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战神吕布 第1824节

司马懿拱道:“圣上,于禁乃是曹军的重要将领,在曹军有着很高的地位,若是将于禁处死的话,难保会让曹军的俘虏人心惶惶,不若将于禁暂时关押起来。”

吕布沉思片刻道:“好,就以仲达之言吧。”

于禁自然是认出了司马懿,司马懿在曹操帐下也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其乃是丞相主簿,寻常也有接触到军将领的会,在这次对战晋国大军的过程,司马懿更是指挥虎豹骑突袭冀州,但是跟随出战的虎豹骑全军覆没,就连领军的主将聘也战死疆场。

虎豹骑可是曹军之最为精锐的骑兵队伍,而司马懿率领这等骑兵,非但没有在冀州有着更大的作为,反而为晋国的大军击败,甚至在成为晋国大军俘虏之后投靠了晋国。

司马懿的行径绝对是叛徒了,甚至于一度让军的将士认为正是因为司马懿的投靠,才让征战冀州的虎豹骑陷入到了危险的局面之,但是回头想想,司马懿有什么道理在战争还没有开始的之后就投靠晋国呢。

军的主要将领,自然有着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了解,司马懿无奈被俘虏,投靠敌军也在情理之,但是在投靠晋国大军之前,司马懿就投靠了晋国的大军却是有些不现实的,司马懿所在的司马家代表的可是实力庞大的世家。

仅此一点,就能排除司马懿提前投靠晋国的事情。

不过现在双方的决战已经结束,司马懿选择投靠了晋国,可见其眼光还是不错的,作为在这场交战胜利的一方,晋国能够从这场交战之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些是曹军的将士所不具备的。

战场是属于胜利一方的,失败之人将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于禁被带下去之后,吕布吩咐了军将领一些事情之后,命令各部将领返回军,大军刚刚经历这场残酷的战事,急切的需要休息,不休息好的话,纵然是追击曹军也难以起到作用。

再说这场交战,晋国大军已经胜利了,让晋国大军胜利的消息在曹操治下传播一番,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让曹操治下的官武将看看晋国大军有着何等的威势,最好能够让曹操麾下的将士还没有经历战事就在心产生畏惧。

曹操在徐州、豫州和兖州经营多年,根深蒂固,想要真正的将州之地从曹操的的夺取过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曹军刚刚经历打败,正是一举将这些城池从曹操夺取的好会,错过了这次的会之后,想要再次夺取这些城池,必然会加大难度的,曹操能够在诸侯争霸的舞台上一步步走到如今的位置,足以说明曹操的不凡之处,与这样的敌人交战,务必要做到更加的谨慎,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敌人彻底的消灭,让其失去东山再起的会。

除恶务尽,曹操在这场交战失败之后,就应该会想到在失败之后会承受着什么样的代价。

第3082章:司马懿劝于禁

这场战事,对于晋国的大军而言,同样是巨大的考验,从交战开始之后,晋国大军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他们往往面对的敌人,都是远超他们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交战中,晋国的将士并没有放弃,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坚韧和过人的实力,一步步走到了如今的位置,他们的成功,伴随着多少的艰辛。

不过晋国大军中的将士在这样的情况下,并没有产生畏惧的情绪,无论面对的敌军是多么的强横,他们都是在这样的战斗中坚持了下来,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让晋国大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这般耀眼的战绩。

战争是残酷的,正是因为战争,让多少将士葬身沙场,让多少将士受伤,但有些时候,军中的将领不得不应对的就是战争,唯有战争能够让他们从敌军的手中得到更多的东西。

唯有战争,能够让他们身后的百姓过上更加稳定的生活,而军中将士在战场上获取功劳之后,能够得到更高的地位。

畏惧战争的话,一支军队想要有着出色的表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在面对战争的时候,能够以更加勇猛的态度,不畏惧敌军的强悍和人数上的众多,方能在一场场的交战中得到更大的胜利。

作为军中的将士,就不能对战争有畏惧之心,其身上更是要具备着铁血的意志,只要主将一声令下,他们能够随时奔赴战场,无论敌军是多么的强悍,他们不能有丝毫的退缩。

正是战争,让军中的将士能得到逐步的成长,不经历战争的军队,永远无法成为精锐之师。

若是畏惧死亡的话,就不要到军中,晋国在征收士兵的时候,并不会对百姓强求,也就是说这些人进入军中是出于自愿的,在交战中,出于自愿进入大军的士卒与被迫进入军中的士卒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的。

各部将领得到命令之后返回军中,胜利让军中的将士欢呼雀跃,但是军中的将领并没有放松警惕,毕竟战场上还是有着曹军的,而曹操更是带领不少的将士离去,只有将敌军彻底的消灭之后,才是他们纵情欢呼的时候到了。

这次晋国大军面对的敌人,无论是在实力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比较可怕的,战争演变到而今的地步,诸侯麾下的军队亦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也就加大了对战敌军的难度,能够在这样的交战中取得胜利,对于军中的将士而言是极为不易的。

在这样的交战中,军中的将领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经历过这等庞大的战事之后,让将领对于战争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让他们在以后的交战中,游刃有余的指挥军中的将士,这种对于军中将领整体能力的提升有着帮助的战事,大军胜利之后,将会涌现出更多有能力的将领,而这种情况正是吕布所想要看到的。

任何一支军队,想要在对战敌军的过程中取得胜利,并非是表面上这般的简单,任何的成功背后都是有着寻常人难以看到的辛酸,他们承受着寻常军队难以想象的训练。

战争,是检验军中将士战斗力最好的地方,一支军队能够走多远,就要看他们在对战敌军的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表现了。

于禁对于吕布的态度和关键时刻司马懿站出来的劝说有些不解,他是败军之将,深受曹操的器重,吕布将他处死是很正常的事情。

回到帐内不久,司马懿来了,有着吕布的命令,看守营帐的士兵没有阻拦司马懿。

“是你?”于禁眼神一紧,不管司马懿投靠晋国的大军是处于真心还是无奈,而今司马懿是曹军的敌人。

司马懿笑道“没想到于禁将军还认识在下,当真是让在下不胜惶恐啊。”

于禁冷哼道“你来做什么?莫非是在晋国大军中没有受到重用,想要悄悄将本将军放出去,为你重新回到丞相麾下找一个好的理由。”

司马懿闻言大笑道“于将军,看来你还没有认清当前的形势啊,曹军与江东军俩和,却是在对战晋国大军的战场上失败了,兵败如山倒这句话的含义想必将军是理解的吧,当失败的消息传回去之后,曹军的将士会有着什么样的念头,再说晋国的大军会放过追剿贼寇的机会吗?”

“于将军在曹军中也算是有名的将领了,莫非连其中的道理都看不明白吗,曹操已经失败了,决战的失败,就意味着他会失去所有。”

司马懿的话语在于禁的心中回荡,尤其是最后一句话,给了于禁很深的感触,两军对战,失败的一方肯定是要承受一定的代价的,当曹军和江东军走到了对抗晋国大军的道路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力,失败,就意味着之前的一切努力是白费的。

无论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曹军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想要守住当前的城池,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江东有着奇险可守,大军失败之后,军中的将士完全可以退守江东,凭借着江东水军的实力,想要威胁到江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最为倒霉的莫过于曹军了,这场交战的失败,将会有多少城池落到吕布的手中,甚至连曹操本人也是极为危险的。

“与将军有着一身本领,若是肯投靠圣上的话,必然能够得到重用,将军难道想要这般的追随曹军而去不成?”司马懿道,于禁的心思,司马懿还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不然的话,司马懿也不会在这种时候有劝说于禁的信心。

越是有能力的将领,越是不想在交战中轻易的死去,他们想要凭借自身的才华做出更多的大事来,唯有如此,才能甘心。

只要死亡就意味着一切都将会结束,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残酷的现实,投靠敌军之后,虽说背负了骂名,仍旧能够让自身的才华得到施展。

第3083章:败军之将,见过圣上

“至于说将军担忧背负骂名,则完全是多虑的,晋中的将领之中,有着不少是原本其他诸侯麾下的,连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在投靠之后都受到的任命,将军又有什么顾虑的呢。”司马懿道“在晋国大军之中,一切都是以实力为尊,凭借将军的能耐,率领军中的将士一步步取得对战的胜利是是何等简单的事情,如此的话,谁又能够阻挡将军在军中得到更多的功劳,提升到更高的地位呢。”

司马懿蛊惑性的话语在于禁的脑海中回荡,不可否认的是,于禁动心了,他不想一身才华就此埋没,投靠晋国大军之后,虽说会承受骂名,但是当曹军和江东军被消灭之后,他们就是大义的一方,与晋国大军作对的皆是叛徒。

“好,本将军决定投靠。”于禁一字一顿的说道,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新的挑战的开始,如果在晋国大军中不能表现出足够的价值,或者说表现出来的能力不能让吕布满意的话,他在军中对多只能算是一名平庸的将领。

于禁乃是有抱负的将领,他自然不想就这般轻易的死去,纵然是身死,他也要让更多的人记住他的名字。

“将军肯投靠,圣上得知之后,必然欣喜也,在下这就带将军前去见圣上。”司马懿道。

“此番多谢阁下出手相助,不然在下已经身死矣。”于禁抱拳道。

司马懿微微一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军中将领的人情,对于一名谋士而言还是比较重要的,若是一名谋士不能得到军中将领的认可,那才是最为悲哀的事情,就如同之前的许攸一般,即便是在朝中有着不低的地位又能如何呢,军中的将领对于他不假辞色。

一名谋士如果到了许攸这种地步,仍旧得意洋洋的话,会为其他的将领所轻视,纵然是同为谋士,也会给予轻视的。

征战,让吕布亦是感觉到了疲累,但是大战结束之后,还有着诸多的事务需要处理,如果这些事情不能妥善处置的话,大军想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有着更大的作为,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在战事没有开始之前进行一番周密的谋划是有着很大的必要的,谋划得当方能让军中的将士在对战敌军的过程中更加的游刃有余,站前谋划,尤为重要,不然仅仅是凭借军中将领率领大军盲目出战,以更短的时间占据更大的实惠,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谋士的价值在这种时候就展现了出来,不过当下军中的谋士都已经回到了各自的帐内,一切以休息为主,只有养足了精神,才能在之后的战争中,更加的轻松。

“黄将军,劳烦代为通禀一番。”司马懿道。

首节上一节1824/1857下一节尾节目录