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保安团 第182节

  晋梦奇说:“我认为必须先找出53军向我靠拢的真实意图,否则采取任何措施都是不恰当的,甚至可能给根据地和抗日大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嗯,可我们在53军缺乏内线,就算派人去也未必能得到真相。”

  晋梦奇解释说:“这不会,如果53军是真心跟咱们合作,就不会对我们隐瞒什么。反之,就说明他们有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戒备。”

  郑卫国点点头说:“嗯,有道理。”

  当天晚上,军政委员会主要成员在一起碰了个头。在会上,大家一致赞同先派人到53军去看看。因为万福麟对gc党有些敌视,所以决定由周参谋长带队,晋梦奇主任和任柱子也随同前往。

  周参谋长是军委会铨叙厅明定的少将,代表正统;晋梦奇是冀南人,人亲地熟;任柱子一是东北人,二是郑卫国的亲信。这样一来,三个人就能从不同渠道接触53军,查知真相的可能就大了许多。

  郑卫国说:“事不宜迟,参谋长你明天就动身。”

  周参谋长忙道:“是,司令。我骑马去,一天之内就能赶到。”

  程政委想了一下,又嘱咐说:“多带点儿部队,途中要注意安全。嗯,再带上一部电台,万一遇到什么情况及时联系。”

  周参谋长笑道:“放心吧,万福麟不敢把我怎么样!”

  郑卫国说:“还是谨慎一点为好。紧急情况,可以向冀南的八路军求援。”

  周参谋长也意识到此行非比寻常,忙收敛笑容,严肃地说:“是,司令!”

  ps: 非常感谢骑王投的月票,这是本月最后一张么?呵呵!

第三百一十章 有朋自远方来

  周参谋长一行动身不久,又有数人找上门来。他们自称是53军的全权代表,而且还很郑重地递了拜贴。郑卫国看过名贴大吃一惊,因为这几位来头都不小,领头的是53军参谋长赵锡庆。两位同伴,一位是前107师师长金奎壁,另一位是前109师师长赵毅。

  程政委惊讶地说:“嘿!真是拜码头的架势啊,居然来了这些个大员。”

  郑卫国脑子里也有些迷糊,不过对方既然派了这么高规格的代表团,说明还是很有诚意的。只要双方坐下来推心置腹的交谈,总会有些收获。于是邀请道:“来的都是客,我们一起去见一见吧!”

  程政委摆手道:“不急,不急!你先去跟他们谈,看他们到底是什么态度。我要是去的话,问题就复杂了,有些话也不好说。”

  郑卫国点点头,说:“那好吧!”他理解程政委的顾虑,因为东北军以前跟红军是打过仗的,虽然现在都在抗战的大旗下并肩战斗,但曾经的隔阂和误会却没那么容易消除。另外53军并没有表示要向八路军靠拢,程政委贸然前去必然引起他们的猜疑。

  李富贵见郑卫国来了,忙扯着嗓子通报了一声:“总司令到!”

  本来郑胡子不喜欢这样,觉得有点像唱大戏,但周参谋长说这是必要的礼仪。因为客人正在里面等候,你一声不响地闯进去是非常不礼貌的。郑胡子只好入乡随俗。随他们折腾了。

  走进客厅,几位代表正端坐椅子上喝茶。随行的警卫们则在站在他们身后,一个个竖得笔直。虽然都穿着便装,但一看就知道是老行伍了。

  代表们听到通报和脚步声,忙起身相迎。郑卫国大步迈了进来,见他们没有穿军装,就拱了拱手说:“各位长官,怠慢了。不知各位要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赵锡庆参谋长忙道:“总司令客气。是我们唐突了。应该早些来拜访才是。卑职赵锡庆,现忝为53军参谋长,还请钧座以后多多关照。”说着给郑胡子敬了一个军礼,并向他介绍了随行的金、赵二人。

  郑卫国挥手说:“坐。我们坐下来谈。”又对李富贵说:“你们退到院子里。没有通报不准任何人进来。”

  赵参谋长和金、赵二人相视一眼。也忙将随行的警卫员撵到院子里去了。

  郑卫国沉吟片刻,决定不跟他们兜圈子,就开门见山地说:“赵参谋长。我们都是军人,有什么话我就直说了。”

  赵参谋长忙道:“还请钧座示下!”下属的姿态摆得很足,俨然是郑卫国的老部下了。因为当时在军队中只对直系长官才称某座。如果你是一军的,面对二军的长官,哪怕对方是军长,也是不能称某座的。

  郑卫国就径直问道:“你们前番派人来说要来投靠于我,究竟是真是假,有何用意?我希望你们能够跟我说实话。”

  赵参谋长面容一整,非常严肃地说:“钧座,卑职愿以自身的名誉担保,我们53军上下万余将士愿以您马首是瞻,扑汤蹈火,在所不辞!至于用意,无非希望由您来带领我们打回东北,重整家园!”

  金、赵两位师长也异口同声道:“对,钧座,我们原意在您麾下共赴国难,打回东北!”

  要是郑卫国刚来的那会儿,说不定还真会被他们感动,但现在他深为战区副总司令,已经成熟多了。听完他们的发言之后,只是笑了笑说:“各位长官,恕我直言,我本人似乎没有那么高的威望和能力吧?”

  赵参谋长忙道:“钧座切莫妄自菲薄。您现在是赫赫有名的功勋将领,斩将杀敌,威名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何况除了您之外,东北军现在也找不到一个主心骨了。”

  郑卫国笑道:“后面半句倒是实话。”张少帅被囚,王以哲将军被杀,声望很高的黄显声也被常凯申请去吃牢饭。剩下的几个军长谁也不服谁,而且各有打算,根本形不成合力。

  赵参谋长脸微微一红,和金、赵二人呵呵笑了起来。不过这样一来气氛倒是舒缓了许多,虽说这笑声听起来有些心酸。

  郑卫国想了一下又问道:“你们选择我做领头人,最初是谁的提议?”

  赵参谋长说:“实不相瞒,最开始是王奇峰师长给几位军长写了信,我们53军自然也收到了。”

  郑卫国有些惊讶,忙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王副军长生前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

  赵参谋长点点头,又叹了一口气说:“是在他负伤的时候,王副军长在信中说,如果东北军还有希望打回东北,唯一能指望的人就是钧座您,希望我们能跟着您,重塑东北军的辉煌。”

  他顿了顿,有些哽咽地说道:“不瞒您说,当时我们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但现在看来王副军长是对的。他虽然是河北人,却是最忠于我们东北军,忠于少帅的。”

  郑卫国也有些难过,说:“王副军长的牺牲是我部抗战以来最大的损失。”又对金、赵两师长说:“你们也收到了王副军长的信件?”

  两人点点头。金师长解释说:“您可能知道,我们东北军虽然四分五裂,但内部还是有联系的,而且有一些特殊渠道。”

  郑卫国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说:“呃,这个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我以前也就在第七旅当过排长,然后不知怎么搞的又被调到了53军当连长。再后来,后来就撂挑子不干了。呵呵……”说到后面,郑卫国忍不住笑了起来,颇有点儿“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的味道。

  金师长恭维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您当初不过是明珠蒙尘罢了。”

  郑卫国又问道:“金师长,你们107师现在在哪儿驻防?为何你竟然孤身离开部队,不怕军委会问责吗?”

  107师是由东北军第七旅扩编而成的,说起来还是郑胡子的老部队。33年的时候,常凯申为壮大军威,下令将各师番号加上一百,以虚张声势。第七旅就顺势成了第107师。不过郑胡子也是在那次整编中被调到53军的。

  金师长突然双眼发红,脸上露出重重的悲伤,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已经没有107师了。就连67军也没有了。卑职不过是一名失业军人,早就不是什么师长。”

  淞沪会战时,67军奉命协同43军“抢占松江,死守三日”。以掩护主战场上的中**队撤退。在完成任后。吴克仁军长让43军残部先撤。结果等67军撤退时,苏州桥已被炸断。67军只好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强渡苏州河。

  当时吴克仁军长为了稳定军心,让部下们先行渡河。自己则在岸边坐镇指挥,结果就在部队快要脱险时突遭日军袭击。吴军长当场阵亡,和吴军长一起牺牲的还有67军军参谋长吴桐岗。另外,在这次会战中还有107师参谋长邓玉琢、322旅旅长刘启文、321旅旅长朱之荣和王熙瑞等八名团长为国捐躯。营、连、排一级的军官伤亡就更大了。整个107师几乎打光,108师也伤亡殆近。

  郑卫国惊得站了进来,满怀愧疚地说:“对不起,金师长!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我,我竟然不知道。”

  金师长讲完已是泪流满面,抽泣着摇头说:“不,这不能怪您。您没听到还算好的,听到了只怕也不是什么好话。”

  郑卫国一头雾水,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看向赵参谋长,说:“金师长这是什么意思?”

  赵参谋长叹了一口气,说:“钧座,我来跟您说吧!”又对金师长说:“老金,你也别太伤心了。吴军长他们是为国捐躯的,死得值!那些脏水诋毁不了吴军长的一世清白。”

  原来,吴军长阵亡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应得的褒奖表彰,竟被别有用心的宣传机构诬蔑为“吴克仁率部叛乱,67军临阵投敌”,常凯申乘机取消了67军番号,仅余一个108师还拨归了中央军王敬久的第25军。更无耻的是,军政部竟然下令不准给予67军殉国将士发抚恤金。

  郑卫国气得脸色铁青,在屋子转了好几圈才把怒火压了下去。不管67军是哪个派系的,殉国将士何其无辜?要知道很多将士家属并没有经济来源,全靠着一点儿微薄的“国难薪”过活。这些人战死沙场,军政部又不予以抚恤,那些失去顶梁柱的家庭将如何维持生计?

  沉默了一会儿,客厅内的气息变得沉闷起来。郑卫国推开窗户,一股暖风吹了进来,却熏得人更烦躁了。

  赵参谋长安慰道:“钧座,你就别这件事情烦心了。我们已经托了在后方的东北籍人士代为奔走,誓要替吴军长和67军将士们讨个公道。”

  郑卫国苦笑道:“这件事情我是无能为力。我只是想为烈士家属们做些什么,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下落?”

  赵参谋长奇道:“钧座,您打算怎么做?难道替国民政府给他们发放抚恤?”

  郑卫国摇了摇头,有些遗憾地说:“我也希望能这么做,但我没有那么多钱,所以我想在大后方办一个工厂,让烈士家属们去做工,赚的钱就给发放给家属们。”

  赵参谋长击掌叫好,说:“好,这是一个好主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事若能办成,必然功德无量!那些死难的将士们纵然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安息了。”

  金师长突然双膝跪下,痛哭道:“卑职先替将士们谢过钧座。”

  郑卫国忙将他扶起,说:“份内之事,金师长何必言谢。”又对赵师长说:“109师也不在了吗?”

  赵毅师长悲伤地说:“109师还在,却已经没有我们东北五省的子弟了!”

  淞沪战役49军伤亡也非常惨重,其109师基本打光,但军政部在战后却根本不理睬其整补的要求。万般无奈之下,刘多荃军长带着109师师长赵毅亲自到武汉去活动,花一大笔钱打通了门路,调来了全部徒手的预5师补充109师。

  事先讲好条件,赵毅仍为109师师长,原预5师的团长以上主官全部留任。刘多荃将张少帅以前留下的一部分武器装备该师。补充后的109师一水的捷克式步枪,每连六挺捷克式轻机枪,每营配有重机枪连,团有迫击炮,堪称装备精良。

  然而刘多荃、赵毅没高兴多久,在下令让109师开拔时,原预5师留任的四个黄埔生团长全部告长假,部队完全指挥不动。事情反映到常凯申那里,常凯申非但不处分故意闹事的团长,反而借机将赵毅撤职,换上了嫡系李树德,刘多荃任命的其他东北军军官也都被撤换掉,接着又将109师划归第1战区刘峙指挥。

  “操!”郑卫国忍不住骂了句粗口,气愤地说:“这他娘的叫什么事儿啊!打压也用不着这么明显吧!”

  赵参谋长叹了口气说:“谁让咱们丢了东北呢!当初一招棋错,现在就到了咱们还债的时候了。”

  ps: 非常感谢山中一老农所投的月票和命里注定的打赏,同时要向大家道歉,更得太晚了。不过山人并非有意,只是这一章的查资料耽误太多时间了。

第三百一十一章 畅谈合作

  郑卫国站起身来在客厅内走了几步,突然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四分五裂的东北军还有重新走到一起的时候。”

  在郑胡子原来生活的那个世界里,东北军最终烟消云散,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打回东北去也成了一句空谈,堂堂国土最终竟由外人收复。以至于大批资产被掠夺,人民被戕害,旧耻未雪,又添新辱。

  这些事情赵参谋长自然不知,笑答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大势所趋啊!”

  金师长恭维道:“应该说是钧座众望所归才对。”

  郑卫国摆手道:“嘿,你们可别给我戴高帽子,灌**汤。我问句老实话,你们会绝对服从我的命令吗?”他刻意在绝对两个字加了重音,希望知道对方的态度。

  赵参谋长正色道:“钧座,只要您的决定对抗战有利,我们绝不敢有二心。”

  金、赵两位师长也点头道:“对!”

  郑卫国笑了笑,没有评价。他们的意思很清楚,你说的对我们就听你的。换言之,如果我们认为你错了,那就对不住了,还得按咱们的路子来。

  赵参谋长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忙解释说:“钧座请放心,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我们绝对不敢质疑您的命令。”

  郑卫国点点头,表示理解,又问道:“那这个意见是代表你们,还是代表整个东北军呢?我的意思是有多少人愿意跟咱们一起干?”

  赵参谋长有些兴奋地解释说,目前东北军内部已经进行了秘密的串联。各部的师旅团一级军官基本达成了共识。军长一级的大佬们虽然还有分歧,但除了57军军长缪澄流强烈反对以外,其余的元老们大多倾向于支持。

  郑卫国眉头微皱,问道:“这个缪澄流是怎么回事?”

  金师长讥讽道:“想舔蒋光头的腚眼儿呗,亏他还是奉天(今沈阳)人呢!”

  缪澂流在东北军内部显得比较另类,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就强烈反对跟红军合作,还说张汉卿是在给gc党做豆腐。张汉卿被拘押在南京后,缪澂流又迫不及待地投靠了常凯申。

  他常埋怨张汉卿说:“要是没有‘双十二’,gc党早已消灭了。……国民党根本不应该听信gc党的挑拨离间,去跟日本作战。中国的敌人是gc党。是‘赤匪’。中国今天还是应该剿‘匪’,攘外必先安内。”

  赵参谋长闻言有些尴尬,因为他的顶头上司万福麟军长以前也是“亲蒋派”。西安事变爆发时,他不仅公开反对张汉卿。还扣压了张的心腹。时任53军副军长的黄显声。

  不过万的亲蒋立场并没有得到什么善意的回应。对于53军常凯申还是往死里打压。这让万福麟感到非常失望,甚至心灰意冷,一度想要退出军界。

  郑卫国听了这些消息之后冷笑连连。暗讽道:“有些人总是鼠目寸光,到时候被委员长卖了,还得替他数钱呢!”

  又问道:“赵参谋长,你们53军北上,是军委会直接下达的命令,还是你们自己要求的?”

  赵参谋长说:“我们当然希望北上,不过……”说着神情有些困惑,似是陷入了思索之中。

  郑卫国奇道:“不过什么?”

  赵参谋长解释说:“不瞒您说,当时我军内部尚有分歧,所以还没来得及向上峰请命。可就在这个时候军委会突然发来电报,让咱们北上冀南,并改隶冀察战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伙儿才彻底对委员长和中央死了心,决定到冀中闯出一条活路来。”

  郑卫国笑道:“这么说还是委员长成全了我们?”

  赵参谋长尴尬地笑了笑,说:“虽说很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不过不管委员长是何打算,我们53军上下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打回东北!谁阻挠我们打鬼子,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郑卫国拍案而起,大声道:“好!就冲你这句话,这个风头我是出定了!只要你们不嫌郑某本事低微,郑某愿率东北健儿们与日寇血战到底,不收复国土誓不罢休!”

  赵参谋长和金、赵两师长闻言大喜,忙站起来向郑胡子道谢。53军现在的处境其实非常艰难,如果郑卫国执意不肯收留的话,他们就只能去流浪了。

  郑卫国摆手说:“本是一家人,还谈什么谢?那我们接着谈一谈合编之后的事情。人事安排方面请你们放心,或许会有一些变动,但我决不会刻意打压53军。成立集团军以后,也不会胡乱插手53军的内部事宜。”

  按照他的设想,除委派一位政治部主任加强该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外,53军军部成员均继续留用,以免引起大的波动。53军下属的三个师91师、116师、130师大体上也保持不变,但郑卫国会抽调部分军官和部队进行对调轮换。

  这一招说起来还是跟现任军政部长陈诚学的。陈诚在黄埔时期不过是个上尉,根基浅薄,却愣是靠着18军11师起家,发展起了规模庞大的土木系。

  他的办法就是不断将老部队与新部队混编,通过整营甚至整团、整师的部队“打进拉出”,最终让新老部队融为一体。陈部长还美其名曰:“全面交流”。不知多少杂牌部队被其吞并,18军也由此成了赫赫有名的“种子军”,端得是扩充势力的好手段。

  赵参谋长听完之后,恭恭敬敬地递上一份文件,解释说:“这是我们事先拟定的一份草案,请钧座过目。”

首节上一节182/35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