过。

  王南听到对面也开了枪心里哆嗦了一下,把面前最后一个人打倒后,来不及补枪,手上的20响就以最快的速度向趴在土包那里的人打了过去,人随之向那个方向跑了过去。几个人脑袋露出来拉枪栓的,被王南快枪直接打死。

  等冲了过去时,只有一个被打伤的人还在那里打滚。王南连续补枪,补完枪才看清这些人身上穿着军装。再回头看两个女人,她们都站了起来,看到她们没有伤到的样子,王南提着的心才放下。

  前面的军队正在和日本人打着哪,不知道这几个士兵怎么在这里,也不知道他们跟前面几个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有什么关系。

  王南懒得猜测,就翻看了下。这些人身上空空,就这几杆长枪,子弹也没几发。回头看几个穿老百姓衣服的人也是如此,除了一身衣服什么都没有。

  这些人应该是溃兵逃兵之类的,打劫王南三人估计是为了吃的和钱,只是没能拿住王南三人。

  远处,四散的人群就看着王南三人大杀这些人,知道惹不起,老老实实的散开走远。

  三个人把这几只烂枪丢在了地上,把为数不多的子弹拿上,转身走开。等走到远处的才把子弹丢掉,这是怕别人捡了枪来打他们的黑枪。

  顺着路再往前走的时候,三个人就不再把吃的拿出来了。

  到了一个岔路口,三个人稍商量了一下,转到了小路上。

  走大路身前身后都是人,三个都有些担心吊胆的提防前后左右的人,还是走小路算了,起码不那么紧张。

  这条小路上也有一些人在往西走,多是本地的人。只是人不多,大家各走各的,互不干扰。

  离开山海关已经有几十里远了,等三人走过一座木桥上过了一条冻上了的小河时,王南看到了有几个人在离河岸不远的地边呆坐着歇脚。他第一感觉就觉得这些人是日本人,估计是些日本特务,穿了中国老百姓的衣服,却模仿不了中国老百姓的神态和生活习惯。

  王南没有告诉两个女人,只是等走近了的时候,把自行车一架,突然间端出两把20响,对准了这几个人。

  王南有过一次遇到这种伪装成中国人的经历,就直接用枪口指着这些人说:“都说下,哪来的?叫什么?在这干什么?”

  这几个人中的一个人,用一种分不清带什么口音的东北话说:“俺们是逃难的”。

  王南一把枪对准他,另一把枪对准一个看起来矮壮的人,摇了摇枪口:“你说,你叫什么名字,哪里来的”。

  这个人只是死死盯着王南看,却不说话。

  王南又把枪口对准另一个人:“你说”。

  这个人也不说话。

  王南立刻明白,这些人必须是日本人。

  却又有些哭笑不得,几个日本人中就一个人能说中国话,其他人嘴都不敢张,却大摇大摆的走到了中国人的地盘上无人理睬。

  一个人偷偷把手伸到了后面,王南什么也没说,手上的枪就响了起来,随后二丫的枪、李秀的枪全都响了起来。

  经过刚才的事,两个女人一路上就紧紧的跟在他身后。见他停下来端起枪,也都跟着停下自行车,端起了手枪,王南的枪响了,她们没有丝毫的犹豫跟着就开了枪。

  等几个人全被打死,王南才走上前来翻看,几个人身上都带着武器和日本人的证件,还有好几个手画出来的地图,标着一些特定的目标。

  王南长叹一声,日本人在这里如入无人之境啊。

第九十二章 女人练枪

  后面的路,三个人尽可能昼寝夜行,没与任何人和军队发生关联。

  一路上有无数不明身份的人看到了三人,有的见之震惊急急退避,有的好奇观望,有的掂量又掂量却只能退去,也有人不屑理睬,一个上前搭话的人都没有出现。

  等三人粮食不够的时候,就找些大点的村镇直接去买,身上各种钱都有,也不怕买不到东西。

  休息的时候,王南开始真正把自己打黑枪的经验手把手教给两个女人,特别是那些单人作战的经验。

  只是两个女人力量不够,翻转蹿跃的动作做不出来,近身开枪在反应方面更不用提。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战斗意识,都差得非常多,远不如他在哈尔滨教的小徒弟。

  两个女人倒是想多学些王南说的那些战场上得来的东西,可最终只能好好的练习步枪射击。

  这也是女人天生的问题,力量、奔跑、反应不是她们的长项。真要象后世电视剧里的训练方式,专门在泥水里、冰雪里往死里的用力气训练女兵,那女兵以后很难怀上孩子,晚年也是一身的病。

  两个女人以往用步枪都是趴着把枪架在个东西上射击,纯粹的用双手握着枪托与护木据枪瞄准时,枪口总是不稳,所以王南所精通的跪姿、立姿射击,她们就都用不上,更别说跑动中转换射击。

  真实的战场上,使用狙击步枪的人倒也极少采用无依托方式。只是那些人基本的射击动作也同样非常好,可惜两个女人还做不到普通士兵的程度。

  王南解决不了她们这个问题,只能让她们还用老办法,继续找个东西架在手抓着护木位置的前面。

  李秀和二丫动了动小脑筋,护木下放个布包,可还是有点太低了,又找来大块的石头,王南看着两个女人这样投机取巧只能笑笑。后世的士兵的射击训练,倒也是趴在小土坎的后面,土坎上面有小沙袋,护木放在小沙袋上射击。

  二丫却不甘心,就拉着他,给做个机枪那样的枪脚架子。

  王南只好四处翻找合适做枪脚架子的东西,最后,拿着钳子,把自行车配件里的幅条编起来,加工了两个简单的枪架子,按两个女人趴着的姿势调整又调整,直到合适。

  两个女人这才安心的练枪。

  其实,日本人后来的狙击步枪就配了个这样的脚架,用的是粗铁丝架子,又高又软又好坏,远远不如王南拿带钢幅条编的脚架,更不用说王南还是专门按着两个女人调整的。

  王南觉得俩女人能练步枪就够意思了,也不挑剔什么,索性找个了地方专门陪她们练枪。

  在山海关拿的那一箱子弹就派上了用场,三个人在一个山坳里,两个女人一人一块军毯铺在地上,就开始用子弹练枪。

  王南就给她们各种改正。

  从100米开始,到200米、300米。

  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对正常的士兵来说干扰很大,所以后来的狙击手都是两人一组,一个观察一个射击。可两个女人不需要一般士兵需要的那些作战要求,只要开枪打中目标就帮上王南大忙了,有一个瞄准镜刚好。

  一人两百多发子弹,就练到能在300米左右首枪快速的命中头大小的石头,这才罢休。这一箱子弹也差不多打光了。

  打更远的目标,需要反复的练习,现在也没条件,就先放着了。至于象王南那种快枪打法,对她们来说难度太高了,她们也觉得练不出来,也只能算了。其实这两样也都需要天份,她们一枪一枪打就不错了,也不需要那么高难的动作。

  开枪与保养是枪支使用对应的内容。会开枪的人必须会保养,保养不好就影响开枪,不爱枪的人也没办法保养出好枪,枪不好也成不了技艺高超的枪手。两个女人在保养枪支上倒是很细心,王南教了几次就放心的让她们自己保养自己的枪支。

  从地图上看,三个人的位置离海边不太远,李秀就蹿腾着王南带她们去看一下。

  王南看她那样子就故意问她为啥要看海。李秀就说:“到了关内就得找地方生活吧,那等安稳下来,我们两个在家里生儿育女,门都没法出了,有啥花样都得在家里折腾,顶多听你讲讲外面的事儿。趁着我们现在还能四处走动的时候,什么都去看看,后半辈子就算被你关在家里也没啥后悔的了”。

  如此乖巧的老婆谁不喜欢?王南自然要加倍的满足她。

  看过海就离去天津的路没多远,三个人无可无不可的就往天津走去。

  这已经是关内了,心情上就有了放松,起码这里还没有日本人。

  路上,三人对日本人占领了东北唏嘘了很久。

  他们感叹东北的地大物博,感叹东北生活的人们面临的命运。

  在中国,说是哪里人,从古至今一般都看原籍,起码你的原籍得是这个地方的人。

  原籍的正确说法是,父亲写太爷爷的出生地,儿女写爷爷的出生地。也就是说,你爷爷在这里出生,你父亲也在这里出生,那么,只有你这一代开始,不是寄居此处了,有资格说是这个地方的人了。路上也有问王南哪里人的,他都说自己是山东人,这个就是中国的户籍传统。

  这时的东北人,就是这么尴尬。

  现在在东北的人,大多是清末民初移民过来的人,资料显示,东北三省清末民初的人口数据是:

  辽宁(奉天)1850年258万人1894年478万人1911年1292万人。

  吉林1850年33万人1891年84万1907年441万。

  黑龙江1820年44万人1899年前约100万1911年186万。

  到张小帅跑跑时,东北三省已经3000万人了。

  北三省数据中最早那300万多人,是包括着后来丢掉的和划给别的省的面积,这些才是东北三省的土著人口基数。也就是说此时东北的人3000万人,除了这300多万人及其后代,都是后来才移民来的。

  至这时(1933年),大量移民中来的早的才勉强有40年,还没几个三代都出生在东北的人。象移民最高潮的1927-1930年,每年100多万人进入了东北,这些人也就刚刚在东北站住脚,张嘴还是山东话、河北话等老家的口音。

  这时东北的人,一半人以上,对东北还没产生那种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怀。

  在东北丢了这个话题上,王南就认为第一罪人是张小帅。说东北人丢了东北,道理上也好、事实也好,都不如说是张小帅丢了东北,跟那些闯关东还没三代的移民们关系不大。

  王南也不看好留在东北一直打日本人,象他自己这样打日本人是不能大量复制的,也不可能长期坚持,说不定哪粒流弹就结束了他。

  在东北打日本人最大的问题是气候。

  如果说爬雪山过草地是很艰难的事吧,那么东北的冬天,天天是雪山,长达五个月,难度系数如何?

  如果说吃草根是更艰难的事,那么东北一年只产一季粮,冬季必须吃存粮,草根都没有,这难度系数如何?

  说人口基数,后世东北面积比这时要少一大块还有一亿多人,可现在已经不到3000万了,人烟稀少不?

  抗联那么叛徒汉奸相当多都是跟日本人枪林弹雨打过大仗的,他们不怕战场上的生生死死,却受不了艰苦气候而变了节。

  再往下看:

  满洲国。这个称呼,后世看着是伪朝代,可这时确实能让东北的少数民族和一部分人不闹腾。

  日本人。为了入侵做了几十年的准备工作外,作战训练和装备也都是针对中国的。治理手段也很厉害,城市建了,工业有了,管理上也确实比中国先进非常多。战斗中他们说打杀就打杀可不会给你让路,还有良民证、保甲制度,更有归屯并户的集团部落和无人区,连有名的三光政策只是东北拿出去的翻版。

  义勇军。本身就是自发的抗日团体,自然就存在很多问题,有血性,可战略层面一团散沙,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撤不回关内就转到红毛那里,回来的才有多少?唯有悲壮二字。

  抗联。这时刚刚出现,中华好儿女,可战略层面还是有问题,东北的精英们不屈不挠却都死到断层。

  胡子。不提了,义勇军走了,留下来的胡子几乎都收过日本人的钱。

  东北军及义勇军几十万人还有能走的老百姓都离开了东北,只剩下了苟活生存的老百姓,却成了东北抗战不力的原罪。

  当然,查看抗战史,出了关的东北军多数被放在抗日的最前线,哪场大战都没缺席过,成了抗日史上能打却又被湮没的无名英雄。

  李秀对王南说的一切都是赞同的,只是在边上带着点小心思说:“不管怎么样,咱们杀的日本人也足够多了,起码有几百个了吧,以后咱零碎打打日本人的黑枪就行,你可别跟着军队上战场”。二丫适时插了句话:“你两老婆哪”。

  王南无语:“嗨,说啥哪,我啥时想跟着军队上战场了?”

  回头想想,就跟两个女人说:“以后就打打黑枪好了,咱们就是黑枪三口子”。

首节上一节45/1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