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黑枪小三口 第23节

  李秀和二丫有点看不懂,她们是看着王南练枪的,以为很正常的事儿,谁想这么多好汉都佩服的要命。看来自家男人是真不同凡人,不由的把胸挺了起来。

  王南也只是觉得这手绝活拿出来肯定新鲜。谁料,能让这些当过兵当胡子的人喊出服字,这让他对自己的枪法练法做了一个肯定。他知道自家的枪法肯定很准,可偷学来的绝招没试过,听到这些人的叫好声,他知道他付出来的汗水没有辜负他,这绝活儿也肯定是顶用的好东西。

  这时又回来一波人,听到枪声,又看到大家围着三个外来的,就问怎么回事,魁梧汉子大声把王南怎么开的枪说了,带他进来的团长就走到前面,很诚恳的请王南给大家讲讲门道。

  王南有些脸红,他可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过话。

  稍有些紧张的讲了下自己:他说这招是堵日本人时,看到日本人使,就学了过来,自己练的,前前后后上千多发子弹(他故意多说了些)。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得用好枪练。

  王南说:他们三人身上的枪,是从近40把步枪里挑出来的,日本人的枪在300米内都还可以,子弹散布都在人头大小以内,要是想到打中苹果大小,就得要挑把好枪了。

  当然,王南说要挑好枪也不是尽然。枪的好坏,一个是出厂时的确有工艺、公差和质量上的区别,但更多的还是长期使用下来的保养和熟练问题。只是这样讲不是没道理,对于在场的人,包括王南自己,都没办法拿到一把新枪专人专用的保养和调校,机械的保养和调校更不是每个人都懂的。

第四十一章 换枪

  这时有一个面相比较凶巴的人把站在王南面前的人拨开,很认真的跟王南讲:“你这枪都是好枪吧?能不能给我一把?我拿撸子换”。说着,从皮带上摘下一把手枪,左手抓住枪口就把枪柄递了过来。

  王南呆了下,他对手枪不大了解,两个女人身上带的王八盒子,他也就是试试,知道怎么打,又教会了两个女孩子后就不再过问了。

  得,人家枪都递过来了,先换来玩几天再说吧。

  二话没说,接过对方的撸子,把手里的步枪递了回去,随后,从肩上的弹药带里解下一前一后两个弹药盒,把90发子弹也递了过去。

  周围的人都识货,这年头有时枪还好搞一些,可子弹是消耗品,打敌人要用,没事练枪保持手感也得用,很多时候都是有枪无弹。何况子弹也是钱,平时子弹还好买,可打起仗来,很多时候一发子弹两斤大米都换不来。

  围观的人群哄的一声,都在说王南这个人敞亮、够意思、是朋友、真仁义。

  那人看出王南不懂这撸子,就对王南讲:这是大眼撸子,美国货,威力非常大,50码内打胳膊卸胳膊,打腿卸腿,打胸必死,是非常少见的好东西。随后把身上的备用弹匣和总共不到二十发的子弹全都塞给了王南。

  周边也有人帮腔,说这东西的确非常少见,是把好枪,好枪换好枪值。

  这汉子又大略讲了下怎么保险、枪匣装卸和开枪瞄准,就抱着步枪躲到一边乐呵了。王南只看出来这撸子的子弹都快比手里步枪的子弹2个粗了,威力不用问就知道跟这汉子说的差不多。

  这时又跑过来一个人,是个蔫巴模样的汉子,胸前一横一斜挎着子弹带。直接过来问王南:“这好枪怎么换?”

  王南感觉今天是个好日子,还是换短枪吧。

  就说拿短枪吧,想了想,又加了句:“匣子枪有嘛?”(黑龙江一带都叫毛瑟系列的驳壳枪叫匣子枪,叫法来源不知道)

  东北的胡子凡是有名有号的基本上都用这个匣子枪,极其有名,王南觉得要是有机会换上一把也来试试这枪到底是什么感觉。

  那个人居然从后背摘下来个大木盒子,王南被吓了一跳,他没注意这汉子还背着这东西,等人家把大木盒子打开,从里面拿出把匣子枪让他验枪的时候,他才明白,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匣子枪。

  王南一边喊着李秀摘下背上的步枪一边对这人说:“大哥,你一会教下我怎么用吧”。这汉子点头同意。

  把李秀身上背的步枪递给这汉子,那汉子显然很熟悉这种枪换枪弹换弹的规则,直接把身上的一个军用挎包摘下来塞给王南,王南打开一看,吓,小挎包里全是匣子枪的子弹,起码200发往上,赶紧把凶脸大脸剩下的那条弹药盒连同皮带给了他。

  蔫巴汉子看到王南回的子弹也有200多发,开心的笑了,拍了拍王南的肩膀,就地一坐,二人就互相交流了用枪和保养枪的经验。

  王南对这枪叫匣子枪,蔫巴汉子讲的更详细:说按枪管长度分还有头把匣子、二把匣子、三把匣子,关内叫驳壳枪、盒子炮,驳壳枪的意思是把枪和枪壳子接驳起来,当自动上弹的10子儿步枪用。有时匣子枪也叫匣子炮,东北人爱用‘炮’这个字,什么土炮山炮电炮点炮打炮炮子儿炮眼子坐地炮等等都各有特定含义,把这枪喊成了炮也正常。

  最后他总结到:也就这么回事吧。反正就这玩意儿,咋叫都知道是啥东西。

  王南换来的把匣子枪是德国毛瑟原厂的763口径标准枪管的10发半自动手枪, 10发桥夹装入的,有八成新这样,这在东北算是比较常见的匣子枪型号。

  德国毛瑟枪厂生产了四十多年的各类匣子枪,上百万枝,厂家说直接卖给中国市场有三十万枝,可各种商业渠道周转卖给中国市场的就无法统计了。

  原厂生产的数量就已经很多了,可还有仿造的。

  国外主要是西班牙仿造的,数量也非常多,这两国生产的都是正规产品。

  还有大量中国本土各地军工厂仿造的,甚至手工打造的,所以驳壳枪在中国的数量十分庞大。

  据说有人估计了一个大家勉强能认可的数字,驳克枪这东西在中国起码有过五十万枝以上。

  蔫巴汉子说这枪不算是快枪(东北人说的手枪一类的快枪指的是更小的撸子,能飞快拔出来开枪的)。常用在100码内,70-80码内日军头盔还能一枪就透,再远劲儿就不行了。(很多东北老人不说米,说码,但又不是英制的码,与米相同,在小说中统一为米这个单位)

  王南一听,精神头儿就上来了,这种距离基本就是对射了,自带10发子弹还不用拉栓的手枪要是能行,他就不用怕跟日本兵在这个距离上对枪了,日本兵的步枪还没准备好,十发子弹就过去了。

  步枪打远,匣子枪打近,似乎只有一个词儿形容:完美。

  蔫巴汉子又教王南拆装和保养。

  东北胡子很喜欢耍酷的一件事儿就是把匣子枪拆成零件后,飞快的组合起来。还时不时给后人传下些传说故事:比如说某地某人坐在坑上把匣子枪拆成零件状态,放在身前长衣前大襟上,而后一抖前大襟,起身凭空抓起这些弹起来的零件,在走到门口时枪就组合好能直接开枪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这个蔫巴汉子等他学会了匣子枪的拆装保养,又把他的大眼撸子拿出来教他怎么拆装和保养。

  大眼撸子是美国造,学名叫M1911,因为口径大,所以中国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大眼撸子。蔫巴汉子对这把枪没说太多,只说两句话:这枪皮实,50码内一枪倒。王南暗自咂嘴:一枪倒啊!

  蔫巴汉子顺口把南方传过来的好手枪的顺序说了一下:一枪好马三花口,四蛇五狗张嘴蹬。大致讲了下每个枪的特点。

  这是个喜欢各种枪支的人,很多枪都见过,这可是王南头一次听人说枪支的各种参数和特点。

第四十二章 离开

  王南注意到这六把好枪里没有大眼撸子和匣子枪,在插空问了下。蔫巴汉子说:“大眼撸子可比那六把猛多了,就是太少见了,没几个人用过”。随后拿下巴向凶脸汉子方向示意了一下又说:“子弹太少,打完就没了”。

  这意思王南明白了,他明白大眼撸子的好处后,还在纳闷凶脸汉子为啥拿好枪来跟他换哪。蔫巴汉子又接着说到:匣子枪太大了,接上木盒子能当连珠步枪,人家自然没排到小手枪里去。

  李秀和二丫就站在王南的身心静静的看着他们两个人聊着枪摆弄着枪。王南抬头看见她们俩身上的王八壳一样的手枪就问这日本子的手枪怎么样。

  蔫巴汉子笑了:“那个王八盒子爱走火又爱卡壳,送人都不要的玩意”。

  又看了两眼李秀二丫:“两丫头是你什么人啊?”

  王南没犹豫的说:“屋里的”,两个女孩子在他身边听着也只是微笑不说话。

  蔫巴汉子笑了笑。他是觉得这三人有故事,只是事不关已,又不是好事儿的人,也不再问什么了。

  王南这才停住对各种枪支的好奇劲儿,只是想那两把大壳子手枪那么差,还是丢掉吧。

  等他对两把手枪都能拆装了,就教蔫巴汉子用三八大盖儿。

  王南直接把据枪移动射击拿了出来,他觉得这是好东西,中国人会的人越多,日本兵死的就越多,没啥可藏私的,何况这枪也不如他那把不显山不露水的马枪好,他当好枪换出去,也有点觉得亏欠了点什么,所以讲的非常详细,蔫巴汉子也认真的学着。

  最后在蔫巴汉子练习半蹲半跪据枪瞄准时,王南也没管周围的人在看着,就把自己练习时的经验教训也讲了出来,他觉得这些东西他几乎拿枪就知道,即没有当成绝招的感觉,也没有挟技自利重的心里。

  他却没看到,不知什么时候周边的围了很多人,魁梧大汉和凶脸汉子也老老实实站在边上听,其他人更是声都不出一下。

  等蔫巴汉子基本没啥问题了,二人就换过来,王南学使用匣子枪,围着的人才散去一些。

  三五下王南就明白了瞄准射击,大眼撸子子弹少,王南就没试。

  拿起匣子枪,王南跟面身边围着的几位道应了声,对准三四十米开外的树就开了一梭子,枪里压了10发子弹,都打在树上几乎拳头大的范围。

  众人称奇,都不相信这是王南第一次摸匣子枪。老手可以在100码外打成这个样子,但第一次拿这枪就能打出这水平,还真不是一般人。

  从王南开枪立威开始,那个奇葩在边上看着不敢乱讲话了。他那招拉人套路是在山寨里做胡子时,跟一个江湖老手学的惊门手法,现在他手下有十好几个人,全都带长,最小的是班长,还送出去好几个排长,今天遇到硬手了,他有点不服气,可王南是有真本事的,他又不敢起剌。

  他看了半天,琢磨着王南三人还有一把马枪,肯定也不差,拉不来人挤兑出一把马枪也特有面子。

  于是跑到王南面前,说:“小兄弟,对不住啊,我刚才小看你了,哥哥我给你陪不是了。你这打小日本儿的本事牛,做哥哥的打心眼里佩服。都是打小日本儿,你这本事大,哥哥不敢留你的人,你看我是义勇军,你是江湖高人,都是有种的,你杀日本人,哥哥也要杀啊,你看是不是送哥哥一把好枪啊,哥哥不要长枪,那把马枪就挺好的,让哥哥也多宰几个东洋鬼子,好不好?”

  蔫巴汉子怒了,站起来,对他吼了一声:“滚球去”。

  这时有人把奇葩挤兑王南的事儿传话给了凶脸汉子,凶脸汉子阴沉着脸走了过来:“韩大嘴巴,就你那没数的逼样,你是不是觉得你脸比老子大?你哥也没比老子牛逼到哪去,你凭啥拿张烂嘴忽悠枪,啊?找死啊?”

  这个韩大嘴巴不敢招惹这二人,挨了顿臭骂也不敢放句话,汕汕转身走开了。

  王南有些反感这江湖气氛,虽然这些人是抱团打日本人的,但他站在这里都感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何况还带着自家的两个女人,两个在军营里特别惹眼的大姑娘,只想着尽快离开。

  于是对两个汉子讲:两位大哥,我这儿步枪的子弹还多,能不能换些匣子枪的子弹?

  王南自家知道自家事,要想把匣子枪练好了,用上几百发子弹都不算个事儿,在这里看到的匣子枪很多,能搞多少子弹是多少吧。

  两个汉子自己也没有多余的,就在人群里喊了几嗓子。

  要知道东北是中国第一个军方相中匣子枪,并且大量购买的地方,在东北军扎堆的地方,匣子枪非常多,子弹更是不缺。

  这些义勇军多少都听了王南讲枪,所以也很给面子的拿了些子弹过来对换,一发换一发,王南除了枪里的子弹和两个女孩子背的备用子弹没拿出来,身上所有的子弹都换成了匣子枪的子弹。

  还有人过来换的时候,王南就把李秀和二丫的两把王八壳子手枪也拿出来换,只是多数人看不起这枪,最后被有两个有心想倒卖的人换了去。

  就这样一共换到了近400发匣子枪子弹,王南把子弹装到包里,与众人道了声后会有期,就去找那个团长辞别。

  这个团长知道王南这样的高手习惯了独杀日本人,也不再挽留,而王南也觉得在这里收获甚多,所以双方互道了声保重,三人就在众人的复杂的目光注视下走出了小军营。

  在路上王南就把大眼撸子给了李秀拿着,让两个女孩子先拿一把防身用,回头再搞到短枪时再给二丫也拿上。二丫却没什么意见,她更在意多拿点吃的。

  李秀也没用王南教,她在边上看着已经知道了大眼撸子怎么用,她觉得这把枪也就是在万一的时候用一下,心中也有一瞬间想到,万一的话,这把枪可能就是二丫和自己的生命结束者。只是下一瞬间她就觉得王南在,这都不会发生的,三个人肯定会过好一生,长长久久,长命百岁的。

  王南把两个女孩子身上的备用子弹放进弹药带里,就把马枪和匣子枪都抓在手里,反复琢磨着长枪与短炮怎么结合着用。

  不长的时间,他就发现,如果自己左手用短枪,倒是可以两手都能拿着枪,左手可以托着步枪也可以拿开直接开枪,只是步枪压子弹的过程无法快速完成。

  如果右手用短枪,那长枪就无法同时使用了。

  王南琢磨了很久,发现步枪的远距离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匣子枪子弹多、射速快,可以随时拨出来,近距离优势非常的大,所以可以考虑分距离使用,左手还右手无关紧要,都练一下好了,等找个合适的地方摆些靶子练吧。

  就这么尝试了一下午,王南发现当前他最大的问题是没办法快速从步枪切到匣子枪上射击,因为匣子枪的盒子太麻烦,从盒子里拿出来太浪费时间。此外,蔫巴汉子还特意强调过子弹不能总压在弹仓里,时间久了弹仓的弹簧会被压软。

  怎么才能让步枪和匣子枪之间切的更快?匣子枪的子弹要学那些义勇军用梭子卡在弹仓口等有情况时再压入弹仓吗?那盒子驳上能不能当步枪用哪?

  王南一时没办法试,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让李秀有时间给他做个胸前的弹药包和匣子枪的枪套,可他现在想法还不成熟,李秀也不知道如何下手。

  傍晚时间,三人找了个地方过了一夜,两个女孩子很用心的做些吃的,李秀和二丫一直在念叨,没有豆油和大油,也没有各种调料。

第四十三章 赌命

  天刚亮,三人就已打好包,开始出发。这一路走的很警觉,这里已经是两军对垒的中间地带,随时可能成为战场,这一带人烟稠密,又多平地,退不好退,打不好打,别无意中卷进战场之中无法脱身。

  可一路看过去,田地与村庄零散分布着,地里的青苗还在茁壮的成长,村庄里缕缕炊烟,再远处有些白雾白烟朦朦胧胧,一切都显的那么安静,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身影在地里收拾着庄稼。

  宁静清晨让三个人更加不知道哪里安全,只能顺着河道往前走,王南也不敢拿子弹练枪,只能在路上提着匣子枪练习瞄准。

  一整天,三个人都在赶路。

  在第二天上午,四周还是那么安静,还以为走出了战场的三个人就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正面撞上了一股日本军队。

  他们头天晚上没找到合适过夜的地点,就在河边找了个干土坑加工了下,把两个蚊帐并排在土坑里撑起来,简单的一个小地窝让三人安睡了一夜。

  天还蒙蒙的,王南迷糊快醒来时感觉到有谁在抓着他的手,睁开眼睛看到李秀正隔着蚊帐看着他,手伸过蚊帐在握着他的手,两个人就这么看着,王南有了些反应,李秀看在眼里,羞羞的,却也不再躲着他的眼神。

  这时二丫在翻身,农家孩子起的早,她也在醒来中。李秀有些嗔恼,抽出手来用胳膊肘儿顶了下二丫,说:“起来做吃的了”,又使劲白了下王南。

  二丫迷迷蹬蹬的就爬了起来,就跑到了河边洗脸,开始做早饭。

  吃了点东西三个人就继续往前走,清清的小河向西流淌,慢慢的草密树乱,一长串S型的河道让三个人不得不走到河外面村民的土地边上。

  这种小河在后世很多都被人为的改变了。几台推土机一推,几公里的河道就成了水渠,几千年形成的生态也就不见了。

  还好,周边庄稼地边的草丛也能遮住人形,三个人就一直沿着草丛走着,不经意间慢慢偏离了河道。

  三个人边走边闲聊,想着以后是不是改成夜里走,白天休息?只是夜里看不远,道路去哪里也不清楚,不大容易走。

  走着走着地边的草丛开始时断时续的,经过一大片空敞地后又进入了地边的草丛中,再走几步,突然间前面视野开阔起来,小路边不再有草丛,大片的庄稼地和前方零散不远的小村子跳入眼中。

首节上一节23/1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